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285章

逍遥灵帝传说-第285章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从睡梦中醒来,在床上找她们不着,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活力,却偏偏无所事事。他感到焦虑不安,喉咙发干,渴望着黄昏快一点到来。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三章 头疼磐与发燥钟

薛家姐妹在那少年回到船舱后,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望着刚才少年洗澡的地方出神。天完全黑了,丫环请她们回房用饭。晚饭后,两姐妹四只眼睛互看着,心照不宣地想着心事。

她们想像着他的各种姿式,把自己的身子挨过去,脸上时喜时忧。

做妹妹的胆子大一些,性格外向一些,口中不断地说着:“是啊,可爱!可爱!”

做姐姐的性格内向一些,只是在心中问自己:(他有心爱的人么?是谁……是我么?!)

这时,屋中的烛光爆了一下,放出一道亮光,欢欢腾腾。两人同时背转了身子,似乎都在说着:“唉!天从人愿就好了,凭什么不!谁拦着?”

她们寻思着对他表达心思的办法,跃跃欲试,又是胆怯,又是相思。

还是薄暮时分,夕阳刚刚落山,楼下官河中那一个壮硕的少年又出现了。

那少年在洗澡的时候,有意露出那厚实的胸脯,那粗壮的生满黑毛的双腿。他特意把水击得特别的响,击得特别的高,似乎在有意发泄什么,似乎在有意引起她们的注意。

水中的少年,也注意到楼上的两个少女比昨天打扮得更加艳丽,居然还对他露出微微的笑意。

那笑意中饱含着嘉许,饱含着期待……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

突然,他见到还是昨天丢荔枝的那个少女,又丢下一样白色的东西。

那东西掉在水里,浮在水面,他迅速地把它捞起来。那是个纸条,尽管经水浸润,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勉强还可以看清:“约你今晚上楼。”

这是个既有月光,又起了许多云的夜晚。在二更到三更的这段时间,各家的灯都渐渐地熄了,那一盏盏渔火也慢慢地消失。只有那月亮一会儿从云中钻出来,一会儿又钻进云层中去。

那壮实的后生睡不着,索性不睡,坐在蓬窗上等着那两个少女会用什么办法把自己接上楼去。

忽听得楼上有了细碎的声响,就见一只竹兜慢慢地悠下来。

那壮硕少年怀着兴奋的心情坐了进去,那两个少女奋力把他拉上去。

他上去了。双方都明白,对方需要的是什么,但出于礼貌,彼此还是先通了姓名。

这时薛家姐妹才知道,这个少年原来出身于昆山的望族郑家。郑家和她们薛家米行,在生意上往来密切,久而久之,两家已成为莫逆之交,通家之好。

他叫郑秉德,这次是代替他父亲运米到姑苏,因为米还一时没有卸完,他便暂时滞留在姑苏。

双方都知道,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因此没有太多的忸怩,没有太多的害羞。

当郑德秉轻轻捉住薛兰英的一只手时,她只是哆嗦了一下。

那妹妹薛蕙英,却主动地把自己的双手放在郑德秉的手背上,轻轻摩挲起来。

当郑秉德去解开姐姐身上的衣扣时,妹妹主动地将自己的衣扣解开,郑秉德轻轻地将双手探进去……在天色微明的时候,两姐妹重新用竹篮把郑秉德吊回船中。

这种事,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从此天天晚上三个人都聚在一起。除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外,也在一起聊聊天,谈谈诗文,真个是:河上灯火明灭,楼中双星伴月。

那天妹妹薛蕙英兴之所至,赠诗一首给郑秉德:“玉砌雕栏花两枝,相逢恰是未开时;娇姿未惯风和雨,分付东君好护持。”写得艳溢香融,令人神飞魄荡。

做姐姐的不甘示弱,也跟着写诗一首赠给郑秉德,但到底生性腼腆一些,写得较为含蓄:“宝篆香消竹影低,枕屏轻摇锦帏垂;风流好似鱼游水,才过东来又向西。”

郑秉德看了姐妹两人的诗作,哈哈一笑,在两人的脸上各亲一口,挥毫回赠一首:“误入蓬山顶上来,芙蓉芍药两边开;此身合似偷香蝶,游戏花丛日几回”……

欢乐是不可能长久的,每次的相会三人都是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的逝去,三人都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

那天,郑秉德忧心地对薛氏姐妹说:“我这次本是押运粮食而来,现在拖延了这么久的时间,我们之间的事情,一定会引起双方父母的怀疑。

我们这样做,都未经过双方父母同意的,一旦他们知道了,则乐昌之镜或竟从此而分,延平之剑亦不知何时再合……我们怕是难以再见面了。”

薛氏姐妹听他这样说,悒郁不已的道:“我们久处闺阁,粗通经史,并非不知道钻穴之可耻,韫椟自佳的事!然而秋月春花,年华虚度,云情水性,失于自持。”

讲到这里顿了一顿,接着道:“早先我姐妹俩窃窥宋玉之容,自献卞和之璧,承蒙你不嫌弃,特赐俯从,虽然未行定婚成亲的大礼,不过肯定你喜欢我们,愿意娶我们做妻子,这事你应当是能够肯定的吧。我姐妹俩正准备与你同欢衾枕,永奉巾栉。

奈何你却讲出这样的话来,自己制造一些疑阻。

如果今后我们之间的秽事彰闻,遭到家中父母的谴责,按照我们姐妹的意思,只要你同意,我们愿正式嫁给你,做你的妻子,终奉箕帚于君家。

如果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那我们姐妹俩就只有一死,到时只能求我于黄泉之下,我一定不会再到别人家中做媳妇。”

郑秉德感动不已。

且说郑家运米的船卸完米之后,久久还不回去,果然引起薛氏姐妹父亲的好奇,于是派出得力的心腹家丁,暗中监视他们究竟还要干什么。

当这几个得力的心腹家丁,告诉他晚上所见的奇异景象后,他怒不可遏,怒气冲冲地往女儿读书的楼上走来。

他在女儿的书案上,见到了郑秉德的诗,知道家丁所讲的事果然是真的,当即就恨不得把女儿打得半死。

但想不到女儿的态度竟是十分坚决,向父亲承认了一切,要求让郑秉德做自己的丈夫。她们告诉父亲如果不准她们与郑秉德结婚的话,其他任何形式的解决都会使这件事成为丑闻。

她们的父亲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万般无奈的心情下,提笔给自己的老友写信,说明儿女之间不可言说之事。郑秉德的父母这时自然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薛氏姐妹同时嫁给郑秉德。

这件事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薛氏两姐妹那时写给郑秉德的两首诗也传了出来。

当年对薛氏姐妹的诗才大加赞赏,名震天下的杨铁崖,也看到了这两首诗,看完后莞尔一笑。

他想,当年自己十分顽皮,他父亲杨宏对他期望殷切,就在铁崖山中筑了一座书楼,叫他在楼上读书。为着让他专心致志,把楼梯都撤走了。

每天的饮食衣服,都由绳索吊上去。在五年漫长的时间中,只有一位老仆陪伴自己,再就是父亲延请的一些有学问的人,来帮自己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自己学问终于大成。

薛氏米行的老板,没有儿子,便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居然也造一座楼给女儿读书,终至于闹出两个女儿同嫁一个丈夫的事来。

也许是那楼造得太华丽,那楼的地方太靠近繁华的地段、水道吧!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薛兰英和薛蕙英,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由龙女敖鸾发布任务。

薛兰英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头疼磐,可以使人头疼,无法战斗。

而薛蕙英的法宝,叫做发燥钟,可以使人焦躁,无法战斗。

高峰跟薛兰英和薛蕙英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昊天镜……召唤!无所遁形!原形毕露!

——昆仑镜……召唤!蓝光普照!时间停滞!

——九疑鼎……召唤!金星红丝!吞噬万物!

不久,薛兰英和薛蕙英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笑吟吟的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薛氏姐妹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薛氏姐妹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四章 瀛洲台中的郭子仪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唐朝的郭子仪。

郭子仪,汉族,祖籍山西汾阳,公元697年阴历十二月十二日{一说是中秋节},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

他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

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二十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年八十五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相传,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却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

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

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他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么!”

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

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

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因为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

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之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的私事重要。

郭子仪的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而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譬如,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之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于是,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郭子仪麾下的老将军,有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而且,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时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着减轻人民的负担,郭子仪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

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战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也是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在他被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十万大军进逼京师。

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

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

他还说,自己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