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

第27章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第27章

小说: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熳液凸愦罂萍既嗽比σ愿肮ス兀芸炀统隽舜蟪晒Q罟睿骸段硕健熬蘖痹缛仗诳铡罚恫t望》1983年第4期。
  中国的科学家,特别是主攻“两弹一星”难关险阻的科学家,人人都有一部与周总理在一起的动人而难忘的故事。他们对周总理的那份特殊的情感难以尽述。他们所以千百次地从心里呼喊:“周总理”,不仅仅因为周总理珍爱科学家超过珍爱他自己;更重要的是因为周总理呕心沥血致力于“两弹一星”的事业,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对实现国家的富强产生着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聂荣臻说:“事实证明,通过攻关,不但各单位、各部门帮助了‘两弹’过关,而且通过‘两弹’过关,也带动了国民经济建设中大批新型原材料、仪器仪表和大型设备的发展,带动了许多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和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聂荣臻回忆录》(下),第822页。钱学森说:如果“没有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那中国是什么地位!你要搞经济建设也不可能,因为没有那样的和平环境”。钱学森:《周总理让我搞导弹》,《不尽的思念》第292页。〖〗〖〗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振兴科技的探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代中国累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宰割,除了社会制度腐败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走上富强之路提供了政治保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怎样摆脱落后和贫困,怎样实现国家富强?这是周恩来担任总理、管理国家、主持政务经常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周恩来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国家富强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
  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联系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特别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就不能提高各个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不能增强我们全民族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周恩来的结论是:“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59、 181页。
  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实现国家工业化转变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之后,周恩来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他说:“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2页。




*振兴科技的探索


  既然科学技术是关系到国家富强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么怎样振兴科技是至关重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科技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对在中国的国情下怎样振兴科技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制定规划、确立目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名言:“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周恩来既是一位实干家,也是一位战略家。他不仅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并阐明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也高度重视制定规划,确立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
  1956年1月,周恩来指出我国科技界存在着的问题之一是:“直到最近以前,我们对于提高我国科学和技术水平的问题,还没有作出全面规划;甚至现有的力量,也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利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6页。他认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办法。“一种办法是没有全面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碰到什么问题就去请教苏联。”这种办法是要不得的,只能妨害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种办法是作出全面规划,分清缓急本末”,有系统地利用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有计划的发展。这种办法“是我们所应该采取的唯一正确的办法”。同上书,第182—183页。周恩来要求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在三个月内制定出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提出制定这个远景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必须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十二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84页。半个月后,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再次阐述以上看法。1956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制定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专门会议,对制定规划的意义、方针、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如何进行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周恩来多次听取科学规划的汇报并及时作出指示。在周恩来直接领导和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具体负责下,经过全国几百名优秀科学家的努力工作,终于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共57项,研究课题600多个。周恩来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指出:12年科学技术规划“是提高科学研究工作,保证我国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方面在今后十二年内能够接近世界上先进水平的极重要的措施”,应组织全国科学研究的力量,有步骤地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18页。
  但是,对于科学规划,有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科学事业不可能作全国性的长期的规划,只能由科学家自发地分散地进行。对此,周恩来阐述了制定规划、确立目标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在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邀集了几百个科学家,集中他们的智慧,制订出我国科学发展的初步蓝图,使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了大体的轮廓和途径,这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同自然界做斗争。如果不把我国现有的科学力量适当地组织起来,密切地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作出比较全面的和长期的规划,那么,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就没有了方向,就不可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当然,周恩来不是把规划看成一成不变的,而是认为,“这个规划,以后必须根据各种新的情况,不断地加以补充和修正,甚至可能有很大的改变”。此外,也要注意科学家的个性,“在国家规划之外,无疑也应该允许科学家从事他们自己所专长的某些研究工作,以便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潜力”。《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61—362页。这样,周恩来在强调科学规划必要性的同时,又阐明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12年科学技术规划,由于指导思想正确,措施具体,组织落实,提前5年于1962年基本上完成了。执行的结果是,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一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962年,周恩来领导制定出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部署了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工作,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计划,确定了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这一规划实行不到5年,受到了“文革”动乱的严重干扰。




抓好基础、突破尖端



  我国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大国。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发展科学技术决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拳头,重点突破,由全局劣势变为局部优势。1956年,周恩来在听取科学规划汇报时强调指出,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瞄准当时的新兴科学、新兴技术,不失时机地“迎头赶上”,同时也要根据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重点发展”,避免力量分散,拖延时日。党的八大会议上,周恩来说:“由于这些任务十分繁重,现有的科学研究人才不足,而现代科学和技术又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着,也由于当前我国科学研究的重点,大多数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缺门,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重要方面的问题,防止百废俱兴,平均使用力量的偏向。”同上书,第318页。
  周恩来领导制定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重点任务有12项,原子能和导弹等尖端科技被列在榜首,视为重中之重。为什么要把突破尖端视为重中之重?其一,只有突破尖端才能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新的动力泉源,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其二,只有突破尖端才能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其三,只有突破尖端才能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不断缩小差距。如果跟在人家后面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那就永远赶不上人家。“我们要记着,当我们向前赶的时候,别人也在继续迅速地前进”。《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34—235页。
  突破尖端,就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而言,必须以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在这一方面,周恩来又一次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他认为“技术科学上的落后同理论科学基础的薄弱是分不开的”。他说:“为了有系统地提高我国科学水平,还必须打破近视的倾向,在理论工作和技术工作之间,在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之间,分配的力量应该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且形成正确的分工和合作,以免有所偏废。”振兴科学,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他强调指出:“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地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6、 183页。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与支持下,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增列了《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并且把它列为12项重点任务之一。周恩来的主张是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例如,研制原子弹,我国原来几乎没有专门搞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正是由于我国有了邓稼先等一批具有较深造诣的理论物理学家,使原子弹理论设计这个“龙头”的三次方工程难关被攻克了,从而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又如,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关键是理论上的突破。1965年2月,二机部在《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中,把原理探索作为突破氢弹技术的首要措施提出来时,立即得到了周恩来的赞成与支持。后来,正是由于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才使氢弹设计方案形成和付诸试验,取得了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2年7月2日,周恩来会见杨振宁时说:“你说我们的科学理论弱了一些,现在不大注意了,出国交流太少了,恐怕你看到我们的毛病了”。他还询问杨振宁:“你有什么办法吗?”同月,他指出要把综合大学的理科办好,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并强调有什么障碍就要拔除。9月5日,周恩来会见巴基斯坦总统科学顾问萨拉姆再次强调了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9月11日,周恩来对张文裕等18位科学工作者的来信作出了重要批示:“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