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大之父蔡元培 >

第41章

北大之父蔡元培-第41章

小说: 北大之父蔡元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厚载捧读时大声叫好,这篇文言小说题为《妖梦》,说的是一位叫郑思康的陕西人(即思念东汉大经学家郑康成之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大胡子请他同游阴曹,说阴曹里发生了大灾难,一伙不法之徒生而作恶,死亦不改,把个阴曹地府闹得天翻地覆。说话间,他们来到一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校中有三个“鬼中之豪杰”,校长叫元绪(元绪为龟的别名,《论语》注中有“蔡,大龟也”之语,自然指蔡元培),教务长叫田恒(影射陈独秀),副教务长为秦二世(胡适也)。这位郑思康跟着大胡子进得学堂,至第二门,匾上大书“毙孔堂”,也有一联:

    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

    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

    郑思康观后大怒,对大胡子说:“人们都说阴曹有阎罗,阎罗又在哪里?”

    大胡子说:“阳间没有政府,阴间哪来的阎罗”

    不一会儿,田恒和秦二世一左一右陪着元绪出来接见。田秦二人满口诋毁伦常,赞扬白话文,元绪却点头称赞不已。郑思康气得不行,赶忙辞出。突然一个能吞食月亮的神工直扑白话学堂,抓人就吃,随即排泄。积粪如丘,臭不可近。最后作者评论说,吃了这些无五伦之禽兽,化之为粪,宜矣!

    林琴南这回可是谨慎多了,没有马上让这位弟子送报馆。他想了想说:

    “文章备着,咱们先礼后兵,由老夫先给蔡元培写封劝降信。不成再后发制人!”

    张厚载连声答应,他见老师累了,说了几句宽慰的话,告辞而去。

    7

    北河沿的桃花映红了一池春水,蔡元培应毛泽东的邀请,在这芳草地上送别了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

    这真是一群奇特的留学生呵!蔡和森的一家都来妹妹蔡畅英姿勃发,母亲葛健豪已五十多岁,也决心去当“拄拐杖的老学生”。由于毛泽东、蔡和森的发动,湖南学生热情最高,陆续抵京已达四五十人,比各省的都多。但由于李石曾和法方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大家空等在北京,不免情绪波动,甚至对蔡元培为首的法华教育会口出怨言。又是毛泽东日夜奔走,帮助做好了劝慰和安顿工作,代表湖南学生向蔡元培建议,先开设了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又亲自出马跑出国护照、旅费筹措和行装的制备等事务,总算圆满地促成了这项功不可没的新生事物。第一批湖南学生将于3月12日,从上海启程前往法国。毛泽东也将离开北大,随行去上海送别后返回长沙。

    毛泽东依依不舍地与蔡元培在河边散步,他们彼此已很熟悉。前不久,蔡元培、胡适、陶孟和还应邀与留学生中的新民学会会员座谈过呢。

    蔡元培望着这位因劳累而消瘦的湖南人,深情地说:

    “润之,这次你可是立了头功哟。你还为我的华法教育会起草了一份赴法勤工俭学计划书,大家都夸你思路敏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哎!你为何不去法国”

    毛泽东深思熟虑地说:“我对我的祖国还了解得不够,我决心立足于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把精力花在探求各种救国真理上。蔡先生!我在北大勤工俭学的半年里,思想和眼界都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我参加了新闻学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参与了筹建的少年中国学会和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认识了许多师长和进步学生。北大给我的精神财富,真是终生难忘呵!这次回湖南,我就打算用北大学会的方法,先创办一份刊物。就叫它《湘江评论》吧!有可能,我还想尝试办一所平民的自修大学。”

    他因急于赶去理科聆听李大钊的演讲,只能匆匆地与这位困难时收留了他,又给他无穷精神力量的长者告别。当他沿杨柳依依的小路走出很远时,突然又回转了头。呵!慈祥的蔡先生仍站在原地凝视着自己。他感动地举起手掌,泪水模糊了眼帘。

    李大钊像是专门为他送行似的,赶在今天为新闻和哲学两个研究会作关于俄国革命的演说。当他走进理科第16教室时,教室里早挤满了人,台上传来了一个浑厚而有力的声音。他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心,又被那个饱含魅力的声音带到一个崭新的理想世界里。工农夺取政权,当家作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在中国还是想都不敢想的梦幻,而在邻国却已变成了事实。尼古拉二世被拖上了绞刑架,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终于在巴黎和会上率先宣告,结束沙俄时代在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知识界,为此对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充满了好感。

    李大钊其实只长他四岁,但正是这位亦师亦友的人成了他最初的思想导师。在图书馆的半年里,他们常在空余时一起畅谈,多数是对方倾听自己讲述对社会,对人生和对学术的见解,并帮助解答一个个疑难问题。而每次交谈总是十分投机,都会有新的论题和新的收获。记得在一个难忘的冬日,谈话从下午延续到晚上,两人都忘记了吃饭。毛泽东第一次向他的先生畅谈了自己的身世,剖白了心路历程——

    他说,他是一个在湖南闭塞的山村长大的农家子弟。虽然家境小康,但自幼劳动,亲眼目睹了农民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以及长沙饥民暴动惨败的现实,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反叛思想。经过与父亲的斗争,直到十六岁才得以读完私塾。读孔夫子的书没有兴趣,但师命难违,竟也能背诵如流。他最喜欢读的书是描写杀富济贫的《水浒传》。以后又立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誓言,抗拒了父亲安排的经商之路,先到湘乡读了半年“洋学”,开始接受了康、梁变法维新的思想。又来到长沙继续求学,武昌起义后立即剪去辫子,投笔从戎,当了半年湖南新军。由于文章写得好,以第一名考取省立中学,但生性洒脱不羁,不愿受刻板的课堂规矩束缚,半年后退学,又在省立图书馆自修了半年,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二十岁那年,考取了湖南第一师范,认识了杨昌济、徐特立等一批思想进步、道德高尚的好老师。但他仍然是个具有反叛性格的“特殊学生”,学习以自修和选修社会科学为主,对自然科学一点不感兴趣。前期很重视国学,即中国古典经籍的研究。后期特别喜欢哲学,曾手抄杨昌济翻译但尚未出版的《西洋哲学史》七大本,所写的读书笔记共积有一大网篮。

    但他更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常向同学们解释时局的发展,被大家誉为“时事通”。他还创办过工人夜校,热心为失学工友服务。在南北军阀混战时,他带领同学们护校,竟缴了一支溃军的枪械,同学以双关语谑称他为“毛奇”。他还喜欢漫游,搞社会调查。一个暑假,以“打秋风”送字的方式,不费一文钱,与好友周游了洞庭五个县。此外,他还带动同窗和朋友,实行冷浴、冬泳和露宿等抵抗自然外力的活动,创办了新民学会,在日记中写下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迈誓言。

    记得李大钊当时就很震惊他的胆魄和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称赞他是湖南学生中的杰出领袖,已经具备了干大事业的良好素质。

    师生分手的时间终于到当他随李大钊走进办公室时,李大钊意味深长地捧出早已备好的三本书,作为临别时的赠礼。

    他激动地将手在长衫上擦了一下,接了过来。见一本是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一本是《共产党宣言》节译本,还有一本是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

    感情丰富的毛泽东顿时激情澎湃,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望着这位思想导师,感激地说:

    “在北大我有两大收获,一是认识了天下第一楷模的守常先生,并通过您接触了许多思想激进的人物。二是参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学到了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才干。这对我将来的人生,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或者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开端。”

    当他走出北大红楼,即将离开这新文化运动的腹地时,天上飘来迷濛的细雨。他的视野突然开阔起来,潜在的诗人气质,使他仿佛看到自己正在走向现代中国的历史大舞台。走向一条职业革命家的崎岖之路。他再一次取消了出洋的打算,情急急地想赶回湖南,去实现自己的许多非常实际的构想。

    8

    当巴黎和会正进入艰苦的幕后外交和拉锯战时,北京学界却爆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林、蔡大战”。起因当然还是那位老朽林琴南,他又在3月18日的《公言报》上,迫不及待地发表了那篇《致蔡鹤卿太史书》。以公开信的形式,向蔡元培和北大直接进攻。而这份由安福系政客操纵的报纸,在登出林氏公开信同时,又加刊一则《请看北京大学思潮变迁之现状》的报道。说北大自从蔡元培当头后,文科学长陈独秀以新派首领自居,教员中与陈氏沆瀣一气者,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称他们主张废国语而以法兰西文字为国语,攻击新派的主张怪诞不经,无异于洪水猛兽云云。

    历史决定了蔡元培必须无法回避地走向前台公开应战。

    自上午开始,校长室里的来访者就络绎不绝。有同情的,有愤懑的,也有打圆场安慰几句的。直到学士居的小伙计,送来几样素菜时,耳根边才清静下来。他有些累了,拿出锡制酒壶,想独自喝上几盅。正在这时,陈独秀又领着钱玄同和刘半农闯了进来。

    陈独秀橹起衣袖,手指着他的两位哼哈二将,袒露出一种草莽之气:

    “蔡先生,想不到那位老朽还敢叫板。这事你不要管了,由我们几位帮你做掉他!”

    刘半农也跃跃欲试,又想玩一回“双簧戏”过把瘾似的说:

    “不是吹,写这种文字,只要我和玄同联手,真可谓天下无敌手也!”

    蔡元培无奈地放下酒杯,客气地请三人入座,深思熟虑地说:

    “既然由我而发,还是让我来回答吧。他信中的语气还算客气,我完全有把握说服他。”

    钱玄同见他要摆出一副坐而论道的学究姿态,不禁着急起来:

    “蔡先生,你别看他一口一声太史公,可他以清室举人自居,声称至死不改其操。还攻击宣传白话文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并挖苦说,像这样,天津的小商小贩都可以做国文教授语言手段均卑劣之极,对这种文痞,惟有痛斥一法!”

    蔡元培无奈地摆摆手,解释道:“各人都有各人的论战方法,但对我来说,辱骂和讽刺可能并不适宜呀!”

    三位好斗之士终于走了,他也酒兴索然。干脆闭门谢客,伏案沉思,提笔一气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他不仅是在回答林琴南的挑战,也是在回答几年来社会上各种旧势力对他和北大的攻击。在这封长信中,他一反林氏诬蔑谩骂的手法,以一贯来的谦和婉转而理足气刚的语句,逐条批驳林氏的攻击,并不时巧妙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林琴南进行反击。重申了他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维护新文化运动的鲜明主张。

    蔡的文章很快在《公言报》、《北京大学日刊》、《每周评论》等报刊发表,在京城各界广为流传。

    这天上午,北大文科教师休息室内,教授们正在议论此事。为人厚道的马幼渔感叹地对沈尹默和马叙伦说:

    “蔡先生不愧为煌煌大德,连论战也以理服人,绝不以势压人。这篇大作,我建议编入文科教材,流芳百世,以正人心。”

    沈尹默看了也连声叫绝,举起报纸说:“蔡先生还不愧是位雄辩家,你林野不是说北大‘覆孔孟,铲伦常’且看蔡先生如何教训他。”

    他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好像平时在课堂上讲唐诗,引来了众人的兴趣。

    请先察“北京大学是否已尽废古文而专用白话?”大学预科中,有国

    一课,所据为课本者,日模范文,日学术文,皆古文也。其每月中练习

    之文,皆文言也。本科中有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

    古文学、近世文学;又本科、预科皆有文字学,其编成讲义而付印者,皆

    言也。

    次考察“白话是否能达古书之义”?大学教员所编之讲义,固皆文言

    矣。而上讲坛后,决不能以背诵讲义塞责,必有赖于白话之讲演,岂讲演

    之语,必皆编为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