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苏联的元帅们 >

第4章

苏联的元帅们-第4章

小说: 苏联的元帅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元帅逝世后,他们的骨灰大都要被隆重地安葬于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后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的小穴内,外加雕刻有其姓名、生卒年月的铜匾。在苏联这是对死者规格最高的礼遇。其中,苏联大元帅斯大林,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勃列日涅夫逝世后被安葬在列宁墓后的“苏维埃接触活动家墓地”(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用墓地)中。沙波什尼科夫、托尔布欣、戈沃罗夫、比刘佐夫、马利诺夫斯基、索科洛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铁木辛哥、叶廖缅科、扎哈罗夫、克雷洛夫、科涅夫、朱可夫、格列奇科、雅库鲍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扬、乌斯季诺夫等苏联元帅亦先后长眠于克里姆林宫的宫墙下。去过莫斯科的人们大都愿意去参观俄罗斯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家园—新圣女公墓。这座古老的公墓是闻名遐迩的欧洲三大公墓之一。长眠于此的苏联元帅有布尔加宁、科舍沃伊、格利科夫、巴季茨基、莫斯卡连科、库尔科特金和奥加尔科夫,还有苏联海军元帅伊萨科夫、库茨涅佐夫和戈尔什科夫。 
    苏联元帅崔可夫则安息于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马马耶夫岗下与老战友舒米洛夫上将作伴。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葬于莫斯科三角地公墓,碑文是:共产党人—爱国者—战士。
   在1955年以前获得苏联元帅军衔的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旧军队中声名显赫(只有沙波什尼科夫地位最高,任过上校),大部分出身工人和农民家庭。布琼尼、铁木辛哥、库利克、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等人出身于沙俄军队的士兵阶层,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华西列夫斯基、托尔布欣、戈沃罗夫、巴格拉米扬等人曾是沙俄军队的低级军官。在这些元帅中只有戈沃罗夫一人曾效力于红军的敌对阵营,在1918年至1919年间他是高尔察克反动军队炮连中的一名地级军官,后来在逃跑途中,遇到红军后,志愿加入红军的。   
    这里有个统计:10名苏联元帅进入中央政治局(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贝利亚、朱可夫、布尔加宁、格列奇科、勃列日涅夫、乌斯季诺夫、叶若夫和索科洛夫),3名苏联元帅曾任中央委员会书记(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和乌斯季诺夫),2名苏联元帅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和勃列日涅夫),此外还有34名苏联元帅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9名苏联元帅当选候补委员。   
    在苏联整个历史时期共有41人被授予苏联元帅(含苏联大元帅和相同级别)。佩戴这个军衔时间最长的是布琼尼(38年),最短的是图哈切夫斯基(2年)。授衔平均年龄为54。6岁。授衔时最年轻的是图哈切夫斯基、被授予苏联元帅时,年仅42岁。不足50岁便获此军衔的还有布柳赫尔、铁木辛哥(45岁),贝利亚、马利诺夫斯基(46岁),朱可夫、科涅夫、戈沃罗夫、梅列茨科夫(47岁),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48岁),索科洛夫斯基(49岁)和库利克(50岁)12人。授衔时最年长者是勃列日涅夫,授衔时已年近七旬;超过65岁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的还有彼得罗夫、库尔科特金、亚佐夫(66岁),索科洛夫(67岁)和乌斯季诺夫(68岁)5人。   
    到目前为止,42名苏联元帅(含大元帅和相同级别)已先后离开人世,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0岁,其中最长寿的元帅是布琼尼90岁;超过80岁的逝世的有华西列夫斯基、崔可夫(82岁),莫斯卡连科(83岁),巴格拉米扬(85岁)和伏罗希洛夫(88岁)5人。最年轻的是图哈切夫斯基遇害时年仅44岁,布柳赫尔(48岁)。   
    现在还健在的4名苏联元帅均已年过80,最年长的是索科洛夫96岁;彼得罗夫次之90岁。   
    元帅们的家庭出身非常复杂,因为苏联时期的资料与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官方掌握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很大出入。根据档案资料表明,大多数元帅(24人)出身农民家庭,8人是工人家庭,7人是职员家庭其他的出身就五花八门了,图哈切夫斯基贵族出身,华西列夫斯基神甫家庭出身,比留佐夫出身于商人家庭。   
    苏联元帅中有6人当过沙皇军队的军官,7人出自骑兵第一集团军:布琼尼(骑兵第一集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政委)、库利克(炮兵主任)、铁木辛哥(第6师师长)、叶廖缅科(第14师副团长)、格列奇科(列兵)和莫斯卡连科(列兵)。   
    卫国战争前有5位元帅,1945年5月9日已增加到12位。苏联元帅最多时在1968年4月15日至5月10日,那时苏军中总共有20位苏联元帅,他们是:伏罗希洛夫、布琼尼、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索科洛夫斯基、巴格拉米扬、格列奇科、叶廖缅科、莫斯卡连科、崔可夫、扎哈罗夫、戈利科夫、克雷洛夫、雅库鲍夫斯基、巴季茨基和科舍沃伊。   
    苏联元帅大多数是俄罗斯人,属于乌克兰族的有:库利克、格列奇科、叶廖缅科、莫斯卡连科、巴季茨基、科舍沃伊;属于格鲁吉亚族的有:斯大林和贝利亚,贝利亚严格来说是米格列尔族(格鲁吉亚的少数民族);属于白俄罗斯族的:索科洛夫斯基和雅库鲍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是波兰人,巴格拉米扬、伊萨科夫是亚美尼亚族,马利诺夫斯基是犹太人。     苏联历史上的44个苏联元帅中(含斯大林和3位苏联海军元帅),除3位死于战前的元帅外,其他37位全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其中在卫国战争中成为元帅的9人,另有11人在战后10年之内晋升为元帅,除贝利亚和布尔加宁两位政治元帅外,其他9人都是因为战时的卓越功绩而当上元帅的。这些战时元帅和准战时元帅在苏德战争前夕的地位是千差万别的,高的像朱可夫已经是大将总参谋长了;低的如巴格拉米扬只是个军区的上校作战部长;大多数是少将或中将,属于刚刚迈过高级指挥员的门槛。在卫国战争中他们都是在40多岁的鼎盛时期。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1945年3月16日在他的日记中曾经满怀羡慕地写道:“参谋总部给我送来一本介绍苏联将军和元帅们生平的书,书中还附有照片。。。。这批苏联元帅和将军都较年轻,几乎都不超过50岁。他们都经历过丰富的政治、革命活动,是信仰坚定的布尔什维主义者,而且精力及其充沛。他们的神情显示出十足的民族气质。他们大多出身于工人、铁匠、小农等家庭。总之苏联军事领导集团是由一个比我们好的阶层所组成,这使我们感到难堪,因而不得不信服。”   
    苏联国防主管部门的名称几经变化,1918年至1939年称“陆海军人民委部”,1940年至1947年称“国防人民委员部”,1947年至1949年称“武装力量部”,1950年一分为二成“军事部”和“海军部”,1953年两部合二为一,始称“国防部”。担任过苏联国防最高负责人的苏联元帅依次是: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斯大林、布尔加宁、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马利诺夫斯基、格列奇科、乌斯季诺夫、索科洛夫和亚佐夫(伏罗希洛夫之前的伏龙芝和托洛茨基在任时还未设立军衔)。   
    纳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都在德国派驻军队。先后担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的苏联元帅是: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崔可夫、格列奇科、扎哈罗夫、雅库鲍夫斯基、科涅夫、科舍沃伊、库利科夫和库尔科特金。其中科涅夫、雅库鲍夫斯基、库利科夫等担任过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   
    总参谋部出的元帅是较多的,如叶戈罗夫、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索科洛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他还只是一个少将,但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晋升到了元帅军衔。  在数以千计经受过空前激烈、残酷战争考验的红军高级将领中涌现出数量如此之多的杰出军事统帅并不足为奇,正如苏联著名作家康。米。西蒙诺夫在1965年所写的“。。。他们(指红军将帅)的行动表明,他们同样是曾经培育过图哈切夫斯基、乌博列维奇、雅绩而这些干部的那座苏维埃军事大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而且最终他们做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敌人和盟友都未曾料想到的壮举,成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的胜利者。”   
    西蒙诺夫还写道:“战争后来的进程使几位最杰出的将领的名字受到人民的爱戴。但是在这些将领中,朱可夫依然是我们的命运处于最悲惨时刻赢得最高因而也是最强烈爱戴的人”,“在民间,早在伟大卫国战争过程中就承认朱可夫是一位人民英雄”,“他的名字在人民的记忆重视同拯救列宁格勒和拯救莫斯科联系在一起的”,“在其他各方面军的参加下,正是朱可夫的方面军占领了柏林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帝国总统府和帝国国会,正是朱可夫受命接手德军无条件投降,—这是人民都理解的完全正确的做法,人民认为就应当这样办。”   
    俄罗斯政府在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时宣布设立“朱可夫勋章”,同时为竖立在莫斯科的朱可夫元帅骑马铜像揭幕,再次证明了这位被誉为“胜利象征”的苏联元帅在苏联军民心目中、在现代战争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元帅生平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任期间,他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他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实施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同时斯大林也以树立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对政界和军队中的大清洗、对少数族裔的压迫流放闻名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和盟军共同击败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他扶植了东方集团,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冷战中与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
    斯大林  16岁的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西部的哥里城。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及后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其母语是格鲁吉亚语,10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哥里的神学学校就读,他在该处学会了俄语,但讲俄语时仍带有格鲁吉亚口音。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其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最终的考试,被学校开除。随后他供职于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亦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不久斯大林就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为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不久后就为他生下首个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  
    1907年6月26日,斯大林和手下在第比利斯市内的广场伏击帝国银行的护送队。枪战中,自制炸弹爆炸杀死了40人,而斯大林和手下则劫取了25万卢布脱逃。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斯瓦尼泽却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世,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渡过了几个月,最后他选择了把孩子雅可夫交给了娘家抚养。来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包括暗杀极右翼民族主义团体“黑色百人团”的成员,并参与绑架、抢劫等。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并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革命时期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