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75章

科幻纵览-第75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提取装置为科幻创意,反映了旧中国科学家报国无门的悲剧处境。

无论晚清时代还是民国时期,科幻小说创作基本处在探索阶段。甚至“科幻小说”这个中文名字也不曾存在。作家们对这种文体也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更不存在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科幻作家群体。但就是这些个别作家的零星作品,单从科幻文学这一门类本身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直到七十年代末,这个高度在大陆才被后人翻越。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四章:激情燃烧的岁月(1)

四章前言

第一节:初潮浅述

第二节:早期代表作家

四章前言

中国科幻文学新的一页,和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同时掀开。1950年到文革前,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次科幻文学的小高潮。虽未掀起很大的风浪,但为第二次科幻高潮打下了基础。本章里,笔者先介绍第一次科幻高潮的概况,然后介绍一些早期代表作家。

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大多流传下来,并散见于许多科幻文集里。《中国科幻世纪回眸》第二卷《古峡迷雾》(叶永烈主编,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是其中最全面的一个集子。另外,一些当时的代表作家,如郑文光、童恩正、迟书昌等后来都出版过个人作品集,也收录了一些当时的作品。可供参考。

第一节:初潮浅述

新中国建立以后,战乱终止,百废俱兴。中国开始了一次工业化的高潮。普及科学技术成为强国之梦的重中之重。社会环境迅速稳定,给了文化事业恢复元气的好机遇。同时,文学界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流地位,提倡“干预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完全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科幻文学自然不受重视。于是,它在儿童文学、科普创作的园地里悄悄地萌发、成长。

科幻译作仍然是这个时期的开路先锋。与先前不同的是,除了凡尔纳、威尔斯等西方科幻先驱的作品被继续大量译介外,前苏联科幻小说被大量介绍进来。这些作品对科学价值的重视,对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捍卫,很容易引起当时读者和作者的共鸣,并且成为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学习的榜样。1956年6月,前苏联作家胡捷的《论苏联科学幻想读物》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更给中国科幻作家提供了理论上的营养。

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有一位造诣高超的科普作家,名叫伊林。笔者没有找到他曾经创作过科幻小说的记录,似乎主要以科普作品见长。但在当时,他却是许多科幻作家的学习榜样。郑文光、刘兴诗等作者都曾经提到伊林对他们的影响。如今,此人及他的作品已经远离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但在中国阅读史上,他曾经有过卡尔萨根一样的地位。

1950年,张然在天津知识书店出版了《梦游太阳系》,这是可以考证到的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当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第二个月亮》,鲁克发表《千斤田》。1955年,郑文光又发表了《征服月亮的人们》、《从地球到火星》、《太阳历险记》等三篇作品,这些都成为新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性作品。

当时,一些编辑热心于发展科幻小说这株幼芽,在一时找不到作者的情况下,几位北京、上海少儿报刊的编辑自己上阵创作。这种局面自然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于是就“抓来”一些科普和儿童文学作者进行培养,戏称为“抓壮丁”。这样便形成了一支不大的科幻创作队伍。这一时期的主要作者有郑文光、迟书昌、童恩正、叶至善、赵世洲、郭以实、王国忠、杨子江、嵇鸿等人。

虽有晚清科幻和民国科幻肇始于前,但那些作品当时被尘封在历史文献中,直到八十年代初才逐渐为人们挖掘出来。新中国第一代作者几乎没有人读过这些作品,更不用说吸取其营养。他们大多是从凡尔纳、威尔斯、伊林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开始创作的。

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少儿科幻,或者科幻故事。因此,不仅主人公多选择少年儿童,用儿童视角来写。而且文笔浅显、结构简明,不涉及复杂的成人世界。理解这些作品要考虑它们最初的发表园地,很难说它们就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水平。

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普遍充满朝气,既受当时蒸蒸日上的社会大环境感染,也是因为大家对科幻这样一种新文学样式抱着很大的探索兴趣。乐观主义、科学至上是这些科幻小说的基调。不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普遍放不开手脚,不敢涉及深而远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精神。同时,极左影响在作品中也有表现,产生了诸如《共产主义畅想曲》等大跃进式的科幻小说。

同时,“惟科学主义”倾向也普遍出现在那时的科幻小说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是许多科幻小说的主题,认为只要科技进步便可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非常普遍。这方面首先是受了当时工业化初期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当时,建立高大的厂房、竖起黑烟囱,开挖巨型水利工程等等,都是整个社会热衷的事情。具体来说,这些作品也是受到当时苏联科幻小说的影响。那时,苏联科幻小说充满了“融化北极冰层”、“改变远东气候”、“拉直鄂霍茨克海等温线”之类的故事。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以及环保问题则完全不在作者的考虑之内。而当时西方科幻中已经萌芽的反科学思潮,更是不可能存在于中国科幻文本里。

新中国科幻启动时期的另一个问题,是最初的科幻作者基本都出自科普作者阵营,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发表于科普报刊上。这一现象不仅不存在于欧美科幻文学史,也不存在于台湾、香港的科幻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前苏联,也没有一边倒地由科普作家来创作科幻。

而“科学文艺”概念的引入,更对大陆科幻小说的发展造成了复杂的影响。“科学文艺”是现在主流文学界人士极少接触的概念,但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却有重要意义。它是五十年代从苏联科普界引入的,“原来的意思是指伊林式的为儿童写的文艺性科学读物(《科学文艺小议》郑文光,《人民文学》1980、5期 ) 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如今被确定为“反映科学内容、提倡科学的思想方法、歌颂科学业绩、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作品。包括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幻想小说、科幻散文、科学小品、科学寓言、科学诗、科学相声、科学谜语等多种体裁。”《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78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4月出版。

事实上,虽然直到今天,中国科普作协里仍然有“科学文艺委员会”的机构设置。科普学术刊物上仍然会看到有关“科学文艺”的文章,但这一概念在社会上毫无影响,它里面包含的大部分体裁均已名存实亡。而拥有自身强大生命力的科幻文学却并不应该划归到这个大概念下面。

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品有本质的不同:在科普作品里,科学是内容,艺术是形式。艺术为科学目的服务。在科幻文学里,文艺是内容,科学是形式,科学为艺术目的服务。(具体分析详见本书四卷《科幻文学艺术规律》下卷)但在当时,人们普遍混淆了科普与科幻文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名不正、言不顺,这一混淆在科幻文学相对弱小的时期还不构成严重问题。但在日后,却使得中国科幻在割断科普脐带,寻找自身定位过程中付出了重大代价。

文革前,中国大陆涉及科幻创作的作者有二十多位,除迟书昌为天津作协专业作家外,其他人基本上都从事业余创作。他们在科幻方面只是偶有尝试。创作总量不及百篇。最长的作品只有三万多字。由于晚清科幻和民国科幻并没有被继承下来,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中国科幻文学真正的萌芽时代。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等后来中国科幻文学的主力作家,都是在这时开始他们最初探索的。当时有不少作者,如叶永烈、肖建亨等都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试图将科幻创作的水平迈上一个台阶。但所有这些长篇都未及发表,便被文革所打断。

据刘兴诗回忆,直到一九六六年五月份,仍有科幻小说在报刊上发表。正在中国科幻文学于寂寞中播种的时候,文革象楔子一样楔进了中华民族的当代史,割断了许多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弱小的中国科幻文学种子就此在土壤下睡眠了十年之久。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四章:激情燃烧的岁月(2)

第二节:早期代表作家

当时,天津的迟书昌(1922年2月13日——1997年2月5日)是一位主力科幻作家。迟书昌1922年出于于哈尔滨,曾经到日本留学。1955年,迟书昌在某编辑部任抄稿员,正好抄写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译文,被其魅力所吸引,尝试自己创作小说。

在编辑叶至善的指点和修改下,迟书昌发表了处女作《割掉鼻子的大象》。随后又发表了《起死回生的手杖》、《大鲸牧场》、《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等科幻小说。成为那个时期创作量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

迟书昌的小说涉及多门自然科学前沿,而以生物学为长项。代表作《割掉鼻子的大象》描写了刺激激素分泌的生物培育技术。《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描写了从鲶鱼体上提取润滑剂的设想。《大鲸牧场》更是直接描写鱼业的发展。他的作品似乎也可以间接看到物质匮乏时期的影响:农业问题占了相当篇幅。

有趣的是,《起死回生的手杖》曾经在九十年代,被一个文抄公投到某科幻杂志,发表后被读者揭发。这一事件也间接说明,迟书昌的一些作品到现在仍然有生命力。

文革时,身为天津作协专业会员的迟书昌失去工作,东流日本,后来成为庆应大学教师和索尼公司顾问。业余时间,迟书昌参加日本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为沟通两国科幻文学界的关系作出了不少贡献。

另一位代表作家郑文光1929年出生在越南海防,祖籍广东中山县,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科普宣传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其科幻处女作《从地球到火星》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

此后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科幻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中国科幻小说中少有的悲剧写法,描写人类在火星上建设基地,最终由于火星细菌侵染而功亏一篑的故事。

郑文光于1956年3月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这是新中国第一篇讨论科幻创作规律的论文。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

童恩正(1935年——1997年4月12日)当时也开始投入科幻创作。1935年,童恩正出生湖南宁乡。后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专业考古工作者。他经常从考古研究中发掘科幻题材。创作出了别具特色的作品。如《古庙奇人》、《雪山魔笛》、《石笋行》等。

当时,几乎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发表在少儿刊物上,也都采用儿童读物的写作风格。童恩正大学时期创作的《古峡迷雾》在新中国科幻文学里开创了“小说”的先河,它是第一篇纯粹文学意义上的科幻作品。这篇小说以古巴国历史之秘为题材,从古到今,布局周密,气势恢宏。虽然作品以美国考古学家史密斯盗取科研资料为主线,但并未落入当时“阶级斗争”的俗套,而是突出了“科学家职业道德”这个人性化的主题。这篇小说当时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因故未能投拍,使得中国大陆科幻电影的诞生推迟了近二十年。

四川另一位科幻作家刘兴诗(1931年5月8日)也在当时进入科幻创作行列。刘兴诗出生于湖北汉口,解放后进北京大学地质专业,成为专业地质工作者。当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北方的云》、《乡村医生》、《地下水电站》等科幻小说。

叶至善是著名文学家叶圣陶之子。“对科普读物的文艺化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169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4月出版。五十年代,叶至善以“于止”为笔名,创作或合作了一些短篇科幻小说。作为编辑,他还编发了不少科幻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