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47章

科幻纵览-第47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只能往高纬度迁移。而大气层也由于离心力加大,飞散到宇宙空间。主人公要求瓦格纳停止实验,但后者说,由于误算,他已经无法令地球慢下来。两人只好进入地下室生活,躲避灾难。

最后,地球疯狂旋转,一切重力都消失了,地面成了天花板,太空成了深渊。人们纷纷坠入深渊……“我”在此时醒来,发现这只不过是瓦格纳教授施加的催眠术,目的是想使“我”掌握一些物理学知识。和“黄粱一梦”故事类似的是,主人公在感觉上已经度过了许多时间,但实际时间只不过两分钟。

九十年代初,美国科幻片《梦境》展示了可控梦境的离奇与宏大:美国总统受良心折磨,经常梦到核战争之后的惨景,精神压力极大,以致于想与苏联谈判废除核武器。联邦调查局长鲍勃想暗杀总统,以此来维持美国的核优势。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保罗正在研究一种方法,令治疗师进入患者的梦境,引导他们克服噩梦,治疗睡眠障碍。这个技术越来越成熟,以至于主人公阿历克赛可以凭意念就进入他人的梦境。最后,在总统的核战废墟梦境里,总统、刺客托米和主人公阿历克塞进行激烈搏斗,当然,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托米和鲍勃都在梦中被杀死。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后来虚拟现实题材的一个普遍“法则”:如果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被杀死,他在真实中也会死亡。后来的网络虚拟世界虽然不同于可控梦境,但也继承了这个“法则”。《梦境》的场面十分宏大,又有着梦本身的荒诞离奇的反逻辑色彩,构成了变幻无常的时空风光。

2000年上演的科幻片《入侵脑细胞》(The cell),是可控梦境题材的最新之作。患有精神病的杀手卡尔把抓来的女子置于地窖,在四十个小时内用水慢慢淹死,以此取乐。警察抓到卡尔后,正赶上他脑病发作,永远也不会醒来,而被囚女子的性命危在旦夕。警方请睡梦研究所帮助,女医生凯瑟琳通过仪器,进入卡尔的梦境,试图从那里找到杀人地窖的下落。

和《梦境》一样,《入侵脑细胞》里的科学家们也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进行这项研究,甚至也有一位美丽的女医生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不过,它也增加了一些条件:两个人可以互相进入对方的梦境。在谁的梦境里行动,谁对事件进程就有控制权。另外,如果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的梦境,却慢慢忘记了那只是梦,误以为真实,就会迷失在那梦里。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7…1)

第二节:电脑虚拟现实技术 

计算机技术发明后,虚拟现实题材转到了这方面。菲利普迪克在六十年代创作的《电蚁》是最早的数字虚拟空间故事之一。它比较粗糙,但却是宝贵的萌芽。

小说里,主人公加森普尔以成功者身份出场:公司经理,事业有成,家有贤妻……但一次车祸后,医生检查时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被贬称为“电蚁”的类人机器人。原来,公司大股东决定幕后控制企业,所以制造了加森普尔,作为傀儡总经理。加森普尔拥有的全部生活记忆只是电子数据,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由于他作为类人机器人,拥有全部人类的外在机能。不仅是他自己,就是他的妻子萨拉,也从没有发现他不是真人。

加森普尔的内心世界倒塌了。他拒绝到公司工作,把自己反锁在家里,打开身躯,研究内部结构。他发现,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全部通过胸腔里的一条打孔带。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个构思很老土,但穿孔纸带和今天的光盘、软盘一样,是计算机的标准外设。加森普尔开始摆弄纸带。他一会儿堵上一些孔,一会将它卡住,一会将它切断。于是,在他的意识里,出现了种种奇景:飞上高楼里的鸭子、变形扭曲的房间、无边的黑暗,等等。

在不断的实验中,加森普尔彻底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那都是数字信号而已。在整个过程里,萨拉虽然已经知道他不是真人,但出于几年生活的感情,仍然陪伴着他。加森普尔却认为萨拉也并非真实存在,只是一个信号。萨拉抱屈地解释说,我不仅出现在你的意识里,还出现在其他的意识里呀。加森普尔却固执道,你既然只是一个信号,完全可以输入任何人的意识。

小说结尾采用了荒诞手法:加森普尔精神崩溃,剪断穿孔带,令自己烧毁。萨拉无法阻止他,只好看着他毁灭。但接下来,萨拉却发现,房间开始变得模糊,真实世界正在崩溃中……

加森普尔身为机器人,他的意识不过是产生于电脑中。于是,有些科幻作品干脆描写从一台电脑里产生的虚拟世界。在科幻片《地牢霸主》中,一台名叫考尔的计算机便能够制造出七重幻境。引领人物们从中冒险。

王晋康的短篇小说《七重外壳》里,也创造了一个不联网的,单机版的虚拟世界。它的层次居然有七重之多,是笔者所见虚拟世界题材里层次最多的: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又明被姐夫,美籍华人斯托恩吴请到美国,参加对虚拟现实系统的漏洞检验。这个系统以美国各地收搜的实时录相资料作为素材,随机编织起自己的世界,由于十分真实和复杂,以致于创造者都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为了检测它存在的漏洞,研究者请许多人进入这个系统,声称最终能认定自己回到现实世界,并正确无误的人,可以得到一万美元奖金。甘又明因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更有助于这种检验。

甘又明来到实验室,穿上接近透明的传感服——外壳(Shell),进入虚拟世界里的海洋。一个叫琼的女性工作人员陪同他进入虚拟世界。按照约定,她可以和甘又明随意接触,只是不得帮助他作出判断。甘又明在虚拟之海中遇到虚拟的毒品贩子,被追杀。当枪口指向头颅时,他决定退回游戏,回到了实验室。

然后,琼带着他到城市里游玩。不过,通过一些蛛丝蚂迹,甘又明发现自己仍然在虚拟世界里,根本没有回到真实的实验室中。于是又叫停退出。这样,甘又明退出一层又一层,始终没有回到真实世界。他的心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焦虑、沮丧、愤愤不已。最后,他终于成功地辩认出现实世界,得到了一万美金。但他已经变得多疑,回到老家后,竟然以为自己的母亲也并非真实存在。

这个故事其实讲了许多人都有的一个经验:梦中有梦,梦到自己作梦,但怎么挣扎也醒不过来。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7…2)

第二节:电脑虚拟现实技术 

计算机技术发明后,虚拟现实题材转到了这方面。菲利普迪克在六十年代创作的《电蚁》是最早的数字虚拟空间故事之一。它比较粗糙,但却是宝贵的萌芽。

小说里,主人公加森普尔以成功者身份出场:公司经理,事业有成,家有贤妻……但一次车祸后,医生检查时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人,而是被贬称为“电蚁”的类人机器人。原来,公司大股东决定幕后控制企业,所以制造了加森普尔,作为傀儡总经理。加森普尔拥有的全部生活记忆只是电子数据,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由于他作为类人机器人,拥有全部人类的外在机能。不仅是他自己,就是他的妻子萨拉,也从没有发现他不是真人。

加森普尔的内心世界倒塌了。他拒绝到公司工作,把自己反锁在家里,打开身躯,研究内部结构。他发现,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全部通过胸腔里的一条打孔带。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个构思很老土,但穿孔纸带和今天的光盘、软盘一样,是计算机的标准外设。加森普尔开始摆弄纸带。他一会儿堵上一些孔,一会将它卡住,一会将它切断。于是,在他的意识里,出现了种种奇景:飞上高楼里的鸭子、变形扭曲的房间、无边的黑暗,等等。

在不断的实验中,加森普尔彻底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那都是数字信号而已。在整个过程里,萨拉虽然已经知道他不是真人,但出于几年生活的感情,仍然陪伴着他。加森普尔却认为萨拉也并非真实存在,只是一个信号。萨拉抱屈地解释说,我不仅出现在你的意识里,还出现在其他的意识里呀。加森普尔却固执道,你既然只是一个信号,完全可以输入任何人的意识。

小说结尾采用了荒诞手法:加森普尔精神崩溃,剪断穿孔带,令自己烧毁。萨拉无法阻止他,只好看着他毁灭。但接下来,萨拉却发现,房间开始变得模糊,真实世界正在崩溃中……

加森普尔身为机器人,他的意识不过是产生于电脑中。于是,有些科幻作品干脆描写从一台电脑里产生的虚拟世界。在科幻片《地牢霸主》中,一台名叫考尔的计算机便能够制造出七重幻境。引领人物们从中冒险。

王晋康的短篇小说《七重外壳》里,也创造了一个不联网的,单机版的虚拟世界。它的层次居然有七重之多,是笔者所见虚拟世界题材里层次最多的:清华大学高材生甘又明被姐夫,美籍华人斯托恩吴请到美国,参加对虚拟现实系统的漏洞检验。这个系统以美国各地收搜的实时录相资料作为素材,随机编织起自己的世界,由于十分真实和复杂,以致于创造者都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为了检测它存在的漏洞,研究者请许多人进入这个系统,声称最终能认定自己回到现实世界,并正确无误的人,可以得到一万美元奖金。甘又明因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更有助于这种检验。

甘又明来到实验室,穿上接近透明的传感服——外壳(Shell),进入虚拟世界里的海洋。一个叫琼的女性工作人员陪同他进入虚拟世界。按照约定,她可以和甘又明随意接触,只是不得帮助他作出判断。甘又明在虚拟之海中遇到虚拟的毒品贩子,被追杀。当枪口指向头颅时,他决定退回游戏,回到了实验室。

然后,琼带着他到城市里游玩。不过,通过一些蛛丝蚂迹,甘又明发现自己仍然在虚拟世界里,根本没有回到真实的实验室中。于是又叫停退出。这样,甘又明退出一层又一层,始终没有回到真实世界。他的心理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焦虑、沮丧、愤愤不已。最后,他终于成功地辩认出现实世界,得到了一万美金。但他已经变得多疑,回到老家后,竟然以为自己的母亲也并非真实存在。

这个故事其实讲了许多人都有的一个经验:梦中有梦,梦到自己作梦,但怎么挣扎也醒不过来。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7…3)

第三节:网络与虚拟现实

网络技术诞生后,它本身就拥有真实和虚拟交替的优势。最早一批触网者里更有不少科幻爱好者。他们抓住网络生活的这个特色,稍加发挥,催生出了著名的“塞伯朋克”流派。而这个流派的核心题材,便是由网络组成的虚拟现实。

或许有更早的网络虚拟现实小说,但《神经漫游者》无疑是这类小说的第一声响号。它出版于1984年,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48——)本身就有丰富的网络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堪先驱者。在小说里,主人公凯斯可以把大脑和网络世界联系在一起,他深入网络世界,盗窃技术机密。

小说里详细描写了人的意识进入网络世界后的情形。场面光怪陆离。从这部小说开始,“Cyberspace”(电脑空间)成为一个固定称谓,专指由电脑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不过,毕竟是探索作品,《神经漫游者》在现实世界的打斗上描写得过多,而进入虚拟世界的情节还是少了一些。

中国科幻早期的虚拟世界故事,要算星河的《决斗在网络》。大学生“我”和一个叫齐安格的网友,戴上名叫“CH桥”的设备,进入网络世界展开游戏。和《神经漫游者》一样,这篇小说也是网下情节多过网内情节。

1999年出品的《黑客帝国》(The  Matrtx )堪称此类题材的集大成者。并且把虚拟世界题材的魅力带到了全世界,带到了许多非科幻迷中间。有关《黑客帝国》的文章到处都是,笔者不再赘述它的情节。只总结一下它在虚拟世界题材上的创新。

首先,以往的虚拟世界故事,人物只是偶尔进入虚拟世界冒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现实中。进入和离开虚拟世界都是自主的,内心里对虚与实的边界有着清醒认识。而在《黑客帝国》里,人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面还存在着真实世界。《黑客帝国》里有许多被“解放”的人,即从虚拟世界——母体里解脱出来,回到真实世界的人。他们前半生都在“母体”里度过。其生活经验、人格、习惯等等都形成于虚拟世界。而他们到了真实世界后,这些都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