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闲话中国人 >

第3章

闲话中国人-第3章

小说: 闲话中国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其实,见面的礼节,也不光是鞠躬作揖和握手拥抱,没准还有吐唾沫的。东非尼格罗人中的一支,就视吐唾沫为紧要关头的一种祝福。一个人生了病,或者一个孩子刚刚生下来,都要请法师来吐唾沫。他们相互之间见了面是不是也吐,就不知道了,但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以后相互打一拳的人肯定有。


文化,就是这样五花八门。


这同样并不奇怪。任何民族,都要生存,要发展,所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又有不同的文化。比方说,中国重农,西方重商,这是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讲礼,西方讲法,这是社会组织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用方块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这是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等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活法,就构成不同的文化,也形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比如东方人、西方人,或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等等。


由此可见,文化与人,难解难分。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人。这里面好像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也没有太多的价钱可讲。比如美国人,其实是不怎么喜欢律师的。美国有个笑话讲,两个年轻人,在天堂里一见钟情。他们对上帝说要结婚。上帝说,好吧,我给你们找个牧师。一个月以后,这两个年轻人又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律师上天堂!


59in。cn 小说排行榜

第五卷 闲话中国人(前言 序 引言) 引言 看不懂的中国人(5)

59in。cn 小说排行榜

可惜,不管美国人多么不喜欢律师,他们有了事,还是要去找律师,而不是找领导。讨厌律师,又离不开律师,这就是美国人的活法。因为他们是生活在一个法治文化的社会里,而这种文化又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就叫“自己挖坑自己埋”。


文化,作为人的活法,岂能没有道理?


其实,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任意的、偶然的、毫无道理的。文化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并说清这些道理。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比方说,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外,一向内,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图”,一个从一点出发向四面扩展,一个由两极构成在圈内互动。


这就十分有趣了。一个进餐方式(筷子叉子),一个交际方式(握手作揖),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却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这就说明,在种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在种种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方式,一个统帅一切的“总方式”。如果说文化是人的一种活法,是人类生存的发展的方式,那么,这个“总方式”就是“活法的活法”,“方式的方式”。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内核”,或“文化的思想内核”。


文化内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把握了文化的思想内核,我们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个性、文化机制、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才可能有一个较为深刻和透彻的了解。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我们才有可能看懂、看透、看清中国人。


中国文化之谜


然而,要把握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真是谈何容易!


如果说,中国人是一个谜,中国文化也是一个谜,那么,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谜中之谜。文化本身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文化内核作为“方式的方式”,却只能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括,而且这种抽象概括又必须为生动具体鲜活的文化现象所证实。从具体中得到抽象难,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更难。解谜难,解谜中之谜就更是难乎其难。


于是,我们想到了文化现象。


文化,无疑是由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来构成的。这些现象,有如细胞,构成了文化鲜活的生命。正如一切细胞所含的生命秘密都是“全息”的,文化现象也隐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因此,对它们进行“立体的扫描”和“深层的透视”,就有可能揭示和掌握它所代表的那个文化的“核心机密”。


就说请客吃饭。世界各民族都要吃饭,也都要请客,但请法和吃法却不大一样。有人就闹过一个笑话。有一次,他和几个中国人请两个美国人吃饭。按照程序,也出于礼貌,他请大家每个人都点一道菜。客人中之一位,在美国大概上过中国餐馆,多少有点经验,便很老到地率先点了“芙蓉鸡片”。另一位美国人对中国菜则一无所知。大家都点过之后,他仍很茫然。于是主人便诱导他点了一道汤,反正是要等菜齐了大家一起吃。开席了,头一道菜便是芙蓉鸡片。那个自以为内行的美国人问道:这是我点的菜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便高兴地说:Sorry!我先吃了。接着,便移过盘子,刀叉并进,大快朵颐。在哭笑不得的尴尬中,几个中国人只好“主随客便”,也按美国规矩各人吃各人点的菜。这下另一个美国人可就倒霉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喝下最后上来的一大碗榨菜肉丝汤。


59in。cn 小说排行榜

第五卷 闲话中国人(前言 序 引言) 引言 看不懂的中国人(6)

59in。cn 小说排行榜

认真说来,这当然只是小事一件。然而,正是在这件小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精神,即: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


所谓个体意识,简单一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人。因为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每个人的幸福都要靠每个人自己去争取,每个人的行为也要由每个人自己来负责。哪怕只是一盘菜的享用,也得自己点了自己吃;即便是在他人的误导下点了榨菜肉丝汤,也得由自己硬着头皮喝下去。因为具有独立人格,所以,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他人都不能强加干涉,除非是危害了公众利益。大至总统的选举,小至职业的选择,都如此。至于吃饭穿衣之类,就更是纯属个人行为,与他人毫不相干。别人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我管不着;我自己爱吃想吃的,也用不着请别人吃或让别人吃,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干涉了别人的意志自由,侵犯了别人的人格独立。既然如此,自然是各点各的菜,各人点了各人吃,甚至各付各的账。


所谓群体意识,也简单一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即便吃饭穿衣,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如果是众人聚餐,就更要“顾全大局”。比方说,在点菜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大家都爱吃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的口味。因为“一人向隅”,尚且“举座不欢”,倘若只有你一个人吃得开心,又成何体统?至于各自为政,就更没名堂。如果各点各的,各吃各的,那又何必坐到一起来?干脆各自回家或者吃份饭好了。聚餐,不就图的是大家在一起,体验群体性吗?


不同的思想内核,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


一般地说,以个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外向,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内向。因为个体已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实在已无“内”可“向”。只有向外发展,才能求得生存空间。群体却有着自己的内部空间。以群体为单位,生存空间界定以后,要解决的就是内部问题,眼睛非向内看不可。所以,中国人性格内向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当然也就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西方人见面,是两个单独个体的事情。个体的独立人格“不可入”,自由意志“不可犯”。因此必须敞开怀抱,伸出双手,表示愿意建立关系;还必须握手拥抱,相互接触,关系的建立才能得到确证。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则另有一番意义。双手抱拳,表示关系早已确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团儿,不必再分彼此,如果把手伸了出去,岂非见外?至于点头弯腰,则无非表示敬意。因为即便是“哥们”,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头低一点,腰弯一点,也就抬高了对方。大家都礼貌,都谦让,也就能“群”。


可见,文化现象是体现着文化内核的。为此,本书特别拈出九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讨论。这九种文化现象,有的是中国独有的,如人情、面子;有的虽非中国独有,却颇具“中国特色”,如饮食、家庭。现象虽有九种,但“九九归一”,目的却只有一个,即要揭示出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深层的秘密。


所以,这些现象,便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是每个中国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因为最“寻常”的,也就必然是最“正常”的。文化内核既然是最具纲领性的东西,就一定能见之于最具普遍性的现象。不过,“太寻常”也就难免“看不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解剖,需要追根寻源,或者说,需要“破译”,才能“解密”。


这,便正是本书要做的事情。




59in。cn 小说排行榜

第一章 饮食 一 民以食为天(1)

59in。cn 小说排行榜

吃出来的和做出来的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


这当然“不像话”,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却也不是全没影儿。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要生存,要发展,这“饮食男女”四个字是不能不讲的。就连动物,都知道不能不觅食,不能不求偶。这是本能。用句文雅的话说,就叫“食、色,性也”,管你张三李四天王老子,都一样。反正不吃饭,就会一命呜呼(个体无法存活);不做爱,就会断子绝孙(种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谈发展,又哪有什么文化?


这可是天大的事,搁到谁头上也含糊不得。


所以中国便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就是说,吃饭这事,有天那么大,或者直接的就是天。可惜“天”只有一个,给了“食”,就不好再给“色”了。因此不曾听说过“民以色为天”的。民以色为天,举国上下都是“淫夫荡妇”,那还了得?再说,“饱暖思淫欲”,填饱了肚子才谈得上其他。如果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动得了别的心思?


因此重视归重视,偏心眼儿却也难免。大体上说,“饮食男女”这四个字,中国人似乎更看重“饮食”,西方人则似乎更在乎“男女”。西方人会因为一个女人去打仗,中国人就不会。像古希腊人那样,为一个什么名叫海伦的女人而发动一场特洛伊战争的事,中国人是不会干的。中国人只会在打败了仗以后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让女人当替罪羊,比如妲己或杨贵妃。中国人打仗也有抢女人的。比如曹操攻破邺城,曹丕便趁机把袁熙的老婆甄氏“笑纳”了。但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事。主要任务还是抢饭碗,打人家锅碗瓢盆的主意,文雅的说法叫“问鼎”。鼎是什么玩艺?烧饭锅么!


当然,“问鼎中原”的那个“鼎”,已不简单的只是一口烧饭锅了。作为政权和权力的象征,它也是一种神器。这事我们以后再说。但用烧饭锅来做神器和权柄,这就很有些意思,至少说明管饭比管别的什么更重要一些。男女之事当然也很重要,因此也有用性器来做神器和权柄的,比如“圭”就是。圭,玉制,状如男根,大小不一。天子所持者曰“镇圭”,一尺二寸;公爵“桓圭”,九寸;侯爵“信圭”,七寸;伯爵“躬圭”,五寸。反正谁的阳器粗壮伟岸,谁的权力就大,地位就高。看来,上古时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就是“饮食”和“男女”这两件大事。一个“鼎”,一个“圭”,便都好生了得。鼎供在庙堂之上,圭拿在诸侯手中。拿在手中的没怎么听人说要夺,供在堂上的却老是有人来问,“鼎”的分量显然要重于“圭”,“饮食”还是比“男女”重要。


其实不要说神器,就连神,也中西有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