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公开谴责党内右派,他说一小撮工党党员,尤其在维多利亚州已堕落到不
忠于工人运动,已使工人运动背离工党原来的目标,并且采用了法西斯主义
的手段。右派反击说,伊瓦特是工党脖子上的赘疣,他的唯一朋友是共产党。
思想上和政策上的分歧与斗争必然导致组织上的分裂。维多利亚是“工
业集团”的指挥中心。墨尔本大主教曼尼克斯博士和天主教社会运动领袖B。A。
桑塔玛里亚这些极右分子是维多利亚州“工业集团”的精神领袖。在1954
年10 月,联邦工党执行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维多利亚工党特别会议,会上研究
了该州工党内部“工业集团”的问题,并选举了新的反对“工业集团”分子
的州工党执行委员会,从而开始了工党在组织上的分裂。
1955 年3 月,联邦工党在霍巴特召开该党第21 届年会。新的维多利亚
州工党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而亲“工业集团”维多利亚代表团被禁止参加会
议。这次年会由中派和左派主持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批准撤销联邦工党
执委会对“工业集团”的承认、反对在马来亚使用澳大利亚部队、承认中华
人民共和国等决议。会议重申为维护工会团结要反对极权主义,主张澳美在
太平洋地区合作,并批评了美国的一些太平洋政策,还要求东南亚条约组织
应致力于和平事业。霍巴特年会是工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
新维多利亚州工党执委会为团结一致的开展工作,把那些仍然忠于旧的
右派执委会的几百名党员统统开除出党。同年4 月,这些被开除的右派分子
建立了一个新的党,取名为“反共工党”。“反共工党”从是年6 月大选起,
多年来一直坚决反对工党候选人,支持保守政党候选人,因而造成了自由党
和乡村党在维多利亚多年连续执政的局面。
维多利亚州工党的分裂影响了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两个州的工党组织,
两州工党也相继发生了分裂。
1956 年,新南威尔士的“工业集团”分子模仿维多利亚的右派也组织了
一个所谓的“民主工党”,从而导致了新南威尔士州工党的正式分裂。昆士
兰州工党的分裂是在第二年发生的,起因是本州的工会和议员之间的紧张关
系。1957 年4 月,本州总理维森特·盖尔及其内阁大部分成员被州工党组织
开除出党。不久,以盖尔为首的右派分子建立了“昆士兰民主工党”。1957
年反共工党和民主工党合并,以“ 民主工党”命名,而昆士兰民主工党长期
单干,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民主工党在昆士兰的一个支部。澳大利亚史
家曼宁·克拉克说它“成了保守党派的尾巴”。在反共狂热分子桑塔玛里亚
及其同党鼓动和帮助下,民主工党很快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支部,并且在
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州的大选中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
但它一直是一个小党,从未能把自己的候选人送入下议院。民主工党无论在
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总是虔诚地投自由党和乡村党候选人的票,因此这两个
保守政党取得政权一部分是靠了这个党的“忠诚”。应指出的是,不是所有
的民主工党党员及其支持者都是象桑塔玛里亚和曼尼克斯那样的狂热天主教
徒,其中还有一部分长老派和不信教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仍继续
支持工党或其他政党。
四、“白澳政策”的废除
澳大利亚外长D。C。 斯宾德在1950 年科伦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援助亚洲
国家的计划,即著名的“科伦坡计划”。科伦坡计划有种种不是之处,但它
对澳大利亚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极大地冲击了白澳政策和种族主义思想,
甚至比孟席斯总理还保守的A。R。 道纳移民部长都受到了反种族主义的影
响,他对旧移民政策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1958 年他竟然向国会提出废除臭
名昭著的默写考试法案的动议。这样,“白澳政策”受到了一次冲击。
不久,这种变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废除白澳政策的新呼声。这表
现在墨尔本大学建立了移民政策改革小组。该小组对移民状况进行了调查,
出版了小册子,宣传用有限制有选择地从亚非国家接受移民的政策以取代白
澳政策。墨尔本大学讲师肯尼斯·利韦特是移民政策领导小组的领导人。在
50 年代,他领导移民政策改革小组多次进行有关移民问题的民意测验,测验
的结果详见下表:①
年代主张禁止有主张允许有色无意见
色人种入境%人种入境%%
1954 61 31 8
①
RusselWard,TheHistoryofAustralia(1901—1975),HeinemannEductionalBooksLtd,Melbourne,p。318,
1978。
1956 51 42 7
1957 55 36 9
1958 45 44 11
1959 34 55 11
移民政策改革小组的调查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白澳政策已不得人心,势在
必改。但从确立白澳政策到这时已有六十年之久,种族主义情绪根深蒂固。
在种族主义情绪严重存在的条件下,将其彻底废除,还需要时日,也需要斗
争。
在整个60 年代和70 年代初又在两个问题上战胜了种族主义。一个是关
于巴布亚自治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澳洲土著人的公民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
解决为70 年代工党政府废除白澳政策奠定了基础。
1962 年7 月,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在细致地研究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问题
后提出了一个报告。报告认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进展情况过于缓慢,严
厉谴责了澳大利亚政府“顽固地坚持渐进主义政策”和在酒法方面的种族主
义歧视政策。报告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到1964 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起100
名议员的国会和一所大学,而且议员要由选举产生。这些要求使澳政府大吃
一惊。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澳大利亚政府立即行动起来,1962 年修改了酒
法;废除了酒法中白人和黑人区别对待的条款,建立起一个调查该托管区三
级教育状况的委员会。1963 年中期,澳大利亚国会通过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
立法会议扩大权限和建立议会的决议。决议规定立法会议对托管区行政长官
有咨议权。决议还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议会如何组成做了详细的规定:议会
由64 名议员组成,其中的44 名由拥有选举权的成年人普选产生,10 名由非
土著人选举产生,另10 名为官方指定的议员。于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治
进程得以加速,澳大利亚政府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居民(土著人)亦比过
去重视得多了。
但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完全自治,还有一段历程。到1964 年6 月才选
出本地的议会。显然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块托管地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
进步的速度,即自治的进程在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心目中,甚至在世界舆
论的心目中太缓慢了,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尤其其领土部长G。E。 巴恩斯经
常受到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的批评。该委员要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政
党,要立即取消10 名白人议员和另10 名指定的议员。委员会的这一要求又
一次打击澳大利亚政府的种族主义的残余。
在1972 年澳大利亚大选前夕,工党领袖惠特拉姆曾答应如工党执政便以
最短时间实现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工党在这次大选中取得了胜利。工党政
府上台后立即实践其诺言。但巴布亚新几内亚组建一个国家最大的困难是来
自当地不同部落的相互仇视和已分裂成若干个单一的相互对立的州,并且在
布干维尔岛出现了强大的分离运动。尽管有种种困难,惠特拉姆政府加紧工
作,并果断地宣布从1973 年12 月1 日起巴布亚新几内亚获得完全的自治。
1975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首席部长M。 索麦尔宣布英国女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
的国家元首,从而一个新的独立国家诞生了,并且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人自治和独立的过程实际上是澳大利亚种族主义
受到冲击并衰落的过程。这对消除澳大利亚种族主义思想大有裨益。从此,
澳大利亚政府开始考虑解决澳洲本土上的土著人的问题了。
根据澳大利亚宪法,澳大利亚土人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宪法第127
条规定:“在计算联邦人口数目,。。土人将不计算在内”。巴布亚新几内
亚在联合国托管地委员会关怀下加速了自治的进程,这必然影响到澳大利亚
人考虑本国土人的政治权利问题。1966 年新上台赫尔特总理决心解决这个问
题,他的政府通过国会颁布的第一个法令就是举行公民投票修改宪法,借以
授权联邦政府在计算人口时也计算土著人,并给以法律权利。1967 年5 月27
日举行公民投票,并得以通过,从而澳洲土著居民获得到了公民权。
但是在给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人和澳洲土著人以自治权和公民权的过程
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斗争还是有的。有一个由种族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
组成的“右派同盟”,因来自南非的一批白人移民加入该组织而使其力量壮
大起来,自称“澳大利亚纳粹党”并进行种族主义宣传。与此同时一些年轻
人自动组织起来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在1961 年大选时,
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尤其是维多利亚的大学生去游说议员反对白澳政策。几
乎所有政党的政治家们都被提问过对待白澳政策的立场,因而把反对种族主
义的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到70 年代初这一斗争出现了新高潮。
1971 年6 月末,一个南非白人斯普灵保克球队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佩
思。当即在澳大利亚掀起了大规模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游行示威,并且球队
到达那里,示威就在那里出现,南非球队在澳大利亚成了过街的老鼠。同年
末,一个南非白人板球队到澳巡回表演。澳总理为避免再发生对抗,要求澳
大利亚板球管理委员会主席唐纳德·布莱德曼想办法解决,并提出政治与体
育分开的原则。布莱德曼虽然答应总理的要求,但又向他提出意见,说南非
搞种族隔离制度名声太臭,希望今后澳大利亚政府拒绝接纳南非种族主义的
体育队。
1972 年5 月,皇家调查委员会向政府建议应向那些被牧场主从其渔猎区
赶走的土著人提供土地。为了争回失去的土地,土著人第一次起来进行斗争。
他们在其领袖的领导下在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对面草坪上建立了土著人“大
使馆”,发誓要长期驻扎下去直到土著人获得“土地权”。但乡村党和自由
党坚决反对给土著人以土地,认为这样做会导致南非那样的种族隔离制度。
政府颁布派警察强制驱逐和搬迁土著人“大使馆”篷帐的法令,但未奏效,
相反却招致大批土著人涌进首都,使政府十分被动,从而再次出现了反对种
族主义的高潮。
冲击种族主义事件的不断发生,迫使各政党不得不改变自己种族主义的
内外政策,首先带头的是过去一贯维护“白澳政策”的工党,它在60—70
年代成了抛弃种族主义政策的急先锋,例如1965 年,工党从其政纲中删去了
白澳政策。又如1971 年6 月,在工党第29 届年会上,代表们以44 票对1
票通过了修改党的移民政策的决议,决议保证在移民问题上不再有种族歧
视。
自由党和乡村党也逐渐改变在移民政策上的种族主义立场。早在1964
年和1966 年,孟席斯政府与赫尔特政府早已悄悄地改变了移民政策,大约有
6000 名欧洲移民和非欧洲移民迁入澳大利亚。1972 年12 月,工党政府移民
部长埃尔·格莱斯公开接受甚至资助非欧洲移民入境。1973 年移民有2。5 万
人,其中1/12 为非欧洲移民。总之,到这时白澳政策便寿终正寝了。
五、从孟席斯到惠特拉姆
孟席斯和惠特拉姆是战后澳大利亚政治舞台上最有影响的两个政治家。
前者是自由党的领袖,后者是工党的领袖。他们的政见迥然不同。孟席斯在
1939 年4 月和1940 年3 月曾两次出任联邦总理,后来从1949 年开始到1966
年2 月退休又7 次出任联邦总理,这次执政历时达17 年之久,并以反共闻名
于世。而惠特拉姆出任总理仅两次,历时只三年(1972 年—1975 年11 月),
以亲共闻名于世。
1965 年下半年已有孟席斯因健康原因将要退休的传言。7 月,他进行一
次手术,流传说他患的是肠癌。71 岁的孟席斯对朋友说,他的身体已每况愈
下了。为此自由党举行会议一致选举哈罗德·赫尔特为党的领袖,接替孟席
斯,又选举威廉·麦克马洪为副领袖。1966 年1 月26 日,以赫尔特为首的
新内阁宣誓就职。麦克马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