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58章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58章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城的工作进展顺利,地里地庄稼长势良好,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

    但瓦的事情还是让我耿耿于怀。

    8月中旬的时候,我和风余一起验收了所有的粮仓,以及里面的木斗。粮仓分为两处,一处在神山,一处在城外,尽管只相距20公里左右。但这么一段距离,也让运输显得很困难。

    这让我更加向往“牛车时代”的到来。

    铜啊!——你在哪里?

    可是验收过程中我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一名厨房的工作人员在挑水做饭的时候,经过我和风余地面前,脚下踢到一块碎木。一跤跌倒。将木桶摔成数块木板。

    “分瓣!”

    我不顾风余的惊诧,一拉马头,直接冲向制砖工地。

    这回我按上次做的木桩形状,让木匠为我做了一个分为四瓣的木桶,却不箍紧。而是用麻布裹在外面扎紧,倒也没有散。扔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也没有分开。

    这回用瓦泥抹上以后。用木刃割开,却没有割断。留了一点连在一起。

    最后是关键时候——将“泥桶”倒置在地上,一块一块地小心地轻轻地将里面的四个木瓣取出来,再揭掉那层麻布——剩下地“纯泥桶”竟然如我所愿地没有坏掉!

    连读三天我都在工地上做瓦坯,共制作了500块,并要求木匠在做好地瓦坯上用树枝搭了一个凉棚,太阳能晒到,但小一点的雨应该不会淋到。

    按烧陶的工序,七天后瓦基本干了,终于可以进窑。

    这一次我要求采用竖窑,以保证我所需要的温度。

    晒干以后的瓦可以轻易地将15到20块叠放在一起而不会压破,所以第一窑我就烧制了所有地瓦坯。

    但失败还是将我打倒!

    三天后,开窑的师父跑过来跟我讲,结果是失败的,烧出来地不是我原来跟他讲过的青色,而是红黄色,且几乎碎了一大半。

    什么原因?

    温度不够?泥不对头?时间不够?……

    为什么这么简单地一件小东西也会这么难做!

    我仔细检查了黄色的碎瓦块,发现断面上玻化的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地方成色明显不同,也就是说烧得不够均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烧的时间不到位。

    为了改进,我做了几个方案。

    一是改用优质的黄色粘土,延长牛踩的时间,直到每一把泥摸上去都细腻无比。

    二是同时开烧两窑,将其中一座窑点火以后的烧制时间延长到五天。

    三是延长冷却的时间到三天!

    按以前制陶的经验,开窑过早是造成陶碎的主要因素。温度不够可能会造成烧得的陶器质量不好,但碎裂却是快速开窑造成的主要结果。

    这一次开出来的瓦比较接近我的猜测,却仍是一场失败的结局。

    烧制时间延长的那窑比较好,但仍碎了一半以上,另一窑就肯定了我对烧制时间的推测——时间不够的就基本上都坏掉了。

    但也有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振奋!在好的那一窑里出现了一部分转青色的迹象!

    这说明我的工艺接近真正的后世烧瓦工艺了!

    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小的改良。

    趁秋收比往年迟的这十来天,我准备再烧一窑。

    这一次我将烧制时间增加到6天,并准备在冷却五天以后开窑!

    就在第6天,窑中的火渐渐小下去的时候,一场秋雨突然降临。

    我在窑边看到天边的乌云聚到头顶,急得大叫:“快来人啊!”从放瓦坯的棚下冲出来几名制砖工,在大雨滂沱而下时,六名“泥人”终于将窑顶用黄泥又厚厚地封了一遍,直到再也看不到窑中的烟透出。

    但第二天我再来看时,窑顶上封的黄泥被水冲出了一些水洼。我骑在马上,看着洼中的积水,摇头苦笑,看来老天是不打算让我住瓦房了。

    但老天跟我开玩笑,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第一百零二章 … 青瓦诞生

    #标准的青瓦!

    五天后开窑时我幸福得心都要碎了!

    老天!

    没有我的时代,原始人是不可能知道后世的高质量的青瓦是什么样子的!

    难道后世的青瓦就是在跟我相同的遭遇下才生产出来的?

    那同样的工艺加以推广,红红的砖也可以变成青砖了!

    找了间屋,把这些瓦放进去。/我没有时间进行盖瓦大业了,因为地里的栗穗已经不能再等!

    这些天泡在工地上,无暇去关心粟的长势,但粟穗出齐那天起我就不再为今年的丰收担心了,除非出现大的虫灾,或者在秋天给我一场暴雨。

    开镰以后,我完全放下心来。

    今年我让木匠多做了数十把秤,想比较一下和往年相比亩产的情况。

    结果是鼓舞我心的,平均亩产接近250斤!

    18000亩地,竟产出了2200多吨粮食!

    风余和姜由都张开大嘴,脸呈傻笑状。

    我的试验田要晚上十来天才收割,看那些粟穗的个头和密度,就知道不会让我失望!

    但姜由有我所没有的更多的隐忧——到了该姜族独立生存的时候!

    这时在太昊族的姜氏部族已经达到31个,人数达到近4500人,如果不加上太昊周边的小族,要说姜族比太昊更强大也说得过去。

    任何一个族长对这种情况都会有所警惕。

    姜由在他的族人面前有绝对至高无上地权威,从各姜氏小族见到他就下跪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权威也意味着责任。

    按姜族在春播和建房中的投入人力。我决定分给他们600吨粟米,前提是他们得尽快建好自己的粮仓,并自己解决运输问题——私下里我让木驼尽可能的给姜由一些帮助。

    木驼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姜由带着族人和我给他的建筑匠人,在距离太昊城和太昊神山都差不多约20公里的地方开始了建筑工作,从太昊或神山走路过去得一天多。

    这时我的试验田可以收割了。

    各小部族村长和长老们都被我请到试验田边,“做秀”味道极浓地收割开始了,我亲自操起了石镰。

    结果让这些“领导”们大开眼界。但同时也让我吃了一惊:亩产310斤!

    比以往的年景足足多出一半啊!

    择株、选种、精耕、移植、细管……融入了这么多的“科技元素”,这样的丰收是老天对于“天道酬勤”最好的解释。

    但我知道,这样的产量只是具有象征意义,要想全面达到这样的水平,也许得付出我终生乃至数代人的努力。

    向尊敬地袁隆平院士致敬!

    我会以您为榜样,把原始社会的农业推进到新的高度!

    这些粟穗经过初步地筛选,存入了单独的仓库,与我在前期选出来的“变异株”放在一起。

    现在我才有时间去盖我的瓦房。

    我让木匠们在地面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屋顶模型。实际上也是一个屋顶,因为比例是一比一,在这个屋顶上。将梁、椽固定好以后,我一块一块地示范如何将瓦覆盖在上面,并在最后倒了一桶水上去,以证明这种结构地防雨能力。

    接下来是培训期,十来个小型的屋顶搭建了起来。上百名建筑工在上面动手操作我所示范的动作,并逐一的倒水上去检验结果。

    然后进入了建设瓦房的**。

    烧瓦专用地窑很快达到了烧陶和砖的总和。因为烧的周期比较长,加上在熄火后用水封窑还得数天,最后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地房屋是用瓦覆的顶。

    我和梅梅、梓桦就住进了其中一间。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族长地好处吧!不过这也由不得我。刚修好几间的时候,梅梅就看中了其中的一间,并立即把东西搬了过来。

    等后来修的房一间比一间好的时候。梅梅已经知道后悔了,但居然还懂得不好意思再去跟别人抢!

    有进步!

    入冬以后。大元四城居然给我送来了大量物资。

    呵呵!这是不是进贡制度的开始?

    大元城送来的特色产品是大量的“麻冬衣”,在两层细麻衣中包了大量羊毛,而鲨鱼居然懂得将羊毛缝入许多小方块里,以免羊毛乱窜。

    木恩特别给我带了一些其他南方小族的礼物,其中竟有几块简单打磨过的玉石!

    奢侈品出现了,我得小心着点。

    梅梅才不管那么多,抢着将一块穿了孔的玉石系在颈上,在太昊人烟稀少的“大街”上“拽”了起来。

    女人跟首饰一定天生有缘!

    但这块玉石怪模怪样的——没品味!我看着梅梅的小样,在心里腹诽。

    大元城的代表一定很快将这个消息传了回去:族长的老婆喜欢好看的石头!

    所以后续不断有各种石头被搭在毛笔、纸等物资中运了过来。

    其他各城的礼物就很一般了:好看的陶器、大量的粟米和牛羊。

    太昊目前将城里和神山加在一起,大约有4000千来人了,有的小族在建设工作后期就将合族一起迁了过来,但跟姜族不一样的是,他们压根就不会想要迁走——而且我也不会放他们回去。

    这时我有了一点时间,抽空和木驼一起去看一下姜族的建设情况。

    首期的几十间土坯房已经建成,十多吨粟米已经装入姜族的仓里,姜族所有的壮劳动力共2000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施工。

    姜由看到我们俩,从土堆中跑出来,直接就跪在我马前,其他的姜氏族人一看,也齐刷刷跪了下去,我连忙下马扶起。

    尽管我许诺给姜氏族人的粮食达到600吨,但他们也不能全靠我的粮食,那大概只够他们七八个月的基本口粮,剩下的还得靠他们放牧和狩猎来补充。

    但让我意外的是,姜由竟没有把全部可用的劳动力投入建设粮仓,而是用一半的人在建土坯城墙!

    看来他们还是没有因为距离太昊比较近而得到安全感,或者说他们的敌人将有可能随时到来,姜由正在未雨绸缪。

    其他的姜氏族人都还在神山背后,靠太昊族人的支持生存。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我已经在准备太昊二年的大年。

    大元城送来了我最梦寐以求的礼物!

 第一百零三章 … 改行矿工

    美丽的石头!

    深幽的绿色,均匀的水平细条纹,像孔雀尾羽上的绿色羽毛,在不同方向看上去居然颜色还会有变化。 /

    “孔雀石!”

    在后世学机械的我对珠宝玉石本没有什么研究,但孔雀石是一个例外,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孔雀石的绿色其实是氧化产生的铜绿。

    这块石头里有铜!

    “这是哪里找到的?”我迫不急待地问。

    “是是”被我抓在手里的那名送礼的骑兵叫木壳,不过现在可以立即改名成“木脑壳”。

    大冷的天,看到他的苦瓜脸上渗出来的汗水,我想起这个动作太粗鲁了。

    被放到地面喘气均匀以后,木壳在那里不停地挠他的“木脑壳”,半天以后吭了一声:“不知道!”

    切!早说嘛!

    “立即回大元城,搞清楚这种石头在哪里有,我大量的要,还有,叫大元城的教师给我写一张发现这种石头的说明来!”

    看看瞪着大眼张着大嘴不知所措的木壳,我对于让他转告如此重要的消息失去了信心,想了半天,还是写了一封“信”给木恩带去。

    木壳看着我在纸上写了字,用麻布包好,再裹上羊皮郑重地放在他手里,一下子从“木”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知道这封信很重要,像一只受惊的扭角羚窜出太昊城的办公室,很快就能听到马蹄声远去。

    终于要有铜了!

    我在太昊城的办公室里陷入痴呆状的YY中。

    有了铜,俺的牛车、马车就能做得出来了,铜轴是不需要润滑剂就可以正常工作的,铜合金不仅比较耐磨,还有自润滑性能牛车可以实现大量的物资运输,马车么?呵呵!奢侈了一点吧,不过是很好看的快速运人交通工具啊!

    还有俺们村的马具也应该换换了吧,一整套铜马具可是很不错的配置哟!一直没有办法上马掌。就是没有金属的结果,没有马掌,会大大限制马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啊,将来在城与城之间如果有了硬质路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全是草原和森林的话,钉了马掌的骑兵可以高速奔跑在这些道路上,爽啊!

    还有硬度比较高的精铜,奢侈一点。做几副犁用用会不会太过份啊?

    俺当太昊族长这么些天了。是不是也得有把铜佩刀呢?

    还有,所有的农具、木工工具、陶工工具是不是也要升级换代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