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之换亲生活 >

第4章

穿越之换亲生活-第4章

小说: 穿越之换亲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花家一共有八亩地,如果在现代的话,这八亩地产的粮食肯定够家里嚼用了,但是这里是古代,虽然,物品已经很丰富了,但是产量不高呀。这八亩地有两亩地是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哥个三亩,另外,还有几厘的菜地,和几分荒地。小花家三等地和荒地都是种的的地瓜,二等地也种了一亩,剩下的地种的是冬麦,冬麦收后就要高粱。地方的生长期长,要在春天种,所以,小花家只有四亩的麦子的要收,比别家要少多了。

 10麦收时节(二)

    小花站在地头上,看着自家的麦地,小花以前家也是农村的,在读高中之前,读书之外的日子基本上是在地里度过的。像割麦子自然不再话下,在没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提着镰刀开始跟在父母后边学者怎么把麦子割得又快又好了。

    从地头望过去,小花就对今天的收成不甚乐观。麦子植株稀疏,麦穗短小,从这看产量不会很高,成片成片麦子蒙上了的灰蒙蒙的黑色,近看单个植株的茎秆、叶子和麦穗上都有一层黑乎乎的东西,仔细瞧就能发现是蚜虫。蚜虫是最频发的害虫之一,会使小麦提前枯死,影响小麦产量。还有些麦子一窝窝的呈趴伏状,这样也就影响小麦的产量。

    “就这样的情况,也不知道能产多少,怪不得,来这么长时间了,都没吃上过一次白面”,心里想着,小花转头看看周围人家的麦子,看着也差不多,“难道这个时代的水平就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说不定我真能想想办法,虽然不能肯定很有用,但有点改善也是好的。”

    这样想着,这些天来受的打击似乎也好了些,如果能够把地种好,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了,也不负在现代走了一遭。

    弯腰放下水桶,把毛巾搭在脖子上,挨着小花娘开始割麦子。每人各三行,众人无话,闷着头干活。

    “哎哟,累死了”心里嘀咕着,要来看,二爹和大哥哥的最快最好,麦茬贴着地皮又短又齐,麦子放的也齐整。三哥也不慢,紧追其后。小花在最后,离小花最近的就是不怎么干活的四哥了,麦茬有高有低,还没有小花哥的好,一会的功夫就看见他直起腰来歇了好几次。

    “四哥,你怎么割得这么慢,你看你还没我割得好”小花指着四哥的麦茬笑话小四。

    “嘘,瞎喊什么”小四回头,故意唬着脸对小花道。

    小花娘听见动静,回头对他两凶巴巴道:“干什么呢,还不快点干活。”

    两人做了个鬼脸,无话,弯腰继续。

    太阳缓缓的往上爬,小花不知道擦了多少次脸,太阳终于爬到正中。火辣辣的太阳晒的人发昏,汗顺着身体一直往下流,湿汗透了的长衣长裤贴在身上,十分的粘腻难受,无端的使人烦闷,弯腰的时候,一滴滴汗水低到地里,眨眼就消失不见了,真真是“汗滴禾下土”。近处满眼都是往上翻腾的水蒸气,远看都是一家家正在割麦子的农民。好一幅乡村丰收图,可惜小花累得难受,实在无法欣赏。

    又一次抱着水桶往里嘴里灌,只听着咕咚咚的喝水声,夹杂着水入肠胃的哐哐声,小花知道这是胃里已经灌满了水,但仍然感觉整个人都是,嘴唇上的皮都掀起了好几块。“哎,什么时候才能完呢”小花心里腹诽着。

    “小花,回家做饭去吧”小花娘看看太阳,也到点了,于是吩咐小花回家做饭。

    “奥,我走了”把镰刀放在水桶边,答应一声往家赶。

    做饭也不是轻省活,如果在他们回来之前还没做好,又要有一顿排揎。想想家里的厨房,一顿懊恼,还是快点吧。心里想着,不由加快的步子。

    回家之后,先打水,好好的洗了把脸,凉凉的感觉真是舒服,再看看洗脸水,已经成黑色的了。一上午在地里浑身沾了许多灰,鼻孔都是黑的。可惜不能痛痛快快得洗澡,还要赶紧做饭。

    哎,得赶紧的打听打听他们具体是怎么种地的,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有用,再一想王小花的处境,平时在家都是半个透明人,怎么办才能让家里人相信她,按她说的做呢,像小花爹娘,尤其是二爹这样的人轻易是不会改变的,尤其更不会听小花的了。

    哎,没办法愁,有办法时也要愁。感慨一声,又投入到做饭大业中。

    不过,这次下地,也给了小花自信,相信重获一生还是有点用处。小花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这次也可以说为小花面对未来的勇气。

 11麦收时节(三)

    下午,小花娘、小花、二哥三人负责用地排车把割好的麦子拉到麦场。

    小花家的地排车有十几年的工龄了,车底的板子,有的丢了,有的活动了,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小花负责站车,当装到只用手够不着的时候,小花爬到车上,小花娘和二哥负责用叉把麦子扔到车上,小花要把扔上来的麦子摆正,以免运输途中翻车。地排车面积小,活动场地不够,还要小心不能站的太往后,要不然车子就会翘起来,人会摔倒地上。

    忍着麦芒透过衣服刺得皮肤疼,避着头上不是扔上来的麦子,小花小心的摆放着,放的好了,路上就会省心些。

    路上时,二哥在前边拉,小花和小花娘在后边撅着屁股使劲推,还要注意车上往下掉得麦子,要跟在后边拾起来,要不然一会就会被村子里专门捡麦子的小孩捡走。到麦场后,要先剁成剁,散着话,下雨的时候来不及收拾。

    不知道这样来回了几趟,小花都已经适应了。

    傍晚时,地里的麦子已经割了一半,还剩下一些没有拉完,小花和小花娘先回家,爹爹和哥哥要把他们拉完才能回来。

    夏天天长,等一家吃过饭,小花都已经是亥时了(21点到23点)。温了一盆水,凑合着擦擦身体。嘶嘶,小花疼的呲牙咧嘴的。小花知道她身上,尤其是小腿一下是麦芒刺得一道道血痕,沾水就专心的疼。

    等忍着疼,擦完澡,洗完衣服,家里人都睡熟了。摸黑回到屋里,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全身酸痛,像散架了一样。

    第二天又是重复的一天,第三天地里的麦子就收完了。然后,一家人转战麦场,要开始打麦子了,可以说,这是村子人麦收最高兴的时候了。

    一大早,一家人去麦场,要把麦子摊开来晒,有时只要晒一天,有时需晒两天,晚上的时候还要把麦子重新剁好,第二天重新摊开。要是晒得不好,麦粒很难脱下来,而且容易把麦粒压扁。

    等麦子晒得发胶的时候就要脱粒了,一般是午后太阳正好的时候开始脱粒。

    小花家人多地少,也不用牛,爹爹和哥哥们轮流拉石磙。小花要忙着拿笤帚扫场边,压到一般时拿着叉要翻麦子,把下面的麦子翻上来,再呀一遍,有活泼的孩子就会在压好的麦秆上翻跟头,也算是百忙中的一点小娱乐,不过仅限于小孩子。

    等整个场地都压好后,又要用叉抖一抖压好的麦秆,以免这些麦秆里会裹有麦粒,斗好后要一叉一叉的把麦秆给重新剁成剁,好腾出场地在呀剩下的麦子。麦秆收好,就会剩下一层和麦糠家在一起的麦粒。

    这还不算完,还要把麦糠分离出来才剩下麦粒。爹爹和哥哥们把麦粒堆成堆,小花在后边跟着扫。

    还剩最后一步成为“扬场”,就是根据风的方向,一木掀一木掀的把麦粒迎着风往上扔,麦粒落下,麦糠顺着风飘。这样麦粒和麦糠就分离开了。

    三爹是个扬场的好手,对风向和扬起的角度把握的比较准,小花那拿着笤帚站在麦粒堆前,清扫落在上面的麦糠。这样来回几样,麦粒就变得很干净了。

    大家喜滋滋的拿袋子装麦粒。

    几天后,四亩地的麦子就变成了小花对着的几十袋子麦子。

    小花估计,四亩地一共收了不到两千金,平均一亩地不到五百斤,而且为了避免麦子生虫子,这些麦子还需要再晒几天,去去水分,到时又会少几袋子。

    据小花的了解,貌似产量已经不错了,但小花知道在现代家里一亩地能够产一千斤以上的麦子,每次麦收后,家里好几个粮仓都堆得满满的。成长空间很大,我还有用武之地,小花对着粮堆喃喃的道。

    。。。。。。。

    麦收完后,要忙着播种。因为没有下雨,村里人都没有下种,都等着雨水的到来,要不然火辣辣的太阳烤的地干得很快,土发烫,会把种子烫坏,甚至出苗后因为缺水,干死。

    华朝已经有大豆、花生、玉米等一些现代的物种,只是产量都不高。小花家人多地少,就选了最高产的高粱。高粱产量高,酿酒、酿醋的佳品,可惜小花是用来当主食的。小花来着后就一直再吃高粱团子。

    一阵微风刮过,凉凉的,不像割麦子时的热风。

    “看样子,要下雨了,地里该种了”三爹看着天,磕磕烟袋,往腰里一别,招呼人下地。

    出了门,小花就看看村里基本上家家都拿着工具往地里赶,看来古人种地种多了,对天气也很敏感啊。

    小花不知道以前他们是怎么种的,但是小花正见证他们怎么种高粱的。

    二爹拿着铁锨一锨锨挖,这些深坑一个个挨着,形成一条线,二哥拿着高粱种挽着要正往坑里溜种子,像小麦似地练成一行。

    小花记得家里种高粱和玉米时,坑根本没有那么深,坑太深的话,影响种子出苗。而且手种时,种子都是一个窝一放种,高粱植株大,隔得太近还需要间苗。

    “二爹,坑不是太深了,这样苗是不是出不来”小花实在看不下,忍不住对二爹建议到。

    “胡说什么,谁说出不来的,以前都是这样种的,还不是好好。”二爹听见小花说苗会出不来,犯了忌讳,马上呵斥小花。

    小花见一时半会也说不通,只能闭嘴,寄希望于以后慢慢说,脑子里突然想希望以后的丈夫都是好说话的。小花吓了一哆嗦,怎么会这样想呢,我还这样小,怎么能嫁人,都是让那媒婆害的,要不然我怎会胡思乱想。

    摇摇头,撇开脑子里的想法,跟在二哥后边埋土。

    作者有话要说:写麦收的时候,有些唏嘘:希望回归田园,悠然种田。其实在古代种田真的很苦。就是九十年代初我们家那块种田还是很苦,只不过最近这些年好多了。想想小时候,一年到头都很累,还挣不了几个钱。设想一下在古代,只应该比现在苦,不会比现在舒服。

    不过现在回想一下,小时候种田的苦差不多都忘了,回想起来也只剩下一声感慨。现在想起来这些,希望和大家一起自勉!

 12夏税与劳役(一)

    经过十几天的忙碌,终于所有的麦子都堆到仓里了,也晾晒过了,地里也种上高粱了,这些日子连轴转的小花松了一口气,大呼终于完了同时,也在想忙完之后要干点什么挣钱的买卖呢。

    记得以前麦收过后,地里虽然仍离不了人,但已经没有这样集中性的高强度劳动了。大家除了去地里干活,偶尔还能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有些人家也会称这个空挡出去打工,或县城找活干。

    小花看家里活已经不多了,只二爹、三爹两人也能忙的过来,就思虑着是不是提议让哥哥们去镇上找活干,不管挣多挣少都可以补贴家用,也不用整天的为钱发愁,“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这天,小花楸见二哥一个人从外边回来,家里也没人,就迎向二哥“二哥,我听说有人去镇找活干了。咱家的活也差不多都完了,剩下的用不了这么多人,哥哥们怎么没有去镇上找火啊。”

    二哥诧异看了小花一眼“你听谁说的,哪有那么容易,要是那么好找活你以为我们还在家干嘛”。

    小花也没听人说过,他一直以为是因为哥哥们比较懒呢,听了后,赶紧摆手,道“没谁,不就是前两天出去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听了一耳朵,也没听清是谁说的,也可能是我听差了。”想想现代的时候大家都能找活干,又不死心的说“镇上都没有顾人干活的吗,我听村子媳妇们聊天说,镇里有时要找人干活呢。还有村头王员外家,他们家那么多地,自己家肯定忙不过来,应该会请人干活吧?”

    “有到是有,但他们一般都是找用熟了的。听说镇里是有用人的,但是要的人少,我们在镇里也没有门路,找不着人,上哪干活去。至于王员外家,他家地都租给别人了,只等着收租子就行,自然也用不着请人”二哥解释道。

    小花又想起来,以前村子里的人找活好像也是去县城的,好像还有什么人市,村子里的人去了县城只要往人市一蹲,有要用人的就直接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