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战风云-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为什么?!”巴季茨基吃了一惊,他往前挪了挪身子,小声问道。“是不是,是不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那倒没有。”楚思南心中有些感动,从巴季茨基的表情上看,这位年轻人是真的很关心自己。“布柳赫尔提议,让我负责抓一段时间的军事工业工作,这项提议已经在统帅部里通过了,所以在短期内,我恐怕是无法指挥作战了。”
“噢。这样啊。”巴季茨基地脸上闪过一丝失望的表情,沉默片刻才说道,“这太可惜了,我还想着能够在下一阶段地作战中,继续听从你的指挥呢。”
“怎么,你的部队休整完毕了?”楚思南不答反问。
“当然,”巴季茨基兴奋得说道,“自从近卫步兵师的称号批复下来之后。补充部队损失所急需的兵员、武器装备就都不是什么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休整的速度自然要加快很多。现在我唯一缺少的,就是作战地机会了。”
“那你也不一定就有立刻开赴前线的希望啊,”楚思南笑了笑说道,“你现在恐怕还不知道吧。最高统帅部方面,哦,准确地说是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有意要在你所指挥的二十七师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全新的集团军。今天早上,这一项提议已经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获得了通过。通过这项决议,你的二十七师将会得到扩编,并最终成为一支精锐的摩托化集团军,你,仍旧会是这支近卫集团军的指挥官。”
楚思南抬起一支胳膊。扭转着身子。在巴季茨基地肩膀上拍了拍,然后眨眨眼睛笑道:“因此。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你,你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恐怕没有机会去到前线了。不过与此同时,我也必须要祝贺你,你要荣升了。”
巴季茨基愣愣的看着楚思南,好半晌之后才回过神来,似乎兀自对这个消息不敢相信,筹措了半天,才犹犹豫豫的问道:“楚委员,你,你没骗我吧?”
难怪巴季茨基会不敢相信,因为这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绝绝对对的惊喜,而到目前为止,除了楚思南向他说起过这件事之外,他没有得到任何相关消息。不过,巴季茨基是绝对相信楚思南地,这不仅因为楚思南有权利参加统帅部最高层的会议,还因为曾经的那段经历。
“你看我像是在和你开玩笑吗?”楚思南失声笑道。“我不妨再告诉你一句,那就是我今后这一段时间的工作,都是和你的部队息息相关的。图哈切夫斯基同志已经给了我命令,那就是要把你的集团军作为一个试点型的单位。今后一段时间里,机械制造部各个下属的武器研发单位,都必须优先考虑把新式的武器装备补给给你们。所以说呢,从今以后,咱们地命运可是息息相关地了,我是你的后勤保障官,而你呢,则是我地试验品,哈哈哈……”
“哦,那……”巴季茨基似乎还想再问些什么,不过这时候楚思南已经朝他做出了一个收声的手势,同时,还指了指前面主席台的方向。
巴季茨基愕然朝台上看去,只见此时会议已经即将召开了,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等人在内的苏联最高主席团的代表们,已经按照既定的座位次序入席了。
随着一阵儿扩音器发出的嗡嗡声,一场直接影响到苏联此后数十年高层权力结构的军方战绩总结会议召开了。
这次会议虽然不是苏维埃全体会议,也不是政治局会议,但是其对苏联二战后期,乃至战后的权力结构,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包括楚思南在内的众多苏军新一代高层将领、军事委员,在很多的时间内,就纷纷脱颖而出,成为了苏联政坛上新一波势力。像巴季茨基、索科洛夫、苏斯洛夫、巴格拉米扬等等,都是在这一次会议之后,才真正走上苏联高层权力之路的。
就是这次会议上,处于图哈切夫斯基与布柳赫尔权力争夺中的苏军最高统帅部,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军事将领、军事政工干部。例如:楚思南因出色的指挥了别洛耶胡区战役,而被授予中将军衔;巴季茨基因在布拉耶夫斯基正面突击战中优异表现,而被授予少将军衔;苏斯洛夫被提升为2级集团军军事委员;索科洛夫被提升为装甲兵兵种少将;巴格拉米扬被任命为列宁格勒苏维埃第一书记等等等等。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这一系列任命,原本是出自图哈切夫斯基与布柳赫尔之间权力争夺的需要,这两方都极力想要借这一次机会,通过提拔新人,来倾轧对方的外围权力构成。可他们想不到的是,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看来,确确实实的增加了他们的力量,但是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一个新生派系的形成。
这支新兴的政权派系,完全在苏德战争中出现,并迅速的成长起来,而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紧抱成团,令任何人都不敢小觑。
这一股新兴的权力派系,后来被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苏联史研究者暧昧的称为“列宁格勒派”或者是“北方派”,其政权派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派系成员全部出自苏联原北方防线的两大方面军。而对这种政权派系的形成现象,学术界也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那就是“国家政权地方化现象”,或者是“国家政权的区域性结盟”。
这样一种脱胎于战争的国家政权派系,可以说是政治界中的怪胎,由于其产生条件方面的时代性,这种政权派系虽然牢固,但是却注定不能维系多长时间。毕竟一个政权派系的存在,需要接连不断的有新生力量注入,而战争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现象,它不可能长期的维系下去。一旦战争结束,那种在同一个战壕里培养出来的牢固感情,将无法继续维系,到那时,也就是这个政权派系出现分裂的时候了。
最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说是感兴趣的一点是,在这种组织结构紧密地政权派系中,真正起到灵魂作用的,竟然是一个不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外人。而这个人自然就是此时才刚刚在苏联国内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初露锋芒的楚思南。
第八章 将军的出巡
修建自一九三五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历来都是共同莫斯科与西伯利亚方向的主要交通大动脉,其主要干线有三条:一条从莫斯科出发,经由费拉吉米尔到高尔基,然后横渡伏尔加河,一直向东抵达基洛夫;一条从莫斯科出发,经由雅罗斯拉夫尔到沃洛戈达,一直向东北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最后一条,则是从莫斯科出发,经由梁赞、萨兰斯克直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并一直向东,通往中国蒙古方向。
西伯利亚大铁路动脉的修建,其出发点是为了能够加强苏维埃中央对苏联西伯利亚腹地以及远东地区的实际控制,但是自从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尤其是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主要原有工业区遭受德军威胁之后,这条铁路大动脉的存在,就成为了维系整个苏联卫国战争的最强生命线。
四一年末的几个月里,无数的大工业企业被迫从苏联欧洲地区撤退,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三条铁路动脉分枝,足足承担了数百万吨设备、物资、人员的运输任务。同时,也正是这三条铁路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苏联战事后方工业的布局,雅罗斯拉夫尔、喀山、古比雪夫、高尔基、伊万诺沃,继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以及高加索工业区之后,成为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主要工业基地。
而继此之后,这三条铁路动脉的分支。又承担起了向西部前线输送武器装备、弹药、各式消耗品以及兵员地主要任务,目前,在这三条铁路干线上,夜以继日奔行着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输送物资的铁皮列车。当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运人的,只不过这些都是刚刚募集起来。准备输往前线的新兵,至于说普通百姓。那是不允许乘坐列车的。最高统帅部早在年前就已经下达了命令,对各地地铁路运输实施军事管制,其所有运输任务,都以保障前线作战为根本。
在以往,楚思南对这些事情是丝毫不会去关心的,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刚刚接管机械制造部地他。不得不立刻着手安排这方面的一些事务。而因受铁路运输影响,而形成的后方工业布局,自然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不可否认,在某些时候,处理政务要比处理军务劳累的多,事关方方面面的零碎报告、数据、工作规划,都需要他去一一的作出批示,各方面所需要地资金、原料。也都需要他去审阅、批复。
楚思南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他当初的那些偷懒想法,竟然是错的如此厉害,主抓军工生产工作,决不是简简单单拿出几项武器改良措施就能滥竽充数的完成任务的。
在处理政务方面,楚思南承认自己没有什么专长。他一看到那些繁琐的事情堆在脸前,就会感到脑袋仁疼,这和指挥作战完全是两个概念。
就像现在,在他手头上拿着后方一百四十七个军工生产厂的预算申请,这些军工生产厂需要资金来维系其生产、投入扩建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与此同时,还有种类繁多地二十九个军工研究所,什么飞机设计院、装甲设计院、枪械科研所等等等等,大家都在伸手要钱。而机械制造部掌握的资金呢?就只有预算委员会下拨的那些钱,虽然从数量上看是多得惊人。但是同各方面的需求相比。那差距同样也是惊人的。
自己搞不定的问题,就交给专家去处理。楚思南在一番苦思之后。给自己找到了一条最佳地方案。很显然,在目前的苏联政界,应该有一大批擅长于治理工业、抓生产的能人,像柯西金同志。不过很可惜,目前老柯还在处理农业、轻工业方面的烂摊子,估计要把他借调过来会有很大的困难。
不过这不是问题,老柯不行还有老米呢,米高扬现在只担任了一个国务委员的职务,他看上去似乎很清闲,也许在这个时候派给他一些工作是必要的。除了老米之外,还有卡冈诺维奇,这个犹太人可是个抓工业生产的能手,只不过由于他是斯大林派系的死党,因此在这一阶段被打成了政治犯,正在雅罗斯拉夫尔的布洛达宁红旗24号军工厂劳动改造。让如此难得地人才去干体力活,这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地浪费啊。
目前为繁琐的政务而深感头疼地楚思南,觉得自己无法忍受这种人才上的巨大浪费了,他要把这些放在自己身边就能独当一面的人都有效的利用起来。在他看来,派系的问题现在应该靠边站了,至少不能成为阻碍他工作开展的因素。
楚思南的想法很好,但是要真的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在他所希望用到人的几个人中,米高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他之所以没有得到重用,就是因为在派系关系问题上涉及不深。至于卡冈诺维奇,那就比较麻烦了,他是个犹太人,尽管苏联政治高层中一直宣扬的论调都是世界各民族平等,但是在骨子里,反犹的思想倾向还是很浓重的。更何况卡冈诺维奇除了是个犹太人之外,还是政治犯,是令布柳赫尔深恶痛绝的斯大林死党。
考虑到自己要重用卡冈诺维奇的想法,不可能从布柳赫尔那里通过,楚思南决定耍一点小手段,那就是在机械制造部内,仿照军队模式成立一个“参谋部”,准确地说,是一个智囊团。在这个智囊团里,安排那些身份上比较敏感或者是目前资历比较低,但是却很有才华的人。这个智囊团是一个绝对的幕后组织,从根本上来说也没有什么权力,他们的作用就是为自己地施政措施出谋划策、提供意见。在某些时候,也能为自己处理一些具体的工作事务。
正是由于这个智囊团只负责出谋划策,而不具备什么具体的权力,楚思南才觉得布柳赫尔等人能够允许他把自己需要的人招揽过来。而在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楚思南的这一项申请没有花费多长时间,便在最高统帅部方面获得了通过,唯一有些遗憾的,就是在他所提交地名单中。有几个人的名字被剔除了。
有了最高统帅部地批复,楚思南便一刻也坐不住了。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所需要的人都集合起来,毕竟布柳赫尔给他的时间,仅仅只有短暂的两个月。
三月一日,天气晴朗,一辆由库尔斯克火车站出发的列车,顶着依旧冷烈的北风。急匆匆地离开了莫斯科,直奔雅罗斯拉夫尔方向去了。
整列火车共有十七节车厢,最前方以及后尾部分,各有两节装甲车厢,而每节装甲车厢顶上,都设有两门防空高炮。仅从这副架势上看,人们就能够猜想到,在这列火车上。肯定搭载着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的确,在这列火车上的确搭载着一个大人物,那就是刚刚接管机械制造部的楚思南中将,不过,这却不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专列,而是向后方输送轻伤员的运兵车。楚思南所处的车厢。在整列火车地尾部,紧挨着装甲车厢的那一节,而出了他的那一节车厢之外,其他的车厢里乘坐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