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

第15章

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第15章

小说: 地狱绝杀: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左”的高调面前,几场所有类似的场合,都会由辻政信这样毫无自知之明的逞强莽撞之辈控制局势,慎重论者则会被视为怯懦而抬不起头来,先前连满腹经纶的石原都挨了一刀,更不用说寺田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所有参谋里面,包括寺田在内,都没有作战的实践经验,就算是一般的参谋工作,经验也不及辻政信,所以根本回答不了辻政信的质问。
  强硬论统一了会议基调,也帮助与会的植田和矶谷下定了决心。
  接着起草作战方案,第23师团遭到“罢免”。参谋们异口同声,认为第一次诺门罕战役中的不尽如人意,与第23师团的素质有关,这个组建不久的师团从作战指挥到部队士气,都存在问题,以这样的状态与苏军作战,很难取胜。
  大家想到的理想选手,是第7师团。在作战课看来,只有这样有战斗力的老部队出马,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当天参谋们将作战方案送交植田,请他裁决。
  植田的额头出现了很深的皱纹,他看着地图,默默地聆听着辻政信就方案所作的说明。据辻政信说,过去植田总是边听说明边点头,但是那一天不知为何,神态非常反常,一脸深沉,且中途未作任何表示。
  辻政信满腹狐疑地猜测着司令官的心思,当作完说明,他看到植田掏出手帕,开始擦拭脖子上流下的汗,随后才慢慢地开了口。
  回敬的是拳头
  植田同意方案的几乎每个步骤,唯独不同意撤下第23师团。
  身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可能跟自己的幕僚完全一样。辻政信等人只关注如何打赢,他还得照顾方方面面,诺门罕一带是第23师团的防区,要是骤然弃之不用,很有可能让该师团丧失信心,以后海拉尔靠谁守?
  植田如此表态:“上次是第23师团,这次还是他们上吧,换了第7师团,小松原的面子不好看。”
  其实幕僚们不过是过于急功近利罢了。关东军编制内虽多达8个师团,但直辖师团只有两个,除了第7师团,就是第23师团,公平地说,第23师团并不比老师团差到哪里去,若是换了第7师团在诺门罕,也未必就能打得更出彩。
  植田说到激动处,忽然老泪纵横:“越到这个时候,越不能不信任小松原。否则,如果我是小松原,是会切腹自杀的。”
  既然植田已经讲到这种地步,众人也就不再坚持,于是方案中的第7师团变成了第23师团。
  关东军的作战方案随即报到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围绕这一方案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有人提出,诺门罕事件说到底不过是边境冲突,现在侵华战争悬而未决,关内兵力很是紧张,这种时候在边境牺牲和消耗部队是否值得?
  更多的人主张,边境纠纷应比照张鼓峰事件的处理方式,通过外交途径予以解决,这方面的意见主要来自陆军省军事课长岩畔豪雄大佐。
  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稻田对于诺门罕战役,表现得并没有张鼓峰那么热心,这主要还是由于前线消耗太大,国内生产力早已力不从心,参谋本部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侵华战争中来。
  不过他对上次搜索支队全军覆灭,始终耿耿于怀,总想寻机进行报复,关东军的作战方案正中其下怀。
  稻田在参谋本部,是除总长、次长以外一言九鼎的人物,只要那两位老大装闭嘴葫芦,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但岩畔是陆军省的人,并不属他管。
  于是,稻田便拉上岩畔,一起去找岩畔的上级、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作个公断。
  稻田报告完毕,岩畔正要发言,板垣就打断他说:“好啦!大不过一个师团的事情,不必过于斤斤计较,让关东军搞去吧。”
  没让岩畔说下去,板垣就完全同意了稻田的意见。
  板垣出自关东军,自然是很能领会娘家人的良苦用心。事实上,在稻田、岩畔求见之前,他已经与参谋总长载仁亲王、教育总监西尾寿造中将等日本陆军的巨头进行了沟通,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进行试探进攻。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在关内的大规模进攻已告一段落,再要往前突进,暂时力不能及。没有大的作战任务,也就用不着抽调关东军或让关东军做什么配合,自然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先玩上一把。
  虽然板垣已经开出了合法通行证,但参谋本部内仍有人反对动用战略单位的师团,认为抽调如此多兵力后,可能影响东北“治安”。稻田便学着板垣的口吻说:“万不得已时,只要决心放弃大兴安岭以西就行了,而且做这件事我们也有限度,至多把一个师团交由关东军自行裁定。”
  1939年6月20日,植田向地面部队下达了集结令。
  板垣、稻田所谓的限定兵力不过是他们的一相情愿,或者说装聋作哑,这次由关东军司令官亲自指挥的战役,名义上虽是由第23师团单挑,但实际上关东军直辖部队中的所有精兵强将都出动了,包括第7师团第26联队、第1战车团(相当于坦克师团)、第2飞行集团(相当于飞行师团)。
  坦克部队的加盟,让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大佐感到特别高兴。
  第23师团高层有两个所谓的“苏联通”,除了小松原之外,就是大内。大内曾出任驻拉脱维亚的武官,另外他还像朱可夫一样,是骑兵出身,做过骑兵集团参谋,对草原作战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据说他在就任参谋长时,就曾向关东军司令部建议:“在海洋般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作战,只靠徒步行军是不行的,必须用机械化部队迅速开辟出一个行动半径。”
  大内甚至提出:“那种日俄时期的马拉三八式野炮,射程最多不超过四五千米,用这种炮,无论如何是打不了胜仗的。”
  显然,大内的一些想法脱离了日本陆军将官的习惯性思维,也正因为如此,注定得不到关东军司令部的重视和认可。现在植田拨出第1战车团,也不是因为采纳了大内的建议,而只是为了把他的宝贝拿到前线去显摆显摆。
  如此大规模调动,使得诺门罕前线的高级别日军将佐成堆,那些坦克和航空兵的头头全都和小松原一样挂着中将的肩牌。
  按照日本陆军的规矩,在一个战区内,如果将领们军衔相同,以授衔早的为主官。小松原提升最早,便名正言顺地被植田授以前敌总指挥一职。
  上一次兵力过少,又缺乏重武器配备,这次人既多,又拥有坦克大炮,让小松原的脑袋一下子充了血,精神极度亢奋。
  在日军战将中,若是要挑出一个有希望对苏军战而胜之的大将,还真非小松原莫属。大使馆副武官可不是白做的,小松原曾仔细研究过苏军的战术特点,并据此写过一本叫《如何与苏军作战》的册子,送交参谋本部后,参谋本部如获至宝,专门加印并秘密下发到关东军各部队,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对苏作战的专家。
  按照小松原的研究,苏军士兵受过极其严格的正面攻防训练,要从正面攻破它的防线比较困难,但苏军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彼此之间的协作能力很弱,他们一旦被包围或侧翼受到包抄,就会陷入全线混乱。
  这种研究成果正好契合日军喜欢迂回进攻的特点,因此在关东军中很受欢迎,山县在第一次诺门罕中用搜索支队迂回敌后,差点将苏蒙军的指挥系统予以完全摧毁,更从实践角度对此战术进行了验证。
  没有人不知道要迂回,关键在细节,也就是如何实现迂回。
  关东军司令部为小松原准备的作战方案,系由第1战车团从背后包抄,第23师团从正面进行策应,这样当然是为了使战车团的机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但在小松原看来,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模式,呼伦贝尔草原一望无际,无遮无拦,如此多的坦克,即便再怎么伪装隐蔽,也很容易被苏军发现,导致功亏一篑。
  为了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小松原对原方案进行了调整,战车团被调到正面,第23师团负责包抄,总攻时间也定了下来,为7月1日。
  当时日本正寻求与德国军事结盟,因此在诺门罕战役期间,便主动邀请德国军事观察团观战,借以显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价值。观察员们听说小松原是所谓的对苏作战专家,有心取取经,但当他们看到小松原对方案的调整时,全都大摇其头。
  用坦克部队正面强攻,用步兵侧面迂回,这招是怎么想出来的,简直匪夷所思!
  德国在坦克战方面走在世界前沿,这些观察员都是有备而来,不是使馆武官,就是高级现役军官,大多懂得坦克战术,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平原作战中,不用机动坦克部队迂回包抄,却使用步兵,坦克部队容易被发现,难道步兵就不会?
  后来想了想,总算找出了一个颇为牵强的解释,哦,小松原是对苏作战专家,但并不说明他门门通,在坦克作战方面,他可能是个门外汉。
  日德关系不错,既然来了,也别藏着掖着,得给人家指出来。可是没想到,小松原挺固执,横竖听不进去,而且告诉观察团:我们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击败苏军三个师,你们瞧好吧!
  小松原不说这句话还好,一说,让他那专家的形象在观察员心目中跌到粉碎。
  德国人一向以苏联为假想敌,天天算计着呢,苏军什么实力他们还能不清楚,小松原这个牛连德军都吹不出来。
  小松原真了解苏军吗?观察团由此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小松原不是德国人肚子里的蛔虫,他以为观察员们纷纷做惊讶状,是被自己的一番话给震慑住了,于是又兴致勃勃地请对方去看自己组织的战前训练。
  看了战前训练,众人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日军的战前训练,既不练大炮,也不练坦克,只练两样,一是白刃拼刺,一是步兵冲锋。
  这难道还是日俄战争时代吗?没来之前,观察团真以为日军有什么制苏秘笈,看到此处全都大失所望。
  只有日本人仍然懵懵懂懂,自得其乐。
  关东军司令部在收到小松原的修改案后,很快予以批准。随着各路部队向诺门罕集结,关东军上下欢声雷动,志在必夺:让苏联军队对着天空,对着沙漠发出他们错乱的号叫吧!
  朱可夫没有号叫,他回敬的是拳头。
  1939年6月22日,第2飞行集团刚刚到达海拉尔,苏联空军的庞大机群就杀到了诺门罕。斯穆什科维奇带来几个新型的战斗机大队,当天参战飞机大多出自这几个大队,计有56架伊…16和49架伊…15。
  飞机的原型没变,但是经过了改良。伊…16的升级版在火力和发动机功率上都大大得到提升,在老机里,飞行员没有滑动舱盖保护,现在也加了上去,成了“戴帽燕”。
  新的伊…15俗称“海鸥”,仍是双翼机,它的上机翼为鸥式布置,可以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视野。
  飞机性能是空战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指标,加上先前极力打磨的配合训练,“戴帽燕”和“海鸥”一高一低,一快一慢,相辅相成,极大地压制了九七式。尽管第2飞行集团也声称出动了一百架战斗机应战,可是并没能在空战中捞到一点便宜,反而遭到较大损失。战斗中,第24战队两次被打散队形,第2中队长森本重信大尉身亡。森本重信在战斗机飞行学校做过教官,是一名王牌级别的飞行员兼空战指挥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战斗机被击落。
  6月22日的这次空战对苏联空军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苏联空军在诺门罕上空从未战胜过对手。担任战斗机大队副大队长的斯科巴里欣上尉在空战中尤有上佳表现,他一人便歼灭数架日机,战斗结束后立即被提升为大队长。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空军越斗越狠,百架以上战机参与的大规模混战成了家常便饭。
  袭扰战术
  第23师团的大部队早在6月20日就出发了,由于缺乏车辆,行军完全依赖步行。与一个月前相比,这时的呼伦贝尔草原更加严酷,中午的室外温度超过了三十五度,烈日灼烤下,步兵们还要身背重达三十公斤的负荷,行军之艰难不言而喻。
  细节决定成败,小松原和他的部下对细节却几乎是漠视。即便已经有过第一次诺门罕之战的遭遇,第23师团的军需部门仍不记得带饮用水,原因是他们在地图上一看,好多地方都有湖泊,反正卡车紧张,能省就省吧,让士兵们就近去喝湖水好了。
  其实地图上标注的湖,大多是盐水湖,连马都不能喝。士兵们的水壶第一天就喝光了,没有水喝,只好晚上宿营时在沙地里挖坑,然后轮流趴在坑边吸吮其中的湿气。
  还有一个办法是早上用饭盒盖收集露水。不过能收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