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

第35章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第35章

小说: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宗棠一笑:“要救早就该救,等到这时说这话,你可太虚伪了。”
  曾国藩脸微微一变,左宗棠又开口了:“不救王有龄这厮是对的,他之前总是想从您这里挖人,还在皇上面前说您坏话……”
  “话不是这样说,”曾国藩打断左宗棠,拿腔拿调起来,“我和他都是大清之臣,理应同舟共济,互相扶持。见他身陷苦海,我没有能力去解救,真是心痛。”
  其实关于曾国藩何以不救杭州,和浙江巡抚王有龄有很大关系。他和王有龄虽无深仇大恨,但李元度事件始终是曾国藩心上的一道坎儿,纵然王有龄在1861年12月末战死杭州,也未能让曾国藩忘记李元度事件。
  杭州的陷落,给清政府一记闷棍。朝中的老头们和慈禧立即展开激烈的讨论。有人说,应该有人为杭州的陷落负责,此人自然是曾国藩。有人反对说,此时正是用曾国藩之时,惩罚他就是自毁长城。慈禧坐在同治后面的帘子里脸色极难看,她是在懊悔,如果早给曾国藩索要的东西,杭州恐怕还有救。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1862年1月,慈禧下令,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敦促曾国藩,要他和左宗棠尽快收复杭州,光复浙江全境。
  曾国藩一扫当初的萎靡状态,左宗棠也是快马加鞭,开始知行合一,对浙江发起稳扎稳打的进攻。
  当湘系集团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浙江时,曾国藩却高瞻远瞩地眼波流转,瞄向了上海。瞄了许久后,他就找来李鸿章,李鸿章倾吐心曲道:“你呀,应该去上海。”
  组建淮军
  不多几年后,李鸿章常发自肺腑地说:“没有曾公,就没有我李鸿章。”那时他已是封疆大吏,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了。的确,在晚清,“曾李”可以并提,但没有前面的“曾”,后面的“李”就是个虚无。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全面照顾,始于李鸿章进入曾幕,高潮就是为李鸿章创建了淮军,并让他去上海开辟新天地。
  上海原本是个渔村,属江苏省,发展了几百年,也毫无亮点。直到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才猛地崛起,并迅速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南京无数富户携带财产逃避上海,上海的经济更是如虎添翼,傲视南中国。
  由于上海这种特殊地位,所以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清政府,都尽力想让它为己所用。遗憾的是,太平天国多次进攻上海,因为上海的洋人助阵,所以并未得手。而清政府方面,江苏巡抚薛焕是个草包,只能保佑太平军别占领上海,其他无所作为。如此一来,上海孤悬两股势力之外,仅凭洋人的几千条洋枪苟且偷生。
  李秀成占领杭州后,上海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当地士绅阶层推举出一人去见曾国藩,希望曾国藩这个节制四省的官场大佬能派一支部队去保卫上海。
  他们知道曾国藩缺钱,所以在吹捧了曾国藩神功伟绩后,立即指出,只要曾国藩派军队到上海,那上海方面可以给曾国藩月薪六十万两白银。
  曾国藩听到这时,险些没控住口腔里的口水,他深吸一口气,打起官腔说:“这事需从长计议,我们的战略计划里没有这一条啊,我们正准备打长毛的老巢天京呢。”
  来人对曾伟人察言观色,发现这位总耷拉眼皮子的曾老头似乎在说真话,不禁大失所望,悻悻地回了上海。
  上海的士绅们开会,都骂这个人蠢,说动曾国藩,不能只提钱。曾国藩是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士大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跟他总提钱,这不是把他向小人堆里扔吗?!
  一个叫钱鼎铭的上海地方官和一个叫冯桂芬的人琢磨了半夜,写了封信,由钱鼎铭带着来到曾国藩驻地,信上说,“希望曾公您出兵一万,以一勇将带领,解救上海,解救上海苍生。如果您不派兵来,上海危在旦夕,生灵涂炭,被长毛贼涂炭,这肯定不是您希望看到的。您原本就是天下苍生的救世主,难道眼睁睁看着上海人民陷于水火吗?”
  曾国藩喜欢听这样的话,读书人就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如果单纯谈钱,简直太侮辱传统士人的人格了。
  他对钱鼎铭热情如火,钱鼎铭感受到了曾国藩的真挚,就诉说当时的形势:“上海一带,只有上海、江苏镇江、浙江湖州三地没有被长毛占据,但很难持久;上海一带虽有民团、武装的洋人,可如果没有大军前去,这些势力都守不了多久。要想让上海活,必须要派遣一支军队。”
  曾国藩连连点头,对于钱鼎铭的这段话,他早就研究了很久,他对上海的熟悉恐怕不比钱鼎铭差。他一口答应钱鼎铭,必会抓紧时间派一支精锐去上海。
  钱鼎铭屁颠颠地走了,曾国藩却陷入思虑中。
  当时,湘军的确没有多余的兵力,大家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忙碌着,只有曾国荃在向天京慢悠悠地推进。他希望曾国荃带一万人去上海,曾国荃一口回绝了。他说:“我非要打下长毛的老巢天京不可,上海那地方,根本不必派军队去,只要我猛攻天京,全国各地的长毛贼都会跑回来救天京。”
  曾国藩说服不了曾国荃,只好另想办法。“既然现成的兵派不出去,那不如新立一支。”这是曾国藩对李鸿章长吁短叹时,李鸿章心不在焉地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曾国藩眼前一亮:“对啊,少荃,你这主意太好了,这事就交给你吧。”
  李鸿章慌忙从椅子上站起,想了一想,说道:“我只是一说。”
  曾国藩板起脸孔说道:“我可不是随便一说。”
  李鸿章皱眉道:“其实湘军还是能派出一支万人部队来的,何必再建新军?”
  曾国藩叹道:“湘军经过这么多年战阵,又经历过无数次胜利,已有暮气,必须要补充新鲜血液进来。而这新鲜血液却要完全不同于湘军,我看你就在你们安徽招募新兵,就叫淮军吧。”
  李鸿章手直抖:“老师,这……”
  “我选择你们安徽人,因为你们淮北的民风朴实彪悍,底子好,只要加以适当训练,就可称为劲旅。这件事就这样定了。”
  李鸿章不语。
  曾国藩叹了口气,“其实你是我幕府最得力的人,你若离开,我还真是一团乱,但上海关系重大,非要保住不可。能否有上海,是咱们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因素!”
  李鸿章挺起身来,发誓一定要勇担这份重任。
  和曾国藩创建湘军大不同,李鸿章创建淮军,并非是从头招募式的创业,而是驾轻就熟地整合。他利用湘军这座靠山,打着曾国藩的大旗,把曾在淮北抵抗太平军的团练们收编,然后按照湘军的营制改编,大清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支新的军队——淮军。
  淮军和湘军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指挥官,湘军都是知识分子,淮军大都不是知识分子;其次是士兵组成,湘军专招朴实人,淮军由于成立仓促,所以人员复杂;最后,湘军的武器大都是冷兵器,但李鸿章到上海后,就把淮军变成了一支拥有火器的现代化部队。
  淮军在两个月内组建完成,人数过了一万人。上海那边心急火燎地不停派人来,曾国藩和李鸿章原本计划再训练一个月,但时间太过紧张,所以决定提前去上海。
  组建淮军容易,去上海却很难。当时从安庆去上海的陆路有千里之遥,而且路上必须经过太平军控制的江南地区。曾国藩谨小慎微地对李鸿章说:“这条路啊不好走,一旦在太平军控制地区和长毛交火,若是一万人打成了几千人,到上海后,咱们的颜面就没了。”
  李鸿章连连点头,想了个主意:让上海方面报销往返路费,并且要绝对地保证淮军的安全。这个主意要实行,只有一条路:走水路。
  上海方面马上付诸行动,他们向英国驻上海领事租船,江苏巡抚薛焕坚决不同意,因为按上海士绅们的意思,当地政府也应该出点钱。薛焕不是在乎那点钱,而是在乎他的权力。一旦李鸿章来了上海,他这个巡抚宝座大概就不保了。
  钱鼎铭说服了他,淮军不来上海,上海肯定保不住,长毛对您的脑袋可非常有兴趣。淮军来上海,您纵然保不住巡抚的宝座,可还能保住脑袋啊。
  薛焕对这段话进行了缜密的考虑,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终于同意雇佣英国战船运输李鸿章部队到上海。
  经过三次大运输,1862年6月,一支万人的淮军部队全部抵达上海。最后一支淮军还在水上欣赏落日时,曾国藩就向中央政府提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薛焕正如他自己所料的那样,巡抚宝座虽然没有了,但脑袋完好无损地放在脖子上。
  李鸿章去上海前,曾国藩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此次去上海,和洋人打交道的机会会很多,对于这其中诀窍,我觉得孔子所谓‘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我们要当从此一字下手。今天说的话,明天不能因小利害而变。”
  李鸿章琢磨了半天,说:“谨遵教诲。”
  李鸿章是曾国藩麾下最后一位担当地方大员的人,自此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都成了湘系的天下。
  他的傲气和与生俱来的书生气在此时也如日中天。
  四拒借洋兵
  李鸿章抵达上海后,上海的洋人们来找李鸿章,李鸿章趁势请他们检阅淮军。当时的淮军,兵饷不足,而且在乱世摸爬滚打了多年,衣衫褴褛,浑身流淌着二流子气质。洋人们看完,就愁眉苦脸,偷偷对人说:“这简直就是你们中国的第一大帮丐帮,怎么可能守得住上海?”
  有人把洋人的担忧告诉李鸿章,李鸿章“呸”地吐口痰到地上说:“别听他们危言耸听,他们这样说是想让咱们‘借师助剿’,曾公说过,死都不会靠他们这群洋人。不过,”李鸿章转动眼珠说,“他们的枪炮可真够劲的,你问问他们,是否能卖给我们一些?”
  李鸿章说曾国藩死都不会“借师助剿”,字字都是真的。所谓“借师助剿”,是当时清政府流行的一种想法,就是借助洋人的兵力来对付太平军。
  其实,“借师助剿”的论调存在许久了。早在曾国藩困守祁门,英法联军进北京时,有洋人就曾向清政府提议,俺们可以用先进武器帮你们打洪秀全。清政府的老人们围在桌子前商议,商议了多日,也没有结果。他们突然想到,这种事远在南方战场的顶梁柱曾国藩最有发言权,于是让曾国藩发表意见。
  曾国藩当时的处境万分艰难,如果让洋人助攻太平军,先不说输赢,至少能把围困祁门的太平军兵力分出一些去。可纵然如此,曾国藩深思熟虑了几天后,给出的答案仍是:外夷的军队不可用!为什么,他说,自古外夷帮助中国消灭敌人后,都有意外要求。就是说,借助外夷,成本太高,超乎想象。
  他还自信地认为,湘军水军已控制了大部分长江江面,清政府部队的单薄在陆而不在水,太平军能够纵横南中国,也是在陆不在水。湘军陆军不可能进兵天京,就算洋人的战舰由海口沿长江上行,也不能收夹击之效。也就是说,洋人无用。
  不要认为曾国藩是个正儿八经的民族主义者,其实他是个实用主义者,正如儒家教导他的那样“无可无不可”,绝不会用死规矩把自己限制死。洋人要借兵给他,他不同意,可对于洋商从南到北代运漕米,曾国藩满口答应。
  他对中央政府说:“对外人借兵给咱们的事,要感谢他们的好意,但对他们出兵,咱们应委婉地拒绝。可是他们要代我们运送漕米,我是大力赞成的,咱们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发更大的光和热。”
  信的最后,曾国藩说:“我和左宗棠、李鸿章商量的结果就是如此。不过,纵然要他们代运漕米,咱们也不能一劳永逸。洋人的先进技术,咱们只要有机会,必须要学习啊。”
  这就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远见,在那种自身安危都受到考验之时,竟能想到如此深远的计划,曾、左二人实在有过人之处,也足以证明,后来二人倡导洋务运动,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当时的江苏巡抚薛焕与浙江巡抚王有龄对曾国藩“自以为是”的论调大为不满,王有龄对中央政府说,“曾国藩在祁门被困成了鳖,竟然还大言不惭地说洋人无用,实在是死鸭子嘴硬,不借助洋人,他曾国藩根本就对付不了长毛贼。”薛焕更是气冲斗牛,对中央政府说,“曾国藩这是掩耳盗铃,说不借助洋人,可上海现在就是靠洋人在守卫,一批不远万里来的美国人还自动自发组织了‘洋枪队’,帮助我们打击长毛。”
  二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脆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