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平原反而不适应),帮源的地形并没有对童贯大军有多大的阻碍。
方腊军退守帮源后,派兵驻守各进山要塞,最初政府军强攻方腊本人亲自把守的北山口,多次强攻都被击退。
眼见战局不利,刘镇的西路军剑走偏锋,转向进攻地势最为险峻的门岭。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方腊认为政府军不可能从此突破,仅派了六百名士兵把守。
刘镇偷袭门岭,没有充分准备的六百守兵全部被歼灭,门岭失守,童贯大军进入帮源。
四月二十四日,在帮源,东西两路大军合围,与方腊二十万大军进行了一天的激战,双方伤亡都很大,但最终方腊军败退。政府军占领了帮源,方腊本人带领残部退到帮源东北的岩洞中。
洞战,是政府军面临的新课题,显然不适合大规模部队作战。在休整了一天后,童贯从部队中抽出了一支敢死队,队长是当时级别职务还比较低的韩世忠。
四月二十六日,这支敢死队偷偷潜入了帮源洞中,擒贼先擒王,遂向方腊本人的老巢发动袭击,一举擒俘方腊、方肥等三十六名起义军首领。
擒获方腊又另有一个版本,在《宋史·徽宗本纪》上生擒方腊的是当时的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但在同样的《宋史·韩世忠列传》上说,这是姓辛的抢了韩大元帅的功劳。
其实当时韩世忠不过是一个低级武官,级别上差了辛兴宗四级,当时极可能是西北名将辛兴宗的部下,在辛将军的领导下进行了这次擒贼先擒王的行动,所以两种说法或许并不矛盾。
真实的历史上,方腊的生死和那位在五台山砸寺门、在菜园子里拔杨柳树的鲁智深大和尚八竿子打不上关系。
方腊被押往东京,八月份在东京被处决。
擒俘方腊后,童贯大军继续在江南呆了一段时间,陆续镇压了吕师囊、仇道人、俞道安等各支附和方腊的起义队伍。
虽然方腊起义失败了,但它燃起的这把火对于帝国来说却是非常致命的,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着余下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帝国后来的非正常死亡。
而同时期的宋江起义与其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
第十三章太监童贯的突围
引子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七月,童贯来到了南雄城外,跟随他的是几十个从胜捷军里挑选出来的精兵。
后面一队人马卷尘赶来。
童贯抬头,看见为首的是监察御史张澄。
“童贯接旨!”
在跪下接旨的瞬间,童贯心想莫非是北事又吃紧,皇上又召咱家回京主持大局?
张澄面无表情,诏数了昭化军节度副使童贯的十大罪状,处罚也很简单:砍头,立即执行。
旨意刚宣读完,童贯身边的亲兵们就拔出了刀剑,童贯的这几十位亲兵,都是当年童太师从西北战场上收养的孤儿,身经百战,以一当十,对童大帅更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忠。
“孩儿们罢手,快收起刀剑,勿惊钦差。”
童贯颤抖着手接过圣旨,对张澄笑了笑,说天下人都骂我弄权误国,我童贯无话可说,但对官家(皇上),童贯却从来没想过背叛,富贵荣光是他们父子给的,当然现在这条命也是他们的。
“来吧,动手吧。罪臣童贯甘愿伏法。”
张澄竟有些呆滞,没想原本复杂的任务竟变得如此简单,他抬了抬手,对眼前这位被帝国臣民称为“六贼”之一的大奸逆竟有了一丝敬意,但念头也仅是一闪而过。张澄大喝一声,行刑。刽子手出列,手起刀落,童贯人头伴随着亲兵的哀号声在空中抛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那瞬间童贯感觉南雄的夕阳很温暖,一如当年走进东京皇宫的那个下午。
太监童贯的突围,在南雄落下了帷幕。
一
在中国封建帝国时代的权力最高层,围绕着皇权,有几种势力盘根交错,相互制约,共同奏出一曲权力交响乐。
这几种势力分别为:皇亲、后戚、太监、士人(唐以前为门阀,唐以后为科举文人)、边将(边镇割据的武将势力)。
在这之中,太监集团一直是璀燦的“政治明星”,也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群体。从秦帝国赵高,东汉的十常侍,蜀汉的黄皓,唐朝鱼朝恩李辅国,太监集团非常活跃,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然而在北宋帝国,无论是后戚势力还是太监势力,抑或是边镇割据武将势力,几乎一下从帝国的权力舞台上消失,舞台上几乎是士人集团在唱独角戏。
用开国始祖赵匡胤的话说,这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帝国的太监们在政治舞台上风光不再,北宋一朝,宦官们的官位品级都比较低,与前朝同行比起来,待遇区别也很大,而他们想获得在舞台上机会不多的演出机会,只有唯一的一条途径——抢本已没落的武将们的饭碗。
军职。
赵家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与猜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常常派出文人或太监(以后者为主)到军队任监军,赋予了监军更多的权力,监军常常可以代替主帅作出军事决策,这为太监势力走上军事指挥官位置提供了温床,也使帝国的太监队伍出现了很多的优秀军事人才,《宋史·宦官列传》中载入青史的北宋宦官共四十三人,其中领兵立边功者达二十七人。
帝国初期,在军界最风光的是窦氏兄弟窦神兴、窦神宝。
窦氏兄弟出身宦官之家,其父窦思俨(养父)是五代北宋初期的宦官,官做到皇城使,窦氏兄弟子承父业,也都净身做了太监。
虽然开国名将如云,但窦氏兄弟还是凭借自己的军事天赋在军界打拼下了一席之地。窦神兴曾经领禁卫军征伐南唐,做到了左领军卫大将军的高级军职。而其弟窦神宝,则成为帝国军界的一段传奇。
窦神宝虽然体型肥胖,打起仗来却很英勇,他还是个小太监的时候,就跟随太宗赵光义出征太原,攻城战中窦胖子一马当先,和士卒们一起攻上了太原城楼,并中箭挂了彩,得到了赵光义的赏识,为了进一步锻炼窦胖子,赵光义派他监并州戍兵。
窦胖子到了并州表现非常出彩,派兵屡袭山贼,前后破山寨三十六个,斩首达千余级,大获铠甲、牛马、骆驼,向老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赵光义后来又派他去夏州。在夏州,窦神宝率兵大破反叛宋廷已久的岌伽罗腻等十四族,“焚其庐帐,斩千余级,虏获甚众”,名震边陲。
窦神宝后期的军事生涯主要是与党项人的救星和战神李继迁对抗。早在宋廷想利用党项人来对付契丹人时,熟悉西北边事的窦神宝就向朝廷上书,说党项人狼子野心,早晚成为朝廷大患,需多加防范。后来李继迁叛宋,窦神宝在西北率兵与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至道初年(公元995年),李继迁率兵攻灵武城,窦神宝率兵坚守。西夏人围城一年多,其间还发生地震达两百多天,窦神宝与李继迁在灵武城下不断的地震中上演了一出出的攻防战,但最终以李继迁选择撤退而告终,窦神宝一战而惊天下,并以战功拜西京作坊副使。
窦神宝在西北和党项人对抗了几十年,绝不比同时代的任何名将逊色,后来和其父一样,官至皇城使,活到了七十一岁。
尽管窦家兄弟一生驰骋沙场,战功累累,但是却依然不受士人们的待见,朝廷流传的关于两位窦大将军的故事都是笑话。关于窦神兴的是胡子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叫郭忠恕(后来被称为界画之祖),太宗赵光义闻其名召至京,并安排住在了窦神兴的府中。郭忠恕本来是一个长满胡子的大帅哥(宋人以胡子长为美,如苏大胡子东坡),到了窦府,却把胡子剃得光光,窦神兴不知其故,问郭帅哥为何突然剃须,郭画家说学你啊,窦将军不是没胡子吗?说完大笑。
窦神兴受此耻辱,当然很委屈生气,自然把状告到了赵光义的耳边,赵光义对郭画家的印象分顿时低了很多,打狗也得看主人吧(何况窦神兴是一只如此威猛的狼犬)。不久,郭画家犯了一个小错,老赵就把他流放登州。郭画家后来死于半途。
而窦神宝转战边疆几十载,宋人的笔记闲谈中没记下他多少英雄事迹,倒是老拿他那肥胖的体形说事。其中一则就记载说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时候,汗水泛滥,赵光义派泽州禁军统领梁迥率领三千兵士去堵塞决口,参加抗洪救灾抢险的还有当时还是黄门小太监的窦神宝和初出茅庐的青年将领李继隆。梁、窦、李三人来到河边渡船,河边小船两艘,一好一坏,论体形,梁、窦二人都是大胖子,自然不能同坐一船,论资历论官阶,梁迥自然比窦、李二人高出许多,所以梁迥独坐一艘好船,而窦神宝和李继隆坐上了另一艘坏船。结果是船到河中,窦大胖子太重,加之船是坏船,没走多久就渗水散架了,窦、李二人差点丧命,幸亏在激流中寻到了一棵老树,救了两人的命,也为帝国挽救了两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李继隆为北宋初四大名将之一)。
除了窦氏兄弟,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太监还有王继恩。当初赵匡胤驾崩后,原本皇后命王继恩速召皇子德芳入宫,料理后事,可是他却径自去南府宣召赵光义,为太宗登基立下大功。王继恩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时是三路北伐军的后勤部长,后来又被赵光义任命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俘虏了义军领导李顺。此时的王继恩已做到宦官的最高品级昭宣使(正六品职官),为此赵光义特设了一个新的官品宣政使,特别授予王继恩。
到了帝国的中后期,一方面是武将越来越受抑制,武将离政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太监势力却慢慢膨胀。太祖开国之初,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而到了仁宗朝时,这一数字增长为一百八十人,帝国的太监队伍则达到了四千余人。到徽、钦时代,数量就更多了。太监们更为频繁地参与到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来,神宗大举五路北伐西夏之时,领军的五路大将,竟有两位是太监。
其中就有被称为史上最能打仗的公公——李宪李公公。
二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仁宗时期入宫当了太监,在神宗皇帝赵顼上台前,他当了从八品的供奉官。神宗施行变法,在军事上采取积极的开边政策,李宪也迎来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赵顼派他任永兴、太原府路走马承受(官名,诸路一员,多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负责各路的边情上报)。在任上,李宪就地方边情及帝国未来的军事战略多次向皇帝上策,颇受皇帝的赞同与常识。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起,赵顼任王韶为主将,李宪为监军,王李组合于熙宁五年击败羌族的木征,收复熙州,置熙河路。熙宁六年,王李大军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岷(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宕(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亹(治所在今青海门源县境)等州地,将河湟大部分地区纳入宋帝国的版图。
收复河湟后,李宪升迁为东染院使,御药院干当官。
其后,李宪继续活跃于西北边塞,攻克坷诺城,解河州之围,大败并逼降了木征部,灭羌酋隆吉卜部。李宪在西北的成绩单相当优异,他的官职也一升再升,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宣庆使——太监所能做的最高级别官职。
朝廷连年对西夏用兵,财政一度吃紧,赵顼令李宪兼理熙河路财政。李公公打仗是好手,理起财来也是一把好手,在他手头一度节省冗费十分之六,政绩卓然。
而李宪的成名作还是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西征。在元丰西征中,李宪独立作为五路大军军团主帅之一,率熙河、秦凤兵向东北逼近。李宪军连战连胜,先攻克西使城,随即攻克西夏人屯积了大量战略物资的要塞龛谷城。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筑兰州城,在西夏人的地盘上插了很深的一根钉子,西夏人在筑城期间几次来攻,均被李宪击退。
兰州城建成后,李宪留大将李浩驻守,继续率兵向天都山方向进发。由于李宪军太过强势,西夏梁太后令各部放弃城池,而在各山川据险坚守,但仍然被李宪一一袭破。李宪在祁连山东端的屈吴山打败了旺家族大酋长禹藏郢成四,逼降了禹藏郢成四部,最后直捣天都山赵德明修建在那儿的极尽奢华的行宫南牟宫,并将其付之一炬。西夏名将仁多零丁率大军来救南牟,李宪在啰逋川与仁多零丁交锋,大败仁多零丁,斩首数千级。随后李宪挥师至满丁川,在那里大破嵬名统军。
元丰西征,五路大军三路惨败而归,种愕部战绩虽然也很辉煌,但后来因为天气原因,损失也很大,独李宪部纵横千里,斩首数万,筑兰州城,毁灭南牟宫,一时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