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究竟多彪悍 >

第32章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32章

小说: 大秦究竟多彪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吕不韦就使出离间计,派使者到魏国去散布:信陵君威望这么高,完全可取魏王而代之。
  凡是领导,百分之百都怕这个,只要有了这种舆论,再忠心的下属也坐不稳位置了。安厘王果然上当,夺了信陵君的相印、虎符。信陵君气不过,也就花天酒地、不再上朝,哥俩儿又闹掰了。
  三年之后,信陵君就死了,秦国就此少了一个最危险的敌人。
  吕不韦的这一招,采取的是“促使对方犯错误”之术。在失败之后,这一招很有用,比急于反扑要有效得多。
  
  第二十一章《吕氏春秋》是伟大的治国纲领(3)
  
  他的武功如此,而在文治方面,更是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吕不韦执政之初,采取了“修先王旧臣,施厚德骨肉,而布惠于民”的办法,第一照顾好老干部,第二笼络住利益集团,第三让老百姓得实惠。这个组合拳,真是千古明智的统治术。
  吕不韦在短短几年中做的这些事,为后来嬴政上台铺平了道路。
  其实几乎所有的客卿,都是对得起大秦的,吕不韦也是一样。
  前面说过,秦国的政治自他执政后,在原有狠辣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柔和的成分。
  吕不韦还一反过去魏冉时期封闭的人才政策,向六国敞开大门。他养的门客,多至3000,各家各派的信徒都有,囊括了儒、道、法、兵、农、占星、阴阳、纵横等流派。其中有一位,就是后来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的李斯。
  吕不韦在思想上的宽容,使得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建立了一个集当时智慧之大成的意识形态体系。
  他借助这些“外脑”,开始考虑如何统一、统一以后又如何进行长久统治的问题。打天下,不难,因为要打的对象已经烂掉了;而保天下就难了,因为是自己要开始烂了。
  这些思想智慧,就集中在他组织门客编写的杂家着作《吕氏春秋》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很多论述涉及政治学,但此前没有一部是有组织地为建立一个大帝国而准备的。《吕氏春秋》的编纂,开了实用政治学的先河。
  诸子之书各有擅长,像《吕氏春秋》这样融汇各家理论的,绝无仅有。
  以前,学人多嘲笑吕不韦不学无术,搞了这么一个杂拌儿出来,而以现代眼光来看,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自由主义着作。
  《吕氏春秋》在后世的地位一直不高,估计是知识分子因憎恨秦始皇“残暴”而株连到这部书。
  秦始皇最不该的,就是没采用这部书的思想,仍是像先辈那样,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法家体系。法家的办法,是快刀斩乱麻,局外人看着也痛快;可一旦实施起来,天怒人怨,崩溃就在眼前。
  激发吕不韦要编撰这本书的,是战国后期着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四位公子风流倜傥,仗义豪侠,都结交了不少宾客。吕不韦以他们为标杆,觉得秦之强大,天下无敌,却在意识形态上乏善可陈(诸子百家无一个出自秦),这是秦国之耻。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学士,厚而待之。
  那时各国有很多才辩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养起来的,神闲气定,写出了传世名作《荀子》。吕不韦也如法炮制,命食客将各自见闻都记下来,精心组织成篇。
  这部《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篇数固定,外加一个序言,共计161篇。
  其中“十二纪”是全书的要旨,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四部分。本书的涵盖广大,号称要“(效)法天地”,所以“十二纪”就是象征天,以十二月令为篇章序列。《春纪》谈养生之道,《夏纪》谈教育及音乐理论,《秋纪》谈军事,《冬纪》谈道德品质。
  “八览”,是从开天辟地说起,说到做人、治国、明理,涉及了驭民之术、为君之道等。
  “六论”,则是杂论各家之说。
  这书对于儒法各家,并不是简单地杂凑,而是各取其精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倡治国要“以德以义”,以高尚风气熏陶之,那么国家即使不赏赐,百姓也争着立功;即使不惩罚,邪恶也自动终止(不赏而民功,不罚而邪止)。
  这是秦国意识形态里一贯很缺乏的礼义教化。治国安邦,不讲礼义如何能行?
  书是门客所写,吕不韦参与了多少很难说,但说他完全不知晓内容是不可能的。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这部书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这些高论。
  《吕氏春秋》对法家的权术、黄老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贤”,也都统统拿来。
  成书以后,计有20多万字,若折算成现代汉语,怕是要超过百万字的容量。吕不韦对这个成果甚为满意,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他将书挂在咸阳的城门上,悬赏千金,声称“各国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即赏给千金”。结果,无一人敢来领赏。
  吕不韦很自负,觉得这书可以“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也就是终极真理了吧。
  只可惜了,这样一部为建立帝国而准备的巨着,后来没派上用场。
  ——独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
  
  第二十二章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1)
  
  庄襄王年轻时困顿邯郸几十年,可惜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呜呼了。
  他很清楚这王位是怎么来的。在位的三年,他兑现了当初在邯郸对吕不韦的承诺——“分秦国与君共之”。三年中所有的军国大权,都是让吕不韦管着。
  吃水不忘挖井人。战国末期还留有如此的豪侠之风,君王也不例外,不似后世的一律过河拆桥。
  接着,就是13岁的嬴政即位,当了秦王。
  小孩子不能亲政,还要读书,军国大权仍旧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在邯郸时,就是嬴政的“伯伯”,现在的地位更加隆宠,由丞相尊为“相国”,嬴政还正式称他为“仲父”。
  什么是“仲父”?这是古汉语,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很亲切了,相当于“叔叔”“二爸”之类。
  此时秦国的权力中枢,没有比他权力更大的男人了。华阳太后和刚升格为太后的赵姬,虽然能分享王权,但毕竟是女人,不能参与具体操作。
  吕不韦就成了秦国的天下第一人,无人可辖制。他不仅有门客几千,还有童仆上万,封邑10万户。当初“千金买国”的投资,已有百倍的收效。
  他当然也知道这魔术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所以对庄襄王感激不尽,对秦国死心塌地。
  此时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服秦,譬若郡县”。秦统一天下,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出于内心感激和客观上的形势,吕不韦才想到了为秦国制定一套宏大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架构,就是要为万世立法。当然,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
  可惜,他的大梦被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后生之辈给粉碎了。
  这个后生,就是口口声声叫他“二爸”的秦王嬴政。
  嬴政小的时候跟母亲在邯郸是如何苦熬的,回到秦国又是如何在深宫中长大的?情况都不详。但可以想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折腾,足以形成一个少年叛逆、偏执的性格。
  嬴政即位之后的前9年,秦国的政治格局几乎没有变,仍是吕不韦一手遮天。
  吕不韦的权力来源,就来自他以前转让给公子异人的赵姬。赵姬现在是秦王的母亲,那么吕不韦这位老关系户的权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也恰恰就是在这9年中酿成的!
  在这一时期,毕竟是换了国君,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了下来,很多内部的问题需要理清。
  首先是平定新边疆的叛乱。出乱子的地方,是庄襄王时代并入的国土——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这地方原属赵国,被秦将蒙骜带兵拿下,但是晋阳的老百姓不服管,趁着秦国连换国君的时机,举兵叛乱。
  乱子越闹越大,波及了邻近城邑,赵国当然也要在暗地里资助一把。
  最后带兵去把叛乱平息的,还是蒙骜。
  接着又有长安君成蟜,在嬴政上台8年时,受命率师讨伐赵国,在半途突然发动叛乱。这个长安君,是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就是并非赵姬所生。成蟜的年纪,据猜测大概比嬴政小两岁,应该也是在邯郸出生。当年的异人受到吕不韦资助,估计也养了二奶、三奶。
  秦王嬴政此时尚未亲政,但他亲口下令平叛,还要求把所有跟随成蟜造反的军吏全部杀掉,死者计有数万人。就连无辜百姓也遭了殃,因成蟜是在屯留(今属山西)造反的,所以屯留的全部老百姓都被发配到临洮(今属甘肃),一次就迁徙了数10万人。
  嬴政果断狠辣的法家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史料缺乏,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扑朔迷离。据说是由于成蟜的存在,构成了对嬴政王位的潜在威胁,因此吕不韦处处欲置成蟜于死地,让成蟜伐赵也没安什么好心。逼得成蟜在伐赵途中降了赵,还接收了赵王给的一块封地,叛乱之后死在了屯留。具体是怎么死的,说不清了。
  这一时期,秦国还出了一个世界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甘罗。“甘罗十二做宰相”,在后世已成为民间俗语,可见这小孩是何等超群绝伦。
  甘罗的祖父叫甘茂,也是秦国一位名臣,曾任左丞相。后来遭到排挤,被迫逃离秦国,可怜巴巴地死在了魏国。甘罗小小年纪欲求出路,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成了最年轻的门客。
  甘罗之所以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政治明星,是由于口才好、会协调。
  当时秦国打算联燕攻赵,与燕国展开了友好外交。燕国方面答应得很痛快,送来燕太子丹做人质,要求秦国派一名大臣去燕国为相。
  燕太子丹已经来了,可是受命去燕国做相国的张唐,却提出了一个不想去的理由:前去燕国要途经赵国,以前自己曾带兵打过赵国,到今天也还是赵国的通缉战犯,怎么能去自投罗网呢?
  
  第二十二章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2)
  
  这理由毕竟也是个理由,吕不韦还真拿他没办法。这时候,小小门客甘罗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他愿意去劝说张唐赴任。
  吕不韦嘘了他一下:小孩子有什么能耐,吹什么牛?甘罗却振振有词地答道:“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难道就不能让我试试吗?”
  吕不韦半信半疑,说那你就去吧。
  甘罗得令,一副少年意气,驾着马车就去见张唐。
  张唐当然知道,这小孩儿是吕不韦派来的说客,就静听黄口小儿能有什么说法。
  甘罗也知道,假如单单晓以大义,对这个老臣是没用的,于是出人意料地提了个问题:“卿之功,与武安君白起相比,如何?”
  张唐淡淡笑道:“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罗故作认真地追问了一句:“卿确实知道功之不如武安君吗?”
  张唐说:“知之。”
  甘罗又问:“那么当年的应侯范雎与我们文信侯吕不韦,哪个说了更算?”
  张唐承认:“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
  甘罗再追问:“卿确实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吗?”
  张唐似乎体会到了什么:“知之。”
  甘罗立刻点出了要害:“当初应侯想伐赵,武安君百般刁难,结果被撵出咸阳,绞杀之。现在文信侯请您赴燕为相,而您不肯行,那我就不知您将死在哪里了!”
  张唐闻言,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拜谢道:“我就按你这小孩子说的办!”说完,就让手下备车备马,备好礼品,定下了启程赴燕的日期。
  甘罗顺利复命,对吕不韦说:“请借给臣车五乘,我为张唐此行,去赵国做一下铺垫。”
  此次秦国联燕,目的是想夺取赵国的河间之地,以扩大秦国的河间郡。吕不韦见甘罗如此伶牙俐齿,就同意派他去赵国游说——要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更好?
  那边厢赵悼襄王早就听说秦燕两家在勾搭,心里正慌着,忽闻秦国有特使来,连忙破例迎出郊外二十里,以大礼相待。
  一看来者竟然是个孩子,赵王着实吃了一惊。礼毕后,甘罗仍是先发制人:“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了吗?”
  赵王说:“听说了。”
  甘罗再问:“听说张唐已经去相燕了吗?”
  答:“听说了。”
  甘罗说:“燕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