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那棵樟树-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毒鸩】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1 自序或者自诩
一直以来想写一本书,一本与当代历史有关的书,特别是关于共和国历史的书。不为别的,因为这段历史离自己最近,也就几十年吧,但又是那么的遥远,很多的事情都只是听说,或者只是书上说,有的甚至书上都不说,即使说了,可能也是蜻蜓点水、冠冕堂皇的一些文字,也没个所以然,时间太短了,没解密的原因罢,只能如此般解释。
但自己的身边常常又有些故事,比如祖辈、父辈,还有一些同龄人的圈子里的谈资,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一个时间段共和国的这六十年的历程。是啊,就是这些似乎就在昨天的事,但又偏偏不得真相。越是好奇,它就越难展露。直到有一天一个好友的出现,也就是一个好友酒后的对于家世的直白,让自己豁然开朗、如获至宝,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浮现于眼前。
听他讲,太祖是富裕中农,祖父是新四军退伍,父亲是农村插队的“老三届”,自己是大学生,好友的这个身世,刚好能够涵盖中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却又显得相当的真实。最关键的是,这些身世几乎全部发生在农村,这就更好不过了,自己不是一直在酝酿着一个农村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么?而好友的这个家世本身不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么,祖孙三代的现实生活不就更真实的反应共和国这几十年的史实了?用祖孙三代的家世来串起这六十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传奇,不正是一幅神来之笔的长篇巨献?
于是长达多年的交往和诉说,作者终于是有了清晰的构思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但苦于工作的忙碌和纷繁的生活,一直没能用泉涌的文字来记录,这次的网络大赛终于就像一支催生剂,一下子激发了笔者激情创作的欲望和热情,埋头于琐碎的闲暇之中,展现了这些文字和再现了一段段的生活原貌,以一个老百姓的眼光和角度去感受和审视那段历史和这个社会的变迁,既表达了历史的厚重,也体现了生活的原味,既描写了风土人情,又揭示了世间冷暖,既剖露了复杂多样的情感世界,又暗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伦理,肯定会引起读者和作者的内心深处的共鸣,自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农村社会现实题材的力作了,而且带着很深的时代的烙印,这对于一个年轻的七零后作者来说,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实属不易。以这作为自序或者自诩,当然只是一个借口了,最重要的还是爱好使然,还有自己的那流畅的文笔,有一点研究的历史底蕴,至于文学功底,那当然是多年的沉淀了,不一定很高,关键是能巧妙的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让人们深刻的去反思生活,体味社会,推动进步,也就心满意足了。
2 湘江评论
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有时是每日更新的,有时候作者还出差,等了很长时间,才见到更新的章节,说实话还真有点牵挂。不是别的,作者那巧妙的构思,曲折而合理的情节,精彩的语言表达和刻骨的心理描写,最关键的是作者用一种老百姓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日新月异的变革的社会,夹杂了很多老百姓的情绪,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期老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给我们重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大事件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表达了老百姓的朴素的声音,充分的体现了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精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作品以祖孙三代的生活现实为背景,分别描述了三个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印记,人物性格鲜明,思想观念交织,人性伦理深刻表达,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和警示。老老蔡的偏执狭隘,老蔡的开明忠厚懦弱,蔡书舟的坚韧奋发乐观,还有玉桂的善良朴实坚强,无不形象丰满,跃然纸上。还有一些相关的配角的个性也是特点鲜明,比如万财队长,那个落后户赵火青,恶毒的后来娘细脚子,还有外婆,王招君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刻画,也是非常到位和逼真。
再就是作品中对于主人公感情世界的刻画,也是合情合理,入木三分。比如老老蔡的两次婚姻,直接带来了整个家族的灾难,老蔡的知青身份和当地女青年的结合,也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婚姻的不幸和多难,但又没有破裂,70后蔡书舟的三段感情经历也是各有千秋,高中的不算是初恋,大学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工作后的自由婚姻,虽不轰轰烈烈,但真挚自然,令人感慨。
最能体现作者文学功底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还是作品中出现的一些诗作,对联,以及一些民间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的详细表述,还有很多的民间小吃的工艺,也是非常的难得。再就是关于各个时代的一些生产生活细节的记录,也是恰到好处,真实自然,能勾起各个时代的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好的回忆和怀念。
但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表述过于格式化,也许是引用的原因,衔接的时候有些生硬,但这丝毫不影响该作品作为一部长篇巨献的魅力和实力。望作者以后能再出佳作,最好是诸如此类的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的题材,以飨读者。
现在读书网网友
1 告别老樟树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一大清早,沿着山塆口的一条公路上传出了清脆的鞭炮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起早看秧水的老汉还有上山砍柴路过的邻村的汉子目送稀稀的一行人远去。走在后边的老人挺着结实的腰板挑着一杆竹篙挂着长长的一串炮竹,那鞭炮都是经过昨夜灶火烤干了的,一路清脆而响亮,炸开的纸屑欢腾的雀跃,像似要表达一股前所未有的高兴劲儿。走在前面的是一对父子,中年汉子跳着一个担子,脚步矫健,走在前面,后面紧跟着一小子,不到20岁模样,还略带稚气,但步履坚定。清晨的太阳还藏在山头的后边,但前头已是一片灿烂的朝霞,泥巴马路被刚过去的夏天的烈日暴晒成疙瘩疙瘩的雪白一片,坚实而平坦。父亲担子两头一边是个大木箱,另一头是被絮。大木箱看得出是有些年头了,大红漆已有些斑斑的剥落,棉被那头却是新的,崭新的面子和里子。
上山的砍柴客三三两两,肩上背一支戗担,一头挂着绳索,不停的晃动,沿着这条山路上来,眼里不时有些疑问,有熟识的问问看秧水的老汉,“出门?”
老汉摇摇头,“好像考上个什么学校”,一边支吾着。
“哦”,“出了人才了啊”,砍柴客也略显兴奋,“不容易哟,肯定是最穷的那家吧”。
看水老汉不屑的点头,朝山路边那有点破落的土坯屋望了一眼。
土坯屋的主人正是刚才赶清早出山的那挑担的汉子,叫蔡家明,人称书呆子,几十年下来,几辈子的庄稼汉不会种庄稼,那场谁也说不清的狂热的革命运动开始后教了十来年的书,一个人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全能的。后来,后来那就长了,不是一句话的事。那跟在后边的小子,年方十九,个头较小,显得十分清瘦,一看就是那种没吃没穿过来的苦命娃。不过今天可能是穿了新买的那套灰色双排扣西装的缘故,很有点小俊。不过脚上那双回力牌的白球鞋就有点不搭调了,为了不沾脏裤子,那西服裤腿也卷了起来,半洋半土的打扮倒也恰恰印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一年好像是刚好是九十年代初,书呆子不知不觉都快过半百了,可就是这一年,大半辈子含辛茹苦的老蔡终于把长子送进了大学的校门。这天就是他挑着担子出山,送让他扬眉吐气、骄傲自豪的长子去省城上大学。长子叫蔡书舟,个子较小,成绩从小一直相当突出。老蔡当时一直为这个名字想了好久,总想取个有出息的名字,后来还是那年写春联时,想起了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取了上联第一字和下联最后一字,得意为神来之助。装满书的诺亚方舟,一旦驶出港湾,将如枭龙出海。。。。。。,老蔡得意着,“嘿嘿嘿,好啊,这好,这名字好。。。。。。”。
后边那老者不用说了,祖孙三代中的爷爷了,这爷爷老老蔡蔡常宝可是这一带的老把式,早年当过新四军,生产队里那会还当过保管的,从小读了两年私塾,毛笔字写的那个端正,正如他挺直的腰板和那脸上的神色,说不出太兴奋,也没有悲伤,一板一眼的。
2 老老蔡的战争
话说上回挑着竹竿放着鞭炮送孙子上大学那老爷子,大名蔡常宝,身体一直硬朗着,年轻时侯听说很厉害,当过兵,跟日本鬼子干过仗,后来跟国民党打,打散了,死人堆里装死被国民党抓住,后来不愿跟国民党走,那帮人还算仁义,说不愿当兵的就回家种田,老爷子就这么回来了,大难不死。其实那时候他是结了婚生了老蔡再去当兵的,听说很传奇的故事。
那年头,老老蔡还不是本地人,是山那边隔壁县的某个塆口的,解放前跟着老太蔡逃荒到山那边,住在一个地主的庄屋里,置了些田地产业之后,染上小赌之毛病,一气之下,老太蔡抓住老老蔡往水塘里塞,后来没淹着,扎了个猛子,跑出来溜了,听说李先念的部队打到家门口的铜山口了,就干脆跑去当了兵,打日本鬼子去了。蔡常宝读了几年私塾的,在绝大部分都是土包子大字不识一个的部队里,还算是有点优势的,好歹混了个文书的。
部队打仗那事实际上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小日本投降前一年参的军,打到日本投降后一年,跟国民党干仗,好像参加过中原突围,或者是跟着那个张班长后来的张省长一起突围的鄂东南支队;反正打日本也好跟国民党打内战也好,那个年代当兵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就是了,据说运气是超常的好,身上竟然没什么伤疤,如果有的话肯定早就卷起胳膊腿给人家小孩讲英雄故事了的。
突围的时候据说是打散了,死人堆里被国民党抓住。国民党的政策当时也算开明,说是不愿继续当兵的,可以回家种田,不过不准再参加共产党的部队。老蔡说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想回家种田,就这样老老蔡就回到了老太蔡住的那地方,回到了他的童养媳身旁,后来就又生了个儿子,取名蔡家旺,老太蔡辛苦半辈子置的家业还在,不过没几年,老太蔡的哥哥因为膝下无子,于是为了不出现断香火之事,老太蔡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就把老老蔡过继给了哥哥嗣后,老太蔡的哥哥也就是大老太蔡,在山这边通过勤家俭用也置了不少田地产业,还有山场,日子也算不错。本来大老太蔡是有一个女儿的,只因那年头霍乱肆虐横行,一旦染上那玩意,就等于提前谢幕,就这样老老蔡带着两个儿子就转到了山的这一边过继来了。实际上老蔡不知道是因为长孙的缘故还是因为特别讨老太蔡欢喜还是因为小时候聪明好学什么的,一直就没有过山这边来,在山那边跟着老太蔡的小儿子也就是老老蔡的弟弟,也就是小叔叔一起玩耍长大,小叔叔叫蔡常德,年长老蔡也就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