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

第5章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第5章

小说: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石积炭,椁内置漆棺。墓内出土的一件石圭,上有墨书“天子”二字。在这四座墓以南,发现一个长方形车马坑,内埋一车、四马、一犬。此外,在王城东城垣内,还发现多座甲字形墓。其中一座墓的四壁经过整修,椁用圆木垒成,外有积石积炭,内有两重漆棺。随葬品中有铭刻“繁阳之金”的铜剑一件,字以红铜错镶。王城内发掘的几座甲字形墓,年代均属战国时期,可惜均被严重盗扰,随葬品残留不多。这些墓位于王城之内,排列有序,规模巨大,墓主身份决非一般贵族。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居住在王城内的最高统治者是西周公。这些墓的主人应为西周公及其亲属。

  燕侯与燕王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的始封地在何处,历史文献的记载众说纷纭。直至70年代,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和燕侯墓地的发现、发掘,才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燕侯墓地位于琉璃河遗址东部,西北为西周时期燕国都城遗址。在这里先后发掘过带一条墓道、两条墓道或四条墓道的大墓多座。这些大墓分布在约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则无一定规律。大型墓和部分中型墓有“车马坑”,多在主墓北面。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将杀死的马排放坑底,再将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其上,车轮斜倚坑壁。1986年发掘的1193号墓,是最大的一座。墓室口大底小,口长7。68米,宽5。35米,四壁整齐。墓室的四角上各有一条墓道,均为斜坡式,长4。05—5。55米、宽一米左右。这种在四角开设墓道的形制在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过。椁用方木构筑,四壁由五一六块叠置,椁顶用13块覆盖,椁底用九块平铺。部分随葬品放在椁上,填土夯筑以前普遍盖有草席。该墓被盗,棺制不详,出土随葬品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罍〔lei垒〕、铜盉〔he禾〕。铭文明确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国(族)一起划归燕侯管辖的史实。虽然学者对这些铭文中某些字句的释读和解释还不一致,但它确切无疑地说明这是一座西周初期的燕侯墓。墓地还出土带“叄Вㄑ啵┖睢泵牡耐鞫嗉械拿募鞘鲅嗪钌痛拖率襞ァ⒒醣础R患窃剌婪钛嗪钪巴谥芟蛱U俟毕资澄锊⑹艿缴痛停捎胛南姿卣俟猿ぷ臃庥谘啵救巳栽谧谥芨ㄥ鐾跏业氖肥迪嘤≈ぁA鹆Ш友喙沟睾统侵返姆⑾种っ餮嗪钍挤獾亩汲蔷驮谡饫铩

  《水经注》记载燕昭王((前312—前279)时营建武阳(今河北省易县东南)作为下都,而据考古发现,营建时代可能更早。至公元前226年秦军占领下都,燕王喜逃奔辽东,其间各代燕王可能都葬于下都。

  燕王墓位于燕下都东城的西北角,分为南北两个墓区,中间被古河道和隔墙相隔。北区有13座坟丘,南北分作四排,排列井然有序。最北一排四座,东西分为两组;最南一排三座,中间一座较小,位置偏南;中间两排,每排三座,东西并列。比较大的六座长、宽约40—55米,高7—15米。南区有10座坟丘,封土较北区小。南北分为三排。北面一排五座,其中西面三座为一组,东面两座为一组;中间一排四座,分为两组;另有一座单独在西南角。封土全系夯筑,大小不一。就其组合排列情况看,至少有九组。每组都有一座较大。这些墓特别是北区的墓每排可能为一代燕王及后夫人的陵墓。

  南区北排中间的一座已发掘。墓室为长方形,南北长10。4米,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固。南北两端有略高于墓口的坑道,似为墓道。墓曾被盗,残存随葬的礼器、编钟,但无兵器、车马器。礼器均为陶质,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合乎文献所载的“王制”。

  晋侯墓

  周成王时(约公元前1054年),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叔虞子燮'xie泻'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自此之后至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前后立国600余年。《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括地志》认为在山西省翼城县西20里。史载晋曾多次迁都,且说法不一。今曲沃和翼城交界处的天马村和曲村之间有一处大型遗址,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通过多次考古发掘,一些学者认为该遗址的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晋献公八年(前668年)迁都于绛之前,晋国早期的都城就在此地。

  自1992年至1994年在天马一曲村遗址东部发现了晋侯墓地并进行了五次发掘(图2)。墓地东西长约180米,南北长约140米,共发现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17座。其中16座墓葬分南北两排,每排八座,两座为一组,方向基本为南北向。这八组墓依时代从早至晚依次排列,连接紧密,并无空缺,当为依世系继承的八代晋侯。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年代最早的墓相当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即穆王前后;最晚的墓已入春秋时期。从出土铜器铭文中已经发现六位晋侯的名字,其中晋献侯苏的名字与《史记》记载一致。根据各组墓的先后顺序,结合《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世系,可以确定八组墓的墓主为父子相承的八代晋侯,即: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xi西'侯(公元前840—823年在位)、献侯(公元前822—812年在位)、穆侯(公元前811—785年在位)、文侯(公元前780—746年在位)。

  图2 晋侯墓地平面分布图(采自《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每组墓的规模一个大,一个小。大者随葬器物中铜礼器多,鼎簋之数比小者高一个等级而且有武器、乐器。小者随葬器物中礼器少,不见武器和乐器,一般有大量玉石器。每墓只葬一人,皆仰身直肢。经过对可辨人骨的鉴定,较大墓为成年男性,较小墓为成年女性。这种关系应属夫妻异穴合葬。

  墓室都为南北长的长方形竖穴,均有墓道。墓道有一条和二条两种,整体平面呈甲字和中字形。葬具有一椁一棺、一椁二棺和一椁三棺三种。椁室系在墓下组装而成,一般长四米,宽三米左右,高约两米。椁内壁悬挂有铜鱼、石鱼、铜铃、海贝等饰物。椁底下放置垫木,有的二根,有的三根。棺均髹'xiu休'漆并彩绘。多数墓的底部,椁顶和椁周填有木炭,有的墓还使用了积石。一部分墓葬内有葬车,多者七辆,少者一辆。葬车有的放在椁顶上或椁上填土之中,有的则放置在靠近墓室的墓道底部。

  随葬品放在棺椁之间和墓主人身上。棺椁之间放礼器、乐器、武器和车马器等。青铜礼器多数放在头部,乐器一般放在足下,武器和车马器则无固定位置。墓主人身上主要随葬玉制的“覆面”、项链、耳环(玦)等。青铜礼器种类有鼎、簋、壶、鬲、爵、觯'zhi至'、盘、匜、尊、卣、Вan演〕、方彝等。乐器有八枚一套编钟,还有石磬。各墓所出鼎均为列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簋的形制、大小、纹饰相同。鼎和簋的数量组合是当时葬礼中贵族等级的主要标志。晋侯及其夫人的鼎簋组合主要有五鼎四簋,三鼎二簋两种,七鼎五簋仅有一座。

  每组墓之东都有车马坑一座,最大的一座面积近300平方米,是现知西周时期最大的一座车马坑。南排西边两组还有陪葬墓和祭祀坑。陪葬墓每墓葬一人,均为女性。祭祀坑有的埋一马,有的埋一人,少数为空坑。埋马和人的坑内陈放有玉石器和辔饰等。

  卫侯墓

  周成王与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后,大举分封诸侯,封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统治商都附近,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藩国。

  卫侯墓地在今河南省鹤壁市辛村东、淇水之滨,距朝歌约20公里。已发掘范围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发现大墓十余座,已发掘八座,大抵属公侯或君夫人墓。墓地年代自西周中晚期至东周初年。墓葬按早晚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排列,未发现互相迭压或打破的情况。墓向一般头向北,殉葬坑在右,车马坑在左,这样的布置应是有意规划的。

  墓室都为南北长的长方形竖穴,墓室南北两面各有一条斜坡形墓道,整体平面呈中字形。椁的底部用圆木竖铺,四壁用稍加工的原木构成井字形。椁外有放置器物的夯土二层台。随葬品放置大多有一定位置:礼器在头部,车马器在足下,兵器在身侧,衣、甲、贝、玉在椁内和棺内。椁顶填土内多放置实用的车马器或车舆。

  墓地发现两组大墓,每组两个,东西并列,相距六米。右侧一座,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也较丰富。据出土随葬品推断,墓主为男子,左侧墓主是女子,这种关系应属夫妻异穴合葬。

  虢公墓

  虢国始封于西周初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虢有三处:一在今河南荥阳一带,称东虢;一在今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一带,称北虢;一在今陕西宝鸡一带,称西虢。

  1956—1957年在三门峡市(原陕县)的上村岭发现并发掘了虢国贵族墓地,1990年又在该墓地的北区进行第二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40多座和多座车马坑。墓地位于黄河南岸的高台地上,北面因受河水浸蚀,形成近百米高的深沟峭壁。墓地南边4。5公里处为北虢都城上阳,遗址尚存。墓地的时代最早可到西周晚期宣王、幽王时代,没有发现晚于东周早期的墓葬和随葬器物,和公元前655年灭虢的年代是相符的。

  已发掘国君墓两座,墓主一座为“虢季”,一座为“虢仲”;太子墓两座,墓主一座为“元徒”,一座为“车”。这些墓集中在墓地的北部,埋葬较分散,排列不很整齐,没有像晋侯墓那样两座并列成一组的现象。整个墓地没有发现早晚互相打破的情况,可见当时埋葬时有所规划。

  墓室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长5。3—5。8米,宽3。7—4。4米,深11—13米,没有墓道。墓室四壁平整光滑,表面均匀涂抹一层淡绿色的涂料。墓内填土均经夯打。葬具三重,有一椁二棺和二椁一棺两种。椁盖板四角放置圆形穿孔蚌饰,外棺上部有棺罩,棺罩上覆盖缀饰铜铃、铜鱼、陶珠、石贝等的织物。椁与外棺之间的底部铺一层席子。死者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向北。

  墓中随葬品极为丰富,且品类繁多。铜礼器放置在棺外西侧和北侧,棺外东侧和南侧主要放置兵器与车马器,玉器等装饰品则放置在棺内和棺盖上。铜礼器有鼎、簋、鬲、盨'xu须'、方壶、圆壶、簠'fu府'、豆、盘、尊、爵、觯等;乐器有编钟、编磬、钲'zheng争'等;兵器有戈、矛、镞。多件青铜礼器上铸有铭文,为识别墓主提供了可靠证据。随葬列鼎有七件一列和九件一列,规格相当周礼记载的天子和诸侯,可见僭越的现象在两周之际的虢国已经出现。随葬的动物形象玉器品类众多,造型生动,几乎包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的动物品种。覆盖于死者面部的缀玉面罩,以玉制品组合成面部形象,包括眉、目、鼻、口、耳、下颚、左右面颊、印堂等部位。这种面罩应即周礼记载的“幎'mi密'目”,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礼俗,而且影响及于后世。虢季墓出土的一件玉茎铜柄铁剑,系用人工冶炼铁制作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实物。

  秦公与秦王陵墓

  秦本为西陲小国,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始封为诸侯。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西南),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武屯镇东北)。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又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秦建都于雍近300年,其间共有君主19人。这个时期秦公墓地在凤翔县南渭河北三畤〔zhi志〕原上,北距雍城10公里。陵区范围约21平方公里,外有一条壕沟(隍)围绕。陵区分为13个陵园,每个陵园均有隍壕围绕。隍宽一般三一四米,深2。7—3。5米。各隍总长达35公里以上。陵园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面积最小的约2。7万平方米,最大的达35万多平方米。每个陵园内有一个、两个或三个主墓,主墓在陵园的偏南部,一部分两侧用马蹄形的内隍围绕,构成双重隍壕。这里共发现大墓21座,而秦在建都雍城期间仅有19位王,有的墓可能是君夫人的墓。其中有三组两个中字形大墓共用一隍,两个墓中一个较大,一个较小,有的学者推测它们应是国君与夫人的异穴合葬墓。这些大墓地面上均无封土。37号墓的墓口两侧有河卵石平铺的散水,墓室正上面残存夯土基础。1号墓墓室上部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