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女心经2-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我是李三公子,刘知府还有印象吗?”
“李三公子?李家庄失踪四年多的三公子李玉龙?”刘知府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身上的肥肉不停的颤抖着。
“看来刘知府还记得我嘛!这样就好啊!”
“咚”的一声,刘知府双腿跪在了地上,不断的磕着头。
“起来吧!过去的事情我不想再提了,麻烦刘知府明天将这些年从李家庄拿的‘过节费’、‘招待费’之类的全部送回李家庄,那些事情我就当着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吴二档头,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了,让他们上菜吧!”
“是的,李少侠,下官……下官明天一定到府上拜访,一定。”刘知府站起身来,感觉到自己似乎到阴间去走了一遭一样,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给打湿了,这人太胖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尤其是在夏天,稍微动上一动,汗水就流个不停,当然,刘知府身上的汗水更多是被吓出来的。
“李少侠,小人这就去吩咐他们上菜,您稍等。”吴猛德经过刘知府的身边,小声道:“刘知府,你自己小心了,别惹恼了李少侠,否则,你就死定了,自求多福吧!”
刘知府到现在为止还没弄明白李玉龙到底是什么身份?可是,见东厂的二档头都如此的恭敬,他想想也知道了,这样的人他是绝对惹不起的,可是,李玉龙让他还回这些年他在李家庄打秋风的银子,这还真难办了,他根本就记不得这些来从李家庄里到底拿了多少好处?这还少了,肯定不行,还多了,他又心疼,站在原地心里不断的转着念头。
“刘知府你既然还有贵客,那么我也就不留你了,我们明天李家庄见?”李玉龙看不惯眼前这个胖子,下了逐客令。
“李少侠……下官也没什么贵客,现在既然李少侠和吴二档头在这里,下官怎么也得尽尽地主之谊吧!”
“不麻烦刘知府了,刘知府别忘记了这杭州也是我的家乡,我也算是地主吧!改天吧!今天我跟吴二档头还有要事商谈。”
“那……那下官就不打扰李少侠和吴二档头谈正事了,明天!明天中午,下官在这里摆上一桌,为李少侠和吴二档头接风洗尘。”
“那就多谢刘知府了。”
“不敢!不敢!都是下官应该做的,下官告辞。”刘知府走到房门前突然转过头来,道:“李少侠,你应该是今天晚上才回杭州城吧?”
“不错,怎么了,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那……”刘知府犹豫了片刻才咬了咬牙道:“那李家庄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李少侠是不知道了?”
“李家庄发生什么事了?”李玉龙有点疑惑,李家庄在杭州城里可是大户,在江湖里也有着响亮的名号,一般的人是不敢打李家庄的主意的,难道自己四年的时间没回家,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不成?
“李少侠你真的不知道?”
“说说看吧!这四年来,我一直在修炼武功,很少管外面的闲事的,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还真不知道。”
“那下官就跟李少侠说说吧!”
刘知府向着桌子的方向走了过来,走到桌子前时,停住了身,站在了李玉龙的面前,道:“李大公子和李二公子不久前在扬州惹上了崂山四鬼,李二公子被崂山四鬼重伤,到现在依旧昏迷不醒,下官听闻,崂山四鬼正在广邀江湖高手准备向李家庄讨回场子,现在杭州城里多了很多佩着刀剑的江湖人士,一方是李庄主邀来助拳的,一方是崂山四鬼邀来助拳的,双方在今天下午打了一场,伤亡惨重,如果不是下官带着衙役和捕快急时赶到李家庄的话,估计李家庄在今天下午就白崂山四鬼带来的高手攻破了,崂山四鬼现在虽然退出了李家庄,可是,他们仍然在城里,不出下官预料的话,明天他们还会上李家庄的,下官希望李少侠早做打算才是。”
“我二哥怎么样了?有没有生命危险?还有他们怎么跟崂山四鬼结上梁子的?希望刘知府如实告诉我。”李玉龙脸色有点焦急了。
“这个……这个下官还真不清楚,听说……听说好象是为了一个女人。”
“女人?”李玉龙微微楞了楞,道:“刘知府,崂山四鬼好象是黑道中人吧!难道你就放任他们在城里欺负人不成?你这知府到底是怎么做的啊?”
“这……这……这不能怪下官啊!李少侠,下官能够在今天下午帮着李家庄已经是尽最大的努力了,如果明天再发生斗殴,下官……下官也只能……李少侠,锦衣卫的人已经跟下官打过招呼了,命令下官不许再帮助李家庄了,这事……这事下官也没办法啊!”
“锦衣卫?”李玉龙深深的皱起了眉头,在朝廷里,现在可不仅仅只有东厂的,还有锦衣卫,老实的来说,这两个“衙门”里的大爷们普通人根本就惹不起,一个个比土匪更恐怖。
李玉龙的脑海里不断记起有关于明朝东厂和锦衣卫的种种事迹来: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吴猛德)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现在,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以及对官吏的清廉要求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高度要求。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始自明朝。《明史?刑法志》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来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腐败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文武官员的犯罪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不法之人及文官集团更加忌惮。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同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主要作用总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
明代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乃是著名的酷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
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维护皇权,铲除腐败之心过关切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