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

第5章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第5章

小说: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见解已经陈旧不堪,你还不思进取,只能保守故业。你说我###齐国将使吴国陷入绝境,背后受越国袭扰,今天我们轻而易举地败齐而归,这是上天赐福吴国,现在我把战况向您通报一下。”话语中充满讽刺揶揄。伍子胥见夫差自以为是,已经越滑越深,几乎不可救药。作为奠基吴国霸业的老臣,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刚刚强盛起来的国家就此败落。怀着对先王的敬重之心,伍子胥又不厌其烦地向夫差进谏,他说:“作为老臣,我戎马倥偬,善于决断,中原诸侯国对我均尊敬有加,你却抛弃老臣,信任奸臣,此为亡国之阶。如果你此次伐齐失利,尚可觉悟,获胜则更加忘形,必定亡国。”
  夫差当时正为击败中原大国兴奋不已,对伍子胥的话嗤之以鼻,对他倚老卖老的作为更是反感。他自己从一出生就被罩在先王阖闾的巨大功勋里,阖闾打败了楚国,自己打败了齐国,终于可以与先王相提并论,而伍子胥的劝谏却总是令他扫兴。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伍子胥会对弹丸之地的越国如此切齿痛恨。
  伍子胥对于越国这个毗邻的小国始终保持着十足的警惕,他以自己的直觉和经历预感到勾践这个表面上温顺的家伙骨子里热血沸腾。越国不除,吴国就不可能安枕。这样,夫差和伍子胥的隔阂日益扩大,夫差对伍子胥的不满日渐加重。
  越王勾践在夫差得胜而归后,及时献上贺礼祝贺。在夫差挖筑邗沟和伐齐的几年里,随着越国国力的逐渐恢复增强,勾践越来越躁动不安,屡次与大臣商量要出兵伐吴,报仇雪耻。但每次都被范蠡、文种以各种理由劝阻下去。大臣文种向勾践提出了九条复兴越国的建议:一是敬重上天,二是不惜重礼行贿,三是高价收购吴国粮草,四是以女色丧其意志,五是送其巧匠奇材,让其大兴土木,六是培养阿谀谄媚奸臣,七是离间其忠臣,让其自相残杀,八是治理本国,使国富民强,九是训练士兵,锻造兵器。勾践对这九条建议很是佩服,笃信不疑,迅速付诸实施,果然屡试不爽。此外,越国还鼓动吴国伐齐,甚至愿意出钱出力助战,既能表现出对吴国的服帖支持,又让吴国穷兵黩武,消耗财力,而且让吴国看不出破绽。此时,夫差得胜而归,越王及时拜贺,更让夫差悠悠然飘飘然。
  
伍子胥案 五(2)
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勾践见夫差不问政事,与文种又商议出一个削弱吴国国力的计策。因当年越国粮食欠收,勾践派文种求见伯嚭,请求吴国借粮给越国,并允诺明年必按时归还。夫差听信伯嚭之言,打算贷粮。伍子胥得知,急忙赶到宫内,请夫差切勿贷粮给越国,说越国并非真的欠粮,实是欲使盗空我国粮库。夫差则说,越国既已称臣,必不会怀诈。伯嚭旁敲侧击,说让越国按时还粮即可。夫差遂贷粮万石给越国。次年,越国粮食丰收,勾践命人选大粒的粮食蒸煮后还给吴国。夫差见越国按时还粮,所还粮食个个粒大饱满,认为勾践守信,很是高兴,让百姓以粮食作为种子播种,结果自然颗粒无收,吴国百姓饱受饥荒之苦。而夫差却还认为这是吴国百姓播种不当所致,丝毫没有怀疑是越国捣鬼。
  此时,越国毛羽渐丰,开始招兵买马,四处征选善长兵法、兵器者,教习兵士,同时大造兵器战船。勾践被赦归国时,曾向吴国允诺,世代为臣,永不拥兵,现在开始食言。伍子胥大惊失色,跑到夫差那里痛哭失声,劝夫差速速伐越。伯嚭又为越国辩护,称“守国,非兵莫守,无可怀疑”。但夫差也知道万一越国兵强马壮,势必威胁吴国,不能再无所动心,也有意兴兵伐越。
  勾践见吴国即将动兵来伐,又故伎重演,仍派文种去求和,同时用大量财宝贿赂伯嚭及其他大臣。在伯嚭等人的劝说下,夫差再一次接受了越国求和。伍子胥捶胸顿足,声泪俱下地哭谏夫差:“吴越两国,非吴并越,即越吞吴。两国地理相近,可以互相居住,而齐国的土地对于吴国,就像是石头地,毫无作用。现在大王舍近求远,真是愚昧之至!”口气强硬,措辞激烈。夫差恼羞成怒,更厌恶伍子胥,逐渐萌生了杀意。
  伯嚭知道夫差有意杀伍子胥,喜出望外,寻找时机准备置伍子胥于死地。夫差十二年(前484年)春,夫差准备再伐齐国。越王勾践见此时吴国百姓饥馁,国力空虚,夫差君臣不仅不自知,还依然穷兵黩武,与范蠡商议后,决定派三千兵士助吴伐齐。夫差见此,更增伐齐信心。伍子胥又来劝谏,说:“越国是吴心腹之患,而齐则是疮疥小恙,大王兴师十万,征伐千里之外的疮疥而不顾心腹之患,臣恐齐未胜而越祸已至。”夫差大怒,斥之曰:“老贼竟出不祥之言,扰乱军心。”更增诛伍子胥之意。伯嚭奏曰:“伍子胥乃前朝老臣,罪不至死,不如派其出使齐国,一为伐齐下战书,二可观其动向,是否与齐勾结。”夫差同意,遂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见夫差不可理喻,自己在吴国的处境不妙,有可能像父兄在楚国一样被灭门诛族,与其全家俱死,不如把儿子送出吴国,为伍家留存一系血脉。他趁出使齐国的机会,将儿子伍封托付给自己的老友、齐国的贵族鲍氏,改姓为王孙。这就是后来齐国的王孙氏。
  伍子胥归吴后,夫差已经整顿好兵马,自为中军,伯嚭为副帅,兴师十万伐齐。伍子胥知道劝谏无用,称病居家不出,拒绝从军。
  夫差此次征伐齐国,再获大胜。齐简公谢罪求和,并送来宝物以为和好之礼。夫差大悦,返回国内,即日升殿,群臣纷纷前来祝贺。伍子胥也来到大殿,却不发一言。夫差责怪他说:“相国劝谏寡人不可伐齐,今得胜而归,相国独无功劳,亦觉羞乎?”伍子胥漠然道:“天欲亡国,必先让其遭逢小胜,而后降以大忧。臣恐吴国大忧将至。”夫差大怒,骂道:“老耄糊涂,言之不祥。”再不理睬伍子胥。
  数日后,越王勾践也来祝贺,给吴国带来不少贺礼。夫差大喜,当着群臣的面说要增加越国的领地。伍子胥涕泣劝道,大王听从佞臣谗言,不辨曲直,如今自掘坟墓,宗社倾颓的日子不远了。夫差见伍子胥当着越国君臣和吴国大臣的面指斥自己昏庸无道,勃然大怒,再也不顾伍子胥脸面,痛骂道:“老臣多诈,为吴妖孽,竟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不忍加诛。今退自计,勿沮吴谋。”伍子胥悲怆哀号,呼天抢地:“臣以忠信,得为先王宠信,心忧吴国之亡,才不顾自身犯颜直谏。昔夏桀杀龙逢,商纣杀比干,今大王诛臣,也与纣、桀相并。臣请自辞,大王自便。”说毕,痛哭而去。
  
伍子胥案 五(3)
伯嚭见时机已到,待夫差退殿后,向夫差透漏出伍子胥使齐时,将其子托付给齐国大臣鲍氏,早蓄叛吴逃亡之意。夫差一听,怒不可遏,即着人将一柄属镂剑送给伍子胥。
  伍子胥回到家中,老友劝其逃亡,伍子胥说:“吾自楚奔吴,已为吴臣,得遇先王,备受恩宠,背亡岂人臣所为?”不听劝告。此时,见夫差使臣带属镂剑前来,当即明白,光着脚走到庭院当中,仰天长叹,悲愤道:“昔先王不愿立汝,我以死争之,让你承继王位。如今竟忘我之功,反赐吾死。吾死,后世必以我为忠,并之与比干、龙逢。”又对家人和使者说:“吾死之后,汝等抉出吾目,悬于东门,吾要亲睹越军入吴。在吾坟上种植梓木,等长成后作棺材。”遂拔剑自刎。
  使者将伍子胥临终所嘱告诉夫差,夫差气愤难抑,命人将伍子胥头颅割下,放在盘头城楼上,又让人将其尸体装到一个叫鸱夷的皮革袋里扔到钱塘江中,恶狠狠地说:“日月炙晒你骨,鱼鳖生食你肉,你的骨肉化为灰烬,还能看何物,还能知何事?”伍子胥的尸体被抛入江中后,江水顿时汹涌起来,激荡岸边。百姓感戴伍子胥行为,私下捞出尸体,埋到吴山之上,并在山上立祠祭奠,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胥山。伍子胥死的这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日,每到这天钱塘江潮就尤为壮观。人们常常在这天观看钱塘江潮。观看钱塘江潮此后也成为人们祭奠伍子胥的一种方式。
  夫差杀了伍子胥后,进伯嚭为相国,更加不问政事,耽于酒色,朝政日益腐坏。在伯嚭的鼓动怂恿下,夫差愈发自负,决定象齐桓公那样,召集诸侯会盟,成为公认的霸主。
  公元前482年暮春,夫差带兵数万,约同晋、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而正在此时,越王勾践见时机成熟,趁机带兵伐吴。吴国太子友率领老弱残兵抵御。越国士兵同仇敌忾,势不可挡,吴太子友战死,吴军大败。
  夫差在黄池盟会上得知越军攻吴消息,登时惊慌失措,但为取得霸主地位,生怕被人看出国内动荡,强作镇定,当机立断,封锁消息,整顿军马,迫使诸侯承认他为新任霸主。之后,他迅速撤兵回救吴国,但因师老兵疲,越军以逸待劳,两军一交战,吴军大败。夫差只好派伯嚭前去求和,勾践自思尚不能吞吴,也同意讲和,带兵退出吴国。
  四年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勾践见夫差依然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又兼吴国连年灾荒,国力衰颓,再次伐吴。夫差率兵防御。两军在距吴国国都五十里外的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展开激战。越军声东击西,吴军又大败。夫差派王孙骆袒身膝行,至越请和,往返七次,均不得请。
  公元前475年冬,勾践决定发动最后一击,彻底消灭吴国。越军一连数战都取得胜利,步步紧逼,围住姑苏城(今苏州),在城外建起城墙,又称越城。围困了将近三年,至公元前473年,城中粮尽,夫差冒险突围,逃到姑苏山上。勾践紧追不放,包围了姑苏山。夫差东躲西藏,再次派人请和,并表示宁愿作越王的奴仆,服侍越王。勾践念及昔日曾被夫差赦免,有意答应,范蠡、文种等大臣极力劝阻。夫差仰天叹息道:“吾悔不用伍子胥之言,杀忠臣伍子胥,至此下场,无面目见子胥于地下。吾死,必用绫罗掩蒙吾面,以使活人难见我,我亦见不到死人!”说完拔剑自刎。勾践遂入姑苏城,捉住伯嚭杀之,不久又北渡江淮,与诸侯会于舒州(今安徽舒城),诸侯尊越王勾践为霸主。夫差的霸主地位如昙花一现,瞬即而逝。
  吞并了吴国,越国的疆域大为拓展,已到达今山东境内,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之一。过了七八年,周元王七年(前469年),勾践病死。又过了几十年,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是为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这标志着春秋时期的正式结束,战国时代真正到来。越王勾践也就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伍子胥案 五(4)
对于伍子胥,民间给予他无尽的哀思。他的足迹遍及的地方都成为后人缅怀的遗迹,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诸多民俗,还有之后的诗词、戏剧、小说等各类体裁的作品,都足以说明伍子胥的作为和行动为后人认可。他坚毅不屈、专心致志、百折不挠的复仇精神,他为吴国鞠躬尽瘁,犯颜直谏,忠心耿耿的牺牲精神,为国家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都令世人震撼。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悲剧,一场冤狱。正直无私、自视与天地齐重的伍子胥毕竟被执拗、愚昧的夫差赐死。狡兔死、良弓藏的训诫,伍子胥并非不知。在其晚年,家仇得报,辅佐阖闾争霸,名位兼得,却为吴国的安危不愿苟且,宁肯与夫差冲突,甚至不惜性命。这才是忠臣。
  司马迁在评论伍子胥时,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夸赞的是伍子胥的复仇精神。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人身世有很多雷同,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与之有戚戚之感。但把伍子胥归结到追求留名后世上却稍嫌不足,起码不够全面。司马迁只说了伍子胥的前半生和一个侧面。他的前半生不能容忍君王的残暴,为父兄之仇远去敌国,终报大仇,一手缔造了吴国的霸业。在传统的读书人眼里,伍子胥是过于扬厉,不遵圣人恕道,而其后半生则恪守忠义之念,虽死不悔,这大概也是传统忠义的观念太重了。对伍子胥来说,背楚不是对忠义的背叛,恰恰是楚平王的暴举已经彻底将忠义的砝码打翻,而要背吴则无疑是艰难得多的抉择。作为三朝老臣,要背弃先王恩义、国家重托那是太难了,明知前路渺茫却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伍子胥的悲剧正是个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力扭转的外部环境之间强烈冲突的产物。他的死,完成了个人的信念,也使伍子胥这一名字升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