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7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否能解除总动员状态,恢复正常作息制度,因为随着100多万劳动力回国和军事订货减少,继续坚持三班倒连续作业将导致就业安排、产品销路等一系列问题。
包括施佩尔在内的主流意见认为暂时还不能解除,因为对美战争还未取得最终胜利,一旦单方面解除总动员,美国再次发力、顽抗到底怎么办?但基于现状进行一些微调是可以的,霍夫曼对此也表示赞同。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12月9日形成五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共识——人称12月经济调整,影响力涉及整个轴心阵营。第一条就是放宽石油管制。
根据1945年产量规划(实际跨度1945年4月1日到1946年3月31日),德国将从中东、罗马尼亚与匈牙利、利比亚、俄罗斯四个石油主产地(包括斯大林根据协议赔付的部分)拿到超过4500万吨的石油,且还可能拿到更多——取决于俄国和高加索一带的开采扩大和恢复情况,该规模远远超过德国军事和工业需求,因此继续维持全面管控既不经济也无必要。
12月调整中,继对罗马尼亚原油放松管制后,对匈牙利原油也放松管制,这两国近800万吨产量可自由寻找买家而不必征求德国同意。消息一放出,英法便获得了优先对接供应——他们可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各自感兴趣的物资进行交易。
施佩尔另外还放出风声,准备在1945年9月份后同意西俄原油自由贸易,这一块又涉及将近800万吨产量。这是为恢复西俄经济而必须采取的办法,弗拉索夫目前竭力在招商引资,西欧各国也表达了一定兴趣,但弗拉索夫显而易见缺乏支付和交易手段,德国放开石油供应后,有助于西俄经济快速恢复,这对于稳定东方政策是有较大帮助。
随着利比亚原油产量增加和中东石油加大供应,德国在12月变革中承诺确保意大利工业和军队所需的燃油供应,意大利原本每年至少需600…700万吨石油,德国一直只能保证300…400万吨,供应指标达到800万吨后,齐亚诺政府在多方面回旋余地将比较大。
扣除这三部分后,德国能剩余的原油产量将近2200万吨,欧战结束后根据统帅部测算,德国只需要600万吨石油就足以维持军队全面作战,同时工业领域因为德国有充足的煤炭供应,需求也不到900万吨(现在不再用燃油合成橡胶),意即德国自身燃油需求不过1500万吨,还有700万吨松动余地。霍夫曼批准对西欧加大200万吨供应,同意日本400万吨出口请求,另外100万吨收储——将使德国原油储备从400万吨上升到500万吨。
第194章 天翻地覆的12月(4)
所谓日本400万吨出口请求,不是指日本要进口400万吨原油,而是主要指相当于400万吨规模的高标号航空汽油、高性能润滑油的需求,这是日本国内生产匮乏且军事上急需的,至于这400万吨原油分馏过程中产生的普通汽柴油、重油、石油脑等其他产品日本并不需要——他们从荷属东印度、北桦太和对俄石油贸易中可获得1300万吨以上原油,大路货基本够用,缺的是高性能燃油和润滑油。
该部分其余产量同样可转为欧洲民用,这样一来西欧诸国包括英、法、比、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业、商业燃油基本就可得到保证,甚至民用燃油也可部分得到保证。12月经济调整政策一出笼,巴黎出租车的汽油便开始保证供应,然后一个月后有加油站开始对私家汽车提供汽油——当然价格依然很贵。
1945年产量是这样定出去了,对1946年石油产量分配,各中东国家都有疑虑——德国一方面让在极力加大开采力度,一方面又表示军用燃油消耗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叠加西俄石油产量回升、利比亚石油产量提高等因素,他们认为会造成局部供应过剩从而影响收益,针对该顾虑,霍夫曼和施佩尔利用这次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欧洲石油四原则——包括马克定价、以需定产、价格锁定、总体平衡这四项影响深远的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以现有被石油基金控制的石油输出国家组建的Opf组织牵头实施——当前主要包括利比亚和中东,西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在德国动员后表示将一体化参加,根据霍夫曼的规划,远期还将包括南美、非洲产油国。
所谓马克定价是指今后Opf组织控制的石油国及观察员国有关原油贸易交易价格完全按马克标价(欧元建立后则以欧元标价),这就使马克通过石油这个中间体获得了无形的货币霸权。
石油马克的设想当然是霍夫曼从美国的石油美元这里学来的,一阐述后就被施佩尔和经济学家们接受并叫好,不过霍夫曼也深知不能照搬照抄。当初建立石油美元体系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控制住相当于将近一半的原油产量——原油天生具有美元标签,而德国自身并不产油,甚至欧洲产油国也很少。不通过石油基金把马克和Opf组织联系起来,照搬照抄肯定会出问题。
也基于这个认识,霍夫曼和施佩尔经过反复商议再加一批经济学家、银行家们共同商议,额外又补充了3个原则作为石油马克的配套原则。
所谓以需定产,是指欧盟和输出国组织根据欧洲经济发展情况、工业需求和下一年度扩张目标,统计全部需求并以适当冗余后对输出国提出产量要求,假设1945年全欧石油需求4200万吨,则供应量放在4500…4600万吨。一方面确保供应,另一方面又防止过剩。
该原则另一重含义不仅是对输出国整体原油供应情况进行确定,也对各产油国份额和产量进行独立确定,防止产油国一家独大,任意倾销而破坏市场格局。。
在以需定产情况下,石油供应量不会因短缺或过剩出现大起大落,对产油国或用油国而言都十分有利,任何市场操纵都要掂量一下该组织背后蕴含的力量,充分发挥国社统制经济的威力。
价格锁定是4项原则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经过反复商定,Opf组织运作后,一揽子原油离岸基准定价为10马克/桶面向欧洲客户销售,其中8马克是原油内在价,2马克是欧盟共同税收,各原油生产国根据自身原油质量与基准一揽子原油差距进行合理升贴水调整,像利比亚原油质量相对较差,就卖不到10马克,而科威特、内志石油质量较好,价格超过10马克,但不管怎么定价,实价与税费8:2的比例构成保持不变。
价格锁定原则包括双重锁定:德国用实力和武力保证各国石油能卖到10马克,其中8马克交给输出国,2马克上交欧盟(作为欧洲统税收支付行政与军事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各国按本国实际经济上报石油需求,由石油基金进行统一配给,价格事先都明确,这是第一重锁定——单纯的价格锁定。
背后隐含的第二重锁定是市场锁定:欧洲各国必须向Opf购买原油,而Opf必须首先保证满足欧洲国家需求后才允许对外出口。在Opf产油国确定的当年原油配额销售完之前,欧洲各国不允许进口其他地区原油,如坚决要求进口,则差额部分作为欧盟收益补充上缴。
这是针对美国石油产业特意制定的规则,非常致命。美国作为传统石油输出大国,在战前和平时期经常以1。5…2美元一桶的价格倾销石油(战前1美元等于2。5…3马克,现在黑市上1美元只能换到2。1…2。2马克),德国确定的8马克价格已超过战前美国石油输出的平均价格不少,难保美国不搞低价倾销冲击。但在这套体系下就对不起了——即便某个欧洲国家能用5马克价格买到美国石油,也必须向欧盟缴纳3马克特别关税和2马克欧盟税,将价格维持在10马克,考虑到从美国运油的实际成本,这样一来就堵死了廉价石油的冲击,也堵住了美国石油工业对欧洲倾销的大门——输出国们举双手赞成。
当然也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已上涨到超过10马克,各输出国也必须按规定价格卖给欧洲,在未满足欧洲配给前,Opf也不得出口,即所谓的双向市场锁定原则,将欧盟经济与Opf牢牢锁在一起。
德国也人性化地确定了涨价原则——除非输出国本身反对调价,或输入国同意涨价更多,否则自1945年起,每3年石油价格自动上涨1马克,构成按8:2比例保持不变。既让输出国后续能看到收益增加,也让输入国知道后续上涨的价格有序确定,可统筹安排国民经济运转。
和平时期世界原油售价基本维持在5马克左右,德国现在定8马克就让中东各国利益得到了保证,因此他们全部都拍着胸脯保证赞同该体系。
霍夫曼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虽然石油在后世用美元标价一路疯涨,但那更多是美元贬值缘故,他所在时代原油基准价经常在60美元/桶徘徊的价格,相当于二十分之一盎司黄金售价,在1945年代,一盎司黄金本身只要35美元,二十分之一价格也就是大约1。75美元/桶,中枢价值确定并不遥远。
在面对非欧盟国家控制市场时,Opf可以自由将配额以外的原油进行市场定价销售——但这种空间只是理论上的,到目前为止,欧洲、非洲、中东已纳入统一体系;南美以拉普拉塔集团为首的各国表态将赞同欧盟体系,能实现原油自由贸易的只有北美和远东市场。
而日本在获悉德国石油4原则后,马上就看明白了“统制经济”的玩法,同样依样画葫芦搞了远东石油4原则——除远东原油用日元标价外,其余差不多都采取和德国一样的策略。虽然日本控制的原油产量不过1100万吨,还不到Opf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在远东,目前也只有日本一个原油需求大户,相对而言比欧洲更容易控制。
剩下两个主要石油生产国便要傻眼了:美国拥有1亿多吨原油产量,北美根本消耗不掉;东俄拥有1000多万吨产量,同样挤入不了主流市场。用施佩尔的话说:打仗的时候恨不得之际石油越多越好、和自己抢油的人越少越好,和平时候才明白产油多只能是负担,需求越大才越好!
这种以需定产的统制经济模式有一个缺陷:无法自动调节供需间的缺口,过剩无法压缩、短缺无法扩张。这时候就轮到第四个原则——总体平衡原则上场,德国发挥最后稳定器作用进行反周期调节:配额产量过剩时,德国保证以不低于6马克/桶价格进行收储,配额产量紧缺时,德国保证以不高于10马克进行抛售(以上售价均不含欧盟税)。
本来施佩尔将1945年产量配额定为4500万吨,1946年定5000万吨,1947年定为5600万吨,但霍夫曼认为他低估了实际需求,强烈建议将1946年规模扩大到6500万吨,1947年定为7500万吨,虽然施佩尔不明白为什么元首这么有信心一定能消耗这么多,但架不住霍夫曼一句话:“不要担心过剩,过剩收储就好了嘛,即便多1000万吨,也就是7000多万桶的事情,不过5亿马克。”
“可这样也会加大国债压力。”
“怎么会加大国债压力?”霍夫曼大笑起来,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这么小的数字,多印些票子便收走了——不然搞石油马克干什么?”
施佩尔和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战争期间元首坚持不用印钞机解决问题,并不等于战后不印钞,适量注水是有益于整体经济润滑的。
第195章 天翻地覆的12月(5)
用略高于实际市场价格锁定Opf组织原油同时拒绝美国、东俄等有可能更便宜的能源供应,着眼于世界霸权的德国在经济上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在政治上占了极大便宜,这笔账是人人都会算的。
不过其他欧洲各国利益无形中受到了部分损害,即便面上不说,心里可能也有嘀咕,为摆平这件事,施佩尔和霍夫曼使出了浑身解数:
首先是扩大石油基金持有人覆盖范围。石油基金最开始只是德国和中东产油国共同组建的投资公司,自成立后多次扩股,一开始只包括德国头面人物和骨干企业,后来又根据霍夫曼的声明扩大覆盖范围至德国军官和持勋章者,第三批开始扩大到意大利、法国、英国等权贵阶层,第四批扩充到欧洲轴心阵营的顶尖人物,最后才准备在适当时Ipo公开上市。
换而言之,如果谁没能在Ipo之前搞到石油基金原始股份,说明他还不是顶级圈子里的成员。
在扩张过程中,德国份额比例一路下跌,从最高时85%一直稀释到50%左右,Ipo后有可能进一步稀释到45%,虽还保持对基金的绝对控制,但至少要接受制衡和与各国利益妥协。不过这种制衡和妥协也换来了其他各国谅解。
德国实际拥有的份额虽然降低了,总量却扩大了几十倍,当初跟霍夫曼领衔投下去的元帅、将军、部长们手中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