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是生长在欧盟下的一代,对各种优缺点非常清楚。
最近他一直在琢磨欧盟,试图造就一个更理想、更全面的主体,虽然整体框架要在战后达成,但很多事现在就必须布局。他心目中的欧盟与他穿越前的欧盟完全是两回事:一个是协商一致的圆桌会议,一个是围绕德国的同心圆结构,后者远比前者来的有力和坚固。
今后欧洲联盟只会有一个领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仅为全欧提供核保护伞,还会组建覆盖全欧、非洲和中东的军事集团与快速反应部队。德国主体疆域将包括本土、阿尔萨斯和洛林、卢森堡、捷克及大部分波兰和丹麦,大致相当于一战前德国领土加奥匈帝国中的德意志部分,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亿(排除波兰裔),将是欧洲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排除俄国)。无论面积还是人口,大致是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三国总和。只有这个体量和优势才能保证德国的领导地位。
在德国之下是二等强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
然后是三等强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葡萄牙和乌克兰等;
然后是追随德国的一干小国,包括斯洛伐克、挪威、瑞典、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希腊等等。
这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二等强国问题,意大利目前是轴心铁杆,打仗不行却很会来事,更关键还有个对自己实力完全一无所知而又狂妄自大的领袖,没有法国加以平衡,将来的欧洲联盟会有不大不小的麻烦。
整体上各层次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人口领土和军事力量都会被充分考虑,未来要组建的欧洲理事会也绝不会搞一国一票、一致同意的制度,而是要根据影响和能力赋予各国不同的投票权,德国有一票否决权(三分之一以上表决权),大多数议题会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极少数议题(比如吸纳新成员国)需要四分之三多数赞同票。
众多欧洲小国德国是有办法对付的,特别是东欧各国,只要俄罗斯的威胁还在,他们就离不开德国,问题在于英、法、意三国力量如何平衡。最麻烦的就是英国,英国不仅与美国有特殊关系,还有众多殖民地,在霍夫曼看来就是烫手山芋,必须借战争契机进行重新布局。
这次法国提出想收回马达加斯加,甚至主动表示可派兵,但因该岛地位重要而被霍夫曼拒绝,不过他大度地表示法国可从其他地方获得补偿,里宾特洛普就是在该背景下带着一揽子协议去了巴黎,主要包括:
1、法国对英宣战(可不必对美、苏宣战),并宣布加入轴心,德国将所有被占法国领土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除外);
2、法国按德国的技术要求生产装备,从步枪、飞机、火炮、坦克到军舰与德国追求统一,德国提供图纸且不收取任何技术费用;
3、目前已被轴心占领的前法国殖民地保持现状不变——包括吉布提、马达加斯加、法属印度支那等,但德国同意法国从英国殖民地上获得补偿;
4、法国资本可投资介入中东油田开发。
虽然贝当政府暂时没接受德国给出的方案,但说不动心那是假的,光那些装备图纸就够法国人学:除已拿到的意志轮图纸外,德国还表示会将G43步枪、4号坦克、云龙改航母图纸都一并交给法国,还同意在法国建立包括BF…219等多种新飞机在内的授权生产线。
在经济上,法国不但可以为自己的农牧业产品卖个好价钱,法国金融寡头还能找到石油开发这个好项目——哪怕英法蜜月时,英国都没允许法国插手中东油田开采。从这一点来说,德国要与法国和解是真诚的。
在军事上,法国也可全面恢复军事实力,霍夫曼同意法国一旦加入轴心,剩余的法国战俘立即全部遣返,法军马上可扩充到100万甚至更多,法国海军也可重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承诺法国不用去和美国人或苏联人打生打死。
而法国从英国殖民地获得补偿的条件其实也不算低:
第一是乌干达,肯尼亚打完之后,乌干达、赞比亚自然而然就瓜熟蒂落,德国表示会协调法国与比利时的关系,从比占刚果北部划一片给法国,让法属中非和乌干达联成一片,比利时的损失从赞比亚身上获得一些补偿;
第二是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那里靠近法属西非,德国不出兵,但同意法国自由行动;
第三是南部非洲,霍夫曼打算把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博兹瓦纳、纳米比亚都拿出来竞争,凡配合德国、为战争做出贡献的欧盟国家,无论葡萄牙、比利时、荷兰、法国、西班牙或意大利,都可在赞比亚(剩余部分)、津巴布韦、博兹瓦纳、纳米比亚、马拉维这一大票土地上分一本羹,德国自己不插手,凭法国的实力完全可拿大头。
在霍夫曼的思维里,如果英国人识趣点早些投降,南非还可留给英国,如果继续冥顽不灵,南非也一并处理掉——尽管会有些麻烦。
“但法国提出想要尼日利亚。”里宾特洛普补了一句,然后他看到元首陷入沉默。
“贝当的心很大啊。”霍夫曼叹了口气,“尼日利亚我不同意,不过可以把黄金海岸(加纳)给法国人,我们只要在达荷美(贝宁)上弄一条通道,把多哥、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串起来就行……”
霍夫曼知道尼日利亚有石油,这对德国很重要,对未来欧盟也很要紧,他不能轻易放出去——石油与原子弹是德国统辖欧盟、立足世界的法宝,法国控制下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都有石油,如果再控制尼日利亚,将来就有与德国分庭抗礼的底牌,霍夫曼可不想再打一次普法战争。
对德国未来在非洲的利益他圈了两个位置,一是德属东非——大致包括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和坦噶尼喀(一战为德国殖民地),另一块是德属西非——大致包括多哥、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对德国来说,除拿回一战殖民地外,只多了索马里、尼日利亚和肯尼亚,从地盘上看起来并不太大。
不是他不想要殖民地,而是殖民地今后脱离母国是大趋势,战后一定会有一波接一波的独立运动,而美国必定会在其中煽风点火,现在拿到越多,将来包袱就越重,德国在东欧、中东已有了一大票小弟,殖民地远没有这么重要。之所以还要组建德属西非和德属东非,动机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了面子,显示德国已全面复兴;后者是为了保住印度洋石油通道的侧翼,都不是简单地为殖民地而殖民地。
至于让法国人、意大利人扩大殖民地,霍夫曼的动机也不单纯——这两个国家的精力一旦被拖在殖民地上,就没有能耐在欧盟事务中找德国的麻烦,毕竟德国没有靠殖民地过日子的打算。
“可以再和法国人谈谈看,我们没必要着急,但有一点必须提醒贝当,如果英国完全倒了,那么他的条件会变成对美国宣战。而且,他不想对英宣战就没法肃清戴高乐分子的影响,何去何从让他自己想清楚。”
“对美?”里宾特洛普一阵苦笑,“如果他有对美的勇气,就不是现在的贝当了。”
“我没开玩笑。等非洲肃清,日本一打印度,大不列颠还剩下什么?南非?——一个孤零零的桥头堡;加拿大?——一片冰天雪地且在美国边上;澳新?——远在太平洋另一端。那时候就不需要法国打英国,如果他还想拿到这么优渥的条件,就必须一起去打美国人。”霍夫曼狠狠地说道,“如果这样贝当还继续装聋作哑,那只能告诉达尔朗,要不他干,要不我们扶植赖伐尔干。”
里宾特洛普眼珠子一转:“能把对即将对印度动手的消息告诉他么?”
“这个……你看着办,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挑个合适时间,现在联合舰队还没走,走了之后……”
里宾特洛普立即心领神会地告辞。
霍夫曼在办公室里陷入了沉思,法国人的条件还有点高,但总归还可以谈。要确保最终胜利,光靠眼下手段还不够,必须要有某些强力的东西,比如——超级炸弹!
他翻了下日历,两天后也就是5月13日是有关超级炸弹的秘密会议,学术负责人海森堡将进行全面汇报,然后项目负责人施佩尔会部署下阶段工作,他轻轻敲击着桌子,思考着该项目后续如何推动为好。
第212章 阿波罗计划(上)
在霍夫曼强力整合与推动下,原本散落各处的超级炸弹项目人员与科研力量逐渐整合在了一起,但其间并不顺利,陆军军械局、海军和空军军备局等军事机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均纷纷插手,行政的、经济的、学术的乃至意识形态的力量渗透其间,表面上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但实际上各有各的小算盘,这让霍夫曼很头疼。
那些明面上彬彬有礼的专家中也存在着不大不小的矛盾:以海森堡为首的理论物理学家与瓦…尔特…博特为首的实验物理学家之间存在着“能源派”与“炸弹派”的矛盾,炸弹派中又有“铀路线”与“钚路线”的分歧。在霍夫曼看来,所有关于早期原子能利用与核工程项目中出现过的争论在德国科学家身上都可以找到,偏偏一个个来头不小且互不买账。
更要命的是,科学家们虽然彼此间争得面红耳赤,但对行政官僚和军方将领的态度却基本一致——认为他们啥也不懂。在专家眼里,没有物理学或者放射化学博士学位打底,连入门讨论资格也没有。德国人崇尚权威不假,但学术领域崇尚的是学术权威而不是行政权威。倒是霍夫曼和这批专家们沟通几次后博得了初步认可,认为元首是官僚中最清楚铀项目底细的人。
施佩尔费尽心机进行了统合,建筑师出身的军备部长虽然同样对核武器一窍不通,但对工作统筹与项目人员进行了比较理想的搭配,完成了最让霍夫曼头疼的前期准备。根据统一安排,项目负责人由施佩尔亲自担任,日常工作组织开展与费用拨付由米尔希元帅具体负责,学术负责人则由海森堡和博特分别担任正副手。
米尔希元帅与铀项目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直到被发配去看管战俘营后才脱离工程,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仅仅几个月,这个被认为完全靠边站的元帅重新站在舞台中央——不但担任了军备部副部长和托特组织的负责人,还出任整体项目的实际领导。
从1942年9月霍夫曼决定加速超级炸弹项目并拨款5亿马克以来,整个项目以“阿波罗”为代称加速运转,他前后陆续发布了4条最高指示,虽然每条都假托“美国情报”,但对项目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海森堡教授有关几吨、甚至几十吨放射性元素才能打造一枚炸弹的理论数值是错误的,必须重新计算;
第二,肯定了低浓度的核原料充当能源,高浓度的核原料充当炸弹的想法——让能源派与炸弹派都有台阶下;
第三,炸弹需要的元素有两种,一种是铀,一种是94号元素(钚)——肯定了“铀路线”与“钚路线”两条道路都有合理性;
第四,不管炸弹需要多少原料,先提取一些高浓度原料用于实验,积累经验,途径是离心机气体扩散法。
“尊敬的元首……”虽然海森堡最初的计算数字经过再计算后被认为是错误且进行了修正,但一干学者包括意见最大的博特教授并不认为他的能力存在问题,这是学术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海森堡本人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修正——虽然在霍夫曼看来离正确数字还差得很远。
他站起来进行主题发言,因为对象不全是专家,因此比较通俗易懂:“我们研究了情报人员从美国人那里弄来的草图,虽然不明白具体结构和设计意义,但原理是能推测出来一些的……现在,两座反应堆的运作都很良好。”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点点头,他知道这句话后面的隐情:海森堡认为维持链式反应最好的减速剂是重水,并设计了“铀…重水反应堆”;而德国首席实验物理学家博特认为最好的减速剂是石墨,并针锋相对地设计了“铀…石墨反应堆”。两人之间既有理论派与实验派的对立,又有科研方向的不同。
施佩尔对此很头疼,以他孱弱的物理水平根本听不懂其中区别,论名气海森堡更响亮一点,论工作博特更早开展一些,直到霍夫曼拍板:拨款5亿,两种都搞。
博特关于石墨的实验实际上已搞过很多次,此前一次也没成功,海森堡自己也搞过,同样没成,但随后实验重水却成了——所以他认为石墨不行,只有重水才是正确道路。
好在霍夫曼知道其中缘由:德国科学家用的材料因几个犹太裔工程师使坏掺假以至于总得不出理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