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传记百部:巴顿-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8年9月26日,在法国切平附近,他在指挥部队向埃尔山谷前进中,表现出超人的勇敢、冷静、干劲和机智。”
“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和正确判断,他在朗格勤军校组织和领导坦克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在战斗中对坦克部队的使用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和热忱,在这种对美军来说还是较为生疏的作战方式中,表现出显著的适应性。”
的确如此。巴顿从一位曾经享有盛名的剑术大师继而成为全美第一坦克手、第一流的坦克专家,创造性地建立了美军的一个新兵种,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法,并在战场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19年5月17日,巴顿率领他的坦克部队回到离别两年之久的美国。
经过战争巨痛之后,和平主义情绪开始在全国蔓延。国会确认,最好的军队是一支规模最小、费用最低和最不显眼的军队。于是到处都准备限制军备,海军建设大量削减,陆军遭到全面清洗,几乎所有军官都被降职或解职。
192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法案》,规定陆军编制仅为28万人,分9个师。坦克兵由此失去了存在的法律依据。陆军部明令将坦克分散到步兵里去,以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师。坦克全年的全部经费只有500美元。
巴顿无可奈何。这年夏天,他决心告别坦克,重返骑兵部队。
临别之际,巴顿对他的部下发表了一篇满怀惜别之情又慷慨激昂的演说 :“坦克部队有我的心血和希望,我坚信它是不会衰亡的。总有一天,我还要与它重聚,我的生命和荣誉全都与它息息相连,到那时我们的坦克将是一个全新面貌,它将是一支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坦克部队。”
在此后自1920年至1940年长达20年之久的岁月里,巴顿是在平淡无奇却又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他被频繁地东调西遣,先后担任过十多种无足轻重的闲职,并被送入骑兵学校、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学习。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祸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元凶希特勒在新的一轮大战中,充分发挥飞机、坦克的机动性和强大火力,运用“闪电”战术,肆意逞凶,令世人目瞪口呆。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了形势,他基于对新武器和新战法的了解,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组建装甲部队和远程轰炸机,得到全力支持。
1940年7月10日,马歇尔将军签署了一道命令,组建美国陆军第1装甲军,下辖2个装甲师。由阿德纳查菲将军任装甲军司令,第1装甲师驻诺克斯堡,师长马格鲁德;第2装甲师驻本宁堡,师长斯科特。
不久,巴顿奉命担任装甲旅旅长,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到本宁堡参加部队的创建工作。
其时,巴顿已经年届53岁,机遇却把他引向了辉煌人生的新起点。
巴顿兴致勃勃地来到本宁堡,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这里有323辆严重锈蚀的旧坦克,2000多辆残破不堪的各种车辆,几千名毫无军事素质的新兵。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不得不自己掏腰包购买了一些零配件,使那些坦克和车辆重新动弹起来。
紧接着,他把人员和装备组合起来,编成3个旅,形成了坦克师的完整建制。
现在剩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训练那些新兵了。《 纽约时报》称他们是“一群身着咔叽军装,组织涣散的乌合之众”。 巴顿深知,要把这群“乌合之众”锤炼 成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绝非易事。但他有坚定的信心。
巴顿采取的措施是:表率、严格、激励。
他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对事业的热忱和十足的干劲感染和教育官兵,成为人人效法的榜样;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官兵们充分认识平时训练和战时打仗的关系。他指出 :“战争的目的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要消灭敌人。”“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利用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官兵,勉励他们在战争中杀敌立功。
巴顿特别强调军人的“勇敢和机智 ”,后来新闻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以“热血豪胆的老头”为题的文章,这个绰号很快流传开来,以至竟成了巴顿形象的美称。
1940年9月,阿德纳查菲因身体状况不佳调离了坦克部队,由斯科特师长接替军长职务,巴顿则担任第2装甲师代理师长。
眼看着自己的部队一天天成熟和正规起来,巴顿感到由衷的喜悦。为了检验部队的训练水平,也为了在公众面前展示一下坦克兵的威仪,巴顿决定搞一次长途行军。
1940年12月,巴顿率领他的装甲师的官兵、1000多辆坦克、战车、各种车辆,天上还有飞机伴行,从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出发,浩浩荡荡地开往佛罗里达 3州的巴拉马城,往返400英里。几天之中,沿途万人空巷,拥挤在路旁,争相观看这支威武壮观的钢铁大军。巴顿和他的坦克部队真是出尽了风头。
巴顿得意非凡。在第2年的元月,他又搞了一次阅兵式。
这一天,本宁堡异常热闹,坦克部队的1200多辆各种战车、侦察车、运输车、吉普车鱼贯开进本宁堡中心广场。
巴顿和一群军政要员登上检阅台。
在阅兵正式开始之前,巴顿亲自登上一辆涂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坦克,头戴钢盔,威风凛凛地站在炮塔上。 坦克绕场一周缓缓行驶, 官兵们齐声高喊“前进,前进,勇往直前 !”
巴顿在雄壮的呐喊声中回到检阅台。
阅兵开始,军乐嘹亮、礼炮轰鸣,战车编队通过检阅台。
阅兵完毕,前来观礼的长官们莫不称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满意地说 :“我们的坦克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的战斗力量。” 这无疑也是对巴顿本人功劳的肯定与褒扬。
这天,陆军部长史汀生当场宣读了任命巴顿为第2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的命令。
1941年1月28日,马歇尔宣布将在6月份 举行一次美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演习,将有千个野战军参加,由麦克奈尔将军负责组织实施。
麦克奈尔的指导思想是,除了不发生伤亡外,要完全按照实战要求进行,“ 要看看部队的真实水平如何”。
巴顿的第2装甲师也要参加这次演习。这对他和他的部队来说,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考验。他要考虑坦克兵能否经得起实战演习的检验,这种经验的结果将充分说明巴顿多年努力的成败,而且关系着坦克的前途和命运,因为麦克奈克将军本人是一个偏激的坦克兵种的反对派。
巴顿为此作了慎密的思考和充分准备,并制订了系统的坦克作战原则。
6月12日,巴顿率领部队从本宁堡出发到演习地域田纳西州曼彻斯特,经过了长达一万英里的远途行军。
演习开始后,坦克部队战术和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突击性和快速机动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在巴顿果敢巧妙的指挥下,它们大胆地快速穿插,一下子就打到了第5步兵师的背后 ,“大批摧毁”了该师的兵力,捣毁了“敌指挥部”。
第二阶段的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巴顿所属的集团军的任务是攻取施里夫波特。
9月27日,进攻开始。巴顿命令部队 :“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拿下这座城市,我们要从后方攻下它。”他们采取了380英里的包抄行动 ,又向东推进18英里,穿过卡多湖沼泽地,突破了“敌军”密集的反坦克防线。
演习的高潮是“卡罗来纳州战役”。 蓝军司令是休德拉姆中将,这也是一位坦克兵种的反对派,他扬言要在这次演习中彻底粉碎坦克的进攻,一劳永逸地证明装甲部队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1月16日清晨,进攻开始。巴顿把坦克排成一条20英里长的纵队,长驱直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小时,演习指挥部收到“前线”发来的一份电报:“德拉姆中将已被第2装甲师第82侦察营4连的士兵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切斯特俘获。”
令人惊奇而又精彩的结局!
前来观战的马歇尔将军欣喜地说 :“美国的坦克装甲部队一定会成为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德军将领隆美尔的克星。”
不久,巴顿荣升第1装甲军军长。
第四章 高擎“火炬”的罗伯特
1942年11月7日,傍晚时分。
此非法属摩洛哥的人们从无线电广播里收听到一句不断重复的暗语:“罗伯特到来”,“罗伯特来了!”……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对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的广播中都经常穿插的一种简短的讯号。它通过这种密语方式,告知这些国家的地下反纳粹武装,准备迎接预定的作战计划。
摩洛哥原是法国殖民地。二战开始后,法国向德国法西斯倒戈投降,摩洛哥接受了法、德双重的“和平”统治。
现在,罗伯特要来解放这片土地了。
摩洛哥地下武装成员纷纷猜测:电波里代号“罗伯特”的巴顿究竟是谁呀?
“罗伯特 ”,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将军。同时,也是同盟国秘密拟订的“火炬”作战计划的代号。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在北非登陆,建立一个战略据点,为今后反法西斯的大反攻作准备。
“火炬”作战计划的酝酿和筹划经历了近半年时间。
早在1941年6月,德国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兵力,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7月18日,斯大林急电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英国尽快在北非地带或法国北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德军,以减轻苏联承受的巨大军事压力。然而,苏联的请求遭到了拒绝。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战,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此后,围绕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同盟国之间一直争论不休。
英国主张在1942年春天进攻北非,提出了一个名为“体育家”的计划。1942年1月,英美两国首脑原则通过。但由于英军在利比亚惨败,该计划不了了之。
后来,美国又制订了一个代号“围歼”的作战方案,计划在1943年春以英国为基地直接对西欧发动进攻。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大锤”计划,定于1942年8月在法国北部实施登陆,发动有限攻势。但这两个计划由于种种原因都成了泡影。
在争争吵吵、讨价还价之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英国陆军参谋长布鲁克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于1942年7月24日下午共同商定推出一个“火炬” 作战计划, 在10月30日以前,在北非发动一次进攻。委任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此次行动的盟军总司令。
此时,“火炬”还仅仅是一个意向,缺乏实质性的具体内容。
由谁来担当渡海作战美军特遣部队的指挥官呢?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巴顿。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为了这样的部队(如在埃及沙漠中作战的坦克师)选择军官时,我立即想起了我的一位老朋友——小乔治巴顿少将,他不仅是坦克专家,还是个出色的部队指挥官。……我坚信他的作战热情,坚信他会成为作战部队的得力领导人。”
7月30日,巴顿奉召来到华盛顿。 马歇尔非常简约地把“火炬”计划的意图给他作了介绍,但还缺乏具体的作战行动方案。
8月3日,巴顿在宪法路军需大楼三楼建立了办公室,并立即开始办公,当天晚上,巴顿和他的参谋人员就迅速地草拟了一份计划,建议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时间初步订于1942年10月7日。
此时,艾森豪威尔正在伦敦与英方磋商实施“火炬”计划的有关事宜。英国走马灯式地不断更换他们参与“火炬”计划的将领,令美国感到十分不安,不得不怀疑其诚意的程度。
马歇尔指示巴顿立即去伦敦,一方面向艾森豪威 尔汇报工作情况,同时要认真调查英国人的真实态度,并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大力宣传“火炬”计划的意义。
8月9日晚上,艾森豪威尔突然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