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珏,三嫁成后-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副手的脸色顿时惨白,叫道:“妈蛋的,谁!是哪个兔崽子,居然趁着老子睡觉将老子弄到海上来了!”
明明是这般凶险的状况,牛枋却是忍不住的笑出了声,忙又捂着嘴道:“两位大人真是好性情!”
说的话都一模一样……
“小心啊!”哨兵又大叫道:“又来了!”
几人再顾不得别的,紧抓住了栏杆。
巨浪接连冲了有二十余波,才慢慢减落。
水势一落,云轻鸿便又爬了下去,大声叫着让人清点人手,常柏成也跟着下去,去将自己的手下给聚集起来。
他的人可不比这些当地的衙役和劳力,他的人都来自北方,就没有几个会水。
这要给冲跑了……
他和赵皓这一年的心血啊!
好在这些禁卫虽然不会水,但是被赵皓狠操练过大半年,那反应能力都不是盖的。
大浪来的时候,不是死抱住柱子,便是滑到内坡处躲着。
一个没少。
亲眼见识了海浪的威力,云轻鸿再说还有后续会来,就谁也没有质疑了,挑着灯笼,赶紧的将堤坝再加高一些。
而湖田里的人被老衙役带着人敲醒后,听闻自己死里逃生,也是吓个半死。
只要还有力气的,便是女人和孩子都上了堤坝。
这里离海边并不算远,务农的都知道,真要让海水灌了进来,这些田地浸了海水,便是水退了,田地都不能用了。
他们可都是自由农,这些田地就是他们的命,怎么都要护着。
堤坝上人一多,便有些乱。
这个时候,云轻鸿的能力便显示了出来。
他将弯口和沿途堤坝分作了十处,让老衙役将那些村人也按照村子方向分做十拨,每一拨,守住一处,再让常柏成每一处派上二十人,来往联络信息,同时也监督那些村人,若是有想趁机浑水摸鱼的,便就地处罚。
如此一来,堤坝上一下变得有序起来,便是有些混混,也在被砍了一人后老实起来。
郑启站在一个石头上,看着人群中虽然已经脏成了泥团一般却依然突显风华的云轻鸿,微蹙了下眉头。
“这位云大人是个能使。”庄子管事的在一边道。
郑启点点头,低声道:“的确是个能干的,可惜了。”
“怎么?”庄子管事的一吓。
他也是当地人,这云大人此举,等于救了整个湖田的人,心里可很是感激,可郑启这语气里的遗憾是什么意思?
“听闻高大人上书,咱们这里有水灾,可是朝廷压根不理,还是云大人他们自请过来,帮忙救灾,但是现在水灾真起来了,朝廷又下旨,说是这两浙路的水灾完全由高大人和云大人负责,朝廷不管,若是出了事,只怕就要砍云大人的头了。”
郑启深深的叹了口气道:“可怜啊!”
最可怜的是,你没事打月丫头的主意干嘛!
第283章 流言
连着奋战五日,海浪是退了,但是大雨却没有停歇的意思。
粮食是彻底泡了汤,劫后余生的喜悦之后,人们便意识到了今年他们的日子会非常难过。
于是,便有人问起朝廷赈灾之事。
在此之前,云轻鸿和牛枋常柏成已经收到了圣旨。
接到旨意的时候,常柏成简直不敢置信,连声道皇帝怎么会下这等旨意?
云轻鸿倒是没有意外。
在高大人第一封奏折上去,朝堂之上那般反应后,他便知道高大人第二份奏折上去,那些人也不会以大局为重的。
而皇帝……还是不要期望的好。
所以,在到了杭州后,他还特意找了高大人私聊了半宿,又对一起来的几个进士做了布置。
防止的就是这一手。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特意让人封锁了这道旨意,免得流言起来控制不住。
这大浪一退。
流言还是起来了。
先是说朝廷不作为,高大人的急奏上去,蔡相和韩相还说这是正常,还是云大人自告奋勇的前来江南救灾。
要不,依照原先知府的做法,现在整片湖田里的人都死了个干净。
随后,便说高大人连番急奏,朝廷都不理,不说什么派人下来赈灾,还准备将这黑锅让高大人和云大人给背了。
这两浙路是富裕,但是被原来的姚大人那帮蛀虫们贪污了几年,粮库早已经空了,如今朝廷不从上面发粮,却是让高大人和云大人自己解决。
这怎么解决!
这不是明摆着让云大人被砍头嘛?
这些流言传到几人耳朵里,常柏成还很是高兴,拍着云轻鸿的肩头道:“你看,公道自在人心,便是这些普通百姓,也是明白事理的。”
牛枋亦轻笑道:“是啊,百姓能理解,咱们后面的事也好做些。”
云轻鸿却是一点都笑不出来。
百姓这般一边倒的舆论,对他现在处理暴雨和暴雨过后的瘟疫以及饥荒是有好处。
但是,却是将他完全跟蔡相韩相对立起来。
本来以他的布置和高大人事先做的那些准备,两浙路虽然艰难,但是也能挺过去。
那道旨意,蔡相和韩相无法做任何后续手脚,到时候两方各退一步,他能得了皇帝的青眼,也不会太得罪那两位。
可是,现在这种民意,万一再弄出个万民书,那便是裸的打蔡相和韩相的脸,等于直接和那两位对上。
在现在这个他根基还不稳的时候,可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可事已至此,他也没有法子,只能先尽自己全力,来做后续处理。
既然已经对上,他就必须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至少,不能让对方有一点把柄抓住。
让前来送消息的秦公子赶回京城,随后几日,云轻鸿再无一点清贵公子的模样,穿着蓑衣,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下去走访。
带着常柏成做后盾,要求村里县城里的大户,全部做好准备开仓放粮,同时不准提价太过。
走完绍兴之后,又向周围地区扩散。
大雨一直下到七月初,才算停了下来。
两浙路到底是靠海,有那些前期的准备,泄洪也得力,虽然还是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但是比起上辈子,却是要好很多。
而且,夏粮也不是完全绝收,统算起来,还有个两三成的收成。
再加上高大人和云轻鸿的努力,还有常柏成直接拿刀砍头的威吓,两浙路的粮价虽然暴涨,也还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列。
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饥荒和流民。
但是相邻的安徽江西和两湖,甚至包括淮扬等地,却是地狱一般的场景。
鄱阳湖水势涨了五米,整个鄱阳湖平原都成了一片汪洋,洞庭湖的湖面亦扩张了三分之一,周围大量的良田都被淹没。
长江沿岸,从宜昌,到扬州,长江中下游决堤了七八处,芜湖的圩田全部没入水中,江水倒灌,不知道多少垸子被淹。
从六月下旬,第一封奏折上奏,便天天有急报,不是这里决堤,就是那里死人。
皇帝气得将那些奏折都砸在了蔡相和韩相脸上,却是被户部和工部一句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救灾,只能做善后工作,要不皇上您看怎么办?给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
还是云侍郎出列道,此时应该赶紧赈灾,开仓放粮,平抑粮价,安抚民心,皇帝才连声附和。
但是怎么赈灾,怎么开仓放粮,却只能是责令户部负责,自己没有任何主见。
而云侍郎一直在吏部,管人事可以,这工部的水利,户部的算账,也是两眼一抹黑。
而且比起其他的地方,两浙路的递上来的奏折简直是让人眼睛一亮,云侍郎便也不再追问或者提醒皇帝,退回队列。
对蔡相户部那些人,表示了和缓之意。
蔡相本是松了口气,可没有几天,扬州知府便派人送了密信过来,说是截了一批号称要给云轻鸿请功的刁民。
那些刁民口口声声说是朝廷不给力,要放弃他们这些百姓,幸亏有云轻鸿这个大青天在,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他们要去给朝廷上万民书,同时让皇帝小心那些奸臣!
信中说到,他已经代表朝廷接过了万民书,哄骗了那些刁民回去,只是,那两浙路流传这种流言,可是对相爷不利。
随信还附上了那万民书。
蔡相大怒!
这也是他留了个心眼,让自己的人监视两浙路的情况,所以才将这些给截住。
要是让这些人进了京那还得了!
光那太学生们都会闹翻天。
皇帝再是糊涂,也会心怀疑惑。
第二日,户部尚书便在朝会上出列上言,谓从户部调集人手下去赈灾,只怕来不及,但是云轻鸿那些人不是在两浙路嘛?不如着令他们直接从两浙路过去,还可以便宜行事。
云侍郎气得脸色铁青,却是因为避嫌,压根无法说话。
这次,秦御史出面了,直说云轻鸿不过一个七品官员,而且年轻不经事,在两浙路那是上有高大人的指示,下有常柏成的帮忙,就这样,也不过是将两浙路的灾难减轻。
现在两湖也好,江西安徽也好,都是哀鸿遍野,你们户部不出面,让一个年方十六今年刚为朝廷做事的七品小官担当此大任,不丢脸嘛?
户部尚书被说得脸涨得通红,韩相朝蔡相看了一眼后道:如今非常期,自然用非常人,不能以年少来论。
秦御史便道,既然如此,那就给那几人非常期提非常职,而且,就那么几人,也无法管理全部灾区,可以去一地,其余地方,还是着令户部和当地官府解决。
皇帝一点都没听出这里面的刀光剑影,只连声道好,当即下令,将云轻鸿提为工部五品主事封为巡视钦差,领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其余人等全部官升三级,前往江西处理灾情。
消息从京城传到谢珏耳中之时,谢珏思忖了良久,才轻笑道,倒是小看了那小子,好,既然如此,那便干脆顶他上去,跟蔡炳对撕吧。
反正谁输了,他都开心。
第284章 灾情惨重
七月中旬之后,传到京城的消息,便多是死伤数据了。
水灾过后,便是瘟疫。
瘟疫还没有平复,便出现了饥荒。
因为没有防备,许多官府粮仓也被水淹,朝廷不从北方运粮下来,以当地的粮食,根本不够。
而在这些奏折到之前,户部已经紧急将北方收上来的那么一点点夏粮配给了京畿大营和禁卫军。
求灾粮的折子到达,户部便道,库里已经无粮,不过北方的秋粮马上要收了,可以将秋粮调用。
皇帝自然是同意的。
而在这个时候,蔡相提出了准备了几年的茶榷法。
里面不光说了能给朝廷带来多少收入,还提到,可以帮助那些灾民,不至于让他们的茶叶卖不出去。
这可是大好事!
皇帝都没有说退朝和别人商议一下,当朝便同意了。
好在他最后还加了一句,苏月的茶山不属于此法范围。
这个说法倒是也不是突兀而发。
因为在此之前,福建路也递上了折子。
今年福建也是大雨倾盆,虽然多山,不像江西两湖,直接被湖水给淹没了,但是河流肆掠,泥石流频发,少有的田地都被毁了个干净。
福建本就是粮食比较少的地方,这次就更加了。
而福建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上的折子里都是苦水,是因为,泉州福州的海商们起了大作用。
先是谢珏的谢家船队大量招人,其条件让许多沿海边民拖家带口的都去应工,那些泥石流爆发之地便少了许多人,减少了许多的伤亡。
然后灾情起来后,那谢珏又连同其他海商,包括那番外巨商一起,带着自己手下的水手们帮忙救灾。
不仅如此,还捐了百万贯买粮赈灾。
所以呢,这福建和别的地方比起来,可要好多了,压根就没有到,不茶榷,茶农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皇帝别的事听不明白,但是事关苏月和苏月的内定夫君谢珏的事,那还是智商在线的。
当时便又给那谢珏以义商的名号不说,还又给提了一级虚职,成了从三品。
蔡相得了皇帝的首肯,想着苏月一个小姑娘能有多少茶山,便也连声赞叹皇帝乃的明君,同意了此事。
当一年后,他知道苏月名下的茶山有多少的时候……
当然,这是后话。
其实,皇帝压根不知道,真正的灾情,远比那些经过修饰的折子要严重得多。
而因为蔡炳和户部的私心,朝廷故意的不作为,还有当地官员为了自保而做的一些事。
当地的灾情之重,便是谢珏等人,看了都心怀凄意。
谢珏虽然早就准备了一些粮食,但是比起那么大面积的灾情,实在是杯水车薪。
只能救一处是一处,活一处是一处。
而且,是专门针对那些地势偏远民风彪悍,当地官府无力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