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8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也是一样的。
这些列侯的私下怨言,其实,都是些怨妇言论。
而且,基本上都是光说不练的渣渣。
至于那些说了之后还练了的,现在,基本上都被刘彻送去种地或者送进九泉之下,追随先帝去了。
所以,刘彻也就站起身来,拿着这些绣衣卫的报告,走到御座旁边的一个火盆前,拿起一个,念道:“元德五年夏八月,某某候某某,在家中与家臣某云道:今皇帝用政偏颇,屡伤大臣之心,长此以往,吾恐国将不国……若时机成熟,吾当行曲逆、绛候故事,拨乱反正……”
列侯席中,一位中年男子听完后,就浑身战栗,汗如雨下。
这正是他曾经酒后发泄的言论。
也属于长期以来郁积的不满的发泄。
毕竟,当今天子的许多政策,都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利益。
特别是考举制度大行其道和武苑的兴盛,让他这样的列侯,几乎丢掉了大部分的影响力。
新的官僚和新的军官,几乎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给他什么面子。
更可怕的是,他还无能为力。
于是只能寄希望于当今驾崩或者天下局势发生变化。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败犬的哀嚎,就跟小学生打架打输,哭哭啼啼的逃回家,在路上告诉小伙伴:麻蛋,明天我去叫我XX哥,带上一车人马,干翻他!
事实上,这是典型的弱者心态。
真正的强者和阴谋家,从来不会这样幼稚。
自然,他对刘彻的威胁,几乎为零。
至少,并不需要强行以此为借口来治罪——这样做可以是可以,但,吃相太难看了,容易被天下人非议,说皇帝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当然,刘彻自然也不能当做不知道这个事情,任由这个渣渣继续叽叽歪歪。
那样的话,他这个皇帝的面子,岂非要丢到爪洼国去?
而且,这样的私下非议,很容易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
还是要说出来,最好是当众说出来。
警告一二,震慑一二。
刘彻念完这个报告,将它拿起来,当着群臣的面,丢进了火盆之中,道:“朕非是桀纣,也不是秦始皇,还不至于听不进忠言逆耳,卿等以后若有意见,可以在朝堂上直接提出,或者私底下觐见朕躬,或者通过奏疏传递,不可再如此私下议论了!不然,知道的或许会说这是朕德薄,以至无以得人臣之附,不知道的恐怕会以为朕乃桀纣,用炮烙之刑,苛待大臣,刑罚中正了!”
群臣听了,都是一震。
尤其是哪个当事人,几乎就被吓得尿裤子。
天子的话锋之中隐藏的杀机,可是太明显不过了!
群臣都纷纷拜道:“臣等谨遵陛下之教诲!”
至于那个当事人,更是发誓,以后一定管好自己的嘴巴。
刘彻却是继续拿起下一封,念起来:“元德六年冬十月,某候泽,在上朝途中,与某候通相遇,某候泽言与通曰:今陛下穷兵黩武,海内怨怼,吾恐社稷有倾覆之危,生灵有涂炭之险!足下,刘氏也,当尽忠直言……”
刘彻念道这里,咦了一声,问道:“某候通,为何没有来与朕直谏之?这上面可说了:通曰:义之所在,在所不辞呀!”
这一下,很多人都知道,这说的是谁了。
还能有谁,离候邓泽跟德候刘通呗!
这是两个典型的败犬加Lose了。
老邓家,是旧长安王吴苪的大臣,因为跟着吴苪归附汉室,这才捞了个列侯。
但实际上,这家从来在汉室都不重要,也无足轻重。
至于德候,这家确实是正儿百家的刘氏宗室。
不过是吴王刘濞的那一系而已!
想当年,德候刘通的老子刘广,可是给刘濞在长安上跳下蹿,跳的非常厉害的人!
后来吴楚败亡,刘广闻讯,随即吞金自杀,勉强保全了家族。
但是,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和威势。
怎么办?
只能装喽!
刘彻向来看不起这种人,若不是他姓刘,而且,只是在嘴上私底下叽叽歪歪,不然,早就送他去跟刘濞相会了。
而邓泽和刘通,此刻却都是尴尬不已,脸上火辣辣的疼。
天子虽然没有完全说出来他们的名字,但,在坐的列侯们又不是傻子,哪能不知道此中的情况?
名字里带泽和带通,而且关系特别好的,除了他们两个,还能有谁?
是以,在悄然之间,这两人身周的列侯,都悄悄的挪了屁股,远离了他们。
唯一的好消息是,天子似乎不打算追究此事,他将那个报告丢进了火盆里。
这让邓泽和刘通,稍稍放下心来。
其中,邓泽更是又羞愧又尴尬。
刘彻将那报告丢进火盆里,却没有打算就此结束这个事情。
他对群臣道:“今天正好有空,朕就跟诸卿,好好的谈一下近年以来用兵外夷的得失!”
有人说刘彻穷兵黩武?
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指责!
若放任这种言论,指不定将来,会被人曲解成什么模样!
毕竟,历史,永远都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Loli。
今天刘彻可以按照他的需要,打扮和装扮这个小Loli,将来,未尝不会有翻案风或者别的什么歪风刮起来。
为了防止自己最终落得一个朱棣或者图朝太祖的下场,刘彻觉得还是把话敞开了说清楚比较好——虽然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了,任何统治者的行为,都绝不是无的放矢,或者说兴趣来了,我就要这么干。
实际上,刘彻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借这个机会,将未来的战略和国策,告诉群臣,免得有些人智商不足,喜欢作死。
毕竟,刘彻自己即位至今,杀的人太多了,打落的王冠和列侯爵位也太多了。
他这六年干死的诸侯王宗室权贵和列侯勋臣,都快要超过他的祖父和父亲三十年的总和了!
这既是因为列侯贵族们,实在是有些跳,也是因为他要树立权威,杀鸡骇猴。
但杀到今天,刘彻知道,是时候,稍稍收敛一下了。
因为,大臣们,肯定不愿意看到一个一言不合就杀杀杀的君王。
那太没有安全感了。
没有安全感的话,会促使某些人铤而走险。
从而牵连出更大的案子和动荡。
实际上,治国在大政策和大方向上,还是要遵循黄老派的原则:刚柔并济,才是王道!
一味的杀杀杀,很多时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的。
当然,不杀人的话,就更没办法解决问题。
还是那句话,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嘛!
所以,该杀的时候,刘彻从不手软!
但该软的时候,也要软下来。
太刚了的话,容易扯到蛋!
刘彻拍拍手掌,尚书令汲黯立刻就带着数十位侍中和尚书,抬着好几个大箱子,来到殿中。
这些箱子里,装着的都是账簿和报告。
它们全部来自于丞相府、少府以及大农衙门的统计。
全部都是这六年来汉室地方经济和民生的详细数字。
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假马和假畜政策实施后的详细经过和带来的民生变化。
这些数字,是最直观也是最能清晰表明如今汉室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社会经济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刘彻一直以来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首先参考数据。
这些年来,他几乎每一个月,就要听取一次相关简报。
每季度,要召集整个兰台,讨论这个问题。
因为,他很清楚,一切战略和计划,都必须立足于国力。
而汉室国力,现在依旧主要来自农业。
第1150章 经济(一)
看着那些大箱子里装着的文书,再看看列侯们。
刘彻知道,这些家伙肯定没有耐心也没有那个专注力,去听或者阅读如此海量的信息——真要有这个能耐和决心以及意志力的人,现在,应该不是坐在这里。
而是在高阙前线或者地方郡国,兢兢业业的恪尽职守。
刘彻于是看向汲黯问道:“元德以前,关中最穷的县,乃是何县?”
汲黯闻言,不假思索地答道:“回禀陛下,乃是郁夷县!”
刘彻听了也是感慨一声,道:“诗云:四牡騑騑,周道郁夷……沧海桑田啊!”
当宗周之时,郁夷就是镐京的大道所在,也是列国上供的必经之道。
所过行人,途径郁夷,目睹道路两侧的阡陌连野,无不感慨王家的富庶和繁盛。
但今天,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及气候的改变。
曾经的镐京,已经被掩埋在黄土麦苗之上,郁夷这个镐京大道,也就彻底残破了。
发展至今,甚至成为了关中倒数第一的贫困县。
这不能不让人唏嘘。
汲黯却是没有太大的感慨,在他看来,休说是郁夷和宗周旧都镐京了。
曾经繁荣昌盛的秦都咸阳,现在何在?
渭河对岸的瓦砾和青草之下!
这就是天子一直所说的历史大势,浩浩荡荡!
刘彻道:“尚书令,将过去六年,郁夷县的户口变迁以及土地产量和人均牲畜保有量等数字念一念吧!”
其实,假如想要震撼人的话,最好念新丰或者槐里县的数据。
那绝对能吓尿人!
槐里县自不用说,有着茂陵这个目前汉室最大的皇家工程和陵园,槐里百姓,都已经吃的满嘴流油,根据绣衣卫报告,槐里的自耕农甚至已经过上了隔三岔五可以吃一次荤腥的生活!
至于新丰,张汤当年打下的底子以及之后的继任者,张规X随,做的不错。
所以,当地的人均收入、平均亩产以及人均牲畜保有量,远超刘彻的预估。
新丰人在今天甚至已经做到了每五个人,就拥有一匹挽马或者一头耕牛。
这太可怕了!
相当于,几乎每个家庭至少保有一匹挽马、骡子或者耕牛!
这样的经济形势,几乎已经跟后世的天朝农村,家家户户拥有一辆轿车相媲美了!
甚至,假如减去通货膨胀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他们拥有的还很可能是奔驰、宝马!
新丰县,也因此成为关中乃至于全天下最富裕,最强的县!
他们已经彻底进入了全畜力耕作和全曲辕犁深耕的全新阶段。
而关东的一些偏远郡县以及代上之地的许多乡村,至今还停留在人力牵引耕地甚至刀耕火种的阶段!
新丰百姓,跑步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
也就是所谓的小康社会!
而此地百姓,也因此变得比其他地方的百姓,要奇怪许多。
他们,就像军人一般,准时的耕作,准时的播种,准时的浇水灌溉。
他们又跟文士一般,常常出钱从少府和大农请来农稷官,指导农业生产,甚至某些大地主和豪强,出于收买人心的缘故,直接从关东的一个农家学苑,花费大价钱,请来了一批老师带着学生来到当地,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实则是驻村干部。
以至于,现在的新丰县,几乎都快成为了农家和法家的大本营。
在当地,儒家和黄老派几乎被赶尽杀绝。
墨家更是除了提供技术支持时,可以自由出入,其他时候,都插不进去。
但槐里和新丰的数据,只能震撼人,但却不具备说服力。
要说服他人,使得他们正确认识到世界的变化。
就必须拿出一个足够让他清楚和了解到这个世界变化的证据和事实。
还有什么比郁夷这个曾经关中经济民生倒数第一的县,更有说服力的?
汲黯闻言,也不多话,微微恭身,就从箱子里,找到了郁夷县的历年档案。
然后,他拿在书上,面无表情的念了起来——其实相关数据,基本上汲黯都是记得滚瓜烂熟的,所以他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先帝三年,郁夷共有户五千三百二十一户,口两万三千七百余人,全县有三乡二十五亭,计有上田万七千一百余亩,中田五万余亩,下田六万三千一百余亩……”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关东地方县……
在关中来说,仅仅是这个人口数字和户口数字以及田亩保有量,就足够它排名倒数第一了!
更别提,许多列侯都知道,郁夷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的水利设施落后,甚至极度缺乏,此外,当地的地主,不是那么的友好,几乎可以说是极尽剥削和敲骨吸髓了。
至少在许多人记忆里,都记得,曾经听说过的一些民谣。
宗周之时,郁夷被诗经称赞道:四牡騑騑,周道郁夷。
但到了汉室,郁夷百姓纷纷传唱:汉道巍巍,郁夷躬躬。
淳朴的百姓,用这样浅显的比喻,道明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对其他关中地区的羡慕。
汉朝的道路巍峨啊,但我们郁夷却只能弓着身子,蜷缩在一旁……
而躬字,本身就是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