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708章

我要做皇帝-第708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河套及河西地区的关键位置,放上一个诸侯王,至关重要。
  一个刘氏宗室坐镇于此,就可以保证河套和河西地区,永为汉土。
  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国和社稷,诸侯王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的。
  而且,一个刘氏诸侯王,尤其是皇帝的弟弟亲自坐镇当地,可以有效的对当地进行开发。
  诸侯王们开发自己的国土,可比官僚用心多了。
  譬如朝鲜君刘明,在朝鲜干的就是官僚们好。
  朝鲜被纳入中国版图不到三年,现在,朝鲜王国就已经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尽为华夏衣冠。
  过去的夷狄之礼,落后的部落制度,统统荡然无存。
  今天的朝鲜王国,变成了三郡二十五县的中国诸侯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官僚治理地方,会磨洋工,更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敢下手的官僚毛病。
  对官僚来说,保住乌纱帽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他们不敢对当地的原有的土著和部落下死手,就怕激化了局面,出了问题,上面追究。
  所以为了维稳,他们必然对当地的宗族和土著妥协。
  但诸侯王不同。
  分封给他们的土地,在他们眼里就是自己的了。
  自己的地盘上,居然还有人敢反抗,敢作死?
  别的先不说,灭了再谈其他的!
  而且,他也有这个底气和背景来做这些事情。
  像刘明在朝鲜为君三年,前后杀了三千多人。
  基本都是企图对抗他的“仁慈统治”和“王化”的旧贵族和旧部族。
  刘明模式的成功,给了刘彻继续推行相关模式的信心。
  放一个刘氏宗室到未来的河套与河西走廊之间,统治广大的阴山地区,成为了刘彻既定的国策。
  如今刘非愿意去做这个萌王,哦,蒙王,也算了了刘彻心头的一个问题。
  但刘非却更高兴。
  对他来说,打仗的兴趣,高于一切。
  只要有仗打,诸侯王都可以不当!
  “寡人回国之后,马上就要准备未来移封之事!”刘非搓着手在心里想着。
  他当然不可能单枪匹马一个人过去称王。
  而刘明之国朝鲜,也给他做了个很好的榜样。
  “钱粮与人才,都要开始储备了……”刘非在心里想着:“寡人要节衣缩食,励精图治,争取更多的人才和百姓归附!”
  刘明去朝鲜,带了足足五万大军外加移民数万,除此之外,还带去了无数的资源和粮食。
  正是这些,保证了这位朝鲜君能始终掌握朝鲜局面,让任何企图反抗其所带来的“王化”的旧贵族成为了杯具。
  而他若将来移封到河套,自然需要比刘明更多的军队和人口追随。
  但刘明有个好爹,他却只能靠自己。
  假如还跟以前一样整天不问国政,只想着打猎和游戏的话,注定不会有多少人追随。
  于是,刘彻彻底的改变了一个原本要混吃等死的诸侯王的命运轨迹。
  而刘非的这番表态,同时也意味着他放弃了对赵国社稷的争夺。
  剩下的兄弟们,顿时就兴高采烈的投入到了争先恐后的表态和拍马之中。
  刘余说道:“臣……臣弟……以为……当……立以……仁君……而王邯郸……”
  刘余现在是很高兴的。
  他甚至认为自己胜券在握。
  因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刘荣、刘非,都已经出局。
  江都王阏远在南国,不足为患。
  而刘端又确定将王曲阜,就更没有问题了。
  剩下的兄弟里。
  年纪最大的刘彭祖,今年也才十四岁不到,根本构不成威胁。
  最重要的是,刘彭祖和刘胜兄弟的母妃贾姬当年可是得罪过东宫薄太后的。
  这样一来,他的胜算就更大了。
  至于其他什么刘发、刘彘、刘寄……
  压根就不是个事!
  他正得意洋洋之时,忽然听到自己的皇帝哥哥问道:“何以为仁?妇人之仁?宫室之仁?”
  他顿时就卡壳了,同时吓得汗流浃背,立刻就跪下来,连口吃的毛病也一下子好了,叩首道:“臣弟有罪!”
  “你啊……”刘彻意味深长的对他道:“先帝在时,对尔多有怜悯和爱护,朕亦常有赏赐和嘉赏,王切莫辜负先帝与朕的拳拳爱护之心……”
  “诺!”刘余战战兢兢的叩首。
  “昔者汤曰:苟日新,日日新……”刘彻对他训诫道:“王其戒之!”
  “诺!”刘余心中顿时又起了希望。
  然而,这个希望的火花,刚刚燃起,却又被刘彻无情熄灭。
  “邯郸社稷,朕以为,还是小七和小八比较合适……”刘彻扶着手,说道。
  刘彭祖和刘胜立刻就喜不自胜起来。
  纷纷拜道:“唯陛下之命是从……”
  这让刘余眼里妒火旺盛,熊熊燃烧起来。
  只要一想到,赵国的美人们就要被刘彭祖或者刘胜抱在怀里肆意亵玩,他就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哼,尔等不要以为自己赢了……”刘余在心里想着:“东宫两位太后,可未必喜欢你们!”
  刘彭祖和刘胜的母妃当年受宠时,飞扬跋扈看,肆意妄为,甚至有次差点令先帝陷入危险之中(野猪事件)。
  这个事情可是一直被两位太后惦记着,记在小本本上面的。
  但刘彻却只是说了那一句话,就不再提这个事情了。
  他负手走下山巅,立刻就有侍从官跟上。
  “只能到此为止了……”刘彻在心里面很清楚,这个游戏不能再过火了。
  再玩下去,就要出问题了。
  以程姬跟贾姬之间的恩怨情仇,事情挑拨到这一步,也足以让两个老冤家,打个头破血流。
  “估计有人要去哭德阳宫了……”刘彻闭着眼睛都能猜到,程姬和贾姬这两位太妃,必然有一个要撒泼打滚。
  只要他们随便一个去德阳宫一闹,这事情,东宫就没法子收场了。
  到时候,他再出来唱个红脸,安抚一下,遮掩一下。
  此事就可以就此完结了。
  从此天下太平,东宫方面不会再有脸面和借口出来干涉国家政务。
  但刘彻却没有想到。
  有时候,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
  ……
  此时此刻,在长安城的戚里,一座豪宅之中。
  宗正平陆候刘礼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他依旧顽强的坚持着,努力的支撑着。
  “吾还不能死啊……”刘礼对着跪在他面前,哭的一塌糊涂的儿子们道:“先帝亲口御封吾祀楚国社稷……可恨东宫犹豫不决……吾若死了,岂非便宜了刘富那竖子?”
  死到临头了,刘礼也没有什么顾忌了,他将自己这几年来的苦闷和怨怼,全都发泄了出来,一点也没有往日的君子风范。
  在事实上,换了任何人,都会如此。
  明明先帝都下诏了,亲口承认了他的楚王之位。
  但,谁成想先帝一驾崩,东宫就矢口否认了先帝策命之事。
  这让他如何不怨?如何不怒?
  但,怨恨又如何?愤怒又怎样?
  东宫不开口,他就只能干等着!
  一直等到今天,油尽灯枯,东宫依旧没有决定。
  “吾好恨啊……”刘礼握着拳头,怎么也不肯咽气。
  但死亡这种事情,岂是你不想死就行的?
  终于,在于死神搏斗了数秒后,刘礼头一歪,双手无力的下垂。
  “大人!”顿时整个平陆候侯府哭成一片。
  ……
  刘礼的死讯,很快就被相隔不远的红候刘富得知。
  刘富得知自己哥哥死讯时,他正在吞服一种丹药。
  听到刘礼之死后,刘富兴奋的手舞足蹈。
  哥哥一死,这楚国社稷岂非就是他的了?
  但俗话说得好,乐极生悲。
  刘富没跳几下,就忽然间感觉血气上涌,身子一软,就摔到了地上。
  顿时,原本还在欢庆的红候子弟们,纷纷面面相觑,然后一拥而上,凑过来查探。
  结果却发现,老父亲的生命,已经终结。
  刘富的儿子们立刻就哭成了一天。
  ……
  在几乎相差无几的时间里,两位楚元王最后的子嗣先后离世。
  戚里顿时就哀乐齐鸣,哭声震天。
  等到了晚上,平陆候和红候的子孙们凑到一起商议双方父亲的丧事和后事。
  “两位大人先后撒手人寰,我等元王子弟,将要面临,无有继嗣之危!”有人说道:“元王遗德,难道要就此葬送吗?”
  顿时,数十位过去相互针锋相对的堂兄弟们哭成一片。
  两家的父亲同一天去世,这意味着大家都不能成为王子了。
  至于楚王更将成为奢望。
  大家都是刘氏子弟,对自己家族是什么德行,自然清楚。
  假如大家伙不做点什么事情,等两位老父一入土。
  嘿嘿嘿……
  老刘家绝对能翻脸不认人,在自己的嫡系血脉里,找一个人去楚国,继承王位。
  至于元王社稷和香火?
  从此就要断绝!
  这是大家无法容忍和容受的!
  没有了楚王宗庙和社稷,大家统统都要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要不,我等去哭太庙?”有人弱弱的提议。
  这个提议,立刻就引发群体的共鸣!
  “对!”
  “哭太庙!”
  “还要去抬棺哭诉!”
  数十位元王子孙群情激奋的振臂高呼。
  如今,他们都清楚,假如不闹一闹,把事情闹大,大家就统统要面临跟荣华富贵,称孤道寡说拜拜的命运。
  但怎么闹,也是有轻重的。
  假如要往大里闹,当然是去哭高庙,到高皇帝和太宗皇帝以及仁宗皇帝的衣冠面前,放声痛哭,哭诉自己被人欺侮和轻慢的悲惨命运。
  但,这样也容易引发天子和东宫震怒。
  但太庙就不一样了。
  太庙者,太上皇之庙也。
  太上皇刘太公在世的时候没有什么权力,死了,也照旧没有什么权力。
  去他老人家面前哭一哭,闹一闹。
  既能不让事情闹得太大,也能让天子和东宫知道厉害。


第921章 哭庙(二)
  长安城的太上皇庙位于未央宫宫墙之下,隔壁就是内史衙门。
  当初,仁宗孝景皇帝时,晁错为内史,为了方便自己上下班,晁错就悄悄的凿开了太上皇庙的墙垣的一角。
  要不是晁错反应快,得知丞相申屠嘉要拿这个事情做文章,立刻入宫与先帝沟通。
  他几乎就要被杀全家了!
  因为,宗庙制度,在汉室神圣而严肃。
  列祖列宗的宗庙,更是庄严而肃穆。
  这些地方,别说是有所损失了。
  便是被风吹走一块瓦片,都可能要掉一堆乌纱帽!
  迄今为止,已有十余位两千石,各种坐“风发太宗庙瓦”“南陵桥坏衣冠道绝”等等罪名而被革职。
  其中不乏有列侯的身影!
  若是各个祖宗的庙里面起个火,丢个东西。
  那罪过就更大了。
  是要杀全家的!
  在汉室的历史上,因为祖宗的宗庙出事而死或间接而死的人的名字拉出来,能写满一本书。
  这些人中,不乏有着丞相、御史大夫、太常这样的高级官员。
  刘礼跟刘富的子孙们,在别的事情或许有些草包。
  但太庙和宗庙的禁忌上,他们却比谁都清楚和明白。
  元王家族,四代人有三代,出任汉家宗正。
  这是他们家的吃饭饭碗和专业。
  既然决定要去哭庙,自然,就要有计划。
  按照汉室制度。
  宗庙制度和礼法,神圣不可侵犯。
  “敢有擅议者弃市!”
  这是吕后时期定下来的铁律,数十年来无人敢冒犯,在汉家,你可以骂百官,骂丞相,骂列侯,甚至当面喷皇帝。
  然而,这宗庙制度,却是碰都不能碰。
  一碰就要死全家!
  怎么合法的规避这些制度和约束,从而合法合情合理的去哭太庙,这就很考验元王子孙们的业务能力。
  “三十岁以上,五大夫以下之家臣家奴,皆不可随行!”刘礼的长子刘道首先说道。
  这汉家律法的规定。
  但这条律法被列在乐律之中。
  一般来说,除非是元王后代这样的专攻宗庙礼法制度的家族,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条律法存在。
  实在是,当初给老刘家制定礼仪制度的人叫叔孙通。
  而叔孙通所定的各种制度和礼法。
  别说是儒家了。
  就是法家也看不下去。
  只是碍于制度和法律的惩戒,只能私底下腹诽两句“多不应古”“无先王之制”。
  但叔孙通也是没有办法,他伺候前后两位天子,高帝和惠帝,都是不按常理出牌,脑洞比较大的人。
  高帝自不用说,属于跟今上一般,想到一出是一出,一拍屁股就要有想法的主。
  连自立黑帝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