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5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此早已经用了鲜血和生命,摸清楚了对方的习惯和作战方法。
用经验的将军,甚至能从匈奴骑兵的编队方式和他们挥舞马鞭以及拉弓的方式,猜出他们是哪个部族的。
刘彻于是将视线集中到马邑城的周围。
马邑,作为一个城市,还是很年轻的。
这个城市始建于秦朝,是秦军大将蒙恬所建。
蒙恬建立马邑城,最初的目标,其实只是想建个大点的围栏,好方便养马。
这就是马邑名称的来源。
秦亡之后,因为匈奴的崛起,所以,马邑就成了汉匈两国相争的焦点之一。
发生在马邑的战争,甚至比在云中的战争还要多。
甚至于著名的平城之战的源头,也是因马邑而起。
西元前200年,既汉高帝七年,匈奴主力在冒顿率领下,围攻韩王信的都城马邑。
韩王信抵抗不住,加上害怕被刘邦追究自己跟匈奴之间的那点事情,于是把心一横,投降了匈奴,还主动给匈奴兵带路,使之一路攻陷雁门、晋阳和太原。
匈奴兵锋直指关中和燕赵。
刘邦闻讯,马上点起所有汉军力量,北上抵抗。
在刘邦统帅下,汉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取得了铜隄会战的胜利,阵斩了韩王信的大将王喜,接着又在太原击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紧接着又在磐石取得了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收复太原、晋阳、磐石,这才有了之后的平城决战。
平城会战,与其说是冒顿设伏,倒不如说是,冒顿不得不在此与汉军决战。
假如冒顿放弃平城,那他就得滚回草原了。
所以说,自汉室立国以来,与匈奴的恩恩怨怨,也都是起自马邑。
而在历史上,武帝朝时的马邑之谋,之所以选定马邑,作为诱饵,也是因为,马邑城对匈奴人的诱、惑,不是一般大。
这个暴露在长城之外的城市,数十年来,流满了汉匈两国士兵的鲜血。
“果然,历史还是有着它必然的惯性吗?”刘彻在心里想道:“自马邑而起,必自马邑而终!”
这样想着,刘彻就做出了决断!
“大将军!”刘彻看向窦婴:“请大将军立刻持朕节,以虎符发飞狐军,北上,潜行至句注!”
句注就是雁门关的古称。
“诺!”窦婴得令。
“丞相!”刘彻接着下令:“即刻命令细柳营拔营北上,至太原待命!”
让细柳营到太原待命,这是为防备,万一匈奴人走云中。
驻扎在太原后,细柳营无论是支援云中还是支援雁门,都可以在最快时间赶到战场。
本来,这样的做法在三年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选项。
但是,今天的细柳营,已经从过去的步兵军团,变成了汉军第一支职业化的纯骑兵部队。
全军一万余人,全部都是骑兵!
“诺!”周亚夫也领命拜道。
“再制诏,下令北地郡、陇右郡,所有北地骑士,立刻动员,以卫尉广为轻骑将军,统帅陇右、北地骑士,屯兵于朝那塞!”
“诺!”李广马上就喜滋滋的出列顿首拜道。
这个卫尉,他早就不想干了!
对李广来说,还是边塞更适合他。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长城的边塞之下,去追寻那金戈铁马的生活。
刘彻却是看着地图,假如匈奴人真的是入侵马邑。
那这次李广估计又会打酱油了。
原因很简单,朝那塞是回中道的要塞,是扼守关中门户的关键。
匈奴人只要不能突破云中或者雁门,他大概就要在后方看戏了。
但做出这样的部署,是有原因的。
北地骑士和现在在陇右和北地的骑兵,都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训练起来的,都是新兵蛋子。
原先在北地和陇右骑兵,现在,已经分别进入了长城各郡和汉军五大野战兵团。
至于那些北地骑士,虽然都是精锐,也是汉军的重要作战力量。
但到底是预备役,磨合不足,就要仓促上阵,很显然是要吃亏的。
派李广过去,是希望李广能借助这个机会,磨砺和整合北地、陇右的新兵和北地骑士,争取再带出一支新的常备军团。
这样,汉军未来就能有六个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主力。
刘彻在心里面悄悄的做了个一个算术题。
现在,驻扎在雁门关的句注军,拥有差不多七千骑兵,此外还有七千左右的步卒。
飞狐军前不久将骑兵步兵扩充到了五千人,而步卒则是差不多一万七千左右。
细柳营作为汉军的头号王牌,目前总归辖有一万两千多名骑兵。
这三支王牌,加起来总作战兵力高达近五万!
其中骑兵约有一半,大概是两万五千左右。
这可是纯作战兵力!
在古代,常常能看到,某某吹牛逼说:劳资带甲百万!
但其实,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撑死了也就二三十万。
这二三十万人里,真正作战的顶梁柱和冲锋陷阵的精锐,也就两三万人。
一般,打垮了他的两三万主力,带甲百万的雄狮,马上就溃散了。
哪怕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吹什么控弦四十万!
霍去病和卫青生涯总斩首数,加起来,大概也就八九万。
然后匈奴就一蹶不振,把脑袋缩进了漠北,死活也不肯出来找死了。
这白羊和楼烦、折兰,三个部族加起来,可能总男丁会有个十万左右。
但是,真正上阵的,撑死了也就三万而已!
其他人,摇旗呐喊跟抢东西,是合格的。
但要冲锋陷阵,那估计还没走到一半,就要吓得尿裤子!
以五万打三万,在扣除了步卒后,两方的骑兵力量,已经对等了。
但刘彻还是觉得不保险。
毕竟,这骑兵汉军虽然占据了装备优势,但经验和战术优势在匈奴人那边。
此次会战,是刘彻即位以来,汉匈之间的首次交锋。
可谓是许胜不许败!
刘彻必须保证,他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的真命天子,天授君权的神王!
“命令羽林卫与虎贲卫,各出千骑,自南军与北军之中各抽调三千骑,以东成候义纵为骠骑将军,即刻进抵马邑附近之武周塞!”刘彻在胜负的天平上果断放入一块足以决定胜负的筹码。
羽林卫和虎贲卫,向来就是刘彻的教导团。
这两支卫队,如今规模已经扩大了五千人。
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军队,而不在仅仅是卫队了。
张汤去南阳,带走了几百人,义纵去云中也带走了两千多人。
但他们带走的,却还算不上真正的精华。
这次,刘彻派出去的骑兵,才是他所重视和未来依仗的绝对王牌——胸甲骑兵!
羽林卫和虎贲卫,现在总共也就这两千胸甲骑兵。
甚至于,整个世界,现在也就这两千胸甲骑兵。
他们从去年开始逐步换装胸甲,到现在,已经在上林苑里,进行了接近十个月的墙式冲锋训练。
有了他们的加入,刘彻对战争的胜负,已经放心了。
虽然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
但是,精神原子弹,不可能让人赤手空拳,就可以攻陷一个布满铁丝网和机枪的阵地。
胸甲骑兵,对于如今的世界来说,就是一个无解的BUG。
他们要速度有速度,要防御有防御。
匈奴人的青铜箭簇以及青铜矛,根本就威胁不到胸甲骑兵。
再加上从南北两军抽调的六千精锐骑兵。
义纵所统帅的这支力量,刘彻相信,必然会在战场上,让匈奴人大吃一惊,甚至跪下来喊爸爸。
将军队调集完毕,刘彻就开始跟将军们讨论和商定作战部署了。
“朕虽然不明于军旅,但也知道,战争要有目的!”刘彻对将军们道:“本次作战,朕的目的,只有一个:吃掉所有进犯的匈奴兵,使天下皆知,明犯强汉者,必造天亟!”
刘彻的表态,让将军们越发的兴奋起来。
消灭夷狄,用他们的脑袋来彰显自己的功绩与武功,这是诗书称赞的圣行,先王赞颂的伟业!
诗之南仲,至今为人传颂。
很显然,若真能完成这么一个伟业,那么,未来青史之上,大家的地位,自然与南仲一般,要受子孙后代敬仰了。
但,想要吃掉匈奴来犯的这三个部族,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马邑之前,还有一百多里的平原和山陵。
所以,一旦匈奴人发现不对,他们可能会逃之夭夭。
而且,即使匈奴人真的来到了马邑城下,在正面作战中,想要彻底消灭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郦寄和韩颓当,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他们两人与匈奴人几乎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非常清楚,匈奴人的手段和那三个老朋友的难缠。
但天子既然已经定下了作战基调,那么,一个聪明的臣子是绝对不会唱反调的。
更何况,大家现在还是很自信的。
马镫、马鞍和马蹄铁的普及装备,让汉军骑兵,从战术和战斗力上,领先了匈奴人至少一个时代。
虽然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但,从过去几年的摩擦中来看,现在的汉军,在战斗力和火力方面,已经完全超越了匈奴人。
所以,天子的要求,不是不能达到。
第798章 庙算(二)
“请陛下取来马邑布防图!”周亚夫请命道。
刘彻点点头,对身旁的王道吩咐一声,后者立刻就去取来最新绘制的马邑布防图。
刘彻登基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将军事地图和各种技术图册的载体白纸化。
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测绘技术,应用了许多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测绘技术。
同时,在兰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测绘人才。
三年多来,这些人才,日以继夜的辛勤工作,到今天,已经基本完成了北方长城的战略要点的地图测绘。
于是,出现在众人面前的这种马邑布防图,顿时,就吸引了所有将军的注意力。
等高线、比例尺以及更加多元化的地图标尺,使人能一眼就看清楚,马邑城及其周围的山川河流哨所。
汉律规定,靠近边塞的地区,百里置一尉吏,士吏。
在这些地区,实行全民皆兵。
乡亭统一对二十岁以上的男子,进行武装。
而在马邑之外的百余里地区,汉军布置了七个哨所,同时羁绊了三个投靠了汉室的小型游牧部族。
这些部族,平时为汉军放牧,作为流动警戒哨。
在战时,他们充当为汉军做向导和侦查匈奴军队动向的任务。
在过去,地图上,很难将这些哨所与游牧部族的活动范围清楚标示。
只能用一些象征了烽燧台的标记,在某些区域,进行大概标识。
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看着地图可能会两眼一抹黑,压根不知道,汉军的流动哨所和烽燧台的具体位置。
还要去问熟悉情况的人,才能知道当地具体情况。
但,光靠语言,其实很难让人弄清楚,实际的情况。
所以,长安对边塞的判断,常常出现失误。
而这种失误,在战时会导致出现巨大损失。
譬如十八年前,匈奴十四万骑入寇云中、雁门,当时的长安君臣,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失误——误以为布置在北地的军力,已经足够抵抗匈奴军队。
而在实际上,当时北地军队有一支大概三千人左右的军队,其实根本没有在战场,他们驻屯在远离回中道的安全区域。
这个判断失误,导致朝那塞沦陷,北地都尉孙卬战死,士民死伤数千。
而如今,有了这个详细的地图,朝那塞的悲剧,就不会再重演了。
通过这个地图,哪怕是刘彻这个军事小白,也看得仔细,想要吃掉来犯的匈奴部族,关键在武州塞。
武州塞在马邑之前七十里左右,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型的军塞。
同时也是汉军在长城外的一个关键据点。
当地常年屯有一个司马的兵力,约在五百人左右。
看上去,这只是一个小型要塞。
但在实际上,武州塞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在秦代,这是一个堪比雁门关的秦军基地,秦军常年在当地驻屯数千精锐,监视和打击草原上的游牧部族。
而在后世,这个要塞,更是非常出名。
北魏长城的核心就是武州。
明长城的坚城,大同城,就是建立在武州塞的遗址附近。
但,自从秦军放弃河套后,武州塞已经不复过去的辉煌。
常年的战火,导致了汉军也无力在远离长城如此之远的地方,经营一座这样的大型要塞。
汉军选择后退数十百里,在马邑布防,与雁门关形成犄角,相互呼应。
“陛下,欲要全歼来犯匈奴主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