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575章

我要做皇帝-第575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匈奴帝国诞生至今为止的所有岁月。
  这个草原上的游牧帝国,就开始了一种有别于之前和之后所有在这个草原上称霸的帝国的作战方式。
  匈奴人虽然是以骑兵为主的机动作战部队。
  但,通常,匈奴人解决敌人的方法,是下马步战。
  不管是与汉军作战,还是跟西方的月氏,曾经的东胡,匈奴人通常都是用白刃战,击溃自己敌人,靠勇气和力量,震慑草原上的部族。
  这个问题,倒是很好解释的。
  因为,此时,唯有汉室,在自己的骑兵部队里,开始装备马镫、马鞍和马蹄铁这骑兵三神器。
  匈奴骑兵,自然没有,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三样装备的存在。
  骑在光滑的马背上的匈奴人,纵然骑术再怎么高超,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在无处借力的马背上,去跟敌人厮杀、格斗。
  所以,匈奴骑兵在冲锋的时候,一般是先在远距离用弓射,以求打散对方的阵型。
  但,假如敌人严正以待,保持了良好的阵型。
  那么,匈奴人通常就不得不下马步战。
  白刃战,向来就是匈奴的骄傲所在。
  他们靠着简单的青铜铤和青铜刀甚至骨刀,与敌人血拼,靠着野蛮的体魄,战胜自己的敌人。
  而假如作战不利,撤退的时候,匈奴人也很有讲究。
  他们擅长打回马枪。
  既在撤退过程中,忽然组织一支骑兵精锐,回身用弓箭,去狙击追击的敌人骑兵。
  而这种战法,常常能取得奇效。
  因为,追逐他们的敌人,通常很难继续保持完整的队形。
  一旦回马枪战术奏效,匈奴人马上就会从撤退,变成再次决战。
  将那些追击追击的敌人,歼灭在混乱和无序中。
  除了这个特征外,匈奴帝国还有一个跟之后所有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帝国,截然不同的制度。
  到现在为止,所有匈奴帝国的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全部都是在冬天进行的。
  这包括了他们所有与汉朝的战争。
  而不是跟之后的那些曾在这个草原上崛起的游牧民族那样,会在夏秋两季,发动战争。
  这种奇怪的行为,跟匈奴人本身的传统,还有包括西域在内的所有农耕民族此时的耕作方式息息相关。
  对匈奴人来说,假如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作战,不能抢回足够多的物资和资源,尤其是粮食与人口,那么,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灾难!
  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倘若回报却不及付出。
  整个部族来年,就要陷入饥饿。
  所以,匈奴帝国,每次对外作战,都会选择在自己的猎物将粮食收割入仓后进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这次作战至少不亏本。
  对游牧民族来说,假如对外作战,不能占到便宜,那跟自杀没有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这些年,匈奴人越来越不想南下去长城内劫掠了。
  因为,抢不到东西不说,还要崩掉一口牙!
  曾经的右贤王更是因为入侵汉朝失败,而被军臣抓住机会,发动政变,清洗了整个派系!
  此刻,匈奴人的主力,来到了从前属于乌孙人的地盘。
  在乌孙败亡后,此地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真空。
  但很快,这个真空就被补上了。
  军臣将他的忠犬,本来在河套地区作为入侵汉朝的急先锋的白羊部落,封在这里。
  乌孙王国,也因此更名为白羊王国。
  “大宛人的麦子快熟了!”军臣拿着马鞭,笑着说道:“愿天神保佑,大宛今年能有一个丰收!”
  虽然看上去,似乎很可笑。
  匈奴人会给自己的敌人祈祷?
  但,事实上,匈奴每次南侵也会同样祈祷,汉朝丰收。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证自己能够捞上一大笔财富。
  但,对现在的匈奴来说。
  假如要对大宛用兵,那么,南方那个心怀叵测的汉朝究竟在打什么主意,就很值得注意了!
  匈奴的双头鹰政策的成功基础,在于他能两头兼顾,两头吊打。
  但在现在,汉室的力量迅速膨胀。
  骑兵规模的扩张速度,哪怕是军臣看了,都心惊肉跳。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的那个小皇帝,如此强势和果断的扩军备战,难道只是拿来当个摆设的?
  他的那支庞大的军队,肯定要使用。
  就连草原上的牧民都知道,假如不是要套马,那何必要打造缰绳呢?
  最近一两年,军臣对南方的汉朝的观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不傻,当然知道,汉朝是他最大的敌人,同样,汉朝最大的敌人,也必然是匈奴!
  若是在以前,他当然可以先率军南下,狠狠的教训一顿汉朝,将他打服,至少也要吓住,然后再西进。
  但在现在,军臣知道,那样做等于找死!
  在长城的坚固要塞里,以逸待劳的汉军,肯定会非常欢迎他去送人头!
  汉军最近几年,装备越来越先进。
  甚至某些装备,让匈奴人都看不懂,到底是怎么打造出来的。
  以至于很多匈奴人都以为汉朝的那些兵器和装备,是神明所造。
  “看来,本单于得试探一下汉朝的想法……”军臣在心里想着。
  他可不想,自己前脚西征,后脚汉军就出塞,占了河套,夺了阴山。
  那就糟糕了!
  阴山和河套一丢,龙城的先祖陵墓和那些王族成员,就暴露在汉军兵锋之下。
  一旦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他就算领军回身,可能也要无济于事。
  军臣可不相信,自己的军队奔波几千里甚至上万里后,还能跟那些装备精良的汉军交锋!
  “且渠且雕难!”军臣走到一个贵族面前,说道:“你给本单于,跑一趟长安,告诉汉朝的皇帝,本单于将河套卖给他,他要不要?”
  “啊?”且渠且雕难整个人都吓傻了。
  河套?
  能卖吗?
  没有匈奴人能想象自己没有河套的下场。
  “又不是真卖!”军臣看着这个吓坏了的奴才,笑道:“本单于还不至于忘了冒顿大单于的教训!大匈奴,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唯独土地不能卖!”
  “本单于只是想看看,汉朝的皇帝,究竟想要干什么……”


第777章 疯狂的学区宅
  长安,再次迎来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尽管,这六月的气温,一路攀升至三四十度,中午以后,大街上连个人影都没有了。
  酷热的气温,也让城里的公卿列候勋贵,都跟着天子,一起躲到了甘泉山下的避暑山庄里消暑。
  但,这长安城里,却涌入了一批狗大户。
  来自关东地方的豪强地主和大商人的子弟们,带着海量的财富,来到这长安城里。
  他们挥金如土,完全就不把钱当钱看。
  以至于,他们在短短的时间中,就让长安百姓和勋贵,都不得不刮目相看。
  “听说了吗?”某个官署里,几个正在喝着小酒聊天的官吏,悄悄议论着:“茂陵邑的那个学区宅,又卖掉了一套甲宅,关东鲁地的邴氏,豪掷三千金购得!”
  “嘶……”许多人闻言,咬着舌头叹道:“真有钱啊!”
  如今天子以五铢钱取代旧钱。
  现下在民间,五铢钱跟黄金的比价,大抵约在一万钱兑一金左右。
  三千金,就是三千万钱!
  这鲁地的邴家,名不见经传,哪来这么多钱?
  这就让很多人面面相觑。
  前不久,临邛的两位国丈,程郑氏和卓氏,豪掷一千金,在茂陵首先购下两套位于武苑和太学之间的学区宅邸,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位国丈,大抵是钱多了烧的慌。
  可惜,短短十几天很多人的脸,就被打的啪啪啪的,火辣辣的疼。
  程郑氏与卓氏后,最近在关中,一直在做着轨道马车运输买卖的师家,用一千五百万钱,在田氏嘴里,抢了另外一套学区甲宅。
  紧接着,南阳郡的狗大户孔家再次创造历史,用两千一百金,再次赢了田家。
  现在,又是邴氏,以三千金,刷新了记录。
  可怜的关中首富,称雄长安的豪强田氏,就这样被关东的狗大户轮流打脸。
  现在,大家也渐渐知道了,购买那个学区宅的优惠政策了。
  一套甲宅,附带九个无条件推荐进入太学或者武苑深造的名额!
  仅仅是这一条,就足够地方上的豪强大贾,为此打破狗脑子了!
  尤其是在当今越发强势,越发的表露出想要加强中央集权,管控工商业的今天。
  用自己家产的几分之一甚至一半家产,给未来买个保险,并不是很亏!
  这至少比去年那个倒霉的任氏最好的下场要强!
  想当年,任氏何其风光?
  在宣曲县甚至是荥阳,都可以横着走。
  家里的土地,多达数千上万顷,地窖里堆满了铜钱和黄金。
  然而,一朝倒霉,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天子的。
  土地,尽数被没收充公,成为少府衙门掌握的官田,然后被租给了当地的百姓。
  粮食,统统被运去荥阳,存入了敖仓。
  黄金、铜钱以及珠玉宝石,更是被全部拉到长安,成了少府的库存。
  至于任家数百口,或死或放。
  这个事情,吓坏了很多人。
  也让天下的商贾们开始正视一个事实——这个国家,到底谁说了算?
  破财消灾,花钱避祸,商人们在这种事情上面,从来都很大方。
  所以,那茂陵的学区宅邸,甲乙丙三级,最近都快卖疯了。
  许多商人都在私底下认为,这所谓的学区宅,大抵是类似保护费一类的支出。
  让他们交税,他们大抵会斤斤计较,甚至死活不交。
  但若是给皇帝进贡保护费,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大家却是积极得很了。
  一百万,两百万,五百万,一千万!
  只要能买到自己的性命和财产安全,几乎没有人在乎!
  顶尖的商贾,更是一次次的刷新着,人们对他们财富的认知。
  少府衙门收钱收到手都疼了。
  除了甲宅的价值越炒越高外,其他的乙丙两级,也是价格不断翻新。
  现在,一套丙宅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五百万,乙宅没有一千万,别想买到!
  原先,那些只是抱着拍天子马屁,捏着鼻子,买了一套乙宅或者丙宅的列候大臣,现在笑的脸都抽筋了。
  他们之前用一百万或者几百万买来的宅子,现在市值已经起码翻了三倍!
  什么事情都没做,只是躺在家里,这些人就赚了三倍的利润!
  以至于有人开始迷恋上这种躺着赚钱的感觉。
  某个天子的忠犬,据说,现在就开始在长安城里那个新开张的赛马场附近,大肆购买房屋和宅院。
  这些事情,身为官僚集团中的一员,在坐的众人,多多少少,都听到了风声。
  “这关东人,怎么这么有钱啊?”有人感叹着。
  “能不有钱吗?”有消息灵通的人神秘兮兮地说道:“诸位以为那邴氏是靠什么发家的?”
  “彼与齐鲁诸王,素来关系密切,甚至传说,这邴氏就是靠着济南、胶西和淄川的庇护,才能赚的今天的身家,如今树倒猢狲散!为了买命,区区三千金,不过是九牛一毛!”
  “哦……”大家纷纷心领神会的点点头。
  济南王刘辟光事发之后,廷尉、太常跟执金吾,这三巨头带队南下,清查齐鲁地区的诸王不法和官僚不作为之事。
  短短半个月,济南王刘辟光和其王后、太子,伏法自裁。
  国中数个豪强,被执金吾连根拔起。
  东平陵城(济南国都)的城头上,挂满了“残害百姓之不法之徒”的头颅。
  汉家的苍鹰再次用无数贵族豪强的鲜血,证明了他的刚正不阿与执法严格。
  其后廷尉赵禹带队,辗转淄川、胶东、胶西、济北诸地,甚至就连谷城和曲阜,也进入了巡查范围。
  数十个在齐鲁地区深耕数十年的大家族灰飞烟灭。
  济北、淄川和胶西三王,全部上表,恭顺的向天子检讨自己的罪过,企图以此过关。
  但可惜,从邸报上的情况来看,这三位大王的处境很不妙。
  临江、长沙和常山三位今上的手足兄弟与燕王、代王,对这些叔叔穷追不舍。
  尤其是梁王,在济南伏法后,公开议论说:济北、淄川、胶西,旧与吴逆通,怀诈伪心。今又目无法度,暴其百姓,倍畔宗庙……春秋曰:臣无将,将而诛!今济北、淄川、胶西,罪重于将,谋反形已定,不法罪确凿。臣武所见廷尉、太常所奏之三王书节因图及他逆不法无道,事验明白,甚大逆无道。请诛济北、淄川、胶西,以谢天下。
  刘武的态度,在某些程度上,实际上就是东宫的意思。
  而东宫意思已定,除非天子要保这三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