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16章

我要做皇帝-第416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坐稳这样的位置,能力倒是其次。
  主要是,这个人得能领会刘彻的意图,同时还能铁面无私的以公正客观的立场,来面对关中各个富强家族以及朝臣家属。
  性子软一点,私心多一点的人,要是坐上这个位置。
  用不了半年,长安的纨绔子弟就要无法无天了。
  而性子太强硬的人,却也可能激化矛盾。
  也只有田叔这样经验老辣的政治家,能有条不紊的调和这些方方面面的矛盾,让关中各县,都规规矩矩。
  换了其他人,那就未必了!
  如前世,晁错死后,刘彻的老爹在十年内换了五个内史。
  最终,还是上了宁成,才勉强让刘彻的老爹认可。
  如今,宁成还是个毛头小伙子。
  无论资历还是品级,都够不着内史的位置。
  没有办法,刘彻只能用笨办法。
  谋划将内史衙门,一分为二,分置左右内史的法子来作为田叔去职后的备用计划。
  内史令的事情,还好说,总归是能找到办事的人的。
  大不了让廷尉和御史大夫衙门还有绣衣卫也帮着看着。
  但魏尚的云中郡郡守继任者人选,却是让刘彻愁白了头发。
  云中直面匈奴在河套地区的部族。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云中的地理位置,都至关重要。
  云中若有闪失,未来的战争中,匈奴骑兵就能在广大的北方地区,随意兴风作浪。
  长城驻军,只能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之中。
  可以想象,若是所用非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所以云中郡的郡守人选,不能单纯的只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
  而是要综合起来考虑。
  以魏尚为例,他在云中郡担任郡守二三十年,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中间还能跟河套那边的匈奴人打嘴炮,甚至还能偷个空隙,在匈奴那边安插情报人员,建立情报网络。
  换句话说,魏尚的继承人,除了要文武双全,胸有韬略,还得有外交才能,最好对匈奴国内的部族势力有所了解,熟悉匈奴人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人,哪里是好找的?
  整个汉室官僚系统里,也未必能找出几个合适的。
  本来郅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但是,在河南郡干的风生水起的郅都,假如要调职的话,那就只能往中央调,起码都得是个九卿的职位。
  不然,谁还会给刘彻卖命?
  列侯里面,倒也有类似的合适人选。
  只是这些家伙未必愿意去云中郡,去接任魏尚的职位。
  而且,刘彻很担心,假如真派了某位列侯去云中,很可能,这个家伙想要做出些成绩。
  不是谁都愿意成为萧规曹随的故事中的那位曹参。
  也不是谁都能跟曹参一样,不计荣辱和个人得失,只为了国家和天下好。
  万一所用非人,派去的家伙,想要标新立异,乱改魏尚定下的规矩,脑洞大开的玩些新奇把戏,刘彻实在很担心,云中郡就又要走上前世的老路。
  思前想后,实在没有办法了。
  刘彻只好把主意打到义纵身上。
  义纵很年轻,学习能力很强,人也聪明,历史也证明了,他确实在边郡方面,有一手。
  另外,作为外戚,义纵也不需要标新立异。
  他只要能做好分内的事情。
  朝野都会觉得很满意。
  而且,作为外戚,义纵去了云中,能很好的压制住当地的地头蛇,迅速的树立权威。
  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内耗和争权夺利。
  只是,义纵未必愿意离开长安,前往云中。
  好在,刘彻是皇帝,所以,这个事情,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用了几天时间,刘彻就让义纵乖乖的上书请求,去云中郡视察工作了。
  说是视察工作,但其实,就是为了接任云中郡郡守而做的准备。
  打发走义纵后,刘彻终于能腾出时间和精力,专心布置在三越的事情。


第587章 东瓯内附
  四月广陵的飓风灾难平息后,三越就都派出了使臣,来到长安,一方面是表态,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长安的态度。
  三越中,东瓯人是最着急的。
  飓风毁灭了其国土三分之一大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
  死于飓风中的人,保守估计也有千余人。
  若仅仅是这样,那也罢了!
  死上千把几千个泥腿子,对东瓯这样的国家来说,根本无伤大雅。
  关键在于,飓风摧毁了东瓯人大量的村庄,其后尾随而来的暴雨和洪水,又雪上加霜。
  作为东瓯粮食的主产区的北部平原地带,今年注定要颗粒无收。
  洪水过后,疫病如期而来。
  夏季的高温,加剧了细菌的滋生速度。
  短短半个月,东瓯国内染病的人数,就迅速增加到了三万多人。
  这还只是东瓯人能统计到的。
  那些山区和偏远乡村的地区的病人,只能自生自灭。
  风灾、洪灾还有疫病,让接近七分之一的东瓯人,变成了东海国小政府的负担。
  而在灾难面前,笃信巫神的东瓯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坚强起来,面对灾难的毅力,反而认为,自己的国家被诅咒了,纷纷外逃。
  那里能活命,就向那里逃。
  其中大部分,逃向了汉境。
  这些难民,没有身份,没有户籍,没有保人。
  这意味着,他们不受汉律保护。
  闻到血腥味的汉地豪强、富商,忽然纷纷想起了“社会责任感”,许多人带着家奴,炊具、衣物,就等在汉室边境。
  就在驰道边上,起灶、烧水、熬粥。
  过来一个难民,立刻就热情的迎上前去。
  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怀起来。
  用着种种甜言蜜语,忽悠或者鼓动着这些可怜的逃难难民在一份契书上画押。
  然后,让他吃饱肚子,穿上干净的衣服,就带回家里。
  如今,朝廷对有汉室户籍的奴婢,征收高达五倍的人头税,且采取累进税率。
  但对夷狄奴婢,却没有这个限制。
  夷狄奴婢,只需要缴纳正常的人头税,即一算一百二十钱。
  另外,汉室奴仆的价格,近年持续走高。
  五年前,一个壮年男奴,作价不过一万钱左右。
  如今已经飙升至一万五千钱。
  换句话说,这些家伙,是在边境上捡钱。
  而且,捡的不亦乐乎。
  根本无法统计,这些家伙到底拉走了多少东瓯难民。
  但东瓯国境内的人口,却持续下跌,且已经跌倒了一个让东瓯小政府无法接受的程度。
  东瓯人没有办法,只能在长安城里哭天喊地,请求汉朝天子爸爸做主。
  但刘彻却不想管这个事情。
  他算是明白了,为何前世东瓯人口在短短十几年内,下降到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数字。
  敢情,灾难只是个推手,民众在恐慌中逃难,才是主因。
  不过,前世,东瓯难民应该是逃亡到了跟他们有共同语言和宗教信仰的闽越。
  这才让闽越国力迅速增长。
  十几年后,竟然掌握了三越之中的主动权。
  敢南下殴打没有了赵佗的南越,也敢北上挑衅汉室。
  如今,因为刘彻准确预言了灾难,笃信巫神的东瓯人,当然不会跑去穷亲戚闽越那里避难了——万一,再来一个这么恐怖的灾难,没有神明保佑,那该如何是好?
  况且,汉朝,始终是上国,经济好,社会稳定。
  就是奴婢都能吃上白米饭。
  怎么选,当然不用考虑了!
  蜂拥而入的难民,带活了江都国的经济。
  补种粮食、重建家园什么的,现在,在江都国的民众哪里反而是次要的。
  怎么想办法,多弄点东瓯人,成为了大家的主要想法。
  这场盛宴,甚至,连平民也搀和了进来。
  一些当地的困难家庭,娶不上媳妇的男子,也出现在了边境上。
  他们将自己打扮的尽量精神一些。
  碰上逃难来的东瓯难民家庭,只要发现对方中有年轻的女性,立刻就凑上去,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受益于这次风灾。
  原有的固定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被推动重来。
  负责主持江都灾区重建工作的官员,按照刘彻的命令,清丈土地,清查人口,重新分配土地——不重新分配的话,就没办法理清楚很多事情了。
  特别是飓风和随后的洪水,摧毁了大量的农田和房屋。
  顺便,也将这些土地上原本固定的界限给冲毁了。
  更重要的是:原本的既得利益集团,如乡绅和地主,现在是有地,也没有人给他种了。
  在灾难中被迁徙到了彭城和淮泗的难民中的那些佃农,无地农民,都被当地的地主和豪强,用着许多优惠政策给忽悠走了。
  更让这些家伙头疼的是,官府也来插一脚。
  辽东及新化、朝鲜屯垦政策一公布,那些视土地如同生命的农民,迅速的抛弃了原有的田主,纷纷报名。
  这样,当江都受灾地区的地主和士绅回到自己的家乡,准备撸起袖子,重建家园的时候。
  他们发现,土地在,人没了。
  许多原本人口密集的村庄,甚至是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的佃农和无地农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主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的吃相了。
  万一再斤斤计较,把还顾念旧土的那些农民也吓跑了。
  谁给自己种地?
  于是,他们明智做出了让步。
  使得,许多原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的农民,也有了一小块安生立命的土地。
  虽然不如几十年前,汉初授田那样,随便一个人,都能申请到一百亩的土地。
  但,十几二十亩的中田还是有的。
  这样,他们虽然依然还得要租种地主的土地,才能维持生计,但起码,有了属于他们的土地了。
  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新的房屋,官府也发下了材料,并且派来工匠指导修建。
  这些家伙,自然想着,要娶个老婆,传宗接代了。
  不知道是谁,带了个头,总之,一夜之间,江都国与东瓯边境上,就出现了许多光棍男的身影。
  这些家伙,穿着官府发下来的新衣,拿着自己的田契、房契什么的凭证,就站在道路边,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诱惑那些逃难的东瓯女性及其家庭。
  比起给人当奴隶,做个自由自在的自由人,当然更好。
  于是,许多难民家庭,就这样被自己的毛脚女婿带回家了。
  一到女婿家里,看着刚刚建起来的新房,再看看女婿的十几亩土地,再看着女婿的米缸里,满满好几缸的。刚刚从官府领来的粮食,丈母娘们一个个笑的合不拢嘴。
  马上就将女婿家当成自己家。
  招呼着自己的家人,帮着收拾房屋,整理家务,当天晚上就立刻成亲,第二天就,全部跟着女婿去地里补种庄稼了。
  江都的地主和士绅们,对于泥腿子们也来抢人,当然有些看不惯。
  但奈何,官府的官差甚至官员,就站在路边看着。
  对这些想要政绩想疯了的家伙来说。
  地主士绅们发财,他们不干涉。
  但是,谁要妨碍了他们的升迁,他们就跟谁急!
  而汉室官员考绩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口的增减。
  另外,难民太多了,即使被泥腿子抢走一些,大头还是被这些家伙吃进了肚子里。
  而且,有不少吃撑了的。
  而这些情况,最终都被报告到了刘彻面前。
  刘彻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当然不会煞笔了,胳膊肘向外拐。
  更何况,东瓯人的效率和能力,实在是太低了。
  就算刘彻在边境拉起铁丝网,禁止一切难民入境。
  东瓯国也留不住这些难民,这些人,最终可能会涌向闽越甚至南越。
  肥敌的事情,刘彻自然不会做。
  所以,东瓯人悲剧了。
  面对东瓯使臣的请求,汉室的大鸿胪和典属国的官员,都是一脸惊诧的模样:“啊,还有这事,容本官查查……”
  这一查,肯定是查到猴年马月去了。
  但偏偏,东瓯越弱,就越需要汉室庇护。
  甚至,东瓯人都已经打算内附了。
  所以,扯了几天皮后,东瓯使团就明智的放弃了继续扯皮。
  因为,东瓯的国主,东海王骆跃上书刘彻,请求内附。
  东瓯,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民众大量逃亡,社会秩序混乱,灾区重建遥遥无期,国内又是疫病四起。
  在实质上,东瓯政权,已经瘫痪。
  要不是东瓯国主控制了军队,外加,江都国派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在东瓯。
  这会,东瓯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现在的东瓯,也确实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了。
  除了内附外,东瓯人没有第二个选择。
  面对东瓯人的内附请求,刘彻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就批准了东瓯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