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72章

我要做皇帝-第37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定了下来。
  嗯,孤是闽越世子,承一国宗庙社稷之重,绝对绝对不能忘记肩上的责任!
  刘彻并不知道骆郢此刻心中的想法,只是觉得,身边的这个少年,似乎有些异样。
  但刘彻无所谓。
  汉室对三越的优势是全方位的。
  无论骆郢未来的选择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结果。
  所以,刘彻在装完逼后,心情大好,看着宦官们捧着他的墨宝,准备去找石匠,铭刻勒石于这学苑之前后。
  就带着众人,兴致勃勃的朝着下一个视察地点前进。
  刘彻在来之前,就已经告知了少府,本次视察思贤苑,他要亲自去看一看农户的家庭,还要跟农民交谈,询问民间疾苦。
  当然了,刘彻也知道,既然他通知了少府,那么,就肯定看不到任何真实的农户家庭情况,更不可能与真正的农民交谈。
  就算是后世天朝,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
  但没有关系。
  领导视察与考察,从来就不可能有“真的”这样的事情。
  况且,刘彻这次行动,本身就是一场秀。
  秀给百姓和天下人看的。
  真要信了的话,只能说,少年,你真是忠臣啊,值得培养!
  所以,当刘彻乘上撵车,在少府官僚和随行护卫的簇拥下,朝着思贤苑中的一处庄园前进的时候。
  王道就立刻跑过来邀功:“陛下,这是奴婢让人整理出来的您今日的起居言行,请您过目……”
  刘彻接过来看了看,然后点了点头,赞道:“办的不错!”
  虽然这上面的文字,肉麻得连刘彻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但,宣传的本质,本来就是夸大!
  特别是在这西元前,自我吹捧与宣扬的好坏,可是直接关系到刘彻统治的稳固。
  而且,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刘彻也发现了,好像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对这些事情,好像特别能接受,也特别愿意相信类似的宣传。
  甚至于,夸的越厉害,他们就越相信。
  想了想后,刘彻也大概知道为什么。
  不是百姓蠢和笨,会被这些宣传文字欺骗。
  实际上,中国百姓是世界上少有的精明与聪明的人群。
  他们愿意相信这些夸大的宣传之语,是因为,他们不得不相信这些,也强迫自己必须相信这些。
  不然,生活本已如此艰辛,再没有个精神寄托和希望,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甚至不需要太多宣传,老百姓自己就会脑补一个圣贤天子,心忧万民,泽被苍生的形象出来。
  所以,后世,宣传来世福报,忍耐今生苦难的佛教,才会在中国那么兴盛。
  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刘彻也是叹息不已。
  但现在,他只能选择画个大饼给百姓看,让他们有个心理慰藉。
  然后,尽量不加重他们的负担,尽量派遣一些靠谱的,能干事的官员去管理他们。
  除此之外,即使刘彻,也毫无办法。


第538章 厘定历史
  在少府官吏的带领下,刘彻的御驾撵车,浩浩荡荡的驶进一座村庄之内。
  这座村庄,名为“甲里”。
  跟现在多数汉室农村一样,这甲里的屋舍,大都是用竹子或者木板搭建起来的。
  能住砖瓦房的,不是地主,就是官宦。
  汉室的竹屋设计很有意思。
  基本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是牲畜圈。
  而且,多数屋舍在设计上采用了木梁承重的设计。
  这样的设计使得,在实际上,汉代大多数建筑物的墙壁,本身并不承重,只作为隔断之物。
  换句话说,哪怕墙壁倒塌了,房屋也不会崩塌。
  刘彻饶有兴致的透过撵车的车帘,观察着外面的农舍。
  听着农舍里的牲畜圈中传来的猪羊牛的叫声,刘彻只感觉心中暖洋洋的,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农民能有余力去饲养牲畜,特别是猪牛羊这样的大型牲畜,本身就证明,百姓的生活已经保持在温饱线了。
  若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哪来的余财和能力去养猪牛羊?
  少府可以在其他方面作假,譬如,把这村子里的谷仓都填满粟米和小麦,让人把村庄内外的道路和卫生清理一遍,给小孩子们穿上新衣裳。
  但少府的官僚绝对不会去其他地方牵来牲畜,放到农户的牲畜圈。
  不是他们不能,而是他们想不到。
  撵车在村子里的一个砖瓦房附近停了下来,少府令岑迈过来请示道:“陛下,甲里三老在车辕外恭请圣安!”
  刘彻微微掀开车帘,就见百余名民众,整齐的在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带领下,在道路两侧跪成两排。
  刘彻连忙道:“快去请长者平身……”说着他自己也是连忙在宦官们的搀扶下,走下撵车。
  在汉代,三老阶级的地位,甚至要高于士大夫阶级。
  当然,通常担任三老的人,基本都是出自士大夫阶级。
  宋明的“读书人”阶级,团结起来,能让官府噤声,连宦官集团都害怕。
  你以为这样就牛逼了吗?
  但汉代的三老更牛逼!
  宋明的读书人,还要靠舆论绑架和挟持,来威迫官府。
  但汉代的三老的阶级,却完全不需要这样做。
  他们的政治地位,有法律保障,有全社会的支持和承认以及尊重。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曾经亲自拟定诏命,布告天下:吏民敢有骂三老者,逆不道!许(三老)出入官府节弟,行驰道中;(三老)列市贾肆,勿租,比山东复!
  这个诏书的意思,就是,不管官员还是百姓,胆敢侮辱、辱骂三老者,一律视为“大逆不道”,三老准许自由出入除皇宫外一切官衙帅帐,行走在包括御道在内的所有道路,任何人不得阻拦,三老做生意,开店铺,任何人不得向其征税,三老所种的土地,以及三老的家人,终生免除一切赋税,待遇与山东老兄弟看齐。
  而在汉代,山东老兄弟,就跟天朝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是一个地位。
  与汉代的三老相比,宋明的读书人阶级,战斗力简直弱爆了。
  所以,即使刘彻这个皇帝,在一位三老面前,也要给予其必要的尊重和优待。
  以显示,天子尊老敬老养老的态度,与汉室国策“以孝治天下”呼应。
  换句话说,只要汉室还坚持“以孝治天下”为根本国策,三老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就有足够的保障。
  但与宋明的文人集团相比,汉代的三老阶级,却几乎没给国家和官府找过麻烦。
  答案很简单。
  在汉代,想当三老,有一个硬性条件。
  这是刘邦规定的。
  三老必须年满五十岁,有修行,能率众为善。
  在这西元前,人均寿命不足五十的时代,一个人能活到五十岁,基本就要考虑自己的后事安排了。
  这样入土半截的老人,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必然日趋保守。
  这样的人,纵然给他特权,也不会跟年轻人一样,想要靠着这特权,博取功名利禄,大好前程。
  特别是许多三老,都曾经是某地实权致仕官员。
  退下来后,他们甚至可能会用自己一生所得做一些造福乡梓的事情。
  譬如修桥铺路、整修水利,甚至开办一些原始的私塾,教育乡中子弟。
  像刘彻现在的内史田叔,数年前,致仕在家时,就带着乡中子弟,开挖渠道,整修道路,忙的不亦乐乎。
  这甲里的三老,也是如此。
  这位三老名曰王政。
  今年六十三岁,生于楚汉争霸之时,少年时,曾从长安名士浮丘公门下听讲。
  这位浮丘公,来头极大。
  他是荀子的嫡传弟子,秦汉之交时,天下闻名的名士巨子。
  门下弟子桃李满天下。
  如现在汉室鲁儒派的领袖申公,楚儒派的开创者楚元王,以及楚元王之子楚夷王,俱曾在其门下听讲。
  这位浮丘公,在历史上虽然地位不显,甚至鲜有人知道。
  但是,倘若没有他。
  儒家现在的情况,可能不比墨家好多少。
  这王政当初在浮丘公门下听讲时,资质不是很好,因此,成就也不大。
  靠着师兄弟们的提携,才最终混了个县丞。
  旁人当县丞,少说也得捞个十万八万,再致仕回乡。
  但王政为官,却是极为清廉。
  当了近二十年县丞,依然是两袖清风,甚至连官服都是缝缝补补的。
  致仕回乡后,甚至因为没有了俸禄,只能卖掉家里的田产。
  这可真是个悲剧!
  但随后,地方官就发现了自己治下出现了这么一个致仕后,居然不得不变卖家产度日的同僚,于是将他的名字上报到内史,内史又报给丞相府,当时主政的丞相是故安候申屠嘉,申屠嘉大手一挥,就将此人放进了上林苑,任命为这思贤苑中的三老。
  当然,那个时候,思贤苑还不叫思贤苑。
  恩,这又是个喜剧了。
  刘彻想着王道昨天报告的关于这位三老的资料,心里也是一叹。
  这汉室的公务员工资,看来是时候增加了。
  不然,这清官一声清苦,甚至连家人都养不活,临老了甚至不得不变卖田产。
  这岂非是鼓励人贪污?
  而且,官员俸禄,确实是很低。
  一位千石县令,一岁俸禄,不过一千石粟米,外加些赏赐以及来自刍稿税的补贴。
  撑死了也不过折合一万钱的收入。
  平均月俸不过千钱。
  当初,故丞相申屠嘉,位于人臣顶端的堂堂列侯,家中下人、仆役,居然不过十人!
  前世时,现在的丞相周亚夫,最后之所以绝食而死,是因为他儿子倒卖军械,被人举报。
  那他儿子为何要倒卖军械呢?
  答案是,他儿子觉得,老爹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得为后世准备,赚点丧葬费用,不能让老爹到了地下,还跟在人间一样清苦。
  申屠嘉、周亚夫,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不贪不拿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
  所以,汉室现在朝野上下,贿赂成风,甚至宫廷之中,都存在无数钱权交易,就可想而知了。
  刘彻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光明正大的给官员们加薪。
  当然,刘彻知道,加薪不能解决贪官的问题。
  该贪污的人,你就算给他加薪一百倍,他也照贪不误。
  但起码,不能让好人白白遭罪。
  况且,加薪后,说不定能挽救一些本来不愿贪污的人呢?
  譬如,考举后担任地方官员的士子们。
  现在,他们倒是还可以凭借理想和热血而奋斗。
  但理想与热血和激情又不能当饭吃。
  时间久了,刘彻担心,这些人也会被先下的官场同化。
  而这次视察,是个不错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念头,刘彻走到那位三老跟前,亲手将之扶起来,道:“长者折煞朕了,快快请起!”
  又对百姓们道:“父老乡亲们,快快请起罢!”
  这思贤苑,就是刘彻最后的大本营,老巢和最坚固的要塞。
  作为刘彻太子时的封地,潜邸之所。
  毫不夸张的说,哪怕全世界都背叛了刘彻,这里生活的百姓,依然会坚定的支持和拥护他。
  这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前世,刘荣被自杀后,最后为刘荣守陵和祭祀的人,是来自其太子苑的百姓。
  历史上,武帝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前,最后为其尽忠的部下,也是来自其太子苑的兵将。
  自然而然,刘彻也对这些自己的死忠、脑残粉有着格外亲切的感觉。
  “父老乡亲”这四个字,即是刘彻对这些人的报答。
  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
  这天下,谁敢为难皇帝的父老乡亲?
  不想混了吗?
  最起码,这些人从此就将远离一切苛捐杂税,甚至,会有上层的官吏,主动照顾他们。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捧臭脚和拍马屁的。
  三老王政巍颤颤的站起来,驻着鸠杖(又称几杖,因其柱头常常雕成鸠型,所以俗称鸠杖),对着刘彻一拜,道:“臣政拜见陛下,愿陛下千秋万岁……”
  刘彻低头打量了一下王政的模样。
  这位三老的模样,已经是苍老至极了。
  满脸都是皱纹,甚至连身子,也是干干瘦瘦的,持着鸠杖的双手,更是如同老树皮一样干硬。
  对于这样一位终生恪守本份的人,刘彻素来是非常尊重的。
  虽然根据资料显示,这王政当官的时候,政绩和能力并不突出。
  他与已经告老的紫光禄大夫石奋一样,是靠着勤勉和本份为官。
  只是他命没有石奋好,终其一生,在仕途上成就有限。
  即使告老以后,担任三老,也没带着百姓,做出过什么显著的成绩。
  他就像这个时代多数的老人一样,忠诚、勤勉、节俭、本份、踏实。
  不过,这样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