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252章

我要做皇帝-第125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在屯垦团移民还能学到各种他们之前不可能接触到的技能。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看少府统计的数据。
  在现在,在整个天下,什么地方的工匠数量最多?
  答案是安东。
  其铁匠和木匠人数更是数以万计。
  而在关中,所有的木匠和铁匠加起来,也不过万余而已。
  你要知道,关中人口是安东人口(汉移民包括归化民)的两三倍!
  屯垦团如此成功,怎么能不继续推广?
  在周亚夫眼里,不支持屯垦团的人,不是蠢货,就是别有用心之人。
  所以他毫不畏惧的表露了自己的态度。
  刘彻需要的,正是周亚夫的背书。
  有了周亚夫支持,再通过廷议,做出决断,那么,某些苍蝇嗡嗡嗡之声就可以无视了。
  这个国家,当家做主的,终究是武将,是枪杆子。


第1596章 异子之科
  周亚夫发声后,人群中的儒家诸博士们明显都有些颤抖,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然而人人皆知,屯垦团的扩张,就是军队的扩张。
  武人们在尝试并且企图用他们的方式来掌握权力,左右国政。
  皇室看样子,却不准备拉偏架,反而悄悄的要给武人助力。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胡毋生曾经与他的师弟董仲舒私底下悄悄的探讨过这个问题。
  但依然不得其解。
  要说这位天子不知道武人坐大后的危害和可怕吧?
  他对此似乎一清二楚,现在汉家庞大的军法官体系和参谋官体系,就是他建立起来的,用于平衡和削弱统兵大将的系统!
  他甚至还常常向各大野战军派遣大量尚书,充当护军使和随军使。
  羽林卫、虎贲卫的宣誓效忠誓词,现在也渐渐的被推广到其他作战部队。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位天子对此很清楚——即使他没想明白,兰台之中数以百计的尚书、侍中,以及那些特进元老、老臣们,也应该早就与他谈过这个事情,分析的相当透彻了。
  但他似乎就是如此,一意孤行。
  “陛下有些时候太过固执了些啊……”胡毋生在心里叹了口气,他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天子,对于如今的天下,究竟是好还是坏。
  但总的来说,这位天子是颇合他的胃口的。
  不仅仅是对外战争的接连获胜,更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社会的变迁和改变。
  八年前,哪怕是关中乡村,土地兼并也开始剧烈起来,但现在,关中豪强几乎没有什么人对于跟农民抢地有兴趣了。
  地主们也普遍不敢再严苛的盘剥佃户了。
  假畜政策和假耕具政策的推行,让关中数百万百姓受益良多。
  水车开始林立于河流之侧,龙首渠、褒斜道、昆明池和渭河漕河的接连开凿,让关中粮食连年丰收。
  于是,所谓的元德之治开始了。
  哪怕是鲁儒们,也不得不赞叹着说道:自元德以来,天下治隆日久,民皆得安生之所,路无饿殍之民,野无嚎哭之人……
  哪怕是曾经土地兼并最严重的齐鲁地区,在经过了数次打击和限制后,社会矛盾也被压了下去。
  大量无地贫民,纷纷踏上了前往安东的路途。
  时至今日,齐鲁每年依然在向着安东地区不断移民。
  这迫使曾经凶残的齐鲁地主们,不得不换上一副慈悲的模样,不得不去拉拢和笼络他们的佃户。
  可是……
  文人的地位,却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当年太宗和先帝,只是单纯的不喜欢文章诗赋,以为无益天下。
  到了当今,就更干脆了。
  据说,他当年还未被立之时,就曾与梁王说过:作诗赋三千,不若修渠道一里。
  他虽然养了些文人,但只是让他们写诗作赋,吹捧自己的。
  至于想要针砭时弊?对不起,出门左拐去找梁王。
  这样想着,胡毋生就有些无奈。
  文人最怕遇到的君王,就是这种类型的。
  好比当年秦始皇,一言不合就坑人。根本就没办法忽悠,更别提借机塞私货了!
  ……
  刘彻却是微微笑着,望着周亚夫,他需要的就是周亚夫的这个背书。
  同时也是借此机会,告诉那些反对者:别叽叽歪歪了,你们的反对是无效的。
  当然,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
  “长平侯所言,朕会考虑的……”刘彻淡淡的道,将这个事情暂且搁下,再怎么说,周亚夫现在也致仕了,在国政上询问他的意见,这是尊重老臣。
  但听从他的意见去做决定,这就是在抽现任三公九卿们的脸了。
  所以得先放放。
  过几日再在朝议之中付诸廷议,但有了周亚夫这一出,这个决议十之八九是要被通过了的。
  屯垦团在西方的复制也是一定的!
  而且,比起最初建立这套制度的时候,今日的汉室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经验和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条件。
  倒是这移民有些困难。
  所以,刘彻寻思着得让晁错来背一个锅了。
  刘彻已经决议打算加强商君变法的遗产——异子之科制度的程序与执行力度。
  什么是异子之科?
  这是商君变法留给中国的最大遗产之一,另外一个就是二十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制造的耕战系统。
  所谓异子之科,就是商鞅变法之时发布的第五条法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条法令的意思就是:假如百姓家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还没有分家独立生活的话,其赋税倍之。
  这是商君在走遍整个三秦大地后,对当时秦国社会和家庭开出的一剂猛药。
  并在随后,第二次变法中强化了这条法令,严格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将家庭的人口限制在五人以内(不包括未成年孩童),这就是秦汉以来,被广为推崇的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的家庭结构!
  当年刘邦在沛县耍流氓的时候,留下的那些故事就足以证明,在秦代,成年男子是一定会分户的。
  不然,后来刘邦也不会对刘太公说什么:始大人以为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种摆明了就是要炫耀的话了。
  而汉承秦制,自然也继承了这些相关制度与法令。
  迄今为止,汉家社会的主要结构,依然是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模式。
  这也是主流社会所称赞的“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模式。
  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随着元德以来,生育率的增长,这一模式正面临着挑战。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长大,他们的父母开始忧虑的发现,能给儿子们提供的出路似乎很少了。
  这也是秦汉时代,民间的忧虑所在。
  知道为何秦汉法律虽贱赘婿,恨不得将赘婿赶尽杀绝,但赘婿却怎么杀都杀不绝吗?
  就是异子之科的法律在作祟!
  一对夫妇,若是勤劳些,运气好,一生很可能养大三个甚至四五个孩子。
  倘若不幸其中全是男孩,那么这对夫妇恐怕就要疯掉了。
  按照法律,男子始傅之岁就应该分户别居。
  但,他的父母却没办法为提供居住之所,也不可能把家中仅有的那点土地分给他。
  怎么办?
  只能入赘!
  大部分赘婿都是这样产生的!
  而如今,在广袤的中国腹地,关中、三河以及梁国一带,这样的情况已经愈演愈烈了。
  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的头号麻烦。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刘彻相信,随后十年,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广大中下阶层的百姓的孩子们,在成年后就将面临寻找自己的出路和未来的问题。
  这可比后世的单身汪问题更严重。
  单身汪们至少还可以有个地方住,能吃饱肚子,甚至可以自己解决。
  但如今,整个帝国内部有着超过两百万以上的庶子、余子,他们无立锥之地,无挡风雨之所。
  只能寄居于父母羽翼之下,依附于父母保护。
  而地方官则因为种种情况,或是心软,或是出于同情,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能说他们做的错,但这个情况,刘彻是决不允许发生的!
  异子分科之制,不仅仅是削弱宗族力量的法宝,更是中国未来殖民世界的根本依托。
  没有这个制度,刘彻去那里找移民?
  必须用法律,将人民从家里赶出来,赶去远方异域,去拓展他们的家庭,创造他们的未来。
  当然此事,还得从长计议,至少得拿出一个妥当的解决方案,怎么着也得尽量减少暴力执法的次数。
  但,强制将百姓家庭之中,没有出路和土地的庶子、余子们送去安东、河西屯垦,却必将成为国策!
  起码也得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想到这里,刘彻就对周亚夫道:“长平侯,朕听说卿有四子,皆以成年,未知卿对世子之外诸子的安排?”
  对于平民而言,他们的庶子,那些不能得到继承家业权力的孩子,只能任由他们去自寻出路。
  这也是秦汉时代游侠兴盛无比的缘故——大量的庶子不得不冒险去从事一切可以找到生路的机会,他们没有土地,也机会没有訾产,只能从事游侠的行当。
  但贵族就不一样了。
  贵族的庶子,那也是贵族!
  便如周亚夫,虽是周勃庶子,不得嗣位,但却也捞了河东郡郡守的位子,等到他哥哥周胜之坐法被废,他就顺位成为了条候。
  周亚夫闻言,没有多想就答道:“臣共有四子,长子韬,次子策、三子信,幼子威,长子得立世子,次子如今在安东为细柳营屯垦团都尉兼细柳令,三子信从军,为细柳营司马,独幼子威尚在求学……”
  刘彻听完,想了想,就道:“这样吧,就让卿的幼子为细柳营屯垦校尉,即刻赴合黎山率民屯垦……”
  周亚夫一听,他立刻就明白了过来,天子这是要让他带头,给天下公卿做一个表率。
  也没有想太多,立刻就道:“诺,臣谨奉命……”
  但他那里知道,自己这一答应,随即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余子屯垦浪潮。
  从此,在官府严令下,无数成年男子被组织起来,分批次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屯垦。
  儒家撒泼打滚,痛斥世风日下,三代之治不再可期。
  而法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觉得理想世界就要来临。


第1597章 博弈(一)
  在八月的最后几日,一个消息从远方传来——西匈奴使者奉于单单于之命,朝觐长安。
  消息传开,天下震惊。
  就连刘彻都差点有些踉跄,不敢相信。
  西匈奴小政权,虽然在汉与北匈奴眼里,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
  北匈奴公开宣称:合黎山之伪单于乃是为逆贼且渠且雕难挟持之故单于子所立。
  他们甚至还派人给汉室传话,来了一封文绉绉的国书,扯了一堆的忠孝礼义,话里话外,都是希望汉室不要承认西匈奴,更不要与之有任何官方接触。
  就差没有明着对汉室说:只要汉不承认西匈奴,那么他们连幕南地区都可以合法的割让给汉家。
  很显然,对于北匈奴而言,西匈奴的存在比汉室更可恨!
  他们宁愿与汉媾和,也要消灭西匈奴!
  这倒也符合多数肉食者的本能。
  攘外必先安内。
  不过,也算这且渠且雕难运气或者说识相。
  当初,匈奴分裂且渠且雕难在河西走廊的匈奴贵族的拥戴下,趁汉匈燕蓟之战的时机,反戈一击,挟持于单自立。
  并且趁乱占领了河西走廊的大部分战略要点。
  等到北匈奴建立之时,他已经占据了星星峡,锁死了这个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国的要隘。
  面对这个天险,北匈奴一方面担心强攻损失太大,另一方面又投鼠忌器,害怕导致且渠且雕难率部降汉,因此只能看着且渠且雕难的西匈奴小政权割据至今。
  至于汉室……
  纯粹只是因为吃下幕南后,有些消化不良,在打饱嗝,加之且渠且雕难识相,当机立断,又是和亲,又是割让皋兰山,让刘彻比较满意,也就暂时放下了。
  但现在,且渠且雕难忽然遣使来访,还打着“单于于单敬朝汉天子”的旗号。
  让刘彻有些意外。
  “这且渠且雕难是准备投降或者臣服于朕了吗?”刘彻有些不太相信这个事情。
  且渠且雕难?
  这个人可以说是刘彻自己一手故意扶持起来的匈奴内奸,对于此人,刘彻太清楚了。
  他是典型的毒蛇。
  一个纯粹的自私小人。
  只要有利于他的事情,哪怕是跪下来吃翔,他也能甘之如饴。
  反之……
  只是稍稍将此人代入一下后世刘彻所见的某些利益集团的官僚的丑恶嘴脸。
  他便明白,这个人是一个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