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164章

我要做皇帝-第1164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的招牌,就是有教无类。
  别说是泥腿子了!
  便是夷狄蛮夷,只要儒生觉得对方可以教育,那也不会吝啬!
  儒门之中的楚诗派和鲁儒派甚至是对外教育最积极的派系!
  而法家则不然,法家一直以来,走的都是精英路线。
  而且,法家的要求严苛而冷酷。
  不是随随便便,就会传授学问给人的。
  况且,法家开办学苑的时间比起儒家来说,太晚了!
  在起跑线上,法家就已经输掉了。
  儒家的学苑,为什么能收到那么多弟子门徒?为什么可以收那么多门徒?
  答案是,他们在之前数十年,就已经为今天做好了准备,打好了基础。
  人家的师资力量,强大无比。
  而法家与之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弱鸡!
  与儒家不同,法家的精英和巨头,基本都进入了政坛,不可能再回来教授门徒了!
  在这个局面下,一旦儒法果真合流,数十年后,法家的地位,可想而知。
  鸠占鹊巢,都是轻的!
  严重一点,人家直接并吞过去,将法家先贤的努力与精神全部淹没在儒家的经典之中!
  是以,石渠阁之会时,法家才会如此决绝和果断。
  听着王承的诉说和介绍,所有法家门徒心里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过去,他们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儒生是个威胁,是个问题。
  但今天,他们才发现,才知道,儒生早就已经不是威胁和问题了,他们已经成为了足以威胁和影响法家存亡的怪兽!
  他们如燎原之火,燃遍天下,烧尽荒野。
  当他们燃遍天下,烧尽荒野,必然会抢夺和夺取属于法家的地盘和权柄。
  这是生死之战!
  也是存亡之战!
  但,这个敌人是如此强大!
  有人甚至因此心神动摇,产生了畏惧。
  这也是其他法家派系,一般不会告诉门徒这些事情的缘故。
  但河东学苑不同,推崇申不害的思想和理论的他们,满脑子都是权术势,一脑子都是各种阴谋阳谋和手段。
  是以,更多的人,已经在思考如何破局和狙击了。
  狙击的事情,高层已经在做了。
  这几个月来,法家高层与儒家巨头大打出手,在思想、理论上辩论不休。
  但破局的问题,众人却是毫无头绪。
  “诸君莫急……”王承看着自己的师兄弟们,说道:“破局之事,已经在进行了……诸位尊长与老师,早已经心有成竹……”
  要破儒家之局,就必须解决师资力量不强的难题。
  所以……
  法家需要吞并或者合并一个拥有着强大师资力量的即战力。
  这个目标,不能太强。
  太强了就无法吞并!
  所以,天下除了杂家的平壤学苑之外,已经没有更好的目标了!


第1494章 加强法家
  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厚厚的成绩单,刘彻面色有些沉重。
  “唉……”他长长的叹了口气,心情有些抑郁。
  自九年前,第一次开始考举至今,大汉帝国已经在考举制度上运行了整整九年。
  官员的选拔方式,也早就由过去的察举为主,考举为辅,发展成为了以考举为主,察举为辅的体系。
  每年,考举制度为国家贡献大量官吏。
  非常有效的盘活和强化了国家的活力,官府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但问题是……
  考举制度,也不全然都是有着好处的。
  至少在刘彻这个皇帝眼里,考举制度,还是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弊端的。
  这个弊端就是——考举制度放大和强化了儒家的影响力以及声势。
  自元德二年开始,每次考举,儒家士子,都对其他所有学派,形成碾压。
  今年更夸张,儒家各学派的报考士子加起来,居然占到了总数的七成!
  这太可怕了!
  再这么下去,儒家迟早自己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玩罢黩百家独尊儒术。
  想了想,刘彻拿起笔,在奏疏上批示:“凡儒门子弟,皆递减一级,以任为官吏……”
  过去数年,刘彻一直都是如此批示着对儒门士子的安排。
  所有儒家门徒,通过考举后,他们的成绩,比照其他学派的士子递减一级任用。
  也就是说,二轮士子当一轮,三轮当二轮用。
  打压和限制的味道,相当的明显。
  但儒家却不敢非议哪怕半句!
  因为,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太BUG了,他们自己也害怕,被人群起而围攻。
  元德二年的那一场考举风波,依然让儒家记忆深刻。
  黄老派、法家、墨家、列侯公卿们的联手围攻,更是吓尿了他们。
  是以,刘彻的这个决定,非但不是在坑儒家,相反是保护和照顾。
  若没有刘彻的这个安排,法家和黄老派早就联起手来,对儒家势力和学苑发起大清洗了。
  儒家各派,哪里能像今天这样跳的这么欢?
  这些年来,儒家顶着这样的压力和歧视,依然发展迅猛。
  每一次考举,他们都是最终的赢家——人多就是力量,依靠碾压性的人数,儒家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优势!
  大量儒家子弟,通过考举,进入了仕途和政坛。
  而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儒家再怎么被打压,也能有人冒出头。
  他们就像杂草一样,在汉室体制内迅猛生长和繁殖。
  短短数年时间,儒家各派,就在基层和中下层占据了优势。
  唯有上层,因为黄老派和法家的行动,使得他们难以渗透和控制。
  但,黄老派和法家还能压儒家几天呢?
  随着儒家子弟,开始大量占据和垄断基层,刘彻不觉得,他们突破不了黄老派和法家的封锁。
  他们会先占据郡县,然后向朝堂进军。
  九卿级别的儒生的出现,已经指日可待!
  是以,刘彻知道,再靠老办法,已经很难维系平衡了。
  “去年郡国上报的力田与孝子、义士名单在哪里?”刘彻扭头,问着身后的一个宦官。
  对方闻言,连忙道:“回禀陛下,奴婢将之收在了石渠阁之中……陛下若要,奴婢这便去取……”
  “不必了……”刘彻摆摆手,问道:“你可记得,去年郡国上报的力田、孝子与义士的人数是多少?”
  “回禀陛下,大约有三百人罢……”那宦官想了想,答道。
  刘彻听了沉吟片刻,然后命令:“去告诉少府、太常,自今年起,郡国所报力田、孝子及义士,皆送法家各大学苑培养……其学费及其他开销,走内库的帐……”
  “诺……”对方闻言,立刻领命而去。
  刘彻看着对方的背影,在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汉室一直有着将孝子、义士、力田,作为预备役官员培养的传统。
  不过,过去这个制度其实并不完善。
  这些被举荐为官的人,通常都是丢个官职给他,就让他自生自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被举荐的力田、义士以及孝子,自然难以熬出头。
  刘彻即位后,针对这个情况,加以完善,推出了一套培养体系。
  这些被郡国地方上报的力田、义士以及孝子,全部被送到太常衙门,由太常针对性的安排他们去各大学苑入读,接受教育。
  然后视其成绩和能力,加以分配。
  这个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完善了。
  更成为了被天下人所称赞的善政,好人必有好报的价值观随之立了起来。
  这些被委培的学生,更是成为了刘彻这个皇帝的铁杆。
  如今,儒家势大难制,为了防止儒家独尊的情况发生,刘彻只能通过政策拉偏架。
  或削弱、压制,或扶持一个对手。
  现在,削弱、压制的路差不多走到头了,刘彻只能祭出扶持和加强的招数。
  至于,你要说这不公平,这有违中立。
  那就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只有老百姓才追求公平和正义,而皇帝从来只做平衡。
  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而选择法家来定向扶持的道理也很简单。
  如今,唯有法家,才能承担起压制和制衡儒家的责任。
  譬如墨家,到现在,算上学徒和门徒子弟和那些同情和认同墨家道路的官员,总共不过两三千而已……
  儒家随便一个派系的人数,都是墨家的数倍!
  至于黄老派……
  那就不堪了……
  除了一个稷下学宫之外,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什么清河学苑、雒阳学苑,统统是战五渣!
  独有法家,这几年也开始模仿和学习儒家,广开山门,大收门徒。
  特别是在北方郡国地方,法家的学苑和私塾,遍地开花,有效的制衡和压制了儒家力量的膨胀。
  但是,也只是制衡和限制。
  想要打压乃至于控制,几乎不可能!
  旁的不说,在人数上,法家就已经输了。
  没办法,刘彻只能通过调节和政策倾斜以及定向支援,来加强法家的力量了。
  将郡国的力田、义士和孝子们送去法家的学苑,就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但这样做,还是不够。
  郡国的力田、义士、孝子们,一年能有多少?不过几百人而已,还不是年年都有这么多人。
  所以,刘彻还得继续加强法家。
  微微思考了片刻后,刘彻做出了决定。
  他提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道命令,然后交给一个宦官,嘱托他:“去,交给丞相,让丞相依命而行!”
  “诺!”这个宦官接过诏书,拜道。
  “若是这样,法家还不能与儒家争锋,那就真的只能说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刘彻低声说道。
  ……
  一个时辰后,丞相周亚夫接到了这道命令。
  他拿在手里,看了半天,脸色狐疑不定。
  周亚夫的亲信,丞相长史阳周见状,上前问道:“丞相,陛下给了您什么指示?”
  周亚夫苦笑一声,将这命令交给对方,笑道:“阳长史自己看吧……”
  阳周接过来一看,也是面色尴尬无比,道:“陛下可真是……”他想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最终只能低头说道:“奇思妙想啊……”
  这是一道命令丞相组织丞相府、廷尉、太常、少府主管人事和官吏安排的相关官员,共同拟定一个有关地方官员,向国家和上级推荐自己治下的能吏和干吏的命令。
  这个命令要求各级官府,务必将自己治下的那些年纪在三十岁以下,有才干的能吏们发掘出来。
  发掘了这些人才之后,各级官府应当将他们送去指定的那几个学苑,接受短期培训。
  而这几个指定的学苑的名字,让周亚夫和阳周,都是哭笑不得。
  茂陵学苑、太原学苑、雍都学苑……
  全部都是法家的学苑……
  天子的态度,已经不是赤裸裸的了。
  而是明摆着,告诉周亚夫和相关的官员:朕觉得法家不够强,要加强一下……
  而此事若传到外面,更是立刻会引发轩然大波。
  皇帝的态度如此的显而易见,法家固然会欢欣鼓舞,但其他学派,恐怕都要在心里骂娘了。
  皇帝劳资,这是在赤裸裸的偏袒和照顾法家。
  生怕法家的力量不够强!
  想想看,这些各级官府治下的能吏和干吏们,进了这些法家学苑,接受了委培后,回到地方,然后步步攀登。
  等他们身居高位,他们会忘记这段授业之恩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丞相,要不……”阳周小声地说道:“将此诏书,退回兰台?”
  作为丞相,周亚夫当然有着拒绝和封驳任何来自皇帝的不合理命令的权力。
  在法律和制度角度上来说,没有经过丞相同意,御史大夫附署的诏书,都属于非法的乱命。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丞相直接退回皇帝诏书的行为,是相当粗鲁和直白的打脸。
  太宗那样好脾气的皇帝,都不能容忍,何况当今?
  再说了……周亚夫也没有这个封驳和拒绝这个命令的底气。
  他这个丞相,明年就要下台了。
  在这个时候,抓着皇帝的脸抽一巴掌,皇帝可能暂时不会说什么。
  但那些皇帝的近臣幸臣,恐怕都会在心里面惦记上这个事情。
  老周家可吃过这种亏!
  周亚夫更是曾经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父亲是怎么走出廷尉大牢的。
  他才没有这么傻呢!
  他只是个军人,退休以后,去武苑教教学生,培养几个弟子,他的一生就完美了。
  犯不着因为掺和诸子百家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撕逼而去跟天子闹别扭。
  更何况……
  周亚夫心里清楚,晁错和赵禹等法家大臣若是知道了,他这个丞相临到致仕了,还要给他们添堵。
  这些家伙心里面,恐怕都会对他有想法。
  若是其他事情,关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