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崩泪流 >

第107章

天崩泪流-第107章

小说: 天崩泪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闲聊感叹之际,许多人已经不知不觉地抽起了香烟。在农村,可不像在城市有诸多的讲究,抽烟的时候,众人都习惯于随手将烟灰弹去。于是,在烟雾缭绕之中,站在上风口的那些人所弹起的香烟灰就或多或少地飘向了默默静立之中的木棺。倘若再让些时日,这样的烟灰也许就不能产生多大的破坏作用了。但,现在,木棺才不过刚刚被油漆好,那些依然呈现液态状的油漆是极具吸附之力的,一旦那白色的烟灰飘于其上,就非常不幸地被牢牢粘上了。即便是你很心疼,也不能立刻拿东西擦拭,因为油漆未干,略一擦拭就会弄花表面,让木棺显得更为难看。但,如果你不立刻擦拭的话,那么待油漆干了之后,被粘上的点点烟灰就再也弄不下来了。
  反正,结果是悲催的。不管是立即还是没有立即发现,木棺油漆之后人为造成的瑕疵终归是无法去除了。再者说,人家前来观望,那也算是给你面子,关系差些的,就是请,人家还不肯过来呢!因此,即便是发现了不对,你也不便不顾脸面地将众人赶走,最多提醒大家要略微注意一下而已。但,你说注意,难道他们就能够注意得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农村的这些老头子、老奶奶可是自由惯了的,他们常年所形成的习惯也不是说改就能改了的。他们也许记着你的话,注意个几分钟,但一顿闲聊之后,他们又会不自觉地固态萌发。因为,他们本就不是成心破坏的,只是不经意为之,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了。自然而然地就再次无心地破坏了起来。
  看着那点点瑕疵,我在心痛之余,就只能怪自己思虑不周了。毕竟,就算是没有飘洒的香烟灰,只要有风,那么晒场上就总少不了灰尘。即成的破坏已经不可挽回,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尽量避免破坏的再次发生。
  待棺木上的油漆稍许干了一些(否则,无论什么与其接触,都会被牢牢地粘于其上)之后,我就找来几块一次性的台布(买冷菜的时候送的薄膜式的简易台布),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木棺盖上。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毕竟来者是客,我总不能强制人家别抽烟吧?现在,不管他们在木棺旁如何吞云吐雾,总不会再对木棺造成什么伤害了。再者说,天象不由人,倘若突然来个什么恶劣天气(大风、暴雨等),我也不用担心刚刚油漆过的木棺了。反之,就算是一直好天气——烈阳当空照,但,刚刚刷过的油漆在太阳的暴晒之下,也必定是不好的,严重的甚至会在油漆的表面冒出一个个小气泡。
  只要是过来我家的,就几乎没有不到棺木旁瞧瞧看看的,这其中也不乏有抽烟的。我没有再过去提醒人家注意,毕竟,说了等于没说,又何苦去费那等口舌呢?这些天,一直天气晴朗,因此气候相当干燥,只要稍许刮风,这外面总免不了会有灰尘。但,我知道,现在这些可恶的香烟灰和无聊的灰尘就只能无奈地落到台布上,而不能对新刷油漆的棺木表面造成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了。
  待到第二日清晨,在给父亲送完早饭之后,我特地来到木棺旁,用手擦拭了一下盖着木棺的台布。我的个乖乖!好多的灰尘啊!这个时候,我就有些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了。倘若不是这层台布,那么富有黏性的油漆将不知道要吸附多少脏东西于木棺的表面呢?
  记得小的时候,老师常常教育我们:“成功青睐有准备的人。”现在,我似乎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了。这一次,如果不是早做准备,预先将台布遮于木棺之上,那么此时此刻,台布上所有的灰尘将全部牢牢粘在木棺的表面。到时候,木棺就不仅仅是略有些白点瑕疵那么简单了,说不得为了不让木棺太过难看,我们还不得不自己请油漆工过来再次油漆一遍。那样一来,浪费金钱不算,最主要的还是浪费了时间。因为,父亲出殡的时辰早就已经定下了,到时候万一此重新刷过的油漆还没干的话,那恐怕就相当麻烦了。你想想,抬棺材的人,总不可能不碰到木棺吧?如果一按就是一个手印,那么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尴尬的事情?


第229章  报丧
  其实,从父亲过世之日起,亲朋好友们就已经陆陆续续地过来祭拜了。但从仪式上来说,对于至亲,不管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都有必要报丧。报丧,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父亲过世的消息传递给他们。
  在报丧之前,有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准备的。只要晚一辈,在父亲出殡那一天,他们都得要带白帽子、穿孝服(白色衣服)。因此,我们第一个要准备的,就是白布。在报丧之时,将白布交给亲朋,这在我们这里就被称为“接布”。其次,只要是穿孝服的,那么在出殡那天,每人都必须穿白色的鞋子。因此,我们第二个要准备的就是白球鞋。白球鞋当然是与白布一起送过去。晚一辈的,跟父亲关系较为亲密的,在父亲出殡那天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至于会有那些方面的付出,这在以后会再次提到,因此在这里我就不详加交代了。为了父亲的事情,让自己的至亲去承担过大的经济负担,自不是主家所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这里通常会在报丧之时,直接预先支付一部分资金,好让至亲在出殡之时应对不时之需。而这个过程,在我们这里就被称为“接钱”。
  因此,一般有人过世,亲戚之间往往会相互询问:“你有没有接到布,有没有接到钱?”倘若接到“布”、接到“钱”了,那么自然是毫无悬念地在出殡那天充当主角了。但那些没有接到“布”、接到“钱”的,在心中失落的同时(所谓亲疏有别,没接到的就表明被“疏远”了),也会感到十分为难。到时候,自己要不要去呢?如果去的话,自己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出席呢?当然,感到为难的,也是自认为关系较为亲密的。一般的亲朋好友,只要在出殡之日将礼金送到、露个面,最多赴个宴,也就足矣。
  报丧是人过世之后的第一种仪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仪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仪式已经逐渐淡化了。在过去,如果主家忘了报丧,那么哪怕是至亲,也完全可以当做不知道有此事而不去奔丧。因为,“忘记报丧”,乃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在一向注重礼尚往来的中国,既然主家失礼在前,那么即便是至亲,也会理直气壮地失礼于后。所以,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至亲仔细认真地前后梳理上几遍,直到确信无一遗漏为止。
  下面,要做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丧”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如果只是送个信(告之各位亲戚,父亲出殡的具体时日)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打电话、打手机。但,很明显,“报丧”是不能这么做的。一来,如果真这么做了,那么将是一件极度失礼的行为;二来,如果真这么做了,那么“接布”“接钱”的重要仪式就将无法完成了。因此,现在的报丧,还是必须依靠人力的。说得简单点,就是得请专门的人,一个一个亲戚家地跑上一圈。
  当然,现在的科技也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为报丧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以前,人们报丧一般都是靠双腿的,因此,那时报丧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专门负责跑一处。但现在,就不再需要这么多人了。只一个人,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所有“报丧”的工作了。
  我们找的是父亲表兄家的大儿子,因为曾经做过包工头的他还是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的。在我们的熟人中,除了堂哥之外,就他拥有私家车了。而且,就他跟父亲的亲密关系(父亲不仅是他的表大大,同时还是他的师父),也绝对无法拒绝。当然,他本身也是“报丧”的对象。但,由于“报丧”事宜就是由他自己负责的,所以,自然就不会有专人到他家里去了。他的“布”和“钱”自由他自己带回去。
  有车就是方便,我们将“报丧”时所需要的白布、白球鞋以及钱,都预先放于父亲表兄家大儿子的车上。根据亲戚们的居住地方位,我们得预先为他规划好一个合理的“报丧”路线,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效、费时地来回奔波。我家的亲戚,绝大部分他是不认识的,不仅不认识具体居住地点,还可能不认识具体的人。他所能找到的,只能是我家亲戚所居住的那个村庄。所以,我已经预先将所有亲戚的名字、居住村庄的名称以及联系的电话都一一抄写到一纸张之上。当然,“报丧”的,未必就全需要“接布”“接钱”,因此我还必须在上面标明,哪些人家需要。没有标明的,自然就是不需要的了。需要的,还必须注清要接几块布、几双白球鞋以及多少钱。不同的人家,具体数目并非完全相同。倘若弄错了,少了,人家会生气,到处宣扬主家的失礼;多了,人家也并不会感激,相反会嘲笑主家的糊涂。
  虽然父亲表兄家大儿子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但母亲对其还是并不太放心,和我们本家八十多岁的老人一道,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在报丧的时候,不管到哪家,都一定要记住切不可什么东西都不吃就离开,哪怕喝一口水也是要喝的。在白事之时,我们这里的人似乎都比较注重这点。无论是过来祭拜的亲朋好友,还是这次前往别家“报丧”的,都一定要吃点东西,哪怕是喝一口水也行。但,至于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就不是十分清楚了。也许,是人们认为“死亡”乃是不吉利的事情,试图通过“喝水”这样的方式来驱除晦气吧。
  在确信没有任何遗漏之后,我们就将“报丧”大事完全拜托给了父亲表兄家的大儿子。他也相当爽快地保证,一定尽心尽力地没有任何差错地完成“报丧”一事。其实,这样的保证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相信,那么又怎会找他帮忙“报丧”呢?


第230章  各方准备
  第二天,一直到中午时分,父亲表兄家的大儿子方才到来。他给我们的感觉完全是一副风尘仆仆、疲劳不堪的模样。来到之后,他即刻向母亲汇报“报丧”的具体情况。绝大部分都已经送到了,但也有少部分亲戚家中没人,电话还没人接。
  “那你是怎么办的?”母亲听后就非常紧张地问。
  “大妈,你放心,我已经将布、鞋和钱都放到他们邻居家了。并嘱托再三,一定要将大大(对父亲的称呼)出殡的日期如实相告。这种事,没人敢耽误的(死者为大,我们这里的人将白事看得很重,如果接受了人家这样的嘱托,那么就一定会及时转告,否则将会收到强烈的良心谴责,更有甚者会觉得如此作为将给自己带来晦气)。”
  听了父亲表兄家的大儿子的解释,母亲紧张的神情才逐渐放松了下来。“每到一个人家,你有没有记得最起码得喝口水?”最后,母亲依然有些不放心地问道。
  “这……有些人家根本就没准备,我总不见得在那里等着他们烧开水吧?如果真这么做了,那么恐怕一整天,我也未必能将所有的人家都跑个一圈。这不是时间不允许吗!”父亲表兄家的大儿子有些难为情地辩解道。
  看到母亲那越来越难看的脸色,我就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妈,算了,算了。从时间上来看,确实有些来不及。再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再过个几年,到年轻一代了,又有多少人会按这些老规矩来办事呢?”
  也许是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也许是认为,人家是过来替我们帮忙的,即便有哪里做得不好也不便责备。反正,最终,母亲起初升腾而起的那股怒意就在什么都没说的情况下,也悄悄消散而去了。
  出殡那天是为正日,既然已经“报丧”,那么就表明即将到了出殡的时刻。而白事跟红事又自不同,现在流行火葬,因此亲朋好友可不能像红事那样,只要正日那天赶到即可。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必须在出殡正日的前一天晚饭之前就必须赶到。那个晚饭,就如同红事正日那天的午饭一般,是最最隆重、最最正式的一顿。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顿晚饭之后,等上一段时间,众亲朋好友就会随同我们一起前往火葬场,以便送父亲最后一程。
  既然正日将至,那么我们就必须得有所准备。在堂哥的事先准备下,我们已经预先预约过做家宴的了。现在,请人家过来,是要将晚宴的食谱给初步确定下来,确定的尺度当然是“物美价廉”。在还过得去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地少花钱。
  第二日上午,堂哥和父亲表兄家的大儿子即开车前往菜场并按照确定下来的食谱买菜去了。随行的有老婆和婶婶。老婆作为主家人,负责付账;婶婶经验十足,负责(食物质量)把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