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彦冲的所在,金人瞒得极紧,就是以汉部这样发达的情报网也无法正确判断其所在。曹广弼综合各种情况猜度,一开始倾向于折彦冲会在西路军,因此命王彦守上党,自己亲带五千轻骑埋伏在汾河河边。谁知道误着副车,只劫到了五十车金银!曹广弼一击不中,不等宗翰反应马上退走。
恰巧先前派去联系种彦崧的人回来了,来的人却是马扩——他在北线兵败以后便入太行山依附忠武军,这时匆匆赶来,告知曹广弼:种彦崧打算在金军东路军进入真定之前袭击金兵。
曹广弼将劫到的金银交由郦琼带回上党,然后便领轻骑日行数百里,飞往忠武军的所在地,虽然及时在种彦崧发动攻击之前赶到,但带来的两千人马就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能勉强呆在马上了。曹广弼连夜帮种彦崧修改阻截战术,再次对宗望发动袭击,结果又是没找到折彦冲只劫到金银,这次的收获更多,竟劫到了金一百万锭,银四百万锭,珠宝印玺无数。这次由于东西太多,曹广弼就想沿途丢弃,林翼贪财,在没收到曹广弼命令之前就发动埋伏在旁边帮忙鼓噪助威布疑的忠武军民夫搬抢金银,结果被金兵骑兵寻到,双方厮杀了半日,打到后来连民夫也被迫拿起短兵加入战团,双方厮杀到天黑才各自退去。这一仗忠武军损失惨重,虽然得到了金银,但全军伤亡已接近三分之一,而且金人也在战乱中知道带兵的是曹广弼。
曹广弼心想若是遇到宗望主力回师一击,只怕忠武军和自己带来的人马非全军覆没不可,所以让种彦崧带领大队避入太行,自己率领五百轻骑为疑兵去因开宗望的主力。
他这一招十分危险,因为此时全军上下无论人力马力都已颇为疲乏,所以在引开金兵主力后能否脱身自己也没有把握。幸好宗望极为精明,追到中途就看破这队人马逃跑的轨迹有异,这时金军东路军还没有进入完全由金人控制的地盘,宗望怕中了埋伏便没有穷追下去,他却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份精明错过了活捉曹广弼的机会。
曹广弼在金兵不再追赶以后,才绕了个圈子西进与种彦崧、林翼等会合,一路想起这次阻截金兵的险境也忍不住后怕。
种彦崧对上千将士的伤亡十分悲痛,反而是本应为事件负责的林翼却在为得了大批财物窃窃自喜,只是不敢表露出来而已。
曹广弼仰头叹道:“两番截杀,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居然连大哥在哪里都没摸到边,我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原来曹广弼想宗翰宗望拘押折彦冲必用重兵把守,若是折彦冲藏在中军那曹广弼也就没办法了,他赌的就是宗翰、宗望不会把一个对各族将士都颇有号召力的折彦冲带在身边以免变起肘腋。所以曹广弼的两次截杀都避开了宗望、宗翰的中军,而选择另外几个防备较为严密的队伍,在从这些队伍中选出他认为最有可能的一支。
金人这次北归,对两支队伍极为看重:第一支就是押解赵氏宗室的队伍,这支队伍留下的吃喝拉撒、死人掩埋之类的行迹太过明显,所以一开始就被曹广弼排除;而第二支自然就是押解财物的队伍了。曹广弼两次袭击,挑中的都刚好是宗翰、宗望的运财队伍,这部分是因为巧合,部分也是因为曹广弼一时走不出他自己的思维惯势所致。
——————
票票!别忘了投票啊!
【阿菩自制水印:本书首发/html/bookabout。htm?bid=10844】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 上
汴梁陷落后,以往胡人北、汉人南的势力分布被完全打乱,中原地区的政治势力开始呈现犬牙交错的情况。大金、大宋和汉部的力量互相交叉又互相渗透,势力分布变得极为复杂。
金兵入侵中原已逾年,但真正完全掌控的不过是太原、真定、保州等靠近燕云的地区,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都还在为宋室坚守,宗翰之所以要打下汴梁,原因之一就是想取得宋廷的割地诏书命两河各州县的军民投降,不过宗翰没有算错汴梁的抵抗力,却算错了两河军民的气节。河东、河北乃是中原故地,自战国以来忠义勇劲便深入其民风之根底,这种精神近数百年来虽然不断遭到破坏,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民风仍然十分剽悍。宋廷割地诏书虽然发出,但两河尚未陷落的州县除了一个石州以外全部不承认这道丧权辱国的乱命。
不过,在两次南下期间,金军毕竟已经沿着河北、河东两条主要道路打下了许多州县,并沿途设立据点,如河东的太原、汾州、晋州、绛州一带便为金军所控制。但这些地区之外的周边区域金人一时之间便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征服统治。
反过来,两河大部分州县虽然仍然在为大宋坚守,但由于几条主要的交通干道为金人所截断,太原、中山等战略要地为金人所占据,加上作为中枢的汴梁已经失陷,所以宋室虽然在两河仍拥有最大的领土面积,但这些七零八碎的领土不仅无法形成统一、强大的力量,而且大部分无险可守,所以面对金人的压力都有随时崩溃的危机。
和大金、大宋相比,汉部在两河控制的领土最小——甚至可以说没有。沧州的地方士绅虽然已唯汉部马首是瞻,但挂的仍是拥护大宋的旗帜;而曹广弼占据了的上党也是如此。
上党所在的隆德府位于晋东南,向西过威胜军就是河东地区的主干道汾河河谷,向东越过相州就能抵达黄河,而上党本身又是一个山盘河绕的险要之地,兼有煤铁矿产,所以曹广弼才会一来便相中了它作为根据地。这支义军一路北来声名越播越远,尤其在连续两次阻截金人归路后更是声威大振,两河有志抗金的英雄豪杰闻风而至者不数月就达数万人,临近州县听说这里能够避寇安生而涌来的移民更是不计其数。
隆德府原本就有近十万民众,加上曹、种所率的两支义军以及新近来归的带来的军民人口已超过二十万。曹广弼从京师带出来的队伍里本来就有上千个知识分子,这些人里还有不少原本在汴梁就有官位,但虞琪处理起民政事务来仍感大不顺手——原来汴梁来的这些士人大多久居清要,擅长中枢之务而缺乏料理亲民之政的经验,这种情况到忠武军加入后才大大改观。
忠武军从一开始就是一支显得有些奇怪的队伍,这个队伍麻雀虽小,但五脏具全,不但有数千专门负责战斗的战士和一个专门负责后勤的庞大队伍,还拥有大量的工匠、农夫和牧民,甚至还有移动学校、移动医馆和移动寺院!所以曹广弼的这个上党根据地一有忠武军的加入,整个地区的行政运作、手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很快就上了轨道。这时宗翰、宗望需要时间来处理这次冒险南侵的成果和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发动对上党的大规模围攻,这让上党拥有了进行休整的宝贵时间。
而种彦崧在遇到曹广弼以后,也让忠武军的作用产生了质的变化。种彦崧这些年来虽然屡经历练,但他可以作为一军之将、一地之守,却并不具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和智慧,他不像曹广弼,并不知道自己带领这支队伍是要去做什么、怎么做,而只是东奔西走,在太行山内外游弋不定,对变乱的时局疲于应付而不知如何打开局面,所以他才没法完全激发出杨应麒交给他的这支队伍的潜力。但是遇到曹广弼以后,这一切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华元一六七八年四月,忠武军进驻上党,在这里各派势力的领袖人物聚集在壶关,召开了一次对两河影响深远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人背景十分复杂,既有已下定决心为汉部打天下的文官(如邓肃)、将领(如李成),也有仍然心存赵氏的文官(如虞琪)和将领(如种彦崧),而王彦、马扩、郦琼等人的心思则更为复杂——他们究竟是仍倾向于大宋,还是已倾向于汉部,或者说仅仅是为曹广弼个人的魅力所吸引,也许此刻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曹广弼成功地把握住了在场所有人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抗金!在大宋朝廷彻底沦陷的这个时刻,抗金的大旗足以把这些人凝聚起来。
“宋廷的号令,我们不能听了!”曹广弼道:“他们已把两河给卖了!若是听从了他们的号令,那我们就得做亡国奴!”
邓肃、李成等纷纷相应,种彦崧、王彦、马扩等也表赞成。
虞琪却道:“但若不听朝廷号令,我们却该如何自处?”
“朝廷!”林翼冷笑道:“现在还有朝廷么?”
林翼这句话击中了拥宋派的要害:北宋政权确实已经灭亡了!
马扩道:“不如我们寻一个赵氏的宗室拥立吧?”
王彦道:“赵氏留在汴梁的宗室都让金人掳走了,哪里找去?”
马扩道:“近的找不到,便找个远一点的。”
虞琪皱眉道:“那样只怕不妥,而且未必有用!”
马扩道:“找一个宗室,只是要一个名份!只要我们是一心报国,真假远近又有什么所谓。”他这句话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为了抗金,就是找一个假冒的赵家宗室也说不得了。
虞琪道:“若是如此,那还不如奉兵马大元帅康王为主——眼下也就康王与二圣亲缘最近,位望最佳!”
“我不赞成!”林翼道:“我打听到汴梁未沦陷之前,康王已经拥兵数万,周遭听他号令的勤王之师也为数不少,但他既没有赴汴京入援,也没有支持宗泽副元帅断金兵后路。哼!若我们阻截宗望东路军时有数万大军参战,我不敢说一定能胜,但战果至少大大不同!”这些日子林翼没少受到忠武军一些人的埋怨,虽经曹广弼调解大部分人已不再提起此事,但他自己却一直对这件事有些耿耿于怀。
虞琪道:“或许康王当时有他的苦衷。”
林翼道:“我不管他有没有苦衷,总之他若是无志抗金,我们拥护他来做什么?”
众论纷纷,一时未决,慢慢地便把目光转向曹广弼身上。邓肃问道:“曹将军,你说两句。”
虞琪也问:“曹统制,你看该当如何?”
——————
票票!别忘了投票啊!
【阿菩自制水印:本书首发/html/bookabout。htm?bid=10844】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 下
曹广弼见全场都静了下来等自己说话,他且不说自己的意见,先问道:“我们大家为什么会聚在这里,现在开这个会议,为的又是什么?”
众人皆默然,他们不是没话说,而是要说的话太多。每个人都觉得来到上党的原因和目的十分复杂,复杂得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曹广弼站起来道:“若按我说,我们大家聚在,为的就是两件事:第一是抗金兵,第二是保华夏!”
虞琪、邓肃等一听无不点头,王彦、种彦崧等人更是听得热血沸腾,均道:“不错!抗金兵,保华夏!”
曹广弼道:“既然大家的心意都是如此,那便以这两条为号召,何必再找什么真假宗室、远近亲王?”
虞琪道:“但是群龙不可无首啊。”
曹广弼道:“若是问主事之人,那我们便推举出一个能守住上党的人便是。若问天下之主,将来谁能驱逐胡马,振兴华夏,我们便尊他为主!否则的话,别说是和道君皇帝最亲的亲王,就算是道君父子两位皇帝复立,若他们要割两河给金人,我们也不能拥护——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我等均是血性汉子,焉能拥护卖国之人为主!”
虞琪道:“我怕的是不拥护赵氏,人心思变,上党便不能固守。”
曹广弼道:“好男儿贵在自强自立,当初我汉部孤立于辽南,也没有赵氏的荫蔽,一样过得下去!”
虞琪道:“这……我们毕竟不是汉部?”
“有什么区别?”曹广弼道:“在我看来,现在我们的条件、形势可比汉部当年好多了!汉部当年是四面皆胡,如今我们却身处汉人海洋当中。就外部说,康王、宗副元帅和陕西军民均可为援。就内部说,若我们能善待辖地的军民,何愁他们不归心?”
虞琪问道:“归心于谁?”
“不归心于谁,而是归心于抗金兵、保华夏的大旗!”邓肃道:“大家为此六字而来,现在以此六字为旗帜,难道还不够么?”
王彦站起来道:“不错!我上党的乡绅、豪杰,为抗金兵、保华夏,虽万死而不辞!”
马扩也道:“扩这数年来南北奔走,为的也是这六个字!”
郦琼道:“保我华夏,免于左衽,此圣人所以赞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