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边戎 >

第241章

边戎-第241章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正汇道:“可现在最怕的就是赵家把土地和人心一起丢掉,那样我们就会陷入极为难的境地!”

    杨应麒叹了一口气道:“不错,这一点的确令人担心!汴梁的战局如此被动,要不是大哥还在宗望手上,我都忍不住想动手了!”

    因眼前的战局而躁动的人不止欧阳适和杨应麒两人,游荡在黄河北岸的种彦崧几次就想不顾一切冲回汴京和宗望一决死战算了。而汴梁的百万军民更是在金兵的压迫底下日渐消沉,军队士气低迷,民间人人自危。

    “怎么办?汴梁城池会破吗?”

    人人心中都有这个疑问,特别是下层百姓,他们不像士大夫一样有别的退路,对他们来说,汴梁就是家,是不能失去的家!一旦胡马攻破城池他们将一无所有!尽管李纲等人力图激发士气,但由于朝局的牵绊,许多措施常常是半途而废。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至今还看不到任何胜利的期望!

    但是这种情况在进入正月中旬之后忽然发生了变化!在上旬的最后几天,京东东路的勤王之师已经逐渐接近,而西路也渐渐吹来了不一样的风——那风,似乎是从陕边的黄土高原上吹来!

    “报——种少保来了!”

    “什么!种少保来了?”

    “没错!种少保率领百万大军来京师勤王了!现在前锋已经到了汴河!这是榜文,快传出去!”

    “种少保来了……”

    “陕西兵来了……”

    “种少保率领百万大军来京师勤王了!”

    种师道的军马还没到,但他的榜文已经飞到了汴河!自洛阳到汴梁一线的沿途军民闻讯无不振奋!

    “来了,来了,种少保终于来了!京师有救了!我们有救了!”

    “我们有救了!”

    “有救了!”

    汴梁城内,本已日渐消沉的汴梁守军看到榜文也都打起了精神!

    没错!军官确认了,是种师道的签押!种少保真的来了!

    “守住!只要在守住几天!守到种少保来到我们就赢了!”

    这一张榜文让百万军民心中有了盼头,有了盼头以后,人心就安定了不少!金军虽然凶狠,但守到种少保来总还可以办到!就连赵桓在皇宫大内听说了也望西连连搓手,心想这回保命应该没问题了吧。

    宗望似乎也闻到了一些不对劲的味道,下令整顿兵马,游骑向西探知宋军军情。一路群言振振,都说老种率领百万西军来勤王了!

    榜文是见到了,可是,兵马呢?种师道的榜文先到,但他的兵马一直没有出现。不过在榜文出现之后、种师道出现之前,京西路的一些勤王兵马倒是先到了,这些人马就想种师道登场的前奏一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奏下去,直到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

    这一天,汴河流域忽然出现一支和其它宋军颇不一样的兵马,这支兵马数量虽然不多,但遇到金兵不但不退避反而迎了上去,直逼金营!

    “这就是种师道的先锋?”

    这时四方勤王之师已经聚集了不少,就人数而言已经超过金军的兵力。所以金人骄横之气渐消而惧惮之意渐生。西面来的这支兵马虽然人数不多,但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与勇气却令亲者振,仇者惧!宗望唯恐种师道还有后着,一战不利,敛骑而退。这支西兵渐渐团聚,聚到六七千人之后竟逐步向金营逼来。

    宗望摸不透种师道的底细,不敢分兵,尽弃已经攻陷的临近州县,在牟驼冈增垒筑墙,从此游骑不敢随意旁出,由一开始肆无忌惮的全面进攻转为积极防守。开封府以南自此才稍稍见安。

    若干天后,杨应麒和陈显分别收到消息,几乎是以同样的语气深叹一声道:“终于来了……”

    而这么久过去,那百万大军还是没有出现——不过这个疑问暂时来说并不重要,种师道的这张榜文已经让整个京畿地区安稳了下来,中原的战局也因这张榜文的到来而出现了彻底反转的转机。

    在有些时候,一个人的名字原来可以比十万大军还要强大!

    《边戎》第十三卷《靖康传疑》完,敬请关注第十四卷《北国之变》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二零四章 思良将 上

    第二零四章思良将(上)

    国危思良将。

    宋廷在大厦将崩之际,终于想起了种师道,于宣和七年年底重新起用,命他以河东、河北路制置使身份征调兵粮。

    种师道这时已七十五岁,既老且病,又被朝廷晾了多时,但一闻国家有难,他竟毫不迟疑,全然不管侄子种洌的劝告扶病上路。童贯在太原拥数万之师,一听金兵将来就闻风而逃;此时种师道手下只有两三千员临时召集的兵勇却毅然出征。

    在前往汴梁的路上,他遇上正要回陕西的姚平仲军,种师道当即以两河制置使的身份征调了这支部队,合为七千人东行勤王。这支人马一开始走得并不快,因为在种师道心中金军要克中山、破镇定、渡黄河,没有一两个月的苦战是不可能的,他正好利用行军的这段时间整军。但他没料到两河边防会垮得这么快,更没料到宗望竟敢兵行险着,绕开坚城直逼汴梁。当他于正月八日到达洛阳时,金兵早已兵临汴梁城下。种师道闻讯这才大吃一惊,忙下令急行。

    姚平仲道:“如今敌势方锐,我军兵少,而勤王之师未聚,不如且驻汜水以谋万全。”

    种师道卧在车中,叹道:“正因勤王之师未聚,所以要急!我军兵少,若犹疑不进,被金人窥破我虚实,形见情露,便到了金军面前也只能自取其辱!为今之计莫若鼓行而前,使金人不能测我虚实。且汴梁军民知我将来,士气必振!都城兵马不少,粮草充足,只要士气振作,必能坚守!”又道:“我老病,不能急行。三千骑兵尽付汝为先锋!望将军莫折了我西兵的威风!”

    姚平仲昂然道:“断不辱命!”

    当下姚平仲引骑兵三千人直奔汴梁,沿途揭榜虚言种少保率西兵百万前来勤王。宗望果然疑惧,引兵稍却。

    汴梁城内百姓军官听说种师道来无不额手加庆道:“种少保来了!我们可有救了!”

    曹广弼听说种师道来,对邓肃道:“汴梁无妨了。”

    赵桓在宫中也欢喜无限,传旨开安上门,命李纲前往迎劳。

    种师道坐在马车中倾听外面满城军民的欢呼声,对种洌道:“士气已振,京师无忧矣。”听说执政李纲来,慌忙扶着侄子的手颤巍巍走下车来。

    李纲迎上,宣皇帝慰劳之意,种师道叹道:“师道料敌不明,这番可来得迟了。幸有李右丞主持大局,方保得京师无碍。”

    李纲连忙谦逊,看出种师道身上有病,眼下这个看起来随时会散架的老人可是大宋军心的支柱,万万马虎不得,忙请他上车,引他入宫面圣。

    到了宫门前,太宰李邦彦等来迎,寒暄两句以后李邦彦便小声道:“种少保,眼下朝廷与大金和议已成,圣上已下手敕,言战者罪!待会面圣之际,万万不可言战,以免有违圣心。”

    种师道冷笑道:“不战不战,但愿李太宰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女真割地赔款、称臣退兵,那便是朝廷之福,天下之福。”

    李邦彦脸色大变,恹恹而退。

    内侍引种师道入见,赵桓在龙椅上望下去,仔细打量这个被大伙儿倚为救星的种少保,见他已经老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了,不知怎么的竟能逼退那些如狼似虎的金兵,心中暗暗纳罕,金口开启,命免礼赐坐,跟着又问兵机。

    种师道道:“陛下,这女真豪酋不知兵法!中山、真定未下便绕道直逼我根本之地!此乃险招,出手不能致敌死地则必受祸殃!古往今来,绝无孤军深入敌境而能善归者!”

    赵桓听得有些愣,问道:“卿家的意思是……”

    种师道道:“自古胡人难敌者,在于骑兵来往飘忽,不能捉摸。如今女真竟敢渡河而来,陈兵城下,那是天裹其足,自取死路!上上之计,莫若且虚与委蛇,待勤王之师大聚,便命四起围攻,纵不能叫这数万胡马死尽死绝,也要他女真一族元气大伤。”

    赵桓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道:“什……什么?还……还要打?”

    种师道道:“是!有此城下之胜,金兵西路必然恐惧退却,太原之围不战自解。我军乘胜追击,便燕云亦可复得!此乃一劳永逸之计,还请圣上明断。”

    陈邦彦在一旁高叫道:“种少保,这女真人何其凶狠你知道不?竟敢在这里开口大言!”

    种师道斥道:“胡人凶狠,我大宋军士便不能战么?而且如今我军已数倍于彼,且有地利之便,纵然野战不胜,拖也能把他们拖死。”

    “拖?”赵桓惊道:“那要打多久啊?”

    种师道道:“入宫路上,已从李右丞处闻知京师有积粮四十万担,有此军粮,足以久战!”

    赵桓道:“卿家的意思,是说我们一定能赢?”

    种师道道:“金人蛮勇善战,与之接锋,或有不利,但金人兵少,定然吃不下我。他吃我不下,若要就此退去,又怕我掩他后路,势必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只要磨得他一日,他的力量便减一分,我军胜算便多一分。只需朝廷与兵将一心,最后得胜者必是我军。”

    种师道的意思其实已十分明显,那就是要以兵马数量上的优势来抵消金军的锐气,让宋军本土作战的优势得以发挥,这种策略和萧铁奴的“换子”思维已是十分接近,若是这个策略让萧铁奴来说肯定会讲得更加直接,那就是以士兵作为炮灰来换取最后的胜利。

    不过,这个策略要顺利推行还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军中必须有一个有能力完成这一军事布局的帅才,二是朝中必须有一个有勇气坚持下去的领袖!当初辽口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同时拥有了完颜虎和杨开远,津门能让宗望不敢轻视是因为杨应麒和曹广弼同时在城中。而现在汴梁却没有这个条件:种师道或有这个能力,赵桓却绝没有这个勇气!当他听说还要打苦仗——而且还是一场可能失败的仗,哪里还敢答应?慌忙打断种师道的话头道:“种卿家!此事万万不可!”

    种师道愕道:“这是为何?”

    赵桓道:“如今我们与金人已订下合约。如果出尔反尔,岂不失信于天下?”

    种师道谏道:“城下之盟,如何作得准?便是要和,也需是用兵马打下来的和约才有保证。”

    赵桓一听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总之和议是朕许下的,若然反悔,卿家将置朕于何地?”

    这话可说的有些重了,种师道一听连忙请罪,但仍道:“纵然议和,和约也需重新谈过。三镇尤不可割!保州乃宣祖(宋太祖的爷爷)坟墓所在,一旦割去,子孙何以自安?”

    赵桓见种师道退让,略感安心之余腰杆也挺直了几分,说道:“和战之议自有宰相议定,此事无须再多言!”言语间竟是不容反对!

    若是杨应麒在此,心中既认定了战和利害,定要设计逼得主子不得不从;若是萧铁奴与种师道易地而处,恐怕立即便要想办法夺了兵权逼皇帝亲征。但种师道却深知宋廷不许武将议政的家法,当下只是低了头,脸颊抽搐良久,这才沉声道:“老臣以军旅之事事陛下,余者非所敢知也。”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二零四章 思良将 下

    赵桓和种师道注定不是同一条路上的人,但眼下军情尚危,汴梁的安全还需要倚靠这个老将,所以赵桓仍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领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统领四方勤王兵将及亲征行营司前后军。又赐肩舆一顶,许种师道乘轿出入宫殿,入朝免拜。

    种师道谢了恩,出得宫来,与李纲商议了一会军事,李纲虽为良臣,但战事毕竟不是他的专长,说了一会便推荐曹广弼来共议军务。

    “曹广弼!”种师道惊道:“汉部的二将军?他此刻也在城中么?”

    李纲道:“不错。”将曹广弼来汴的事情简略说了。

    种师道沉吟半晌道:“这位曹先生深知北兵虚实,非同小可。我等且布置下守战事略,晚间再请右丞引见。”

    种师道乃宋夏战争中历练出来的经年老将,此时建炎名将均尚未大成,所以单论战略防守能力当世无人能出其右。这一番布置下去,看得李纲暗暗佩服。

    当晚曹广弼未到,林翼倒先来了——他在大宋公开的身份是种彦崧的参军,所以种洌也以自家人待他,引他入见。

    林翼对这位老将本来就十分尊重,见面后以家人之礼叩拜行礼,并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