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边戎 >

第199章

边戎-第199章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州莱州在赵家官人没空理会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人跑到这个在十年前人烟还算稀少的半岛来做工找口饭吃。这里的耕地并不十分充足,但杨应麒设立的那几座大粮仓却足够养活他们有余。

    不久新的莱州知州上任了,这位叫赵明诚的官员并无特别杰出的经济才能,而在王师中学士那强大的影响力之下,他能做的,也只能是萧规曹随。

    无论是在边疆还是在中枢,大宋的家法都正变得越来越疲弱无力,那或许是因为这一代的宋家家长,实在是个硬不起来的软蛋!

    ——————

    票票!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七一章 文词 下

    大宋宣和六年到宣和七年的这个年,杨应麒竟是在登州度过。

    清阳港原先只是很局限的一块海边荒地,但随着贸易的发展,不到两年便不够地方用了。那一两年间环绕在清阳港这个小寨子外边的,本是一些本地人经营的食肆、酒馆之类供应寨内商人消费的店铺。清阳港地方不够用以后,清阳港商会通过决议,拆撤清阳港寨边的栅栏,将寨内完全变成大宗货物交易以及商会办公的地方,清阳港商人的吃、住都自己到外围解决。王师中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慢慢的清阳港渐扩渐远,竟由一个海边小寨变成一个港城。在最初这里从事的主要是贸易活动,但中原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许多工匠逃到此处谋生,渐渐依靠着这个港城形成了几个手工业基地,到宣和六年末,登州竟已是工商两业俱有所成了。

    这几个月杨应麒就住在栖霞山上的蓬莱学舍,刘介在学舍旁边本有一座小庄园,杨应麒来了以后就住在这里,上午以杨廷之名到学舍讲学,下午回庄园办公,生活竟和他在津门管宁学舍时没什么两样!

    蓬莱学舍资金充足,后台又硬,再加上挂着王师中学士的大名,对那些不得意的大宋才子很有吸引力。一些大宋士人被东海新学风所吸引,又不愿渡海前往津门,许多便留在了蓬莱学舍教授讲学——而这些人的学问素养往往又比渡海者更深更执着。所以蓬莱学舍和管宁学舍相比,学问之新蓬莱不如管宁,学术路子往往跟在管宁后面,但蓬莱学舍学者二度发力的深入程度与完备程度,却常令管宁学舍师生为之叹服。

    这蓬莱学舍此时已成为登州一处风流文雅的胜地,王师中也是常来的,他见杨应麒赖在栖霞山不走心头不免惴惴不安。幸而杨应麒在平定农民起事之后对他一直十分礼貌,并没半分**压迫威胁的意思,在蓬莱学舍师生面前更以山野闲人自居,尊王师中以父母官礼,才让他的心理稍稍平衡,对杨应麒的芥蒂渐渐消解。

    这日一场春雪方罢,两人正饮酒吟诗,忽然蓬莱学舍的山长派学生来传言:莱州知州赵明诚大人到了。

    “哎哟,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

    王师中慌忙前去迎接。原来昨日莱州知州赵明诚来访,两人公务交流之余,王师中不免要安排赵明诚四处看看,而蓬莱学舍自然成了第一个要来的地方。因赵明诚是当世有名的大学者,因此蓬莱的山长还安排了一次讲学活动。

    王师中问杨应麒是否一起前去,杨应麒对赵明诚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区区一个莱州知州他也不放在眼里,笑了笑道:“我还有些事情,待会再过去。”取了津门转来的公文批阅了半个多时辰,有些乏了,心道:“不如去看看那赵明诚讲些什么。”

    向书童问明了地点寻来,却见几十个学生坐在干净的地上,静听一个形貌清朗的中年儒生讲金石之学。这金石之学乃是极精极深极富贵的学问,杨应麒所学广博而偏浅,但他是大富大贵之人,经手摸过的周鼎汉碑不知有多少,接触得多了,自然便懂了。这时听了几句,觉得这赵明诚讲得甚是不错。听了有半个多时辰,赵明诚才把他既定的话题讲完。跟着有学生站起来发问,前面三个问题赵明诚对答入流,到了第四个问题却被难住了,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一个女子走上一步,雅音如缕,三两句话便把问题解决了。杨应麒听得暗赞不已:“大宋果然人才辈出,连女儿家也有这等修养!”

    讲学罢,王师中便介绍赵明诚与杨应麒相见。杨应麒不重他知州之位,却佩服他学养精深。赵明诚不知杨应麒真实身份,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说不到两句话便知杨应麒也是个大有学问的人。两人互相钦服,进而惺惺相惜。杨应麒又问起那女子的身份,才知道是赵明诚的夫人。心道:“可惜她成日家海上奔劳,否则以她的聪明智慧,用之于学问文词,或许也能如这位赵夫人般清雅风流。”

    当晚月下茗茶,尽欢而散。

    第二日清晨杨应麒正在读书,赵明诚又骑驴而来。原来他是个大雅之人,仕官不过是尽忠之务,为学才是其人生寄托,一到这蓬莱学舍便被这里的风气吸引了。杨应麒心道:“可惜他身为大宋朝廷命官,否则非挖他到管宁学舍或蓬莱学舍执教不可。”

    两人信步游览栖霞山,今番不谈金石,而论诗词。赵明诚于此也有非凡造诣,指点风景,出口成章。杨应麒对诗词的喜好远在经史之上,他自己做不来诗词,但品评褒贬,往往能得其中三味。

    做诗的人最庆幸的莫过于遇到个懂诗的人,赵明诚越谈越是高兴,忽然想起一事道:“本待明日回莱州,如今却有一事要请教杨兄,明日我再留一日。”

    杨应麒道:“请教不敢?不知是什么事情,请德甫兄直说吧。”

    赵明诚想了想道:“明日再说,明日再说。”

    杨应麒听得莫名其妙,不知他为何要这样神秘兮兮。第二日一早便见赵明诚捧了一堆纸张来,纸上全是词句,兴冲冲道:“杨兄,这是明诚所作的长短句,虽是敝物,亦常自珍。今日厚着脸皮,想借杨兄慧眼,看看哪首最佳。”

    杨应麒一笑道:“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看那墨色甚新,想必是他昨日回去后连夜默写出来的。他看了几首,觉得词虽工整,却没什么出奇之处,正想着怎么批评才不算谄媚又不削了赵明诚的面子,忽有一首从众多词章中跳了出来,抓得杨应麒的眼睛再不能放开!

    赵明诚见他神色有异,紧张地问:“怎么了?”

    杨应麒指着那词道:“这首词,是德甫兄作的?”

    赵明诚一听这话面如土色,长叹道:“果然瞒不过杨兄的法眼!罢了罢了!我认输便是。”

    杨应麒奇道:“认输?”

    赵明诚叹道:“这首词,并不是我作的,而是拙荆手笔。”

    杨应麒惊道:“赵夫人!”

    “嗯。”赵明诚道:“词林中人都说她的词写得比我好!我虽然也知她是个才女,却总不服气!以为大家因看她是女人家,品评时说高两分……”随即像泄气的气球般太息道:“如今看来,我确不如她远矣!”说着摇头晃脑告辞而去。

    赵明诚离开了好久,杨应麒回过神来,喃喃道:“原来是她!原来是她……”将手上那词读了一遍又一遍,心中怅惘:“竟然会遇上她……唉,我怎么便没想到呢!那般的学问,那般的气质……唉……这便是我大宋的人物,这便是我大宋的风流啊!”

    那词写的究竟是什么?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七二章 信任 上

    大宋宣和七年春,汴梁朝廷为了安抚河北、京东、京西诸路,下诏赦免各地流民为盗者,希望他们赶紧回家种田安生,别再惹麻烦了。大宋气运每况愈下之时,苟延残喘的大辽也终于走进了坟墓:这年二月,耶律延禧逃到应州新城东六十里时,被金国西路军副帅完颜娄室追上捕俘,大辽灭亡。至此,契丹这根刺终于从女真人心头拔去,北方的局面终于初步实现统一!

    次月,吴乞买下诏安抚各地契丹、奚族新降之民,建乾元殿,赐娄室丹书铁券,斡鲁献上大辽传国之玺,宗干召集原辽属儒生,议礼制,正官名,定服色,兴学校,设选举,要与汉部争夺人心士心。

    消息传到登州,杨应麒既感到惊震,又知事情必然如此,交代好登州莱州的事务后,第二日便趁着南风回津门。

    “七将军!”杨朴见到杨应麒才把心放下一半来:“终于来了!”

    终于来了?是说杨应麒终于回来了,还是说会宁方面的压力终于要来了?

    这么久过去,大家还是没能想出一个两全之策,而金、汉的军事力量对比,也难以在这短短一年中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万不得已时,汉部也只能从金侵宋了。想到这里杨应麒不禁暗中叹息,这一场仗打下来,赵氏家族的兴灭均不足惜,但中原不知会有多少家庭残破,多少黎庶遭劫,多少像赵名诚夫妇那样的璧人劳燕分飞!这些杨应麒能无动于衷么?想到赵名诚夫妇,杨应麒的心又更软了些。相对于概念中的人口毁灭,盛极一时的大宋文明更是他难以舍弃的梦!

    “唉,为什么我们的力量,不能更强大一些?强大得可以压制女真!强大得可以统一北国!强大得可以完全主导这场战争!”

    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自己的力量却还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唯一的出路便只有舍弃!

    杨应麒忽然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如果他能完全把这场战争当成游戏,把人命的生死视作棋子的得失,将毁灭文明的大火当作世间最华丽的画卷——那事情可能会简单很多、顺利得多。

    “不管怎么样,两边的事情要一起准备!”杨应麒想道:“在北边,要尽量让女真没借口来攻打我们,同时部署兵力,以防吴乞买趁机抄我们的后门!”如果这样,那汉部便不能派出绝大部分的兵力,但派出去的这部分兵力却必须是汉部的精锐。

    “没办法,只有让六哥去了。”这是一开始大家就都想到了的结果。“而在南边……”

    这次山东半岛之行,让杨应麒再一次看到了大宋的虚弱:“登州、莱州唾手可得,可是如果要再东进,恐怕还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为了防范女真,辽南其实调不出多少兵力进入山东。如果单靠山东半岛的那些民兵,别说直捣开封,甚至连征服山东也有问题。

    大宋的大部分官吏都是吃白饭的,但还是有小部分能力吓死人的家伙在,比如拦在登州与开封之间的青州便有个张叔夜。当年宋江横行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芒,却仍被这个手下只有一群羸兵弱卒的老家伙反手间逼得无法在大陆立足!幸好有大宋的体制束缚着这些奇才,张叔夜手下此刻恐怕没多少可用的兵马,但有他坐镇,青州便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地方!

    “还是没胜算啊!单单靠六哥的话是没法跟宗翰、宗望他们争夺成果的!可是派出太多的力量又会使辽南出现真空!”杨应麒寻思,如果由欧阳适的水师来经略山东,事情也未必会进行得很顺。而且得罪了大宋士大夫以后,汉部再要统治中原便步步维艰了。“如果能再等几年,情况可能会好得多。”

    而更麻烦的还是汉部内部的情况。听说耶律延禧被捉住后,曹广弼已经住到海船上去了。他虽然还没走,但已是在向折彦冲和杨应麒表态:一旦汉部精骑南下,他马上就扬帆赴宋。

    曹广弼如果南下,局面会变成什么样子杨应麒不知道。或许大宋根本就不会理睬二哥,甚至会把二哥当成奸细。但如果出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可能:汴梁诸公竟然采用了曹广弼的建议——那二哥会提什么样的建议呢?

    杨应麒捂住了口,“如果二哥建议汴梁朝廷鼓动汉部与会宁自相残杀……”

    “七将军!”

    正在打寒战的杨应麒回过神来问:“什么事?”

    “大同府那边来人了。”

    杨应麒心中一凛:宗翰派人来了?来干什么?口中问:“是完颜希尹么?”

    “不是,是韩昉。”

    “韩昉!”杨应麒略略感到惊讶,看来韩昉在宗翰身边混得不错啊!“他来干什么?”

    “不知道。不过已经进了大将军府。大将军让您一个时辰后过去一趟。”

    一个时辰后?为什么是一个时辰之后呢?

    杨应麒没问,这个问题来人是回答不出来的。

    一个时辰后,杨应麒来到大将军府的时候,韩昉刚好出来。他见到杨应麒迎面而来时怔了一怔,在人前施礼后,什么也没说便离开了。

    杨应麒进了府,见折彦冲身边站着萧铁奴,心里忽然感到一丝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