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边戎 >

第196章

边戎-第196章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铁奴惊道:“大哥!你说什么!虽然会宁朝廷还没下旨意来,但从金伐宋的事情,不是早就定下了吗?”

    折彦冲道:“定是定下来了,但我原也不想广弼会如此坚决。无论如何,这个兄弟,值得我们试着挽回。”

    萧铁奴愤然道:“大哥!军国大事,岂同儿戏!一切都得谋定而后夺才行!忽然变卦,事情是很难办好的!希望你三思!”

    折彦冲道:“广弼不值得你我变卦么?”

    萧铁奴道:“当然不值!他……他再怎么的也只是一个人!比不上汉部万千部民的身家性命!”

    折彦冲道:“如果你和广弼易地而处,你希望我怎么对你?”

    萧铁奴被折彦冲问得怔住了,随即道:“不会有那种事情的!”

    “如果会呢?”

    “这……这……”

    折彦冲道:“铁奴!刚才你说,广弼再怎么的也只是一个人,你这话说错了!他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兄弟’!宗望故意提前泄漏要我们伐宋的事情,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真的为了伐宋么?恐怕不完全是吧!我看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分崩离析!广弼一走,对汉部会造成什么打击你应该知道!”

    萧铁奴道:“那就别让他走!”

    折彦冲叹道:“怎么不让他走?把他软禁起来?你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萧铁奴默然,折彦冲又道:“如果不能挽回广弼,到时候就算汉部不会因此而分崩离析,至少我们兄弟几个会!既然已经结义,我便希望能善始善终!”

    萧铁奴道:“从金伐宋是公事,结义却是私情!”

    “私情?”折彦冲叹道:“铁奴啊!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是公私难分的啊!汉部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我们兄弟七人!如果我们兄弟七人被分化,那便是对汉部最大的损害,便是落入了别人的圈套!我千方百计要维护这份情谊,正是要维护汉部的事业!”

    萧铁奴咬了咬牙道:“家业大了……兄弟分家也是常有的事情!”

    折彦冲道:“你也想分出去么?”

    萧铁奴忙道:“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兄弟分家这种事情有时候是很难阻挡的。但铁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大哥、背叛大哥!”

    折彦冲点了点头道:“你的意思,我知道。你刚才那句话也有道理,但并不适合眼前的情况!兄弟分家,那至少也要等大家都富贵安乐了再分啊!如今忧患正深,又有外人觊觎!正是该抱团的时候,如何能分家!”

    萧铁奴道:“所以二哥才不该走!这是他的不对!”

    折彦冲道:“广弼有广弼的想法。而且他的想法,从道义上来讲也是立得足脚的。”

    “可是……”

    折彦冲挥了挥手道:“铁奴,我现在需要的不是劝谏,而是支持。辽南的安稳,现在我能依靠的只有应麒。但是在武功方面……”

    萧铁奴听折彦冲如此说,心中一动,忙单膝跪下道:“大哥!铁奴错了!总之不管大哥你怎么决定,我跟在你身边就是了!就算真得面对女真,那铁奴也跟你并肩上!”

    折彦冲大喜道:“好!好!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

    别忘了投票啊!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六九章 饥乱 下

    由于会宁与津门的互相牵制,整个宣和六年东京道都显得十分平静。辽南、塘沽出产的手工产品源源不绝地运往流求、日本、高丽、麻逸,换来了这两个地方所缺乏的粮食、银铜、黄金、茶叶。汉部实际上已初步实现东海经济圈的内部循环,虽然陶瓷与丝绸等还严重依赖于江南,但如果战争打响,汉部商人们所受到的冲击也许并没有杨应麒对欧阳适说的那么大。

    从重和元年杨应麒便开始有计划地囤积粮食,至今已有七年。七年当中辽南曾一度丰收,两度歉收;大流求丰收过两回,遭过两次不大不小的台风——除去赈灾平输之费用,汉部的仓库仍有大量盈余。而由于今年麻逸、流求两地一齐丰收,一时间竟让东海米价大跌,杨应麒抛出大量财政积蓄以护农价买入,既得了两地农人交口赞誉,又囤积得汉部米粮满仓!辽口、津门、岱舆、永宁和塘沽的四个大仓库都塞满后,运粮船只犹自南来。杨应麒便将余粮分为两份:一份托给商人化整为零转运入太行山交给林翼打理,一份以“杨小七”的名义运入登州,建了两个巨型私仓存储起来。

    汉部米烂陈仓的同时,大宋的粮食状况却大见恶化。中原各地水利失修,加上天灾**,竟导致了连续三年的凶荒!各地活不下去的农民纷纷造反,平了一起,又是一起。而宣和六年饥馑最为严重的又莫过于河北、山东!原来自大宋得了燕京这座空城,每年都得转运大量的粮食布帛供给那里的驻边军民,这个巨大的负担大部分落在河北、山东农民的头上,加上官吏在收税之余监额科敛,很快就逼得农人无法自活。山东闹起了两支大人马,一支为张万仙,人数约五万,一支为张迪,人数约十万。四处流窜,一路杀官掠食,听说登州有吃的,竟然合在一处向这边涌来。

    其时山东半岛的行政区划为登莱二州,农民军要到半岛东部的登州,便得先经过半岛西部的莱州。莱州守臣听说饥民涌来吓得屁滚尿流,而清阳港的商人也无不忧心忡忡,登州守臣王师中除了奏请朝廷之外竟是束手无策,清阳港商会会长刘介赶紧致书杨应麒请他快想办法。

    杨朴便请杨应麒干脆出兵,杨应麒沉吟道:“出兵之事断不可行!”

    杨朴道:“若被饥民冲了清阳港,我们在山东的数载经营便毁于一旦了。”

    杨应麒问道:“会宁那边最近可有什么变化没?”

    杨朴道:“暂时没听说有什么消息。”

    杨应麒想了想道:“既然如此,我且往清阳港走一趟吧。”清阳港和津门距离极近,此时汉部的近海航行技术已颇为发达,两地间朝发夕至,因此杨应麒要到登州去比去塘沽还要方便。

    陈正汇颇知杨应麒已有经略大宋之意,口中却不道破,只问:“要多少人相随?”

    杨应麒道:“你与我一起去。好好整理一下京东东路的谍报,回头我来问你。”

    陈正汇又问:“可要带多少兵马?”

    杨应麒想了一下问:“清阳港维持治安的人马有多少?”

    陈正汇道:“清阳港的民卫约有二百人。此外尚有栖霞三寨都可以调遣。”

    汉部已经逐渐把维持治安的人手从军事体制和征敛系统中独立出来,这些负责城市治安的人或叫警卫,或叫民卫,均划归行政部门控制。清阳港受津门影响也设立了民卫,由清阳港商会委派民卫队长并发给粮饷,这一部分警卫力量主要是维持清阳港内部的治安。

    由于山东这几年频频闹起义、闹盗贼、闹海寇,登州的厢兵根本没法保境安民。两年前王师中在刘介的敦促下许境内各乡练民兵自防,所需费用各乡自己负责。登州民风颇悍,加上这几年因为清阳开港的缘故,民间财力也足,因此有多余的钱粮来养民兵,而其中又以环绕清阳港的栖霞、牟东、福山三寨最为精锐——不但因为这三寨是由最有钱的清阳港商会提供给养,更因为这三寨民兵的选拔机制、训练系统和管理体制都一依辽南军方,所以能近保清阳,远平海寇,使登州呈现出大宋境内少有的安宁局面。

    清阳港周边三寨的布置杨应麒其实心中有数,这时问了一些近期的变化,说道:“有这三寨人马,料来可以应付了,我们只带上燕青等人作护卫便可,我再去问二哥要个将才来。”

    曹广弼其时就在津门,他虽然赋闲在家,但对汉部军中将领的才能禀性了如指掌,所以杨应麒要找个能打仗的人,不去问津门的军方枢密书记,却来问他。

    曹广弼听杨应麒要他举荐将才,奇道:“你要什么样的人才?”

    杨应麒道:“威名品衔不可过高,但需有独当一面的才干。此外,最好对大宋京东东路的情况颇为了解。”

    曹广弼沉吟道:“你要这人干什么去?”杨应麒便把山东闹农民军的事情说了,曹广弼道:“你是想出兵救援登州么?”

    杨应麒道:“能不出兵时,最好莫出兵,免得大宋朝廷胡思乱想。不过大宋的厢军都不能用,眼下登州有三寨民兵可以调遣,我想就用这部兵马为登州清境。只是需要一个人来顾问军事。”

    曹广弼道:“如果是这样,你不用在辽南这边调人去。栖霞寨的副寨主赵立便是个人才。”

    “赵立?”

    “嗯。”曹广弼道:“是徐州的一个小伙子,三年前参加东海擂台时被我相中,我安排了他到军中历练了一年半,本有意栽培他,他感激汉部知遇之恩也有心留下,只因他母亲来信定要他回大宋,令他左右为难。我对他道:‘大宋非久安之邦,但你要回国,我也不好阻止你。’替他想了个两全的主意,推荐他到登州做民兵。近来我打听过他的一些消息,干得颇有声色。你要用人的话,可以找他。”

    杨应麒辞了曹广弼,第二日便出发前往清阳港。其时北风吹得正,没两日功夫就到了登州。刘介率领几个商会要员迎进会馆去,向他报知农民军的最新动向。原来农民军的前锋已经打到了高密,莱州守臣竟然吓得连夜逃跑了!如今莱州人心浮动,部分人正往登州这边逃来。

    杨应麒又问起栖霞、牟东、福山三寨的近况。按大宋律令,这三寨虽然得到允许自练民兵,但都得服从知州王师中调遣。不过三寨寨主和干部虽然都是宋人,但大多与辽南军方有关,再加上出钱养兵的其实是有汉部作背书的清阳商会,所以在三寨民兵那里,刘介说出来的话比王师中更有分量。

    三寨当中,栖霞、福山两寨主要是陆上人马,牟东寨是水陆兼有,而以栖霞寨最大,除去杂役外共有步骑一千二百人,加上福山六百人、牟东九百人,共计两千七百兵马。

    说话间从人来报:“栖霞寨副寨主赵立、福山寨副寨主吕铜、牟东寨副寨主欧阳迁到了。”

    栖霞、福山、牟东三寨寨主都是本地有威望的乡绅,是在各种公开场合出头的头脸人物,但兵马的训练、管理等实际事务却主要由副寨主来抓。三个副寨主里面,赵立、吕铜都曾到辽口军中服过役,而欧阳迁又是欧阳适的一个远亲,这些人在登州也算称雄一方的豪强,但在杨应麒面前却都还只是小人物!他们身在宋境,但也都知道自己的身家富贵全靠汉部,欧阳迁甚至还是汉部的元部民,因此杨应麒不怕在他们面前暴露身份。

    赵、吕、欧阳三人听刘介说七将军亲至登州无不惊骇,赵立上前行礼道:“七将军,您大驾跨海南来,可是要办什么大事么?”

    欧阳迁都曾听元部民中的朋友透露过金、宋不合的事情,因此又是担心又是兴奋!担心的是汉部如果和大宋交恶,那么他们的地位处境将面临重大变化。但同时这又是大丈夫建立功勋的好机会——如果汉部侵宋,那他们势必成为先锋队伍,想到这里哪能不兴奋?但杨应麒说的话却让他松了一口气之余又有些失望:“我这次来,主要是想帮大宋解决农民军东犯的事情。”

    赵立却大喜道:“地方上正为此事发愁呢!王师中庸庸碌碌,大敌压境也完全不知该如何是好!不想七将军就来了!这下登州百姓有救了。”

    杨应麒嘿了一声道:“有这么严重么?难道我不来登州便没救了不成?我听二将军讲你可是个不错的人才,怎么连几个饥民也怕?”

    赵立道:“对方有十几万人啊!若是正面打仗,那些饥民不足为惧。但问题是他们人多!我们就这点兵马,在一个战场上攻坚野战都可以,却看不了登州这么大的地方!若是给他们流窜过来非祸害地方不可。再说这些人其实都是迫不得已才起事的苦哈哈,这种人杀多了,也不算英雄!”

    杨应麒听得暗暗点头,心道:“二哥手底下出来的人,总能合我心意。”说道:“这次的事情,说难不难,说易不易。难的是他们人多,易的是他们起事未久,人心未附,战斗未精。解决这样一支才刚刚起来的农民军,得有两件东西:第一是粮食,第二是可以在仓库面前打败他们的兵马。第一件我能拿出来,第二件……”

    赵立拍胸脯道:“若是实打实、面对面地一战,我一千人可以驱散他们五万!”

    杨应麒含笑道:“好。不过听说他们有十五万人马啊!”

    吕铜、欧阳迁一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