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边戎 >

第155章

边戎-第155章

小说: 边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懂偏要装懂。这时种彦崧虚心请教,林翎见了反而欢喜,心道:“他总算没看错人。这个小将虽然少不经事,但能虚心学习,总有成才的一天。”

    两人从货殖布局说到征榷利率,最后说到军旅布防之事,林翎道:“这个我可就不懂了,得靠将军另想办法。”

    种彦崧听了这句话脸上一红,心想要是什么事情都由别人安排好,还要自己这个将领来干什么?

    与林翎告辞回营后,便召集李成以及军中头领,说知要屯田放牧、立村自养等事。这些头领大多出身民夫农氓,听他这么说倒也没多大的反应——既不反对也不支持。原来他们毕竟是通过严格挑选、经过正规训练的军士,对种彦崧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并不敬畏,只是按照汉部的军纪教育,因他是首领而服从命令而已。

    种彦崧看在眼里,心道:“大家互不认识,他们不服我倒也应该。可我怎么才能让他们心服?嗯,爷爷说过,领兵之要旨,在于上下同欲。只要我持之以恒,迟早能获得他们的认同。”从此收敛心性,与军士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训练轮戍也在一起。慢慢地他的体形越来越壮健,而兵将们虽不畏他,却渐渐和他亲近,愿意与这样一个上级同进退了。

    种彦崧逐步掌握军心的同时,林翎推荐的人才也一步步到位,为首的却是林翎的弟弟林翼。林翼比种彦崧大一岁,这时已是二十有零的青年。他是商人家出身,自少年时代便跟杨应麒、曹广弼、邓肃等走南闯北,书卷学问没进步多少,人却历练得精干异常,对于以军队为靠山在边境经营货殖,安排起来头头是道,种彦崧和他接触了几回,深感信任,便把军资方面的事情交给他全权处理。不久几个竖起种字大旗的农庄、牧庄便出现在两道围墙之间。辽军守将望见,一开始以为汉部有意外拓,大为紧张,派了使者前来交涉,希望汉部退回围墙之内。汉部却很不客气地回复说这支人马是大宋的边军,虽和汉部通商,但其军务却不受汉部节制,汉部无权下令。

    辽将惊疑交加,交涉了几次没结果便出动骑兵前来袭扰。种彦崧命屯民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自己领兵与大队契丹骑兵周旋。种家常年在陕边守牧,对付骑兵袭扰有一套家传的心得,这时由种彦崧在塘沽城外牛刀小试,竟和辽人打了个难分难解。一开始农庄牧庄损失颇重,但种彦崧习战渐多,对如何领兵打仗越来越顺手,慢慢地竟然占了上风,甚至反守为攻向契丹围墙逼进,而村民也大起胆来,一手拿锄头一手拿刀枪,在种彦崧的卫护下将农牧地点越拓越远。这时北辽政权由于耶律淳方死,内部危机深重,也没能花太大的力气来粉碎这种渐进式的蚕食,只是命边将严守围墙,以防种彦崧越墙而已。

    杨应麒见种彦崧有如此战绩倒也喜出望外,对林翎道:“一开始只希望他能勉强维持便可,到时候我们好借他这面旗帜行事。现在看来他还真有这方面的才能。”

    林翎一笑道:“就是中人之才,生意做得多了也会变成熟手的,想来打仗也是如此。更何况你又安排了这么多人帮他。”

    杨应麒道:“虽然安排了不少人帮他,但也要他争气才行啊。现在看来,他至少不负你我之望。”

    林翎把头一偏道:“少来!别老把我和你扯在一起。我这次做的事情,可都是遵从你的安排,与我自己无关。”

    杨应麒笑道:“一开始自然是我的安排,但到了后期你明显变得很积极啊。我猜你也有意从这个小伙子身上干一点自己的事情吧?”

    林翎笑了笑道:“确实有一点。如今阿翼涉足军政已颇深,看来是没心思回家做个商人了。如果他能从这里谋个进身之阶,也算一条路子。”

    杨应麒怔了一下道:“你们不打算让阿翼继承家业了?”

    林翎点了点头道:“我跟他谈过的,他自己也不希望只做一个商人。”

    杨应麒又问:“那林家的继承人怎么办?”

    林翎淡淡道:“我身体虽然薄弱,但毕竟年轻,撑个二三十年的想必没问题。”

    杨应麒道:“二三十年之后呢?”

    林翎道:“那时候舆儿也长大了,不正好继承祖业么?”

    杨应麒一听,瞪着眼睛逼视林翎,哼了一声道:“你打算让舆儿用什么身份继承林家?”

    林翎道:“我这次来,就是要和你商量这件事情。我打算等他再大一些,就以我养子的身份到福建走一趟,告知宗族父老,继承林家香火,不知你的意思如何?”

    杨应麒怒道:“我的意思?你这分明是早就打好的算盘,还来问我的意思?”

    林翎低声劝道:“你别这么生气嘛。反正你还年轻,又位高权重,将来有的是机会养孩子。就让舆儿姓林吧。”

    杨应麒咬了咬牙,随即戟指咆哮道:“你!你!好哇!我总算明白了!原来你一开始就存着这样的心思!你把我当什么了?看我人品优良,把我当精子库了么?”

    林翎不知精子库是什么意思,但猜想不是好话,软语求道:“你别这样好不好。我也知道你的感受,但你也知道,我的处境这么难……”

    杨应麒怒道:“处境难?把事情挑明了不就行了?哼!这两年你越来越不在意掩饰了,不就是打算把这层灯笼纸挑破么?”

    林翎摇头道:“我这两年在装扮上是疏略很多了,但从来没打算挑破这层灯笼纸!挑明了不好的,不好的。其实现在许多外人像刘介、赵履民他们多半也都心里明了,但这层灯笼纸有挑破没挑破还是不一样的。”

    杨应麒冷笑道:“对你不一样,对你们林家也不一样,但对我没什么不一样的!”

    林翎沉吟片刻,说道:“好吧,就算是我自私,但说句心里话,自古王侯子孙多不幸——尤其在乱世。以你今时今日的地位,做你儿子真是一件好事么?若你将来成为……那时候做你的儿子,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更何况他出生的时机又是那样尴尬,现在汉部礼仪未备,也许没人会说什么,但将来呢?”

    杨应麒本来狂怒,听得这里却静了下来,说道:“那他跟着你就会好很多么?”

    “至少,他会自由很多。”林翎道:“作为林舆生活的话,他也就是一个有钱的公子哥儿,不必去做别人的表率,更不会成为别人利用来争权的工具。将来或从商,或入士,大有进退的余地。就是他什么也不干,躲在一个小岛上自娱终老,也没人会去说他。”

    杨应麒默然良久,终于叹了一口气道:“好吧,我说不过你。不过……带他南下的事情不用那么早办,他现在还小,就让他在辽口多逍遥几年吧。”

    林翎点头道:“我也是这个意思。”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三六章 燕京变故 上

    对于林翎,杨应麒始终觉得有些难以琢磨。自两人欢好以来,林翎反而尽量与杨应麒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公事上,林家初期在立场上似乎有过摇摆,但经杨应麒警告过后便老实起来,再没犯过他的忌,并高度配合杨应麒所推行的各种涉商事务。而在私事上,林翎也始终和杨应麒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杨应麒很希望两人的距离能再拉近一些,但林翎却总是制造一些不太过份的隔阂——包括利益上的隔阂和情感上的隔阂——以维持目前的状态。

    “她干嘛老干这种不招人喜欢的事情?”杨应麒不懂,他忽然有些羡慕萧铁奴,老六身边的女人个个对他服服帖帖的,哪一个敢给她们的主人脸色看?不过转念一想他又觉得算了,其实他既不像萧铁奴那样有大纳女宠的癖好,也没多少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情情爱爱的事情上,情感上的空虚偶尔也有,但那种情况并不多。至于说到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家庭,他却觉得还早。

    “二哥四哥六哥都不成亲,凭什么要我先成亲?”

    “七将军!”

    这声急报把杨应麒从私情中拉了回来:“什么事?”

    “赵良嗣到了。”

    杨应麒眉毛动了动,接过纸条,扫了一眼道:“好。大宋终于出兵了!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正与邓肃大人谈话。”那幕僚问道:“七将军可要见他?”

    杨应麒想了想道:“不见。”

    那幕僚道:“但只是由邓大人接待,恐怕不足以令他安心。”

    杨应麒道:“要安他的心的话,就让他去见四将军。等他会过了四将军,再让邓肃跟他谈具体事宜。”

    那幕僚应命去后,杨应麒叹道:“大宋的家底可真厚!败了这么多年还有这样的财力物力!我原以为赵官人想再次北伐至少得准备个一年半载的,没想到说兴兵便兴兵!”

    原来大宋宰相王黼不甘北伐大功就此搁浅,听说耶律淳病死,便怂恿赵佶,命童贯、蔡攸治兵,以刘延庆为都统制,遣陈遘经制江、淮七路以供馈饷。虽然在短时间内就筹到大笔的钱粮,但江淮七路经过这一轮盘剥民怨又沸腾了三分。这次林翎北上,虽然没有评议汉部的政略,却详详细细地跟杨应麒述说东南七路百姓所受纷扰之苦楚,杨应麒听出她话里的意思,心里也不好受:“东南百姓因这次事情如此受苦,唉,这件事到底是对还是错?”

    然而事情干到这份上却再容不得他回头,眼下最迫切的事情,仍然是拿下燕京。

    他召来负责燕京秘事的幕僚问:“赵观那边进度如何?”

    那幕僚道:“赵大人已与李处温接上了头,李处温收了我们的礼物,但杨朴大人、张浩大人的书信则被当场烧掉。”

    杨应麒微微一笑道:“他有什么新的要求么?”

    那幕僚道:“要求没说,但似乎对我们的立场有些疑惑。”

    杨应麒奇道:“立场?”

    那幕僚道:“他奇怪我们汉部明明是大金附属,为何却要他投诚大宋。”

    杨应麒被这句话撞得心头一闷,心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之前那种‘心照不宣’的做法开始碰到硬石头了!”脸上却没在下属面前透露半分,挥手对那幕僚道:“等赵良嗣见过四将军,安排他到我的办事厅与邓肃说话。”

    那幕僚问道:“七将军要在帘后指点?”

    杨应麒点头道:“我的意思邓肃早已知晓,何必指点?我只是想当场听听赵良嗣的口风。”

    当晚邓肃便在杨应麒日常办公的地方与赵良嗣密谈,赵良嗣透露大宋此次兴师二十万,号称二百万,分东西两路进军。有了上次惨败的经验,童贯这回谨慎多了,消了之前的狂妄,不求垄断战功,但求能顺利收复燕云重拾赵佶对他的信任。而赵佶面对举国上下的民怨士疑,也巴不得快点大功告成——只要能收复这片疆土,那他便是太祖太宗皇帝以下在开边上功业最著的皇帝,士林就算有什么怨言也可以那这块挡箭牌来搪塞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宋朝廷对金国的期望越来越大,而童贯对欧阳适的姿态也低了三分。说到后来,赵良嗣竟试探性地请求汉部出兵相助。

    杨应麒吃了一惊:“童贯疯了么?当初好不容易说得国主答应不入榆关,现在竟然要向金国借兵!这究竟是童贯的意思,还是赵佶也有这种想法?”

    大宋朝廷不知是何缘故,在那次以拙劣手段收买折彦冲不成后,便一直将汉部简单理解为大金的一部分——虽然这个理解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也没错,但汉部本身有自己的政治意志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而让杨应麒难以理解的是,以童贯为主导的对金外交一直没有将会宁的意志与津门的意志区分开来——哪怕杨应麒在许多场合中已经给足了暗示。

    直到此刻赵良嗣提出借兵的话里头,大金与四将军都是混着用!所以杨应麒对于童贯有意请求汉部出兵才会气急,因为童贯眼下请求汉部出兵,等于是有意请求金国出兵!这可是杨应麒极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他由这个提议便猜到童贯已有些气急败坏,所以才会冒出向金国借兵攻打燕京的念头!

    邓肃听到赵良嗣忽然提出这个请求也吃惊不小。他对说服杨应麒直接出兵也颇为动心,但想起这样做后患甚大,终于压下冲动对赵良嗣道:“北国出兵燕京,与海上之盟不合。”

    赵良嗣听了有些失望,邓肃又道:“不过塘沽已为大宋养了一支兵马,所募均为宋人,统领也是宋将。将来伐燕之举,或有奇效。”

    赵良嗣大喜,忙问端的,等听到这支兵马才一千人不到情绪又马上跌入谷底,再听到领兵的是种师道的孙子,不由得摇头道:“邓大人!童太师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