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好莱坞之路 >

第505章

好莱坞之路-第505章

小说: 好莱坞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电影公司日益重视适合全家一起看的影片和动作大片——特别是PG…13级电影会存在两者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把什么都拍成3D。因为他们知道,对于自己想看的题材,观众都想拥有更好的影院体验,并愿意为此多付出一些费用。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观众对高品质的画面和声效越来越敏锐和挑剔,而品质是以成本为代价的,大型连锁电影院已经花了大价钱升级音响系统,增加数字放映机,并随之把这些开销分摊到每一位观众身上。
  这是典型的小幅增长,消费者一般不会介意,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到了影院升级带来的直接好处,如果观众能听到清晰震撼的环绕立体声,而不是断断续续的蹩脚音响,为了给其中的差别买单,他们也不会介意一年中有十次八次多掏50美分。
  顾客对服务的体验对整体印象影响很大,好的服务能让观众觉得他们的观影体验很高大上,可以从纷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
  因为超过了一般的通货膨胀,电影票价的增长看起来似乎有些明显,但是最终看来,看电影仍然是最经济实惠的家庭娱乐形式之一,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
  参加了这次例行的会议,又与北美院线联盟理事会的重要成员们合了个影,礼貌性的说了几句感谢他们一直大力支持的话,墨菲就离开了四季酒店,然后回到庄园里面,暂时放下其他的工作,开始准备新电影的剧本大纲和项目计划书。


第730章 心灵的摧毁
  外界对于天主教在美国犯下的各种丑闻的揭露还在继续,有盖尔·加朵盯着这方面的动态,墨菲非常放心,也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新项目的剧本编写当中,这样一部题材和目标很明确的影片,最后想要出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墨菲确定了项目的片名,就是新闻发布会上面的《聚焦》。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部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精心选择的电影,而且早在计划《迭戈·罗斯》这部电影的冲奥之旅时,就基本确定会拍摄《聚焦》。
  电影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比现在更适合这部影片的社会形势了。
  不说被天主教的攻击刺激到的好莱坞内部了,就连大部分媒体都在为这部影片叫好。
  “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会将成为一部诠释新闻自由和彰显媒体力量的经典电影!”
  以《纽约时报》为首的主流媒体,在影片还没有正式立项的情况下,就开始为墨菲唱起了赞歌。
  从很大层面上来说,主流媒体代表的基本就是主流社会的声音,虽然天主教在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势力,但一系列被揭露的丑闻连续不断的出现,已经让他们触犯到了美利坚主流社会不可能碰触的敏感底线——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
  就连一向不怎么喜欢墨菲的《华盛顿邮报》这次都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连续发文督促华盛顿当局对这一系列的丑闻展开彻底的调查。
  当然,这些事真要走入司法程序并不容易,就像肯尼迪家族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代表着天主教利益一样,天主教在美国的政治版图中,还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的。
  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说墨菲的这部新片万众瞩目或许有些夸张,但备受期待却是事实。
  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期待值越高,就代表着影片制作时的容错率越低,尤其是对于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题材和内容都极其严肃的电影来说,低级错误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所以,墨菲在撰写剧本之前,首先要把当年《聚焦》栏目组报道天主教娈童丑闻事件的前前后后全都搞清楚。
  他既然有计划,肯定会提前做准备,比尔·罗西斯之前就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更是与罗比·罗宾逊这些当年实际主导和参与新闻调查的人,建立了流畅的沟通渠道,这些都有利于剧本的编写,减少犯下错误的几率。
  虽然曾经的电影看过几次,但墨菲在动手撰写剧本大纲前,还是先飞去波士顿,与罗比·罗宾逊等人交流了几天,回来后开始翻阅海量的资料。
  事实是这部电影存在的基础。
  首先,墨菲专门查看了一份关于天主教会的调查统计,看到统计上面的数字,也有些明白那位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为什么那么急于和强势的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力了。
  因为根据调查统计,在如今的美国,超过百分之五十自幼信仰天主教的人会在成年后远离天主教!
  这是什么概念?那些在天主教家庭或者伴随天主教长大的人,最后有至少一半不再是天主教信徒。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而且近年来还在不断扩大。
  至于什么原因让这些人脱离天主教会,有一个说法的比例非常高——我是在天主教会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天主教的伪善和教条感到不寒而栗。
  然后,墨菲开始查看当年新闻事件的具体资料,这次新闻调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2001年到2002年间,《波士顿环球报》里面一个名为“聚焦”的栏目组,对神父亵童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报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国犯下的性侵儿童丑闻。
  这件事咋一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比墨菲曾经在《迭戈·罗斯》上面的所做的也强不到哪里,但这种事放在洛杉矶和波士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天主教的势力在这两座城市可谓有天壤之别!
  天主教是波士顿第一大教,在当地政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并且经常会对各类机构施以压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顿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顿之所以发生大规模教士性侵儿童事件,与当地执法部门在天主教的压力下从轻处罚瞒而不报及有很大的关系。
  墨菲在写作剧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隶属于《纽约时报》集团的马蒂·巴龙刚刚从集团旗下的《迈阿密先驱报》转到《波士顿环球报》,还是报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专栏上一则“牧师涉嫌卷入性侵丑闻”的报道,当他准备做更深入的调查时,却被告知法官已经封存了法庭现场记录,这无疑是在防止牧师的个人档案公之于众,马蒂·巴龙马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会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
  他发动以罗比·罗宾逊为首的“聚焦”团队,并开始着手对神父约翰·乔根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这位天主教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过130名多名男童!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并非没有曝光,可他却在被曝光猥亵年轻教友后仍继续保留原来的神父工作达30年之久。
  “聚焦”团队把对约翰·乔根神父的调查整理成一篇名为“天主教会允许牧师虐待儿童多年”的报道,这片报道轰动麻省,但这只是整个波士顿天主教性侵丑闻的冰山一角。
  一开始,“聚焦”团队的记者们认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师曾做过同样的猥亵教友的事件,但是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波士顿竟然有将近250名牧师曾做过猥亵儿童的事情。
  更令人愤怒的是,教会为了防止事情曝光,将神职人员进行大洗牌,从这个教区换到那个教区,这些神职人员又在新教区中继续做着猥亵儿童的恶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过程中一名叫罗纳德·帕奎因的牧师在接受采访时亲口承认了他所做的事情。
  这对整个事件意义重大,因为当时虽然调查结果已为人所知,但并没有涉案的神职人员正面承认过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几乎所有神职人员对这件事都讳莫如深,罗纳德·帕奎因神父的公开承认在民众间引起多大的反响就不言而喻了。
  他说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区主教把他从波士顿调走之前,一直在猥亵男孩,这件事持续了整整15年,经历了两名不同的教友。
  但是他说“确实,我愚蠢透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强X过任何人并且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在这件事中感到过快乐。”
  此外,罗纳德·帕奎因还透露,自己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经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强X。
  丑闻最终水落石出,《波士顿环球报》从2002年1月6日到当年12月14日,做了近600篇有关“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系列报道,获得了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报道触动更多受害者勇敢站出来,波士顿大主教区最后有249名神父和教士被公开指控,活着的受害者人数超过了1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新闻源头约翰·乔根神父,在三任红衣主教、众多教堂主教的包庇下,持续犯罪达34年之久,但2003年他在狱中被人围殴暴毙。
  “大家都知道却秘而不宣的真相,来自宗教界朋友的劝阻,乃至是家庭的阻力……直到最后那篇举世震惊的报道最终发出,《聚焦》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疑展示着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坚韧力量。”
  这是普利策奖当年对于这起新闻事件的评语。
  墨菲从事过类似的职业,如今这个社会,绝大部分记者为了追逐新闻和爆炸性的消息,可以说跟当初的他一样,毫无底线可言,但也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记者,颇具正义感和社会责任的。
  无论怎么说,这批记者都可以说勇气可嘉,毕竟十多年前不是现在。
  那时刚刚进入新世纪,教会势力远比现在强大,对于标榜“自由”的美国社会来说,舆论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你可以报道政府的丑闻,你可以批评官场的腐败,你可以指责公众人物的失态,但是挑战教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聚焦”四人组挑战的不仅是一个两个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维护这些有污点的神父的整个教会制度,因此墨菲不难理解当年的报道刊登之后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
  可惜的是,当初的教会势力,尤其是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相当的强大,事件简短的轰动之后,就被天主教方面想方设法压了下去,到如今都渐渐被人淡忘了。
  “肉体的摧毁,远远比不上心灵的摧毁。”
  在剧本大纲的开头,墨菲特意加上了一句话,准备用在电影的开端,“所谓传媒,不应该成为歌功颂德的媒介,而应该成为正义的眼睛,洞察、披露这个世界的罪恶!”


第731章 正义的含义
  连续同当年亲身参与新闻调查的人沟通交流,又查看了大部分资料之后,墨菲开始撰写《聚焦》的剧本大纲,这次剧本跟以往完全不同,更是与《黑暗之城》有着天壤之别,剧本中所有的一切基本不可以有夸张之处,所有的内容都要符合事实,并且经得起任何人和机构的调查。
  虽然电影必然有适当的艺术夸张,墨菲过往也执导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但那些题材远比不上这一部严肃。
  要知道,电影中以反派面具出现的可是如今的天主教会!如果未来的影片中存在不实的情况,必然会在天主教的攻击中沦为笑柄!
  这可不是墨菲想要的结果。
  所以,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墨菲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足够客观。
  墨菲的剧本就如同为当年《聚焦》特稿小组的活动做了个特写报道,一步步带领人们接近真相。
  其中的内容完全是当年情形的再现,比如在调查的这一过程中,记者们不是没有遇到困难:公关部门特别提醒,小心触怒占据《波士顿环球报》百分之五十三的天主教徒订户;教会势力强大,上层人士不愿撕下虚伪面纱,搞得太不体面;记者个人信仰的动摇,直面许多他人痛苦的沉重压抑,忙碌工作对婚姻的影响;甚至还有新闻业本身的残酷——小组在调查取证的收尾阶段,赶上了2001年的“9·11”,更“大”的新闻逼迫记者不得不抽身去报道更“重要”的新闻,一边向联系的受害者解释道歉,同时还要提防被同行嗅出苗头,抢走报道的先机……
  煽情绝对不适合这部影片,以客观的立场揭示当年存在的事实,也更加有力量。
  没有客观存在的内容那叫污蔑,而不是反击!
  整个剧本大纲,墨菲几乎剔除了戏剧性,完全平铺直叙,没有刻意丑化那些犯罪的神父,也没有罪恶的刺激画面。
  比如他在写下剧本一个场景戏份时,女记者萨夏挨个探访涉案神父,吃了不少闭门羹,冷不丁遇到一位面容慈善的老神父,毫不设防的承认自己猥亵过男童,并平静地说“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在这件事中感到过快乐。”
  现实中所有的神职人员对此事都讳莫如深,只有这名叫罗纳德·帕奎因的神父,公开承认了他所做过的事情,正如剧本中他讲述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