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确定了。”比尔·罗西斯对墨菲点了点头,“你和制片人艾瑞卡·斯坦伯格电影节开始前就要去戛纳,办理一些展映的手续。我和哈维首映前会过去。”
“人员呢?”墨菲又问道。
剧组既然在戛纳搞全球首映,主要演职人员肯定需要赶过去。
“费用有限,人员不会特别多。”比尔·罗西斯想了想,说道,“主要以幕前人员为主。唐尼,吉姆,塞斯,乔纳,还有杰西卡·查斯坦。”
墨菲遮盖在墨镜下面的眼睛闭上,又睁开,然后他取下墨镜,看了眼旁边的泳池,用力摇了下头,似乎扔掉了很多东西。
比尔·罗西斯看着墨菲,故意加了一句,“这是米拉麦克斯方面给出的名单。”
影片从投资到制作再到发行,全部来自米拉麦克斯,他们才拥有这部电影真正的决策权。
墨菲点了点头,“你们处理吧。”
他站了起来,“还有,比尔。最近两个月我会全部投入到后期制作中,那些繁琐的事务你替我处理。”
“没问题,交给我好了。”比尔·罗西斯也站了起来,“我还要回死星大厦,有事给我打电话。”
送走比尔·罗西斯,墨菲回到楼上,在书房里面坐了整整一个下午,三天的假期也就此结束,他重新开始工作。
忙碌的工作,也能让他忘掉一些不开心的事。
有米拉麦克斯的鼎力支持,这次后期制作与前两次截然不同,后期制作室不用再去租赁,米拉麦克斯在伯班克有一间相关的工作室,而且设备齐全,完全能够满足《恐怖星球》的制作需要。
不过,墨菲没有了最终剪辑权。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前两部影片投资全部来自斯坦顿工作室,墨菲这个导演兼制片人拥有全部的决定权,但这次不同,即便独立影片中导演的意见和份量更重,依然是以制片人为中心。
说白了,墨菲可以在后期制作中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并且深入的参与到其中,但影片的最终成片如何,决定权握在哈维·韦恩斯坦的手里。
同样的,剪辑师也不再是墨菲前两次合作的乔迪·格里菲斯,而是米拉麦克斯聘用的拉斯·贝英特。
“在剪辑点的选择上要慎重!”
工作室里,初剪工作开始前,墨菲与拉斯·贝英特做着交流,“我在拍摄时,就留出了足够的剪辑点,我认为按照这些剪辑点去剪辑,最后呈现的效果会更加流畅。”
之前两人已经看过了所有拍摄的素材,拉斯·贝英特也有大致的印象,对另一边的哈维·韦恩斯坦轻轻点了点头。
其实墨菲所说的剪辑点,主要是用在不同人物的场景切换里面。
比如詹姆斯·弗兰科饰演的医生拉开房门,开门的瞬间镜头顺势切换,变更为另一场景中的乔纳·希尔拉开门。
类似这样的剪辑点在拍摄中墨菲预留了很多,比如塞斯·罗根打开水龙头,水刚刚流出,正好可以切换到小罗伯特·唐尼洗手的镜头。
这也是好莱坞很常见的剪辑方式,所以拉斯·贝英特和哈维·韦恩斯坦都没有反对。
尤其拉斯·贝英特,作为剪辑师,他参与了整个拍摄过程,同墨菲也有足够多的交流。
他非常清楚,墨菲·斯坦顿这个年轻的导演不是信口开河,影片的拍摄确实为剪辑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
拍摄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剪辑而拍摄,拍摄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拍一点好镜头,最终还是要为电影叙事服务,所以导演必须要拍摄后期剪辑需要的镜头,能够让这些镜头拼接在一起完成整个场景和情节,完成一部逻辑连贯、触动人心的成品,并达到最终的目的。
这是很简单的拍摄原则,但做到的导演却不多,很多导演都喜欢胡拍。
拉斯·贝英特看的很清楚,这个叫做墨菲·斯坦顿的导演构思明确,拍摄有序,很好的执行了这一原则。
这样的导演是剪辑师最喜欢的导演,同样也是制作公司喜欢的导演。
他看了眼哈维·韦恩斯坦,对方能鼎力支持墨菲·斯坦顿这样一个年轻导演,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这个导演用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的。
哈维·韦恩斯坦和艾瑞卡·斯坦伯格坐在一边,始终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墨菲主导后期剪辑。
就像是拉斯·贝英特一样,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已经看到墨菲·斯坦顿为后期制作做足了准备。
电影每次只能拍一个场景,而每个场景中每次只能拍一个镜头,不管整部电影的制作规模有多大多复杂,每次仍然只能拍一个镜头,拍每一个镜头时,墨菲·斯坦顿都谨记拍摄的总体目标,让这个镜头必须和其他镜头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拼接出整个场景。
连续性是电影制作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导演必须时刻警醒的问题,连续性错误会轻易令几个小时的拍摄化为无功,或在剪辑时导致很多问题。
墨菲·斯坦顿成功规避了这些。
除了在拍摄时严格要求,墨菲和拉斯·贝英特在初剪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连续性的问题。
首先是内容的连续性,内容连续性与场景任何可见的东西有关:服装、发型、道具、演员、背景中的汽车、钟表上的时间,墨菲和拉斯·贝英特必须保证每一样东西在不同镜头中都保持连续性,那些拍摄中可能产生错误的镜头,也要尽可能的剪掉。
这类问题大至非常明显,比如杰西卡·查斯坦在主镜头中穿着一件红色紧身T恤,却在特写镜头中换成了金红色的。
还有一些小到极其细微的镜头,比如有一个场景,詹姆斯·弗兰科进入镜头时拿着一支快抽完的烟,镜头切换却变成一支刚点好的烟。
拍摄中,尽管剧本监督、现场服装和道具技师以及墨菲这个导演都在预防这些错误的出现,但人不是精确计算的机器,就像其他好莱坞电影一样,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
所以,墨菲和拉斯·贝英特要在剪辑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错误的镜头,如果有拍摄时出现连续性错误的镜头必须要使用,也尽可能剪掉错误的画面,实在没办法的话,还可以利用后期技术进行修饰。
还有动作的连续性,对于《恐怖星球》这样的影片来说,比内容的连续性更加重要。
任何在镜头中运动的物体,在下一个镜头中也必须运动,这是运动的无缝连接,不管是打开一扇门、拿起一本书或是停好一辆车,前后两个镜头中的运动必须是没有间隙,墨菲必须非常清楚两个镜头要如何剪辑在一起,这是至关重要的。
拍摄中,墨菲对各种类型的运动镜头进行了计划周密、安全有效的拍摄,为的就是避免后期剪辑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所有动作进行重叠拍摄。
比如在威尼斯的片场中,杰西卡·查斯坦拉开门的一场戏,剧本表述的场景在她完全打开门前就结束,但墨菲在拍摄中还是让摄影机再多拍几秒钟,直到整个动作完成。
墨菲非常清楚,不要卡在动作开始时摄影——多给一点提前量和延后时间,把完整的动作拍进镜头。
这些对于一部影片的拍摄和后期剪辑非常重要,甚至能影响到一部影片的成败,谁都知道,拍摄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后期制作更为重要。
出色的后期制作有时甚至能让糟糕的拍摄镜头化腐朽为神奇。
不过,这些连续性的原则并不是墨菲后期制作室的核心理念,他的核心理念也从来不会对外宣扬。
第170章 红毯推手
其实墨菲后期剪辑的核心理念很简单:不能给观众造成困惑,令他们从故事情节上分心,或让他们感到烦心和郁闷,而是整体情节框架简单易懂,能够让大部分观看影片的人愉悦。
这也是电影能够广泛流传的本质。
用去十多天的时间完成初剪,墨菲让特效部门开始添加特效,由于丧尸基本依靠化妆完成,特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杰西卡·查斯坦的假腿,二是把所有镜头的色调调暗。
杰西卡·查斯坦所有断腿的场景中,都是右腿包裹着绿幕,将绿幕抠除,换成相应的木腿、M4A1或者加特林并不难,这在好莱坞只是非常简单的后期制作技术,九十年代初时就能轻易实现。
后者要依靠达芬奇调色台,把白天拍摄的所有镜头,都调成夜晚的背景。
同样,这也不是多难的工作。
在特效部门添加特效的同时,墨菲和拉斯·贝英特继续剪辑方面的工作,不算后面的录像带和电视台播放,他们也要为院线放映准备两个剪辑版本,分为北美版和欧洲版。
前者主要在北美公映,情色镜头相对收敛,后者主要针对欧洲影院,情色尺度较大。
除此之外,墨菲还准备了一个更大尺度的版本,里面不仅有男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和小罗伯特·唐尼全裸的镜头,还有大量其他女演员的大尺度画面。
这是专门为戛纳展映准备的放映版本。
在全世界最著名的这些国际电影节上面,戛纳的尺度一直走在最前列,像全裸镜头什么的太常见了,不搞一些大尺度的情色镜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
墨菲记得很清楚,当初一部《爱恋3D》凭借其惊人的大尺度情色内容及3D的放映制式,成功的刷新了大众对戛纳电影节的三观;在戛纳首映当天,更是因入场人数太多而推迟30分钟放映,曾经他看过的相关报道,影片当时可谓是一票难求,排队进场的队伍甚至比高峰时段的纽约地铁还要拥挤。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尺度也一年比一年大。
同性恋、双性恋、性爱、SM……这都不是事儿,有些戛纳电影业特供的“小电影”内,直接全程现场直播女性生孩子的场景,简直是无人能敌上天飞的节奏!
或许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电影艺术吧。
“我们参与戛纳电影节展映的目标很明确。”
坐在一楼的员工娱乐室休息的时候,艾瑞卡·斯坦伯格毫不掩饰地说道,“利用电影节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
墨菲和拉斯·贝英特互视一眼,对于这些话也不意外,即便是以出产艺术片和独立片闻名的米拉麦克斯,最终的追求还是商业利润。
“听说几个海外市场的放映权已经预售出去了?”墨菲问道。
“我们的目标不止是海外院线市场。”艾瑞卡·斯坦伯格笑了笑,解释道,“我和哈维都认为,《恐怖星球》不可能有超过《电锯惊魂》的票房成绩。”
他看了看墨菲,墨菲不介意的点了点头,他这个导演很清楚,像《电锯惊魂》那样的票房奇迹可遇而不可求,他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那般恐怖的投资回报比,大多数情况下,一部好莱坞影片的最终票房能达到制作成本的三到四倍,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米拉麦克斯不可能指望这部影片爆出制作成本五十倍的票房,除非韦恩斯坦兄弟和整个公司脑袋全都秀逗了。
“其他渠道的营收对《恐怖星球》也至关重要。”艾瑞卡·斯坦伯格不紧不慢的说着,“在电影节进行参赛、放映或布展,能让更多的潜在买家对影片产生认知度,也能收到观众或者媒体好评等类似的好消息,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影片拿到更多的盈利。”
“可惜……”拉斯·贝英特摇了摇头,开玩笑道,“我这个剪辑师没有机会走戛纳红地毯了。”
墨菲和艾瑞卡·斯坦伯格笑了起来。
“你可以自掏腰包啊。”艾瑞卡·斯坦伯格难得开起了玩笑,“自掏腰包买一张邀请函,去戛纳蹭红地毯也不是不可以。”
蹭红毯墨菲知道,但还可以买邀请函?
“可以买到戛纳的邀请函?”他问道。
“当然啊。”艾瑞卡·斯坦伯格不像是在开玩笑,“如果你是戛纳电影节赞助商支持的明星或者其他方面的电影工作者,拿到一张邀请函是很轻松的,就算不是的话,也同样有机会参加戛纳电影节,在重量级的红毯上露面。”
在墨菲曾经的认知里,戛纳电影节绝对是高大上的存在,蹭红毯他以为就是戛纳商业化的极限了,没想到还能买走红毯的机会。
“艾瑞。”他很感兴趣,“能详细说说吗?”
“这些其实都是钱可以解决的。”艾瑞卡·斯坦伯格也不推辞,“先说红毯两边容易被媒体和电视镜头拍到的观看席位,一般一等席位需要2万欧元,次一点的1万5000欧元,再差一些的5000欧元。”
“走红毯需要的价格就更高了。”他继续说道,“基本都在10万欧元以上,不过你是戛纳官方赞助商的代言人的话,一般1万欧元就能够搞定。”
“还有戛纳的其他公开活动。”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