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褚青瞬间卡壳,敢情是这原因。
陈道明不禁笑了笑,又道:“对了,我看《无间道》里你的表演,不太像国内的路数,反倒是香港演员的那个风格。”
“呃,我也觉得夸张了点。”
他略微不好意思,解释道:“我在香港呆了两年,感觉这边电影都有一套本土的表演模式。不像学校教的那种,什么体系,什么方法,就是一批批演员蹚出来的,纯靠摸爬滚打,随学随用,它不一定正确,但一定好看。所以我拍《盲井》可以完全按照我的想法,拍《无间道》就不会,那样显得太不协调。”
“哎,其实你这个挺有意思。”
虽然他叙述得有点含糊,陈道明却秒懂,道:“譬如说我,我们那会儿学的都是最传统的苏联体系,之后就进入一段很混乱的时期,有的支持苏联,有的支持德国,还有的要把梅兰芳加进课程,闹了好久才安静。到了现在,学生听得都是杂糅版的苏联体系,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就像你讲的,他们学的东西更好看,观众更爱看。”
“那您觉着,哪种要好一些?”他问道。
“无所谓优劣,别人的东西能有市场,那就是对的;我坚持我的美好,也不错。”对方笑道。
“……”
褚青捧着只杯子,默默喝着廉价的饭后茶,不吭一声。
所谓正统的斯氏体系,他从书中读过一些,基本原则就是人物至上,老一辈的演员多数是这个套路,浓郁鲜艳,棱角分明。
但他欣赏的好演员,是梁家辉那类的,从冷到暖,分毫之间,几乎感受不到突兀变化,皆有自然的过渡填充。
而陈道明又不一样,在角色身上极容易显出强烈的自我感,套用一句坊间评价:陈道明演什么都是自己。
好吧,褚青还比较赞同,所以对他所说的美好,呃,着实不太感冒。
这边沉默,那边倒来了兴致,可能好久没人陪着聊这些事情,陈道明难得开启了话痨模式:“你现在,神态、语调、技巧、心境、气度都不错,差就差在形体上。”
“形体?”
他一怔,道:“那个,我觉得还行吧。”
对方摆摆手,道:“形体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走路,你看你傻强那个动作,不管什么时候,毫无区别。”
话落,陈道明起身,就站在餐桌一侧,往客厅那条窄窄的小走廊,抬脚前行,举步生姿,同时嘴里道:“雀跃要轻快!”
“思考要凝重!”
“怯意要谨慎!”
“受辱要悻然!”
……
短短的数米通道,他来回走了两遍,居然展现了六种变化,每一种的神气都不尽相同,偏偏又恰如其分。
这还没完,他站定,掸了掸轻衫,转头问道:“溥仪是谁?”
“末,末代皇帝。”
褚青彻底跟不上节奏,支吾道。
“他半辈子都要冲出这座紫禁城,所以他应该是这样。”
紧接着,就见陈道明急匆匆快走,近乎小跑似的到了客厅,转身又问:
“方鸿渐是谁?”
“呃,《围城》?”
“留洋的知识分子,他应该是这样。”
画风一转,陈道明把手斜插在裤子口袋里,扬着下巴,慢悠悠地摇摆踱步。
“老马,外雅内俗,实则庸人。”
他双手叉开,肩膀微微缩并,腆着肚子,瞬间就是一个玩乐老痞。
“八贤王,宋代以文华贵重。”
下一秒,他又背直腰挺,两只手交拢在前,似云袖端月,贵气蕴藉,缓步而行。
“聂明宇,寒冬入世,封闭黑暗,所以要做猫步。”
随即,他将手伸出,又往两侧肋间一收,似抄着那件风衣,轻脚嗫声,若黑猫踏路。
“还有我刚接的一部戏,朱由校,颓唐如玉山将崩。”
只见陈道明的身子,即刻变得哀然欲倒,如醉酒揽月一般,那数步风姿,竟颇具女态的阴柔之美。
“……”
褚青已经彻底傻掉了,半张着嘴,一个字都吐不出。
虽然他研究过一些角色的步法,像《安阳婴儿》里的大刚,但眼前这位,就像一座万丈山峦,轰地从天而降,分分钟把自己压得稀碎稀碎。
从未想过,走路也能走得这般惊艳高张。
“呵……”
他忽然觉得自己特好笑,且浅薄无知。
角色的台词、服装、化妆、道具、表情这些东西,都有导演的因素在里边,而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下的步子,却完全需要演员补白。
正是对这些空白地带的自我填补,才能真正体现出演员的用心和功力。
陈道明正确,梁家辉好看,两人都是千面。
啪啪啪啪啪啪啪!
陈道明那几分钟的信手拈来,却令褚青妥妥肿脸,他之前确实忽视了最基本的形体特征,一味追求所谓的内心戏和个性张力,只能越走越偏。
但这货又非常幸运,因为从出道至今,每个节坎都有名师教导。
李明启,带他推开那扇美妙的世界大门。
姜文,告诉他做演员要保持一颗怦怦跳动的心脏。
现在是陈道明,切实教会了他,到底什么叫一位演员的自我修养。
……
转眼,九月过半。
正当一切都安安稳稳的当口,总局又闲不住了,呼啦啦同时颁布了三个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
此三个规定,都将于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其实呢,就是01年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太过傻逼,搞得自己拉的屎,自己都特么没法擦,只得另行挖了道茅坑。
上任留下的操蛋遗产,这任负责洗地,也是心塞。
而对《无间道3》来说,就是早早知道了政策要放宽,才敢提前谋划,甚至把档期都定在了年底前。
当然,对整个的国内电影体制和市场来讲,意味着真正的繁华盛世,即将来临。
第三百六十六章 群戏
老蒋,不喝酒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而且自己随身带着一只杯子……那么多人演过老蒋,唯有陈道明表现出了这个习惯。
或许拜他的阅读量和文化层面所赐,陈道明估计是国内演员中,对人物琢磨得最深刻、最全面的一位。
他告诉褚青,演员下场时,就是出镜这几步道,是极能体现功力的。无论编剧、导演还是观众,只要你不爬着出去,压根没人看你。
但以表演来说,你的戏还没完成,所以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就走下去,一定得贴合人物当时的情绪。
道理呢,褚青都懂,可被人家一讲,才猛然觉着:哎呀,我好像是走偏了,顾着追求视觉效果,研究如何演得好看,却忽略了别的学问。
而这脑子一通,他也便明白了,还有很多地方要补足,要学习。
陈道明无疑是个非常好的老师,跟这位聊天,真是会上瘾的。此后一段时间,两人不拍戏的空闲,要么在酒店,要么在家里,泡杯破茶,一聊就多半天。
他就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对方的经验与心得,因为在此之前,完全没接触这个类型的演员。
陈道明属于学院派中的学院派,再正统不过,他的某些论证,对拍完《盲井》后就处于停滞期的褚青大有启发。
别的不说,单论走路,同样是演朱由校,陈道明就能演出“颓唐如玉山之将崩”的神气。他却不行,根本不懂什么叫玉山将崩,顶多拽个“摇摇晃晃”啥的。
他也能演得很好看,但是肯定不像,不像一位皇帝。
那怎么办?
读书嘛,还是读史书,甚至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历史观,才能Hold住这个角色。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知识,想糅进自身并付诸于实际,还需要漫长的过渡阶段。
……
“华仔,你要侧身一点点。”
“志忠,你站在这里,不要动。”
“伟仔,你一直捂着鼻子。”
“青仔,你要看着伟仔。”
“阿伟,你坐这边,也不要动。”
“陈老师坐那边,要把玩那副墨镜。”
“秋生进来往前半步,黎明站定,OK?”
内景棚里,刘伟强和麦兆辉齐齐上阵,挨个给演员讲戏。
这是场大群戏,是片中仅有的七大影帝出现在同个场景的段落,非常非常重要。
其实庄文强写这段的时候很犹豫,他能写出来,却担心拍不出来。别提香港导演,就扔到全世界的范围,群戏都是个大杀器,谁碰谁死。
半个多世纪,也就出了位罗伯特·奥尔特曼,那是真真的群戏大师。
但庄文强考虑了好久,还是决定加进去,没办法,观众就是冲这个才掏钱买票的。而两位导演呢,亦是心里没底,不能保证有多精彩,只能尽力而为。
这场景中有二十多人,特意搭了个超大的影棚,布置成接待室的样子。
门左边,是整面的玻璃窗;右边,是颇有纵深的闲置空间;对面,贴墙摆着排白色的铁皮柜子;柜子前,有两列沙发,一横一竖呈直角形,围着个小茶几。
群戏,首要基础就是构图,构图说白了,就是站位。
此刻,陈道明坐在竖列的沙发上,身后站着头缠纱布的黄志忠。曾志伟坐在横列,旁边是褚青,褚青再旁边,是梁朝伟。
黄秋生和黎明戳在刚入门的位置,黎明稍稍靠后,刘德华距黄秋生左侧一米。
另外,还有十几个临演分布在周围,紧凑却余出缝隙,恰能凸显出这七位大咖。
为了这场戏,剧组足足撂了四台摄影机,全方位捕捉。刘伟强、杜可风、伍文丞、黎耀辉四位摄影师每人一架,以那沙发为中心,往外延伸数米,圈成一个狭小又密集的拍摄区域。
待准备就绪,麦兆辉一抬手,场记啪地一打板:
“Action!”
“喂!你们要什么?”
随着黄秋生一句喝止,全场静立。
镜头横向移动,缓缓滑过捂着鼻子的伟仔,嚣张的青仔,微笑的曾志伟和无表情的陈道明。
就见刘德华开口道:“不好意思,上头叫我们来拍几张照片,我也不知道什么事。”
此时,黎明上前两步,道:“是我叫CIB给各位开个档案,不行吗?”
原本的构图是很模糊的,不分主次,但他这一动,瞬间把核心位置控住了,成为镜头焦点。
“各位警官,玩够了吗?”曾志伟面露不耐。
“唉,你们香港警察办事效率可真低。”陈道明擦了擦眼镜,身子往沙发上一靠。
“好,那我快点。”
黎明沉着一张清水脸,指着梁朝伟问黄志忠,道:“他,把你打成这样,你要不要投诉?不投诉就在这里签个字。”
黄志忠接过文员递过的意向书,欠揍地看了眼,啪地扔在桌上。
陈道明微妙了笑了笑,随即打了个响指,对方又乖乖捡起来签字。
接着,黎明走到梁朝伟跟前,问:“我把你打成这样,你要不要投诉?”
“喂!警官,你是不是耍人啊?”
褚青迈步就要过来,被两位警察制止。
……
这些人中,共包含了五个群体:
陈道明为首的大陆商人,曾志伟为首的香港黑帮,刘德华为首的内务部警员,黎明为首的保安科,黄秋生为首的重案组。
而事件的经过是:梁朝伟把黄志忠打伤,被黎明抓回警局,之后两位老大前来保人,又赶上内务部拍照存档,马仔阻止。
五组人,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目的,庞杂交错,关系多样。
作为导演,既要表现出每个主演的情绪波动,又得保证线索清晰,观感流畅自如。总之,刘伟强和麦兆辉的心情,简直跟日了狗一样。
不光他们,就连那些演员,除了陈道明见识过此类群戏,其他的都是头回经历。仅技术性NG就有六次,加上表演失误,一连NG了二十三次。
“Cut!”
待第二十四次,终于有了条完整的,麦兆辉喊停,盯着监视器犹疑不定。效果是不错,但他不清楚要不要再来一条。
若说第一部是创造经典,第二部热情未褪,第三部就纯属应付差事了。整个剧组都没那么一股精神气,看似忙忙叨叨,实则心不在焉,只想着赶快杀青。
如此的气氛,让他不确定能拍到一条更出色的。而就是这么一犹疑,现场却陷入了很短暂的沉默。
摄影机仍然开着,就在大家背后,于这安静中,似乎听到了胶片转动的沙沙声,美妙细腻。
黄秋生皱了皱眉,忽又转向大家,从黎明到华仔,再到青仔,依次扫过去,众人相互一碰,眼里似乎都跳跃着同一种光亮。
从未有过的,瞬间共通。
拍《无间道》是荣耀,更是负担,尤其是第三部,注定扛着莫大的争议。
自开机以来,就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