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元魔传-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洪都府守城之大将为李文忠,死守孤城,力抗数十万大军。双方血战近三个月。令朱元璋能有足夠时间,把徐达及常遇春从庐州调回增援。陈友谅大军浴血洪都,却得不到半点上风,且损兵折将,伤亡惨重。陈恃著己方船坚炮利,战船比朱军大许多倍,转战水中。应天府中人心惶惶,多建议小朱陪礼道歉,交还洪都府,与陈友谅议和。朱元璋却宁死不屈。亲率二十万水军出战,兩方面无论在人数及装备均强弱悬殊,双方大战于鄱阳湖,此役两雄相遇,杀得是日月无光,却完全改变了朱,陈兩人之命运,此为历史上著名的 “鄱阳湖之战”。
陈氏家族原是渔民出身,对水性及做船均有丰富经验,且陈友谅善打水战,集有利条件于一身。当朱元璋与陈兩军水中对峙,两军战船一对比,比例就如老虎跟小貓相比,简直是大巫见小巫。据史书记载,当年陈氏之战船大者有数层,能容纳三千军士,船上有马道,战马可来回奔驰。而朱元璋之战船最多才能装下二三百人,而且船上装备与汉军相
比,亦有很大差别。小朱临出发前把在港帶來之短枪及最后一粒子弹贴身收藏,他知道今次出征兵凶战危。对手是大汉之陈友谅,在海战中更是驾轻就熟,战船是当时最大,最高,设备最为先进之劲旅。
朱元璋命令战船分组向敌方之大船进攻,但敌船居高临下,军士虽奋勇力战,但敌舰坚固,有如海中城堡,敌人居高临下,义军強攻却又不得。死伤惨重。江上滿是尸体及伤兵。朱元璋杀红了眼,亲身到最前缐督战,颁布命令,凡兵将后退者,立斩不饶。却不提防,他的指挥船桅桿颜色与其它的战船有异。被敌方大将张定边认出。不停的发施号令,大叫 “朱元璋在此,莫让他走了,大伙围上去,把這斯生擒者,重重有赏。”陈友谅得悉后也把帅船开过来。亲自督战,敌舰一窝蜂的闻风而至,围著小朱之战艇追杀。义军奋勇保护主帅,但敌人如潮水般此起彼落,前仆后继。眼见已无路可逃,敌人船坚炮利,朱元璋看情势,即使再多生双手,一下水中也无用武之地,敌人众多,不要命的撲过来。相信今天是难逃此刼。
突然有一小队长,他的身形与朱元璋差不多,他自告奋勇,与小朱对掉衣服,此队长见情势危急,二话不说。“撲通”一声,穿着朱元璋之外衣投入水中。敌将见朱元璋投入江中,以为朱元璋要逃跑,只见万箭齐发,尽向著假朱元璋下水之方向射去。冒充小朱的人,跳下水后便从此没有再冒上来。经此一乱,敌军只顾捉拿朱元璋,缓得一缓,小朱乘坐之帅船终于被救了回去。冒充朱元璋之队长临投江时,小朱问及他的名字,原来他姓韓名成,此为历史上著名的“ 韓成救主”。正如刘基所说,小朱是天名所归,每当有刧难,自会有人奋不顾身的來救他,为他挡煞。及后小朱欲照顧韓成之家属,方知道此人早巳家破人亡,孤独一人,是在三保村时他所救的民夫之一。
小朱大难不死,化险为夷。但陈军上下兴高采烈,以为朱元璋已死,不日便可凯旋而归 。谁知朱元璋第二天又再出战,所有战船之桅干已改为同一颜色,敌军无从认别。朱元璋领教过敌方战舰之利害。商议后接纳谋臣之言,不与大船硬拚。效法孔明之法,利用东北风改以火攻,致使陈军伤亡惨重,损失战舰不计其数。陈军士气低落,朱元璋更在鄱阳湖水位降低时,大船虽行动不便,他的小船却灵活自如,他便实行打起游击战来。派船不分日夜,分批围剿敌兵。更接纳刘基之意见,把敌舰围困于鄱阳湖中。敌兵长久作战,离武昌已多时,数十万人之粮食補给又跟不上,要走却是走不得,被义军堵著去路,进退为难,士气更为低落。
第一零七集完
第 108 章
「江上巨浪捲风声:难掩兩军战鼓鸣,
万千羽箭难退敌:神枪一现鬼神惊」。
朱元璋採取刘基之策略,战船防缐集中在陈军回程必经之水域,成包围之势;把陈友谅之战船封锁在湖中。成对峙之局。陈军进退两难。几度强冲也冲不出义军之防缐。朱元璋亲自督战,严守阵地,在夜间经常派出小分队到敌营偷袭。更派出水鬼队潛入水底凿船。陈的战舰是庞然大物,在水位降低的鄱阳湖中,转动缓慢,船身既高且宽阔,却成了水鬼队的躲避温藏,在巨舰上之汉军守卫,离水面甚高,黑夜中不能视物,小船便有机可乘。朱军之战船在水中相对灵活,黑夜时来回穿插。无声无息。陈军高高在上。往往是吃了亏才有所知觉。大军在巨舰中每晚也睡不安稳,袭击此起彼落,陈军胆战心惊,简直苦不堪言。
数十万大军离武昌日久,陈友谅满以为大军压境,凭汉军实力,对付朱元璋是卓卓有余,大可速战速决。谁知朱军顽强,令他失了预算。带来的器械食物已不足以维持数十万大军所消耗。一旦被困于湖中,補给不继,且去路又给朱元璋之军队所封。军士已饿得手软脚软。大军总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吃饱才有力作战及冲出重围。陈友谅迫于无耐,分兵再回洪都攻城,希望能抡掠一些物资应急。
谁知道朱元璋早已算准。派常遇春及李文忠在那里设伏。洪都城墙离江中甚远,陈军必须离船上岸,走一段路才到城池,途中连番中伏,未到城池已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城中守将李文忠勇不可当,常遇春从后袭击。陈军连番血战,疲于奔命。结果是吃亏而回,殘兵败将被迫逃到江边。却是连声叫苦。只见战船不是著火就是船疧穿了洞。十多万大军出去抢掠,回来时却口青脸肿,狼狈而回。陈友谅哭笑不得,正是弄巧反拙,又吃了大亏,在帅船中暴跳如雷。大骂朱元璋“ 龟儿子”。
再过了数天,陈友谅自知已差不多弹尽援绝。大军鼓燥,不能再等。早上趁湖中水位升高,便发动攻势。一宇排开,意欲冲过防缐,趁机逃回武昌。小朱焉有不知,那有让他轻易得拯的道理,乘著帅艇,亲在阵前指挥,严阵已待。两军撕杀得异常惨烈。义军连胜数仗,士气如虹,陈军却手软脚软,渐感不支。朱元璋见敌舰彻退,自己身先士卒,向前追赶,敌军箭如雨下,想把他们射退。朱元璋得天独厚,听觉异于常人,听见敌船中有人不断“ 龟儿子”的大骂。认定是陈友谅的声音,想不到陈友谅便在他前面舰中。此时见他把头伸出来回望,小朱果然洠в刑恚贝饲樾危≈觳欢媸旨绦犯洗舜O胫茉粝惹芡酰耸背掠蚜乱寻淹匪趸卮凇
敌船不断发箭,小船不能相距太近。江中风大,射箭不能及远,而且羽箭在风中难免飘忽,欠缺准确。此时陈友谅再把头伸出窗外。朱元璋心想机会来了。既然射箭没有把握,他忽然想起以前在港时之吃饭傢伙,他伸手入怀,随手把短枪拿出来,心想:「我最后一粒子弹原来是留给你的,但已有数年没有开抢,我的枪法和此枪也未知还管不管用。」他心念在动。手抢已放在眼前,用心的向姓陈的后脑勺描淮,但船在搖胱不定,小朱虽已描准,但是“ 硕果仅存”的一粒子弹,小朱害怕有失,便迟疑不敢开枪,似乎对自己的枪法亦失去信心。此时陈友谅也回头注视著他。也认出后追之人是死敌朱元璋,手中拿著一件黑色东西。眼睛半闭,不知在想什么?姓陈的不愧是勇将,见小朱不知究竟是晕船或是发呆,在半梦半醒之中,机不可失,正欲把头缩回船内,去取他的穿云箭来,给小朱夺命三箭,突然听见“ 呯”的一声闷响。
小朱脑中迟疑不决,发觉自己右手似乎亦在发抖。突见陈友谅回过头来,已认出了他,正想把头缩回船偅凇5贝饲樾危Ь环⒅洌≈煲衙挥衅渌≡瘛7苫⒕褚惭杆俦ⅰV惶股幌臁G懊娴某掠蚜峦仿遥髋娴牡瓜拢拥捎已劭羯浣崮源觥5笔鄙肀呔考刮杂谘粗校本跏钦f主帅中箭倒地,消息传了出去,人人均说陈友谅是中箭而死。却没有人想过凶箭从何处方向射来?为什么伤口与一般箭伤不一样?谁有如此神箭,在风大之江中能把人头颅射穿,而羽箭却不知去向?這三个疑点未能解释,他们便妄断陈友谅死于箭伤,还记载在历史之上,的确是有点不负责任。
小朱开枪后,右手仍在多嗦,突然船身一摆,他手中□□拿揑不住,脱手掉进江中,也许這是天意,最后一颗子弹也发出,小朱心内也知道□□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此枪根本就不应该在這朝代中出现。就让他与十多万战死之军士沉尸江底,毁尸灭迹。从此以后,没有人会再提起或关心沉在江底的事物。所有发生的均已烟消云散,好像根本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他此时内心非常激动,他知道陈友谅一死,对他称帝的目标已越来越近。
陈友谅死讯很快便传篇数十万大军,陈友谅(汉王)是中流矢身亡,但却不知是那来的箭,何人发射。陈军更加军心涣散,汉军大将张定边帶著陈友谅之尸首及其儿子奋勇突围,带著三十多万之残余水师,冲出义军之包围圈外。当时汉军人人拼死力冲,朱军死守,双方均死伤惨重,朱元璋亦杀得手软,審度战况,下令穷冦莫追,让汉军突围而出,以免作困兽之斗而兩败俱伤。他当然明白“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道理。况且陈友谅已死,他遗下之精兵良将,就如忠心的张定边。说不定他日也可为己所用,为自己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但无论文官及武将,大部份却持有不相同之意见,认为朱无璋当天不斩草除根,放虎归山,他朝必成禍。其实小朱自陈友谅被他射杀后,他知道头号敌人已死,其它人对他威茫淮蟆K谘芯吭跹阉拦沓掠蚜碌氖S辔镒适瘴河谩O执缁嶙罱睬笞试椿厥眨≈焓窍执耍匀恢雷试丛儆弥览怼3掠蚜掠涤凶钕冉白顝姶蟮恼浇ⅲ一褂腥嗤蛩灾煸袄此凳欠浅N<偃缢碧炱慈Χ氯芯ヂ罚蝗么缶幼撸媪嘶岚汛⒒倜鹬猓腥俗骼И暥罚匀换崞此烂<词辜悍降檬ぃ彩腔嵬昶笊恕_@样,便正中了长江下游张士诚之奸计。“坐山观虎斗”先让其两败俱伤,他朝好收渔人之利,历史可能便会因此而改。称王称霸的可能是张士诚而非朱元璋了。
鄱阳湖大战后,小朱率兵回应天府,先让兵将休息数月。再领兵攻打武昌(陈友谅之根椐地)尽收湖北诸地。武昌由张定边顽强守御,奋勇力战,一时难以攻下。次年小朱再率军征讨。围城数月,血战连场。更不断派人劝降,晓以利害。最后张定边见大势已去,便与陈友谅之子陈理举国投降,由陈友谅所建立的大汉从此宣告灭亡。朱元璋如愿以偿,大汉之所有财产,器械,战舰,兵将,一大片土地全归他所有。
至正二十五年,朱军灭了大汉后士气正盛,正好顺流而下,与张士诚一决雌雄。但有部份谋臣极力反对,其理由是张士诚兄弟雄据苏杭已久,地方富庶,得天独厚,且张士诚此人老而弥坚,不能轻视,应先加观望,不宜操之过急,且大军剛灭大汉,连年征战,暂时適宜养兵,不宜劳师动众。打无把握之仗。但武将方面,多主张趁大军兵威正盛,士气如日中天,适宜乘胜追击,直捣平江。尤以徐达及常遇春为首,主张宜一股作气,立刻发兵征伐。常遇春说:“主公快请下军令,许我十万之师,半年内必把张士诚生擒绑来,如有误,甘受军令处分。” 徐达亦说:“ 我军锐气正盛,不宜稍停,且张氏骄横,暴殄奢侈,天人共愤,此天亡之时,我军替天行道,自当顺应天命,主公许我百日之期,定当直捣平江,削平乱党。”兩人均说得意气激昂,两人对战争已是身经百战,一向是攻无不克。自然是信心十足。
朱元璋犹豫未决,难以取捨,见刘基默然不语,便出言向他询问。刘基回答说:“ 张氏是主公下游中之劲敌,要争天下,早晚均虽一战。以在下之见张氏虽坐拥宝地,但此人是自守虏,一心只想偏安,贪图富贵享乐。兵器久不用唉!其弟张士信更是无能之人,掌握大权,民间怨声再道,主公兵锋正盛,欲灭张贼,此其时也!”当时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右相国,是一人之下,所有官员之上,郡臣均不欲当面逆其意,朱元璋当众询问刘基,刘基不得不如实回答,在李善长心中,已种下嫌隙,做成日后之不和,此是后话。汤和也进言说:“臣闻张氏以张士信为相国之位,此人昏庸无道,沉迷享乐,且不理国亊,宠信游谈之士,如黃敬夫,叶德新,蔡彦夫三人。此三人並无真材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