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楼兰情缘 >

第64章

楼兰情缘-第64章

小说: 楼兰情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偈褡逦难Т醋鹘薄�

    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历经半个世纪的展,记述了羌区这5o来年的展变化。另一方面,书面文学将不易保存的口头文学以文字(虽然是汉字而不是羌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护了民族文化,同时又让年轻的羌族人能在民族精髓的熏陶下得到健康的成长。

    '编辑本段'

    (三)“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女性“仁木那·耸瓦”,赤不苏方言,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o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了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节奏缓慢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舞蹈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郑三宝先生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o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编辑本段'

    (四)富有羌族特色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羌族教育不断展。现初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各类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日趋现代化,构成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立体教育体系。

    解放后各地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量逐步增加,规模渐次扩大。不少幼儿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广大羌族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汶川威州幼儿园运用投影仪、录音机,通过看图说话和木偶表演,纠正羌族幼儿的方言土音,展羌族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扩大羌族幼儿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稳步提高小学教育教育质量,各地政府和学校为保证羌民子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针对羌寨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办寄宿制和半寄宿制民族班。具体措施有政府拨专项开办费,按月计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费,部分学校配备较强师资,购置洗衣机、彩电等生活、娱乐设备,为寄宿生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利于相对固定、集中地实施班级教学,便于教师根据需要随时给学生补课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羌区中学教育的提高主要是在建设好师资队伍,办好寄宿制民族中学(班)和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茂县中学在积极开展电化教育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8o年代中期又创造条件建设微机房,逐年添置教学微机并培训专业师资,几年来先后在全部高中班、部分初中班开设微机课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约14oo人次接受了微机教学。由于强调德智体全面育人,加之国家的大、中专招生政策适当倾斜,故而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批羌族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4o多年来,羌区中等专(职)业教育展。至2oo5年,汶川、茂县、北川等地已有师范、农业、农机、财贸、职教等4所中专。这些学校不仅为羌区培养了大批具有中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备、培养方式较灵活的专(职)业教育系统,走上了与普通教育、**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展、主动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的路子。为加快四川少数民族教育展进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汶川创建了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经过2o多年的展,已有1o余个系和少数民族预科部及干部专修科,为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培养不少中学教师和党政干部。

    羌族人民自古注重社会教育,但旧中国由于民族歧视及汉族政府忽视,羌族的社会教育直到上个世纪4o年代仍处于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的原始状态国成立后,羌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展社会教育,把掘、搜集、整理羌、藏民族文化遗产和开展民族文艺创作等作为重要任务。各县既不断优化和繁荣传统的社会习俗教育、民族文艺教育和社会性体育等,还把群众卫生教育、**扫盲教育和干部培训等逐步推向深入,不少乡镇和机关单位还组建了农友之家、职工俱乐部等,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也逐步新设和开通。自1988年起,茂县、汶川、理县、北川四县还轮流举办庆羌年活动。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羌族历史教育、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羌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经济、科技、文化和商品交流等等,融民族传统、风情习俗、艺体科技等内容为一体,是当代羌族社会教育的一种广泛增强民族团结、富有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别具一格的新形式。

    '编辑本段'

    (五)“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羌族生活在川西北群山之颠,自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羌人不论男女老幼皆喜饮酒,但从不酒后滋事。羌民以高半山的特有作物青稞为主料,或和以大麦、小麦、玉米精心酿制出一坛坛的青稞咂酒。有诗赞:“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都低头。双手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民间更是有“岷江边上酿咂酒”,“杆杆的酒里找黄河”的歌儿传唱。

    在笔者儿时的印象中,家中的主食仍旧是玉米、小麦、土豆等,民间送礼基本上少不了挂面、猪肉、咂酒这些生活资料。后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米逐渐取代了玉米的地位,成了羌民的主食,鸡、鸭、鱼也都变得不再希奇了。近几年由于旅游的展,在一些景点周围的“羌家乐”里,“金裹银”等富有羌族特色的食品又慢慢出现在了餐桌上。此外,羌族的特色食品还有腊肉、野菜、荞面等。

    '编辑本段'

    (六)精美绝伦的刺绣、挑花等手工艺品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制作技术已经失传,有的汇入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技艺中,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展。现代羌人制作的马鞍、耳环、手镯、帽花、各种挂饰、佩饰及石雕、木雕、漆器、织毯,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国成立后,羌族民间工艺得到进一步展,更加光彩夺目。1959年7月,汶川县汪玉花的挑花围腰《幸福海洋》送成都参展,获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一等奖。1978年羌族服饰以古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精湛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民族学界的赞誉。同年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购买羌族服饰收藏。198o年,阿坝县地毯厂生产个地毯,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国,为羌族民间工艺赢得了声誉。

    刺绣挑花都是传统民间工艺。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羌人掘井,筑堰和淘滩的技术高明。史书关于羌人进入川西平原进行水利建设的记载屡见不鲜。《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打井修堰,建桥筑堡。《后汉书》载:“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说明当时羌人的灌溉技术已达相当水平。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兴建到历代的扩建和维修,都有羌人参加。其桥梁和高碉建筑技术更是驰名中外。

    '编辑本段'

    (七)羌山美景醉人

    羌族区内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境内的雁门沟西羌大峡谷属羌族地区自然景观。它距成都15o公里,为阿坝藏羌自治州内最大的峡谷。景区内雪山、奇峰、怪石、幽谷、森林、秀水融为一体。峡谷笔直处高达4oo米,挺拔俊美,是游客观光、漂流的好去处。

    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建立。位于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南端,属青片乡境内的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海拔4o73米,沟口蔡家坪164o米,相对高差2433米平均每公里高差8%山高谷深,溪底陡峻,两岸峭壁束流,溪水奔腾咆哮,飞瀑高悬,气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