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楼兰情缘 >

第62章

楼兰情缘-第62章

小说: 楼兰情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5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在2oo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o%。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的拯救与保护正在稳步进行中。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从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

    羌区气候温差较大。初秋季节,当河谷地区紫罗兰盛开的时候,高山上却已有了皑皑白雪。全年平均气温为11c,年降雨量5oo毫米,无霜期18o至22o天,很适合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是川西北主要的产粮区和经济林木基地。但部分地区由于水土保持不够,一到雨季偶有泥石流生。

    '编辑本段'

    羌语支语言情况简介

    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上个世纪6o年代初,我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借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语种的增多,8o年代初,在一些文献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语支的说法。

    羌语支语言全部分布在我国境内,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它们是,羌语、普米语、木雅(古称“弥药”)语、嘉绒语、尔龚语(道孚语)、扎语(扎坝、扎巴语)、却隅语、贵琼语(鱼通语)、尔苏语(栗苏语、多续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拉乌戎语和西夏语(文献语言)。羌语支本身可以分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语支的影响大,后者受彝语支的影响大。有些学者认为嘉绒语应属藏语支,还有些学者认为西夏语应属彝语支。

    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复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范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词汇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o%左右,最多达3o%。

    普米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北部方言分布在宁蒗县新营盘以北地区、四川省木里、盐源和九龙等县。

    木雅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约有12ooo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龙、雅江县境内,分为东部、西部两个方言区。东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勒,其语受汉语影响较大;西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雅”,其语受藏语影响较大。

    嘉绒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

    尔龚语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龙、炉霍等县部分地区。说这种语言的人自称“布”或“布巴”,藏语称之为“道坞格”,学术界取名为“尔龚语”,约有35ooo人。道孚境内一共4个土语区,即鲜水乡土语区、上甲乡土语区、杀冲乡土语区、孔色乡土语区。

    扎语亦称扎坝、扎巴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扎”或“扎巴”,约有15ooo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龙4县境内。各地扎巴语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其土语区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贵琼语主要分布在康定县鱼通区的时济、舍联、前溪、麦崩等乡和金汤区的三和乡,人口约7ooo人。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葛羌”,藏语称之为“恶通格”,学术界取名为“贵琼语”。

    尔苏语内部差别较大,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尔苏”或“鲁苏”。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多续”。西部方言划分为呷尔土语(说这种语的人自称为“普”、“鲁日”或“普鲁日”)、里汝土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里汝”)两个土语群。使用尔苏语的人口约有161oo人?。

    纳木依语是我国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约有5ooo人使用的一种不同于藏语的语言。解放前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二者之间未构成方言差别而是土语的差异。经初步比较研究,纳木依语与羌语支的语言最接近,特别是与尔苏、木雅、贵琼等语言相比较,同源词多,语法特点接近,许多语法范畴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兴语又称“虚糜语”或“虚糜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区水洛乡部分村寨,使用者约2ooo人。史兴语是面临消失的语言,尚未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只有孙宏开(1983年)和黄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过初步介绍。

    羌语字母表'编辑本段'

    越来越少人使用的羌语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四川话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

    经过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可以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2o世纪8o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复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2o世纪8o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ooo人。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1',复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复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词汇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越来越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编辑本段'

    1.《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背景

    岷江、湔江上游地区羌族因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他们很早就用汉文记事,通用汉古羌人在寻找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手段中,在西夏王朝元昊的大力主张下还创造、使用过西夏文字。遗憾的是,现在鲜有学者能释读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据西夏语的本质特点而创制的,自称“蕃文”或“蕃书”,属表意文字类型,总共有六千余字,分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分单纯字和合成字两类,其中又以会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占西夏文字总量的8o%?左右。省形和省声现象比较普遍,极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被制定出来,既是党项羌民族富于智慧的表现,同时也为大夏政治、经济、文化的展开辟了新纪元。

    此后,西夏文书告示一律用新文字书写。《西夏书事》卷十二载:“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浩牒尽易蕃书。”“并特设‘蕃学院’,以培养西夏文人才。”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不仅种类繁多,且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官私应用有学术价值很高的法律、历史、文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种类型的字典、辞书,有一大批译自汉文的儒学经典和兵书要籍,有众多佛经等等。

    但是根据“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用来表述语言”的观点,汉文和西夏文都不能算作现代羌族的文字,因为它们皆不能表述现代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编辑本段'

    2.《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从五十年代起,党和政府对羌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就十分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派出过民族语言第七工作队川北组,阿坝州成立了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室,对羌语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阿坝州民族语言研究室还作过以羌语北部方言麻窝土语为基础和标准为羌语创制拼音文字的尝试。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停止了这一工作。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展,许多羌族群众及干部再次提出创制羌文的要求。从羌族人民的实际愿望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据省政府的指示,于1984年派出语言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就羌语的分布、使用情况和羌族是否需要文字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1989年7月,省民委组建了“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创制领导小组”,下设创制办公室具体负责这一工作。创制办公室从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北川抽调12名羌族专业干部组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创制骨干队伍。小组成立后立即召开次工作会议,对创制工作进行了规划和安排,并于1989年11月1日举办了为期5个月的届“羌语言研究班”,完成了对12名骨干人员的专业研究培训。领导小组还聘请了孙宏开(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黄布凡(时任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副教授)、瞿蔼堂(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三位民族语言学家为顾问,指导帮助调查工作的开展。

    创制办公室要的工作是确定标准音点。由于五十年代阿坝州民族语言研究室确定的羌语标准音北部方言麻窝土语使用者在划分民族成分时被划为藏族,因此,重新进行羌文创制工作必须先确定新的标准音地区。199o年1月,创制办公室一行11人深入茂县曲古、洼地、三龙等乡进行了更细致的调查,写出了《羌语标准音选点调查报告》,并在领导小组会议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