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情缘-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⑿簧小⒒肝隆⑺韭硌榷啻伪狈ァ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周抚、司马无忌、毛穆之、袁乔等讨伐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北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晋廷不许,改以殷浩、司马勋、谢尚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後晋军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兵权。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专权,於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後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暂时中止了北伐。
淝水危机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37o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於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後,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隔年5月桓冲率1o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6'。他亲率步兵6o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o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後,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洩秦军虚实,并建议战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後退决战'7'。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後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後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於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
朋党之乱与桓玄称帝
司马道子为晋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淝水之战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混乱,北府军后由王恭等人统率。桓冲去世後,桓家後来由桓玄领导。39o年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遂内以王珣、王雅入廷,外以王恭任兖州刺史、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司马道子也引王国宝及王绪抗衡,朋党乱起。396年晋孝武帝被贵人张氏杀,太子继立,为晋安帝。398年王恭和庾楷上表弹劾王国宝并领兵讨伐,殷仲堪遥援,吴姓世族也民支持。司马道子畏惧,只好杀王国宝、王绪求和。之後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建议,任王愉江州刺史为外援。次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再度举兵。司马道子命其子司马元显为都督同王愉率军抵御。王愉被击败,联军攻至京师。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败死。殷仲堪与桓玄得知後退至寻阳,由桓玄任盟主,最後双方言和。朝廷为分化殷仲堪势力,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其部下杨佺期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杀殷杨二人,并其辖地。
司马元显担忧北府军不可靠,徵江东豪族佃民以建立新军,称为「乐属」。这却使「东土嚣然」,引民变,399年孙恩率众攻陷会稽,史称孙恩之乱。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大受世族及平民信仰。4oo年孙恩扩张势力,江东豪族'9'及五斗米道纷纷响应,江东八郡完全沦陷。4o1年孙恩偱海路直袭丹徒,京师震撼。刘牢之派刘裕至海盐击败孙恩,孙恩乘船而退,又被刘裕击败。4o2年3月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投海而亡。余众由其妹夫卢循领导。
4o2年司马元显为免桓玄乘乱偷袭,抢先西征,任刘牢之为先锋,司马尚之为后部。桓玄也率军东下,大破司马尚之,刘牢之认为司马元显无用而倒戈,引桓军入建康。桓玄控制朝廷,诛杀异己,先后杀司马元显与道子,夺取刘牢之兵权,诛戮部分北府将领,提拔北府将领刘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後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渐失人心。4o3年桓玄篡位称帝,建国桓楚。司马遵与毛璩等起兵拥晋后,刘裕同北府旧将何无忌、刘毅举兵,收复建康,桓玄挟晋安帝西撤江陵。而後桓玄又率军东下,被刘毅击败。最后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冯迁所杀。桓振、桓谦又挟晋安帝反抗,直到4o5年肃清桓氏势力,何无忌得以迎晋安帝复位,也掌控了朝廷。
刘裕篡晋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o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後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o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
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o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o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与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於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o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刘道规所败。12月卢循败於晋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後於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
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後,为了名正言顺称帝,先後动两次北伐。当时南燕慕容屡屡入侵,4o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於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擒杀慕容,南燕亡。而後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後秦因为屡遭夏主赫连勃勃入侵,国势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後攻破长安,後秦亡。但於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其幼子刘义真同王镇恶、沈田子等诸将防守长安,後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关中失守後,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晋恭帝。42o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後,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编辑本段'
疆域及行政区划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後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晋政区制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於三国曹魏时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後,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後分益州地设宁州,後分幽州地设平州。28o年灭孙吴後得荆、扬、交、广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後来复置。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o7年分荆、江州地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国。晋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详见晋朝诸王列表)。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於公国、侯国,其地位同县。
淝水之战前後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後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後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成汉占据四川,於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後败於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之後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後攻灭谯蜀并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编辑本段'
政治体制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1o'。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o年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品官几乎为世族,使得世族获得拔选人才的权力。由于拔选往往重视家世而忽略才德,最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维护门阀统治的主要工具,也构成其一部份。东晋时,世族政治达到巅峰,以侨姓世族为主。随晋室南迁的北方世族为「侨姓」,南方世族则为「吴姓」。东晋朝廷对吴姓世族采取排斥态度,吴姓世族也不愿与其积极合作,久之双方隔阂加深。但随者江南的开,寒族及吴姓世族也逐渐抬头。
架构方面,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西晋承袭曹魏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由于地处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同时门下也自中书分到部分权力'11',共同掌管决策,尚书则掌管行政。尚书的内部架构展较为充分,在西晋即有省、曹、郎曹三级机构,「八座」之官及门下直到东晋方扩张机构省分局曹以协理奏章,门下至晋哀帝时建立门下省。後来皇帝为了提防权力渐盛的中书省,以门下省参与政治以牵制之。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当时一些权臣,大多以三公录尚书事、加领中书及门下,或加领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至於监察制度,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直接由皇帝控制。然而其主要功能为维护皇帝威严,并非扫荡贪污。御史台架构完整,属官分为监察司法的治书侍御史、维持朝殿威权的殿中侍御史和监督官吏是否渎职的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