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情缘-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成圣成贤,声称“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
事功学派
主条目:事功学派李贽
在程朱展的同时,还兴起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亡国后的反思
1644年,明朝灭亡,这是以汉人为统治者的中国第二次亡国。明亡之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代中期,戴震批判朱熹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中体西用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
近代对儒学的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中的异端。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五四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编辑本段'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论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而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儒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此处所谓儒家思想指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后的儒,与先秦儒学有所差异。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譬如子曰:[六和之外存而不论],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孔子其实不讲玄幻鬼神之事,而孟子则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处明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内在每一个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规律。先秦儒学着重个人自身的努力,而非外在的条件,譬如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扬四端,则皆能为善,若放弃为善则失之,[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则皆能为善]。恻隐之心是自然的由内心出,因此不需假外在条件,只需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善而已。先秦儒学与汉儒以后的儒,存在着许多差异,不宜合并而论之。
'编辑本段'
儒家主要派别
儒家也随着时代的展而展出不同的派别体系。
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孔教
'编辑本段'
儒学分支
按宗师分
子夏儒学荀子儒学朱子学阳明学
按时代分
先秦儒学汉学宋学
按范畴特色分
仁学礼心学性学易学道学实学事功学义学
按地域特色分
鲁学洛学蜀学闽学临川学派浙东学派泰州学派
'编辑本段'
详细分支学派
程朱学派崇仁学派船山学派春秋公羊严氏学派春秋公羊颜氏学派慈湖学派次仲学派存斋晦静息庵学派大夏侯氏尚书学派大小戴礼学派大兴二朱学派钓台学派定□学派定川学派东学派东莱学派东林学派东原学派东整学派东樵学派端临学派尔雅学派二江学派二曲学派二万学派范吕学派范许学派方耕学派费氏易学派丰芑学派伏氏尚书学派高平学派高氏易学派萧同学派晓庵学派功利学派古灵学派古论语三家合一学派古论语学派古微学派古文经学派古文尚书学派关学漆雕氏儒学派漆书尚书学派齐论语学派齐诗学派广平定川学派广平学派龟山学派韩诗学派韩氏易学派汉上学派汉学和靖学派河东学派鹤山学派横浦学派横渠学派衡麓学派恒斋学派胡学湖湘学派华阳学派槐堂学派淮南九家易学派晦翁学派兼山学派健庵学派江右王门学派介轩学派金华学派今文经学派荆公新学景迂学派静明宝峰学派静清学派静修学派静庵学派敬庵学派(张伯行)九峰学派考亭学派馀山学派□山学派葵园学派兰皋学派朗夫学派乐学派春秋公羊胡母生学派乐正氏儒学派理初学派里堂学派礼经高堂氏学派丽泽学派梁丘氏易学派临川学派刘胡学派刘李学派龙川学派娄山学派庐陵学派鲁论语学派鲁诗学派鲁学鲁斋学派鹿门学派吕范学派洛学毛诗学派孟氏易学派孟子学派勉斋学派闽学明道学派默堂学派木钟学派穆堂学派南湖学派南江学派南均学派南雷学派南皮学派南轩学派南学南中王门学派凝斋学派欧阳氏尚书学派屏山学派朴学朴斋学派颜李学派颜氏儒学派齐学起庵学派钱塘二梁学派潜邱学派潜研学派潜庵学派潜庵学派(辅广)清江学派秋农学派邱刘学派曲园学派容甫学派儒家学派三礼学派三鲁学派三魏学派三原学派上蔡学派深宁学派慎修学派师山学派施氏易学派石□学派石渠阁讲论会实斋学派士刘学派授堂学派蜀学双池学派双峰学派水心学派说斋学派思、孟儒学派宋学苏斋学派梭山复斋学派泰山学派泰州学派陶楼学派田氏易学派亭林学派宛溪学派王学王张学派望溪学派未谷学派味经学派武夷学派五峰学派勿□学派西山葵氏学派西山真氏学派西庄学派息园学派惜抱学派夏峰学派献县学派湘乡学派象山学派小夏侯氏尚书学派小夏侯氏尚书学派孝感学派孝经学派校口学派谢山学派新学啸山学派啸山学派砚溪学派杨园学派阳明学派养一学派养知学派姚江学派伊川学派伊洛之学仪征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用六学派愚山学派玉山学派豫章学派渊如学派元城学派元城学派越缦学派岳麓学派粤闽王门学派月亭学派张祝学派赵张学派浙东学派浙中王门学派震沧学派震泽学派郑堂学派郑学止修学派止斋学派挚甫学派仲良氏儒学派周官礼学派周许学派朱学竹□学派孜堂学派紫阳学派子居学派子夏儒学派左海学派儆居学派巽斋学派荀子儒学派茗柯学派荥阳学派堇浦学派蒿庵学派蕺山学派涑水学派濂洛关闽濂溪学派濂学婺学桴亭学派懋堂学派稷下学团籀口学派艮峰学派艮庭学派艮斋学派
'编辑本段'
儒学的影响
作为宗教的儒学
儒家文化的哲学认为时间是有始无终的一条因果链,空间是有限的,可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儒教是一种准唯物的宗教,只关心现世,将来世交给其他的宗教,因此对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宽容性,任何宗教,只要不试图干涉现世的政权,都可以在儒教的背景下存在,这在封建社会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儒教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展,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像一个黑洞,任何外来文化都会被吸收和消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
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政治和经济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进入韩国社会,韩国政府依然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韩国
在韩国,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半岛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朝鲜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朝鲜王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展,成为朝鲜王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挥着重要影响。
朝鲜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朝鲜王朝的5oo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日本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o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展。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