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只是诸葛亮的儿子。
“父亲,执金吾安西将军刘胤求见。”长子诸葛尚进来禀报道。
诸葛尚乃公主所生,年方十九,还未及冠,不过诸葛尚自幼尚武,弓马纯属,此次听闻诸葛瞻领军出征,便执意要求随军前往,诸葛瞻也是有心栽培儿子,所以任用诸葛尚为先锋。
听到诸葛尚的禀报,诸葛瞻便是微微地一怔,刘胤属于姜维派系,以前一直同诸葛瞻针尖对麦芒,此次刘胤能在朝堂上公然表态支持自己,多少是出乎诸葛瞻的预料。
“有请!”诸葛瞻当即道,虽然此前在朝堂之上议及出兵之事,但毕竟在私底下双方没有交流过,刘胤此时前来,似乎正中诸葛瞻下怀,他也极欲摸清刘胤的态度,是真心相助自己还是另有所图。
很快地刘胤便进来了,双方见礼,寒喧了几句,时间紧迫,刘胤也没有多说什么废话,直接就切入了正题。“昨日在朝堂之上所议出兵江州之事,卑职回去细细思量一番,确有些不妥之处,特赶来与诸葛都护再议此事。”
诸葛瞻眉毛微扬,道:“江州乃川东水陆重镇,有何不妥?”
刘胤道:“江州与成都相隔甚远而与永安相隔较近,吴人偷袭永安得手之后,必定不罢手,而江州便是他们的首选目标。江州现在驻防兵力薄弱,在其全然无备的情况,想要挡住东吴的偷袭之兵,恐怕很难,我军劳师远征,若赶到江州之后,吴人已是先期占领江州,必然陷入被动,卑职认为,暂缓出兵江州,待探明江州方面的状况之后,再行进军未迟。”
PS:今天太困了,先发一章吧,第二章估计要晚点,大概在下午吧。
“兵贵神速,岂容耽搁?何况吴人刚刚拿下永安,如何有余力再犯江州?江州乃川东最后的屏障,决不容有失。”诸葛瞻淡定从容地道。
刘胤一头黑线,他真为诸葛瞻的智商捉急,什么叫吴人刚刚拿下永安就不能再犯江州了,连你都知道江州是川东重镇,不容有失,你能算到这一点,难道陆抗就算不到吗?此时吴人,定然是倍道兼程地赶往江州,或许现在就已经将江州拿下来,想去江州构筑第一道的防御阵线,只不过是诸葛瞻一厢情愿的想法。
诚然到江州布防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但现在主动权便不全在蜀汉的手中,如果东吴抢先拿下江州,必然对此次战役的前景蒙上一层不乐观的阴影。
诸葛瞻没有打过真正意义上的仗,显然对战场上险恶形势预估不足,要知道战场上的形势可是瞬息万变的,而且绝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能到江州布防,自然是最乐观的打算,但必须要看陆抗给不给这个机会。
“江州之重要性我们心知肚明,吴人恐怕更是清楚的很,陆抗精于计画,恐怕不待永安完全平定下来,就会出兵来抢夺江州,诸葛都护不得不防!”
诸葛瞻晒然一笑道:“陆抗?无名之辈也,不过是籍着父荫才做到了西陵都督,吴主孙休自以为聪颖过人,此次偷袭,并没有遣老将丁奉反而派出了陆抗,真是天助我也。”
陆抗,无名之辈?刘胤接着又是一头黑线,不过想一想,这个时候陆抗并不出名,也没有经历过大战的洗礼,所以他的名望自然还停留在陆逊之子上面,籍着父荫才得以坐镇西陵。
不过似乎你诸葛瞻也是依靠诸葛亮的余荫而在蜀国位及人臣的吧,有什么资格来嘲笑陆抗?何况陆抗是注定要成长为一代名将的,而在绵竹殒落的诸葛瞻却成为后世的一个笑柄。与陆抗相比,诸葛瞻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诸葛瞻提到陆抗之时,全然没有在意,真不知将来与陆抗交手之时,诸葛瞻还笑得笑不出来。
刘胤腹诽了片刻,道:“卑劣职已派出了斥侯,前往江州方向刺探吴人的动向,还请诸葛都护谨慎行军,以防备吴人的小动作。”
第196章争论
大军行动之前必须有斥侯探路侦察,这点军事常识诸葛瞻自然很清楚,不过寻常斥侯的战术侦察范围都在几十里之内,最大的侦察半径也不超过百里,刘胤派出斥侯前往江州刺探,显然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的战术侦察范围。
江州远在数百里之外,就算再行动迅捷的斥侯一来一回也得需要些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么远距离的侦察时效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军情紧急,根本就不容许耽搁,在成都坐等江州的侦察结果,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诸葛瞻不禁是嗤之以鼻,高昂着头,用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俯视着刘胤,道:“刘安西,行军之道贵在神速,最忌迟疑不决,举棋不定,斥侯往来于成都江州,至少也得数日,数日之间,战局或早已是天翻地覆,兵贵神速,迟则生变,凡事谋定而后动,只怕是要贻误战机的。”
“兵贵神速固然不假,但兵法同样有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现在敌情未明,盲目进军的话,只能是适得其反。”刘胤毫不示弱地道。
“你……”诸葛瞻隐然已经有些怒意了,在他看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赶到江州,将吴人挡在江州以东,务必不使他们进入到成都平原,然后再伺机收复永安,将吴人逐出益州。而欲实现这个战略构想,就必须要抢先拿下江州,现在军情万分紧急,多耽搁一刻都有可能贻误军机,如果按刘胤的方案,等到江州那边的军情传回来再做定夺,显然是要误事的。
刘胤显然也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可是他更清楚盲目冒进的危害,现在连吴人兵力有多少,到底已经攻到了那儿都不清楚,这种两眼一摸黑的仗,怎么打?
诚然古代的行军打仗,在通信传讯方向确实是一个短板,一个情报的往来,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许多时候,最佳的作战时机就已经是错过了。所以在古代,领军之将的作用是异乎寻常地重要,一个优秀将领的对战局的预判能力,将会决定一个战役的最终走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这个道理。优秀的指挥者往往能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甚至是一些蛛丝马迹,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
显然诸葛瞻并不具备这个能力,一昧地贪功冒进,不能审时度势,只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臆想,很可能会将硕果仅存的蜀军带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所以刘胤一定然据理力争,这不是牵挂到个人的恩怨,而且关乎整个蜀汉安危的大局。
说实话,刘胤也不具备完善的预判能力,在这个方面,邓艾可谓是行家里手,他的分析,极具参考价值,在他看来,蜀军若是前往江州的话,风险极大,不如以逸待劳半路上截击吴人更有把握。
择其善而从之,刘胤也认同邓艾的预判,所以他才赶紧来找诸葛瞻商议,改变原有的行军计划,但他没有想到诸葛瞻竟然是如此地固执,双方的谈话很快就变得火药味十足。
“父亲,以孩儿之见,父亲与刘安西所议并无冲突之处,反正大军要是前往江州方向的,不如先行启程,等江州方面拿到确切情报之后,再调整行军方案未迟。”在一旁的诸葛尚看到两人的谈话很僵,便出来打圆场道。
刘胤不禁打量了诸葛尚一眼,好生的年轻,丰神俊朗,朝气蓬勃,样貌与诸葛瞻有几分的酷似,听他口称父亲,刘胤便知他定是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了。诸葛瞻有二子,次子诸葛京尚在年幼,随他出征的便是长子诸葛尚了,年纪青青有胆有识,忠勇可嘉。
诸葛瞻看了儿子一眼,想了想,诸葛尚说的很有道理,他和刘胤相争的,也不过是要不要速进的问题,诸葛瞻主张立刻进军,抢夺有利时机,刘胤主张谨慎重进军,了解敌情之后再做安排,其实正如诸葛尚所说的,两人并无多大的冲突,完全可以先进军再观望,如果江州真的有吴人设伏,诸葛瞻也不可能傻到往火坑里跳吧。
“刘安西,那便按原订计划今日出发,等江州有确切消息传回,再做定夺如何?”诸葛瞻道。
刘胤原本也不是要大军完全停留在成都等消息,而是要抢先一步抵达广汉的郪县,在那儿构筑拱卫成都的防线,他反对的只是诸葛瞻轻兵冒进的策略,现在诸葛瞻肯退让一步,刘胤自然也无须再争了,拱手道:“那便依诸葛都护之言,今日五更正时出发。在下先行告退了。”
说着,刘胤拱手而退,他还没走到门口,诸葛瞻便开口道:“刘安西,稍等。”
刘胤有些诧异地回头道:“诸葛都护还有何吩咐?”
诸葛瞻神情严峻地道:“国中局势如何,想必刘将军也是心知神会的,你我之间虽然先前略有些不愉快之事,但我希望此次刘将军可以放下个人恩怨,同心共德,合力戮贼,不负朝廷之望。”
刘胤爽朗的一笑道:“都护大人言重了,你我之间充其量也不是有些分歧而已,这恩怨二字从何谈起,此次出征,卑职定然唯大人马首是瞻,同心破敌,一切只以社稷为重。”
“多谢了。”诸葛瞻拱手称谢,脸上也微露笑意。
刘胤告辞而去,诸葛瞻目视着刘胤的背影,默然无语。
诸葛尚道:“父亲可是担忧刘安西另有图谋?”
诸葛瞻低沉地道:“为父此次领命出征,刘胤也是主动请缨,先前为父也确实认为其另有所图,不过今日始知为父多虑了,此人志虑忠纯,心怀社稷,当为我季汉之幸也。尚儿,如果为父此番若有不测,你可投其麾下,共担匡扶汉室之重任。”
“父亲何出此言?”诸葛尚悚然一惊。
诸葛瞻没有回答,而是走到了窗口,东方已是微露出一抹曙光。
第197章来势汹汹
汉的大军在诸葛瞻的统领之下,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成都,向东而行,旌旗蔽日,枪戟如林,气势巍然。
刘胤暗暗观察,诸葛瞻虽然没有正式地出征打过仗,但其行军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宿营时壁垒严明营帐齐整,如此治军严整,比久战疆场的老将也不遑多让,看来诸葛瞻自幼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之道,当真有乃父之风。
不过——刘胤却是暗暗摇头叹息了一声,诸葛瞻表面上看起来军阵森严壁垒严明,但只凭这些,就可以打仗了吗?刘胤对历史上的绵竹之战是记忆犹新的,那场关乎蜀汉前途命运的大战最终以诸葛瞻的低级错误而葬送掉了,诸葛瞻只学到了诸葛亮的皮毛,就自以为天下无敌了,但在久经善战的邓艾面前,他白的就如同小学生一般。
或许是诸葛瞻缺乏历练,象邓艾这样的名将,几乎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走上来的,诸葛瞻仕途青步平云,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波折和磨砺就到达了人生的颠峰,位极人臣,但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他指挥打仗几乎是没有一点的帮助,在顺境中成长的人,一般都是比较骄纵孤傲的,但遇到挫折,却明显比逆境中成长的人抗压能力低。
如果诸葛亮可以多活几年,如果诸葛瞻可以在边关前线多些磨砺,也许绵竹之战的悲剧便不会重演,但这种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蜀汉能征惯战的大将诸如姜维、宗预、张翼、廖化现在都到了前线,成都能执掌兵权的,除了诸葛瞻之外,真的再无旁人了,历史非常巧合的又一次将诸葛瞻推到了前台,去肩负起蜀汉兴亡的重担。
而他的对手,却是由邓艾换成了陆抗。别看陆抗现在默默无名,但他却是东吴的最后一位名将,陆抗的成名之战是几年以后的西陵之战,以三万之众一举挫败晋军的八万大军并攻杀叛将步阐,这一战也让陆抗名扬天下。强大的西晋在灭掉蜀国十七年之后才有机会灭掉吴国,正是由于陆抗戎守边关十余年,晋人始终未敢越雷池半步,而陆抗去世之后,吴国失去了中流砥柱,不过几年的光景就被西晋所吞灭了。
此时的诸葛瞻,却并不知道他的对手有多么可怕,意气纷发,锐意而进,就连队伍最前面的那两面用金丝银线勾勒出来的“汉”字和“诸葛”字号的大纛也是迎风招展,丝毫不掩饰主帅的踌躇满志。
刘胤很想提醒一下诸葛瞻要对陆抗提高足够的重视,但话到嘴边刘胤又咽了回去,虽然说出征的那次谈话之后诸葛瞻对他的态度亲和许多,但也并不表示他就可以在诸葛瞻面前直言无忌。此刻的陆抗的确是籍籍无名,只是顶着陆逊之子的头衔而已,也拿不出任何的骄人战绩,要诸葛瞻相信陆抗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刘胤可拿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说辞来。
相比于刘胤,似乎阎宇的关系要和诸葛瞻更亲近一些。阎宇的脸上挂着招牌似的笑容,对诸葛瞻更是恭敬之至,言听计从,诸葛瞻的命令,阎宇执行起来是不折不扣。虽然诸葛瞻知道阎宇和黄皓交情不错,但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阎宇也是蜀中难得的重将,曾出任庲降都督和永安都督,称得上是实力派的将领,此番东征,诸葛瞻还要对其多方倚重,所以二人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