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31章

最后的三国-第31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瞻生来就笼罩着诸葛亮的光环,所以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可谓是青云直上,但他也是从底层一步步熬到今天宰辅的位置上的,维护现有的这个官僚体系诸葛瞻是责无旁贷,如果说上一次刘胤晋升为中尉右丞的确有着机缘巧合的因素——前任中尉右丞被就地免职,而刘胤则是救驾有功——此次再让他升职就有些说不去了,中尉右丞是比两千石的官衔,算是刚刚触及了高官的门槛,再往上升,就是两千石官员,是真正的高官显贵,而刘胤距离上一次的升职才过去了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么快的升迁速度,逆天了!

如果天子凭着个人的喜欢随意封赏的话,整个朝廷恐怕就得乱套了,作为首辅大臣,诸葛瞻有义务也有权利纠结天子的肆意行为,他提出了以赏代升,也算是没有埋没刘胤的功劳。

刘禅想了想,既然群臣都有异议,他也不好再坚持给刘胤升职了,于是道:“文宣破案有功,特赐金三千斤,锦缎一千匹,封邑加两百户,以资奖励。”

汉代的金并非是黄金,而是指铜,一般说赐金多少多少,都指的是铜,除非是特指黄金。三千斤的金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也没有多少,倒是食邑加两百户,比这个实惠的多,赐金是一次性封赏,而封邑却是年年月月可以享受的财产,刘胤的霸陵侯的封邑从千户增加到了一千两百户,从一点上可以看出,刘禅此次的封赏还是很大度的。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刘胤心知肚明蜀汉已经处在了最危亡的时刻,一旦亡国,再多的封邑也会化为泡影。不过叩谢龙恩还是必须的步骤,刘胤不可能失礼。

“臣刘胤谢陛下隆恩。”

刘禅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诸葛瞻则是不动声色地掠过了一丝得意,成功地化解了这次对官僚进阶体制的冲击,诸葛瞻很是满意这个结果,至于刘禅给刘胤封赏东西很厚重,这一点他倒是没有在意。

诸大臣也是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唯有新兴王刘恂脸上掠过一丝讥讽的神色。

不过鉴于中尉府的力量有限,刘禅特准予刘胤有临机调动虎步营的权限。虎步(骑)营是三大禁军之一,虽然没有羽林、虎贲那样声名赫赫,但也是皇帝的近卫部队之一,不过和羽林、虎贲军不同,虎步营、虎骑营是驻扎在皇宫之外,负责皇宫的外围警戒。此次刘禅特授予刘胤调动虎步营的权力,主要也是这次的行刺事件让刘禅着实后怕,魏国的间谍如此猖獗,而刘胤展示出来的能力则是让刘禅很欣赏,自然对他信任有加。

这一结果倒让刘胤有些喜出望外,说实话,刘胤还真不在乎升不升官,如果给个无实权的官职,倒还不如坐实了这个中尉右丞,现在拥有调动虎步营的权限,刘胤真有些如虎添翼的感觉,乱世之中神马高官厚禄都是浮云,真正的权力就是兵权,兵权大于一切。

接下来的朝议自然是关于这些被擒获的奸细的处置问题了,不出意外,他们一律都“享受”了被处死的待遇,对于间谍的处置,任何一方例来都不会心慈手软。

唯一不同的是,来自魏国的间谍被处以斩首之刑,而潜藏进蜀国朝廷内部的奸细则是被处于凌迟之刑。很显然,刘禅对于这些蜀国的叛逆分子还是深恶痛绝的。

让刘胤唯一有些担心的就是魏雪舞的事,但好在自己处理的十分谨慎,朝中诸臣显然是不可能知道魏雪舞的存在,这倒是让他放心了不少。

就在朝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殿外的执事太监突然进来启奏道:“大将军姜维在殿外求见。”

姜维?

刘胤不禁是心中一凛,咱们的姜大将军从边关回来了!

对于姜维,刘胤并不陌生,熟读三国的的他知道姜维是三国末期蜀汉方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只有他才能和魏国的邓艾钟会吴国的陆抗比肩而立,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一直秉承着诸葛亮的遗志,十一次北伐中原,在陇右地区与强大的曹魏势力相持了近三十年,用以攻代守的策略,维持着蜀汉北境的安宁。

对于姜维的北伐,历史上一直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赞姜维心存汉室,为完成诸葛亮未竟之事业,北伐力战三十载,死时见剖,胆大如斗,干宝赞其为“见危授命,投节如归的古之烈士”。但同样对姜维的贬斥之声也是不绝于耳,光禄大夫谯周就曾撰写《仇国论》,讥评姜维“极武默征,民疲劳而骚扰之兆生,上慢下侮,则瓦解之形起”。陈寿对姜维的评价也是“玩众武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后世甚至有将蜀汉亡国的责任一鼓脑地推给姜维的说法。

但平心而论,姜维是蜀国的栋梁,是蜀国的中流砥柱,或许姜维得为蜀汉的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如果没有姜维话,蜀汉肯定不会撑到公元263年才亡国,或许会亡得更早一些。

刘胤注意到,方才还谈笑风声的后主刘禅此刻脸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笑容变得僵直,神色极不自然,同时诸臣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人的喜形露于色,另一派的人脸色比吞了苍蝇似乎还要难受。

首辅大臣诸葛瞻倒是显得很镇定,面容古井无波,但闪烁的眼神似乎在昭示着他内心中的巨大波澜。

刘禅僵了半天,这才慢慢地呼了一口气,冲着执事太监道:“宣大将军姜维上殿吧。”

“宣——大将军姜维上殿——”黄门太监用他招牌似的公鸭嗓门高声地在章武宫的门口唱喝道,声音高亢有力,穿透层层门禁,扩散开来。

第65章姜维的愤怒

很快地,刘胤就看到了姜维。

论年纪,姜维刚过花甲之年,但多年的行伍经历绝对不会将他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联系在一起,除了颔下几缕短髯偶见花白之色外,看不出他浑身上下有一丝的苍老之色,剑眉入鬓,虎目含威,虽然姜维看起来不是那种孔武有力的硬汉形象,但浑身散发出来的凛然气势也让人不敢逼视。

姜维身着朝服,但却没有象刘胤等诸臣一样脱履上殿,而且腰间还挂着佩剑。

剑履上殿?

刘胤的眼中掠过一抹异色,在他的印象之中,三国时代也只有董卓曹操这样的权臣才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资格,没想到姜维居然也有这样的资格,倒让刘胤大为惊奇。

刘胤的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了诸葛瞻的脚下,方才没有注意,敢情诸葛瞻也是穿着鞋履上的殿,只是他没有佩剑罢了。原来剑履上殿是做为录尚书事的一种特权,并非姜维一人独享。在蜀汉时期,身为宰辅的录尚书事都有这个特权,大概也是源自诸葛亮主政期间,诸葛亮身为相父,地位自然是荣崇之极,其后这个传统也就延续了下来,算是一种荣耀。

“微臣叩见陛下。”姜维大步行至殿下,俯身拜道。

刘禅抬手道:“大将军平身。”

姜维沉声道:“臣讨逆魏于祁山,破邓艾营寨,正欲进军陇右,却连接陛下三道急诏,召臣回朝,未知圣意如何?”

刘禅的面上,浮现出一丝极不自然的神色,顾盼了一下左右,轻轻地干咳了一声,道:“大将军多年征战,劳苦功高,朕甚恤之,特召大将军回朝,或恐大将军有失,折损威名。”

刘禅的话,显然是言不由衷,姜维虽然长年征战在外,但他并不是聋子瞎子,朝中之事,他还是了若指掌的。诸葛瞻和董厥联名上书弹劾他好战无功导致兵疲民贫,请求天子削夺姜维的兵权,改当益州刺史。这件事,姜维自然是清楚的很,不过刘禅考虑再三,没有同意诸葛瞻和董厥的这份奏章,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紧接着黄皓又提出来用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的主意,却让刘禅有些动摇,虽然刘禅没有降诏直接解除姜维的职务,但给姜维连着下了三道诏书,急召他回成都。君命不可违,姜维不得不草草结束了第十一次北伐,班师回朝。

恐怕连姜维都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也许他将再没有机会兵出祁山,踏上陇西大地了。

但姜维对北伐的又一次功败垂成还是有看相当的怨念,这些年来,他秉承着诸葛丞相的遗志,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但来自朝中的羁绊却始终没有停止。费祎执政期间,做为卫将军的姜维始终没有到其支持,就算是出兵北伐,往往也只能统率万人左右的军队,一万人的军队在曹魏强大的边防面前,几乎是无所做为,只能小打小闹,搞搞偷袭弄弄滋扰,尽管如此,姜维也始终没有忘记诸葛丞相的遗愿,以飞蛾扑火的姿态转战陇西,渴望能够闯出一片天地来。

费祎遇刺之后,姜维得以晋位为大将军,手握重兵的他自然不遗余力地率师北伐,胜过,也败过,但他一颗执着的心,从未有过改变。但与此同时,来自朝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反对北伐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光是身为宰辅的诸葛瞻和董厥反对,就连同在军界驰骋多年的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也成为了坚定的反对派,更不用说一贯持反对立场的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士系,姜维恐怕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孤独,他似乎是游走到夹缝之中,前面是敌人,后面也是敌人,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出路。

姜维真的很孤独,这种孤独并不是身居高位不胜寒的那种孤独,而是他几乎没有什么盟友的孤独。姜维是魏国的降将,那他就注定了与蜀国四大政治派系格格不入,多年以来,与他能够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只有同为魏国的降将夏侯霸,除此之外,姜维在朝中军中很难再寻觅到同气连枝的盟友——尽管樊建张绍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但很难说他们是意志坚定的盟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

而此次被天子召回,在他知道是黄皓在背后动的手脚之后,姜维却真正的愤怒了。

姜维从来没有看得起过黄皓,尽管他知道黄皓是同十常侍一般的奸佞小人,深得天子的宠信,但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太监,姜维从来不相信一个太监能有多大的做为,也从来没把他放在心上。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将姜维的心血化为了无有,甚至阴谋让阎宇取而代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回朝之后得知真相的姜维十分地愤慨,连自己的家门都没进一步,直接就来到了皇宫。

听刘禅如此说,姜维泣拜于殿前道:“昔日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臣秉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岂为一已之私?陛下授臣以军事,臣自感责任重大,未敢有半分懈怠,庶竭驽钝,励精图治,虽无赫赫之功,然守北疆三十载,亦未让逆魏得占寸土。今陛下听信后宫奸佞小人之言,致使北伐前途化为泡影,陛下如果不相信微臣,臣甘愿削职为民,告老还乡,还乞陛下恩准。”

刘禅脸色陡然一变,道:“大将军误会了,朕只是挂念大将军安危,并不曾听信谁人之言。大将军乃国之栋梁,岂可轻言告退?朕对大将军还多有倚重之处,此番回京,便想与大将军共议国事,大将军切勿生疑。”

姜维自请削职本来就是以退为进的招数,听刘禅之言,心中便有了计较,伏地再奏道:“臣有一事启奏陛下。”

刘禅整容道:“卿有何事,直管奏来便是。”

第66章当殿亮剑

姜维正色道:“黄皓奸巧弄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如此奸佞小人,如不除之,恐怕祸乱宫廷,武侯在世之时,曾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覆也,请陛下下旨诛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恢复中原指日可待!”

姜维一言既出,满朝文武俱惊,黄皓是何人,当下刘禅最为宠幸的内臣,都是一般臣工争相巴结的对象,就算那些高洁之士不屑于之为伍,却也无人敢去触怒刘禅,而现在姜维在朝堂之上公然要天子处决黄皓,无异于与虎谋皮,不但无法如愿,恐怕还得引火烧身。

众人的目光全都集中了姜维的身上,鸦雀无声。

刘胤不禁在心中暗叹,没想到姜维真的竟然是如此耿直,公然在朝堂之上奏请诛杀黄皓。拜托,您老好歹也是一大把年纪了,走过的路比别人走过的桥还多,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饭都多,就算是斗争,也得讲究个策略不是,黄皓是幸臣,就凭你一句话,刘禅如何能杀掉他?如此一来,反倒是会遭到黄皓的疯狂报复,姜维必定会身陷漩涡急流之中。

刘禅也万万没有想到姜维会说出如此话来,神色为之一滞,后晒然一笑道:“黄皓乃趋走小臣,不过是在朕跟前侍奉,绝无干政之事,又如何能祸乱得了朝政?大将军多虑了,昔日董允就切齿痛恨于皓,朕就好生奇怪,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何独不能容朕的一个近侍之人?”

姜维慷然道:“秦之亡于赵高,后汉之亡于张让,此为前朝之鉴,望陛下慎重视之,今黄皓不除,祸不远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