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红楼之林海 >

第45章

红楼之林海-第45章

小说: 红楼之林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焙蚧鼓艹诺米。淮潘上吕矗庑┠昀椿艿目喑筒⊥匆徊⑾矗沼谌盟诹纸髦胪林笥行┲С挪幌氯ァ

林谨知死后,林海对朱先生更加视之若父。待知道了朱轼病倒的消息,在草庐也待不下去,赶忙回了府邸。

朱轼对林谨知虽然有所爱恋,可也知道林谨知对他只是朋友之情,那爱意始终深埋心底,即使两人终能老来相伴,却总是少了些什么。他本来也是翩翩君子样,科举路上也还算顺遂,本是打算报效国家的,可谁知早年间少年轻狂之时,竟因了爱意不能纯粹而发誓不娶妻。这般离经叛道之举在他还是学政官员之时,并无人来指责一二,但到他被免了官职之后,无论家族还是世交好友,却都将他视为异端,竟至于浪迹天涯去躲清静。

然而虽是被迫出游,朱轼却渐渐在游历了北国雪原、西北戈壁、东南海塘、西南烟瘴之后,眼界日益开阔,待游逛到姑苏之时,又在一处茶园遇上了个从来看不上酸文腐儒的林谨知。那时两人因茶结缘,谈起种茶之道来滔滔不绝,林谨知更对他走遍大好河山极为钦羡,待知道他如今并无什么固定居所之后,便一力请他留在安平侯府,后来更将自己的独子交给朱轼管教。朱轼也曾试探过林谨知对男子相爱的看法,林谨知那边自己没什么想法,也知大夏有此风气,但终究林家数代单传,让林侯爷更重子嗣,便也如那些俗人一般要先娶妻生子再图其余。还好扬州那边甄应嘉功成名就、封妻荫子之余又想起了年少轻狂之时的伙伴,由此朱轼便一边姑苏一边扬州地安稳度日。待到后来他与甄应嘉一在朝堂一在江湖,终究渐行渐远,到了还是要在林府终老。

林谨知于朱轼而言,乃是过尽千帆之后的港湾,虽则不能对他有情爱上的回应,但拿他做个知己却是真心的,且林谨知在杨氏死后,越是对夫人怀念,朱轼反而越是心里喜欢,竟觉得自己看人的眼光终究对了一回,这世上还是有真情之人的。林谨知死后,朱轼看着林海有所成就,朱家与自己再无干系,甄应嘉那里,官做得再怎么顺风顺水,也与自己无关,一度觉得生无可恋。还好平王的到来,让他终究牵挂林海,生怕林家卷入夺嫡之争,即便今上有心维护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便强打精神去应付平王。

徒行之这回南下,不光带来了徒景之给林如海的问候,还带来了一套书册,前些时日忙忙乱乱没能顾得上,如今见安平侯丧仪结束,林海回过神来,方拿了出来。林海见了大喜,连道有了这个朱先生必定高兴,便与徒行之一道,将书册奉于朱轼面前。

朱轼本是因着林谨知的关系才悉心教导林海,不料所教导的安平侯府小公子林海,大病一场之后竟似换了个人似的,不光读书上依旧勤奋,对他当日周游大夏的见闻更感兴趣,还一力撺掇先生将这些地理地貌、见闻风光都写下来。朱轼本来并没有想那么长远,他出走本是无奈之举,后来眼界开阔了,也不过用于开解自身,在林谨知面前也就是因自己见识的多些而能得林谨知的青眼。林海却不然,他虽不知历史,也不知徐霞客的壮举,但一个国家的地图有多重要他却是知道的,因而一待知道朱先生的壮游,便求朱轼写出来。

这数册游记,还有林海后来凭记忆加上的一些文字,分类整理之后,都经林海之手交给了徒景之。徒景之是个有大眼光的,以往他就曾命几个洋博士画过地图,还曾命人东西南北地奔波,探访大河源头、矿藏所在乃至海波万里的海疆边界,得了林海送来的书稿,更是欣喜,命人将其汇总起来,终于在景德三十年告一段落,由禁宫书局开刻。《大夏地理志》,便是景德帝钦定之名,如今刊刻所成已有百部,景德帝分赐各地藏书楼并重要官署分藏使用,更让平王带一套送至姑苏珠玉随心阁。

朱轼得了这套《大夏地理志》,方才有些明白自己的这个弟子为何能与皇帝有了私情。这许多年来,他先前只知林海思慕一位京中来的贵人,虽猜测乃是今上,却实在不知道这两人到底怎么看上了对方。后来直到圣驾南巡扬州,林海与景之成了事,且惊觉今上乃是下边的那一个,实在惊世骇俗之至。又兼林海入仕之后,景德帝并不曾对林大人许以高官厚禄,林大人也不曾恃宠而骄有过出格的举动,可无论是林海会试前从林家产业里抽身,成婚后扬州林府这边的年节孝敬竟是双份,还是林谨知病后京中太医赶过来诊治,这回连平王都亲临葬仪,又有自己的心血得了圣上的认同,在在都让他吃惊之余,也知这两人志趣相投,又实在是个长远的打算。

朱轼轻抚着《大夏地理志》,他的一腔抱负本以为早已经消散,可见了这套书,知道自己那些游记见闻还能对国家朝廷有所助益,实在心头大慰。

书里的文字,林海自己核校过的,早就历历在心,徒行之却不曾看过,这时他为了开解朱先生好让林叔安心,便硬要朱轼为自己讲解一二。

朱轼一来身子一向硬朗,他有过几次爱恋,可总能在打击中站起来,这许多年来,能和林谨知老来相伴,虽然依旧情伤,可是过了些日子也算缓过来了,二来看徒三公子对林海十分尊重不说,还知道插科打诨,言道朱先生既是林叔的师傅,那便是我的师公了,竟再不拿出平王派头,此后只管叫他师公。朱轼的两个弟子,林海不用说了,早就有了自己的天地格局,苏锦华那里,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做了几年官还是觉得自己对于商业上更加有心得,竟在父亲去世无人敢管他之后,与师兄林海处报备一声,就辞了官专心行商去了。如今徒行之拜了师公,朱轼也有了事情可做,他知徒行之不是真正游商之子,又不用去走科举之路,便将《大夏地理志》为他详细讲解。

如是冬去春来,堪堪一年过去。这一年里,林海在姑苏林府,或是收拾林谨知的遗物,或是在珠玉随心阁看书,深居简出,生活平淡之至。倒是接到了景之和贾敏分送来的信,言道林慎终究在三岁上没能扛过去,已然夭折,却是金姨娘是个有大造化的,足月顺产生了个儿子,总算让林海悲痛之余还算有所慰怀。林海在回南丁忧之时,就已经和贾夫人、徒景之说过,金姨娘倘若生了儿子,就叫林忆,既从了这一辈的心字,又算是对父母和前世的一点念想。

自林海回姑苏丁忧,天京城里便有两处信件往来之所。贾敏的信每月一封,多是程式一般,先道家中一切安好,再说林慎或好或不好,再说金姨娘身子安康胎位安稳,再问候一声老爷多保重身体,若去掉日子,都无什么分别。只是将林慎夭折和林忆出生放在一封信里,却是多说林忆之胖胖的健康模样,竟将亲子之丧轻描淡写几句话带过。林海也知夫人为了体贴自己方才如此,他也不好在给贾敏的信里挥洒伤痛,只有安抚几句罢了。

徒景之那里,除了仍旧如以前似的每半月一封信外,若是遇有心得或是大事,不拘多少日子想起来便草就一封着人寄出。林慎的夭折,虽是在他们这几个大人的意料之中,但景之仍在信里细细为如海开解,从医道上林慎的身子早亏到自己的那几个早夭的儿子的事情,都一一道来,又极力说林忆出生就能吃能喝能睡能闹,和当日林慎的小猫样子不一样,一定是个好的云云。

林海接了信,为林慎伤怀了几日,终因有了林忆,便也渐渐将那小小孩童放到心底锁了起来。

却是徒行之跟着朱轼将《大夏地理志》翻了个遍之后,竟动了个出游的心思,他见朱轼毕竟年老体衰,而林叔因林慎夭折的事情郁郁寡欢,便一力撺掇林海带他出去走走。毕竟平王是被圣上派到姑苏料理林府之事的,虽没明说他不能离开内城,但公然出远门也是不妥,极易被太子和秦王那边抓住把柄。但若林海带着他出游就是两说了,自然可以用为师父分忧的说辞搪塞过去。

林海见徒行之这些时日以来,虽在朱轼面前时常插科打诨做无赖状,也知是这孩子孝顺长辈之举。更见徒行之眼中以往不时流露的一丝戾气也已经消散,每每说起父亲徒景之时也没了那些含刺之语,知道行之不再怨天尤人,有了担当,总算真正长大,心中实在高兴。

他见府中诸事妥当,朱轼身子虽弱,但毕竟没了最初那些不想活的论调,徒行之想要出去走走,他也跟着动了心。于是两人将林府事务仍旧交给朱轼主理,只让徒行之带过来的人辅助,以免朱轼累垮身子,便只带着十几个随从,轻车简从,踏上出游之旅。

两人从姑苏出发,也并不走远,东南到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西南到了凤阳,又缓缓回转金陵,再转道仪征、镇江,之后得了景德帝再度南巡的消息,方才回转姑苏。

这一路行来,别说徒行之了,就是林海也觉眼界心境开阔了不少。徒行之之前只在景德帝二次南巡时出过远门,但那次被拘在御舟上,其实什么也没看到。后来急着赶赴南边找林海,也顾不上沿途风景。此番终能深入民间,看着以往书上写的、林叔和师公教的各色事物一一在眼前显现,嘉兴海塘边工匠和役伕如何与大海抢地,杭州港、宁波港前万帆竞技,各国商人的西洋景儿也看了不少。待回到内陆,看平原上农人如何运作,看农田养鱼的渔农之便,看大湖上渔船早出晚归,自然也见到了收税如虎的小吏。

初时徒行之十分愤慨,还想要拿出身份来教训一二,却被林海拦下,只在小吏扬长而去之后,对那种桑的农人问明情况。那农人道是前几年金陵织造应承了海客的布匹,多需生丝,由是倒推着他这样种桑的扩大种植面积,却是今年生丝价格大跌,他这样种桑的更赔钱,连桑树都砍了不少,更至交不出税银来。林海叹了口气,与他家放下些银钱,够他上税之后的一年生计,便带着若有所思的徒行之离去。

离开那家人之后,林海问三公子,小吏收税也是正职,农人因为信息不通导致前些年桑叶涨价时盲目扩大面积,如今价格大跌时又无保障,你可有什么解决之道?

林海对徒行之很少拿出老师的派头教导,但一有问话,徒行之便不能等闲视之。他细细思索了好些日子,方才道江南地区丝织业本就发达,若单凭各个农人商家自己摸索,终难免出现这种情况,不若官府出头组织,从各地调查取证,每年按着历年来的生产数量规划一番,如此产销打通消息,种桑树的农人不必盲目扩张收缩,养蚕的、织布的、卖布的也是如此。又或者官府全都管起来了也不太好,不若只由官府出面做担保,每年各个环节都各签契约,倘若丰收大卖也要上交官府相应的利润,倘若歉收赔钱则由官府出面赔偿一二,至少得以糊口,不必落得卖儿卖女的地步。

林海没想到徒行之能想得如此周到,他前世之时,便是信息流通比大夏快了不知千倍万倍,也还是会因为不对称而导致不少类似情况。前世有保险公司或大产业商出面作担保补救一二,而徒行之在没有旁人提点的情况下,竟想到类似举措,实在让他刮目相看。

两人出游以来,诸如此类的交流多了起来,如此林海便觉得自己以往有些想法也许要变一变了,他先是在给景之的信里将此事细细道来,又在两人走走停停中不时带着徒行之三教九流之地都去上一次。不过秦楼楚馆之类的他自己尚且要避着些,也就罢了。其余住店上,林海也不曾住过大通铺的车马店,他找到的客栈,即使在他看来简陋的,也是有单间送热水周到备至的,不过对他和徒行之而言,已经算是艰辛了。吃食上倒好说,林海最不挑,无论高档酒楼还是路边只卖一碗茶的背篓客,都让徒行之尝上一尝。各地若有彩工坊的铺子,他还带着徒行之每处看上一天,看各处琉璃珍物为何卖得好,买的人都拿去做什么,是不是真如锦衣府的探子所言,大多是官员富商所买,买了多拿去送了人……

徒行之增广见闻之余,心中对父亲最后的一点怨气也消散了。大夏国土如此辽阔,民众如此众多,父皇竟能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眼光长远,无论海商贸易还是内陆嘉禾培育,都是为子孙后代打算的。就如海塘修缮上,以往官员都是三五年一换,只知垒石头,若不是父皇巧用能人,又将前后几位于海塘修缮上下功夫的官员加以赏拔,调动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怎会将这百年之计安稳做下去呢?再回想自己身为皇子,不去为国为父分忧,当初一时头脑发热,拿着个皇商的旧案子去在朝堂上争论,比起这些做实事的人来,实在是可笑之至。又想着自己既然存了不争皇位的心思,那也不能完全尸位素餐,将来不论是谁上位,我都要真正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