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十二岁,还是照常快乐地蹦蹦跳跳,一会儿奔前,一会儿跑后。
【5、出咸阳记】
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曾感慨道,“当我离开椭圆形办公室后,我才发现谁是我真正的朋友。”李斯和尼克松也有着同样的感慨,他离开咸阳已是越来越远,而他那些还留在咸阳的所谓朋友们,并无一人前来为他送行。以色事人,色衰则爱弛;以权交人,权败则交亡。被打倒的失势官吏,对仍然在位的昔日同僚来说,就好比是传染病患者,于是纷纷要和他划清界限,惟恐避之不及。李斯虽然伤感,却并不惋惜。他知道,只要他再度掌握了权力,这些朋友们一定会厚着脸皮,去而复来。
李斯丢了地位,失了朋友,却依然拥有足够的资本。他掌握着大量的秦国机密,整个秦国的情报系统,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他的头脑里。秦国有哪些特工潜伏在六国,六国又有哪些官僚已经被秦国收买,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撇开他的名望和才华不论,单凭他掌握的这些秘密,再就业根本不成问题,随便跳槽到哪个国家,还不得让该国国君大喜过望,郊迎于道?
然而,摩西能平安地逃出埃及,李斯是否也能平安地穿越秦国呢?李斯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嬴政和宗室还没有醒悟过来,等他们醒悟过来,想必一定会杀了李斯灭口的。又或者,嬴政和宗室已经醒悟,杀手已经派出。说不定,杀手正从咸阳紧追而至,或者早就埋伏在同行的人群之中,又或者,杀手正在路的前方,等着他自投罗网。
李斯慢慢地走着,心绪万千。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子,从后面追上李斯,和李斯并肩而走。李斯自顾而行,对那年轻男子并不留意。此年轻男子名为吴公,与李斯同乡,刚从上蔡老家前来投奔李斯不久。李斯顾念同乡之谊,任他为舍人,待之如子,时常亲自教诲。吴公跟着李斯走了一里多地,见李斯仍不理会他,忍不住开口说道,“先生,我们就这么回上蔡了吗?”李斯恍如未闻,不置可否。吴公又质问道,“先生可曾因为逐客令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李斯摇了摇头。吴公拦住李斯,正告道,“先生还是写点什么罢。秦王一向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李斯不答,绕开吴公继续前行。
此吴公者,后世也有名焉。汉朝孝文皇帝初立,因为吴公曾经得到李斯亲传的缘故,乃征其为廷尉。廷尉,正是李斯曾经任职长达二十四年的官职,李斯几乎就成了廷尉的代名词。而吴公另有一弟子,更是享有大名——天才少年贾谊是也。贾谊在他那篇名垂青史的《过秦论》中,将秦政之失悉数归于始皇与二世,只字不及李斯之过,究其动机,是否因为他和李斯有着这层特殊的师承关系,故而为尊者讳?今日已是不得而知。
不一刻,吴公再度追上李斯,执著地道:“请先生谏秦王。”
李斯停下脚步,道:“小子乱烦我意,速去。”
吴公不管,提高声调,重复说道:“请先生谏秦王。”
李斯道:“小子知我所思乎?我思茅焦也。茅焦曾言,一朝为官,此身便好似货于帝王之家,非复为我所有,摧眉折腰,患得患失,难得开心颜色,何苦来哉!茅焦之言,今日思及,尤堪警醒。此回上蔡,依山傍水,筑屋而居,余生悠悠,逍遥于田舍自然,不亦乐乎!”
吴公道:“请先生回头一看。”
李斯回头,饶是他定力过人,也不禁大吃一惊。不知何时,路上同行的外客们已是跪成一片,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般,绵延数里。
吴公再向李斯说道,“先生虽能独善其身,而先生眼前的这些人,却已是倾家荡产,虽有故国,不能归也。他们的全部希望,就只在先生身上了。先生的决定,左右的不仅是你一个人的命运,还有你眼前这些贫苦众人的命运。他们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幸福还是悲惨,都取决于先生。先生雄辩滔滔,才气高远,又素得大王信赖。如先生进谏,必可拨乱反正,尽归逐客也。彼等无辜遭祸,不能自救,先生宅心仁厚,安忍弃之不顾!”
李斯一眼望去,跪倒的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鼻涕长流的幼儿,有头发蓬乱的妇人,有面容悲愤的壮士。他们抬头望着李斯,黯淡的眼神里满是乞求,满是期待。此时此地,这些被放逐的外客们,自发地组成了一个临时集体,要求李斯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的摩西。李斯眼眶也不禁湿润,急忙叫大家起身,又叹道:“李斯之痛,与诸君同。李斯所以不谏者,非敢惜笔墨也,只是谏书易写,信使难托。我等处江湖之远,呼告无门;其庙堂之上,宗室当道。谏书不得呈于大王,反为我等益祸也。”
众人绝望起来。是啊,就算李斯写了谏书,也根本就送不出去。就算侥幸送出去,也到不了嬴政手里。而谏书一旦落到宗室手里,激发起宗室的愤怒,他们这些逐客的境遇只会更加悲惨。
军吏见外客们联合跪倒,担心有变,于是又打又骂,呵斥起身,催促急行。正当众人莫知计之所出时,忽听得身后马蹄声甚急,如风雷直奔而来。众人面面相觑,疑惑不安,未知是凶是吉。
【6、先生之德】
只见数十骑士飞速而至,皆英伟少年。中间一人,气势夺人,尤为俊美。李斯认出来者正是蒙恬,眼中现出一抹亮色。军吏们见到蒙恬,知道他蒙家世代为将,功勋累累,终有一天,大秦的百万铁师,将会掌控在这个少年手里,哪里还敢阻挡,一路放行。
蒙恬见李斯,行往日之礼。李斯笑道,“我知道,整个咸阳,就只有你会来给我送行。”
蒙恬正色道:“某之所来,非为先生送行,欲求先生谏大王也。大王之逐客令,某不敢苟同。某之祖父,齐人也,却有大功于秦,岂外客皆欲为害于秦乎!大王不审误信,以郑国一人之故,尽逐外客,过也。蒙恬人微言轻,又复年少,恐大王不能听。大王向来以先生为师,学生有过,为师者能不诲改之!”
李斯道:“大王,君也。李斯,臣也。事已至此,夫复何言!君既有命,臣谨守而已。”
蒙恬道:“不然。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知而不谏,非忠也。三谏而不听,去之未迟。先生舍秦而去,欲奔六国乎?夫六国积弱日久,不可复兴,吞并天下者,必为秦也。先生如神龙,六国如浅水,六国不能容先生,先生于六国也不得自如也。望先生思之。”
李斯叹道:“非李斯不欲谏,只是一日不朝,其间容刀。今李斯不见大王已有数日,谗言如浮云,蔽日不使照。纵有心为谏,不能达于大王也。”
蒙恬道:“倘先生有意,某愿为先生献书于大王。”蒙恬身世显赫,又和嬴政是发小,的确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信使了。也只有他,能冲开宗室的封锁,直接将李斯的观点传达给嬴政。
蒙恬的到来,让外客们重又燃起了希望。李斯凝神片刻,又撸了撸袖子,大叫一声,道:“磨墨。”
众外客大喜,哭拜于地,齐声颂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7、谏逐客书】
冬日的天空,高远悲怆。空旷荒凉的野外,风的经过无所阻挡。零星的雪花,随风舞动,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
由于蒙恬的在场,军吏们也只能从了众意,远远站立旁观着,不敢干涉。
墨已磨好,笔已奉上,竹简缓缓铺开。有雪花飘落于竹简,化为水珠,仿如泪滴。无数人都已屏住了他们的呼吸,无数道目光在同一人身上聚集。
面对着身外的期望和压力,李斯如一座山岳,沉稳危坐,不怒而威。
有如雪花坠地,笔轻柔地落下,写出第一个字“臣”,此后便恍如利舰破冰,一发而不可收拾。
严羽《沧浪诗话》评李白之天才云:“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李斯作文,大抵类此。他胸中郁积已久的幽怨和愤懑,喷射而出,泻于笔端,奔流始终。
此时的李斯,风鼓衣袖,须发张扬,翩翩如仙,仿佛嵇康抚琴奏绝音,旁若无人,物我两忘。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须臾之间,八百三十九字扫尽。
外客们虽不知李斯究竟写了些什么,但也无不为其姿态感染,于是生大快乐、大欢喜之心。他们将永远记得今天的场景:有一个旷野中的人,用他手中的笔,改写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蒙恬一直在旁侍立,随着李斯文字的进行,其面色也是时悲时喜,不能自己。
书既成,李斯掷笔于地,长叹道:“世间无必成之谏,更无必听之君。吾聊尽人事而已,成与不成,庶几无大恨也。”
蒙恬恭谨地接过竹简,道:“惟愿先生早日重返咸阳,某当为先生摆酒接风,共欢同醉。”押解官硬着头皮上前,小声地提醒蒙恬:“奉大王之命,一路不得停歇。今已破例耽搁了些许时辰,是时候该重新起程了。”
蒙恬知道押解官职责在身,便也不来为难他。蒙恬指着自己带来的数十骑士,对李斯道:“先生这一路,或有风雨,不可预知。此十余子,皆精选健儿,愿先生不弃,许其护卫左右。”李斯点点头,心道,蒙恬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已是考虑周全。万一路上有杀手埋伏,有此数十人在,也足可保证他的安全。
蒙恬又吩咐骑士道:“凡有胆敢近先生三尺者,格杀毋论!”言毕上马,单骑绝尘,归咸阳而去。
李斯的谏书顺利地到了嬴政手上。嬴政览卷,但见其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今日读此文,虽已有诸多隔膜,犹能为其所感所动。嬴政乃当局者,体会最为深切,读罢斯文,击节赞叹,唏嘘再三,叹曰:“嗟乎,倘无此书,寡人之过,将葬送秦国也。”
【8、文自有命】
且说嬴政读罢《谏逐客书》,幡然醒悟,当即命蒙恬火速追回李斯。蒙恬年轻力盛,一路狂奔,追至骊邑,终于赶上李斯。众人见蒙恬去而复返,无不喜动颜色,以为救星降临,然而很快他们的心便又重归冰凉。但听蒙恬道:“奉大王之令,召客卿大人回咸阳。”
李斯指着众外客问道,“他们呢?”蒙恬答道,“暂且待命原地。”
众人见只召李斯一人,皆泣道:“愿先生勿弃我等。”
李斯独蒙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