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高科技军阀 >

第316章

高科技军阀-第316章

小说: 高科技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家境就很贫苦了,可是我的家庭,世代是所谓‘衣租食税’的绅士阶级,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叔祖瞿庚韶,还在湖北布政使任上。他死的时候,正署理湖北巡抚。因此,我家的田地房屋虽然几十年前就已经完全卖尽,而我小时候,却靠着叔祖伯父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绅士的体面必须维持。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而且我母亲因为穷而自杀的时候,家里往往没有米煮饭的时候,我们还用着一个仆妇——且积欠了她几个月的工资,到现在都还没有还清。我们从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烧过一次饭。所以,这也许是我政治上‘先天不足’的原因罢。”
屈霜说着,眼角似乎有泪花闪动。
“直到那样的时候,为着要穿长衫,在母亲死后,还剩下四十多元的裁缝债,要用残余的木器去抵帐。我的绅士意识——就算是深深潜伏着表面不容易察觉罢——其实是始终没脱掉的。”
“同时,我正当所谓人生观形成的时期,理智方面是从托尔斯泰式的无政府主义很快就转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或是主义,这是一种思想方法——所谓思路;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却不是轻易就能改换的。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同我潜伏的绅士意识、中国式的士大夫意识、以及后来蜕变出来的小资产阶级或者市侩式的意识,完全处于敌对的地位。没落的中国绅士阶级意识之中,有些这样的成分:例如假惺惺的仁慈礼让、避免斗争……以致寄生虫式的隐士思想。完全破产的绅士往往变成城市的高等游民,颓废的、脆弱的、浪漫的,甚至狂妄的人物。说得实在些,是废物。我想,这两种意识在我内心里不断地斗争,也就侵蚀了我极大部分的精力。我得时时刻刻压制自己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极勉强地用我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来创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方法。可是无产阶级意识在我的内心里是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胜利的。”
“根据我的性格,所形成的与其说是**思想,毋宁说是厌世主义的理智化。所以最早几个朋友组织《新社会》杂志的时候,我就是一个近于托尔斯泰派的无政府主义者,而且,根本上我不是一个‘政治动物’。”
“唉,脆弱的人呵所谓无产阶级的**队伍需要这种东西吗?我想,假定我保存这多余的生命若干时候,我另有拒绝用脑的一个方法,我只做些不用自出心裁的文字工作,以度余年。但是,最后也是趁早结束了罢。”
听了屈霜的肺腑之言,杨朔铭也叹息了起来。

第三百二十六章 “永久黄集团”

“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我那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欲罢不能的疲劳使我永久感觉一种无可形容的重压。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致于脑筋麻木,停止一切种种思想。”
“我明白啸白的心意,你确实是累了。”杨朔铭看着屈霜,点了点头,“其实啸白一直是想寻找解脱的。但这种解脱,可不应该是生命的消失啊。”
听到杨朔铭的话,屈霜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看了看杨朔铭,回头又看了看陈乾声,似乎明白了什么。
“啸白难道不想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出现吗?”杨朔铭说道。
“当然想,可新的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啊。”屈霜叹息道。
“啸白和我走吧。”杨朔铭笑了笑,向前欠了欠身,伸出了手。
屈霜紧紧的盯着杨朔铭的眼睛,此时这双眼睛,红色竟然完全消失,他看到的,是真诚和自信的光芒。
屈霜情不自禁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和杨朔铭用力的握在了一起。
天津,滨海新工业区,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已经由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研究社了。”
站在山上的“永久黄集团”董事长范旭东看着位于塘沽的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不无欣慰之意的对身边的老友李烛尘说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李烛尘笑着说道,“当初对咱们来说,十万银元的本钱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哪想到那位财政部长大人肯出到十倍的资金。再弄不出点成绩来,怕是愧对这位部长大人了。”
“此人以前曾被称为‘高科技军阀’,因其重视科学技术,屡建奇功也。”范旭东说道,“但在我看来,能如此重视科学发展及民教医药卫生,又大力提倡‘科学、民主、自由’三原则的人,怕是和军阀贴不上边。”
“是啊”李烛尘笑了笑,说道,“其实自从咱们‘永久黄’一成立,他就一直在暗中资助咱们,只不过是咱们不知道而已。”
“永久黄集团”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诞生于1914年的“永久黄集团”,虽然只是一家企业,但在现在的中国,如同军事工业之于安庆、钢铁工业之于汉阳、煤炭工业之于唐山、纺织工业之于南通一样,化学工业对于天津滨海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塘沽城区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催化作用。“永久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永久黄集团”是简称,是被称为“中国化学工业先导者”的范旭东在天津创办的“永利”和“久大”两个化工企业,以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史上曾经光华四射。范旭东小时进入湖南长沙时务学堂,1912年自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归国,两年后,他就在天津创办了第一家企业“久大”精盐公司,接着又历尽艰辛办起了“永利”制碱公司,重用年轻的留美化工博士侯德榜等人,成功地制造出自己的纯碱,而且进入国际市场。他深知,“中国今日若不重视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赤手空拳,以一片热忱,开创了“永久黄”工业集团。
“永久黄”下属的“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精盐品质纯净,色泽洁白,一出厂就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获空前成功,但也受到一直垄断着中国传统盐业的盐商集团的极力阻碍,他们只许“久大”产品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不许越界。为此入股的杨度曾拿两瓶精盐送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尝过后赞赏不已,于是给了“久大”五个口岸的销售地,从此“久大”精盐才在长江流域的湘、鄂、皖、赣四省打开了销售局面。久大精盐的良好开局,为建永利制碱厂准备了初创的资金,并且集聚了中国的化工精英,意义十分重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导致中国进口的洋碱减少,国内用洋碱做原料的企业纷纷停工。范旭东决定在“久大”精盐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1915年6月7日,“久大”精盐厂破土动工,可以说拉开了塘沽城区近代化建设的序幕,对后来塘沽城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工实验室。后来闻名世界的“永久黄”化学工业企业集团至此初步形成。
范旭东之所以将厂址选在塘沽地区,是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是分不开的。首先,天津滨海属长芦盐区,盐田广布,质量优良,为发展盐碱工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其次,开滦的煤炭和石灰石都要经塘沽向外转运,这也为制碱工业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和原燃料;第三,塘沽依河傍海,北枕铁路,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以上几个条件叠加在一起,塘沽就成了天赋的化学工业基地。
“永久黄”落户塘沽以后,塘沽城乡建设缓慢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企业发展吸引人口向塘沽集聚,各类配套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建设,相关商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并走向兴旺,原本分散的居民点很快连成一片,使塘沽城区雏形初步显现。
范旭东在塘沽的盐碱荒滩上创办近代化工企业,离不开大量的人才。从一开始,范旭东就采取科研成果和培养人才并重的方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9年,为从事化工研究准备创办“黄海”化工实验室,范旭东重金聘来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在孙博士的主持下,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成立。实验室以“黄海”为名,因为它诞生于塘沽,塘沽面临渤海,而渤海汇合百川,朝宗于黄海,意寓十分深远。范旭东说:“我们把研究机构定名为‘黄海’,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范旭东处处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生活福利和身心健康。在企业发展尚处艰难之际,他就为员工建起工人新村宿舍,为职工改善居住条件。和国内众多的民族工业企业不同,“永久黄”企业员工宿舍一开始就通水通电,生活十分方便,但房租却很便宜。范旭东为了解决职工看病问题,还专门建立了职工医院,并专设妇产科,为员工家属提供医疗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范旭东还在厂内开设小学,员工子女一律免收学费。职工在大食堂吃饭,厨师工资、煤水电等消耗均由公司支付,仅照米面菜肉购入价收取饭费。范旭东还设立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合作社等福利机构,均设专人指导,为员工服务。这在当时的天津地区,“永久黄”的企业员工的待遇和生活都堪称一流。
范旭东还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职工小学除传统文化教育外,还开设英语课(四年级起)并组织了“永久”戏剧团,由厂部出资购行头,在厂区的文娱演出活动从未间断。范旭东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分量的企业旬刊杂志《海王》,每期有十多个版面,给塘沽及天津地区带来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永久黄”的职工居住区还设有篮球场、网球场及多种体育设施,范旭东聘请篮球、网球、武术等专业教练指导职工从事各体育项目的锻炼,并经常与宁河、天津地区交流比赛。
在这样一个时代,范旭东在塘沽“永久黄”艰难创业历程中,就能够始终重视并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并卓有成效,其科学民主的思想根基,以人为本为文化理念,求真务实的仁爱举措,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开一代之先河。
但想要维持企业这样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成了范旭东的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尽管范旭东成功的招来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大商家入股,但资金仍然不够,这时,刚刚崛起于中国内地的“人和药业”向他伸出了援手。
对于国内以“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的生产而成功崛起的医药企业“人和药业”,范旭东并不算了解,他只知道这家企业的拥有者是一位“军阀”的夫人,其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西方化的。在“永久黄”成立后,曾有人建议和“人和药业”合作,但由于这家医药企业有“军阀”的背景,范旭东一直心存疑虑。但他没有想到,在“永久黄”的发展进入到了最困难的时期的时候,竟然是这家企业慷慨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事后范旭东才了解到,“人和药业”的所有者,是一位名叫黄韵芝的女子,而她,是名动天下的“高科技军阀”杨朔铭的夫人。
现在范旭东还记得,那位美丽得如同天使般的女子出现在“永久黄”的厂区,当面向他和李烛尘等人赠送股份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范旭东、李烛尘和孙学悟等人安心的办好企业,黄韵芝向他们个人每人赠送了50000银元的股份,使他们成为“永久黄”的股东,对于她的义举(当然也是杨朔铭的主意)范旭东和李烛尘等人都存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永久黄集团”中,范旭东把“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看做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与“永”、“久”两大公司并立的独立化工学术研究机关。“永久黄”的内部刊物《海王》杂志上的调查报告、科学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在企业缺乏资金,实验室物资器材短缺的情况下,杨朔铭的大力资助使“黄海”化学工业实验室很快便升级成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作为一代实业家,范旭东知道“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凡事待人而兴”、“好在事在人为”都是他的口头禅。对于杨朔铭的资助,范旭东感激莫名,因此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大楼建成后,他将研究社的实验楼取名为“思源楼”,“思源”是为了纪念杨朔铭夫妇的义举。范旭东表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杨朔铭听说后亦为之感动。为了充实“永久黄”的企业文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